2019-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示范校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40小题,每题1.5分,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2019年,西非几个国家暴发了埃博拉病毒疫情.埃博拉病毒属于RNA病毒,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该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等途径传播.以下关于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埃博拉病毒的核酸含有8种核苷酸
B. 埃博拉病毒属于生命系统中最简单的层次
C. 可用含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的培养基培养埃博拉病毒
D. 埃博拉病毒的外壳和遗传物质都是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合成的
2.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山羊和杨树具有相同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B. 丰富度是群落层次上对物种的描述
C. 病毒在活细胞中能够生存,属于个体层次
D. 不存在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的生物
3.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E•B•Wilson)曾经说过:“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他作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最可能是( )
A. 细胞内能发生一切生命活动
B. 有些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
C. 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D. 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下列有关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乳酸菌都是细菌,且都能进行有丝分裂,遗传都遵循遗传的基本定律
B. 酵母菌、乳酸菌、硝化细菌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C. 乳酸菌、硝化细菌、蓝藻都是原核生物,且都有细胞壁,体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分子
D. 乳酸菌、硝化细菌都是异养生物,在电镜下可观察到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
5.人们经常食用的牛、羊、猪等肉类和白菜、土豆等蔬菜,经消化吸收后,其中的成分大多被转化为人体自身的一部分,其根本原因是( )
A. 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
B. 在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大体相同
C. 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D. 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的含量大体相同
6.如图所示是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及其比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为细胞鲜重中元素的比重
B. 因为O元素含量最多,所以O元素是构成有机物的根本元素
C. 细胞失去大部分水分后,C元素比重最大
D. 图中含有的元素在非生物界也可以找到
7.下表为一种无土栽培培养液的主要配方,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成分 Ca(NO3)2 MgSO4 KH2PO4 KCl FeCl3 H2O
含量/g 1.0 0.25 0.25 0.12 0.005 1000
A. 表中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齐全
B. 表中Mg参与构成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
C. 培养液中的离子浓度通常比细胞液中的离子浓度高,这样有利于细胞对无机盐的吸收
D. 栽培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通气,这样可以促进有氧呼吸,进而促进根对离子的吸收
8.人体中水的含量约占65%,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说明水对人体重要性的是( )
①水和糖类、脂肪、蛋白质一样,为人体提供能量;
②没有水,人体内大部分化学反应就根本不会发生;
③水的比热小,有利于维持体温;
④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离不开水.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9.将刚刚萌发、带有小芽的大麦充分研磨后,过滤得到组织样液,在组织样液中加入下列试剂后振荡均匀,有关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入苏丹Ⅲ染液,溶液呈红色,证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脂肪
B. 加入斐林试剂并沸水浴加热,溶液呈砖红色,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麦芽糖
C. 加入碘液,溶液呈蓝色,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淀粉
D. 加入双缩脲试剂,溶液呈蓝色,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蛋白质
10.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装片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长方形的分生区细胞
B. 为观察低倍镜视野中位于左下方的细胞,应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再换用高倍镜
C. 观察未经染色的动物细胞,把视野调暗,可以较清晰地看到细胞的边缘和细胞核
D. 低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0.3 g/mL蔗糖溶液中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11.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时瓶口要密闭,而制作果醋中断通氧可能会引起醋酸菌死亡
B. 在变酸的果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
C. 醋酸菌是一种嗜温菌,对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在50℃左右
D. 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进行消毒,并注意无菌操作
12.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发酵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菌种不同,但代谢类型相同
B. 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
C.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D.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可用同一装置,但需控制不同的发酵条件
13.下列是有关腐乳制作的几个问题,其中正确的是( )
①腐乳的制作主要是利用了微生物发酵的原理,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青霉、曲霉和毛霉
②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且不利于毛霉的生长
③豆腐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
④决定腐乳特殊风味的是卤汤
⑤腐乳的营养丰富,是因为大分子物质经过发酵作用分解成小而且易于消化的物质
⑥卤汤中含酒量应该控制在21%左右,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会延长;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①④⑤⑥
14.图甲是果醋发酵装置.发酵初期不通气,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中期可以闻到酒香;后期接种醋酸菌,适当升高温度并通气,酒香逐渐变成醋香.图乙中能表示整个发酵过程培养液pH变化的曲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下列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泡菜制作需要配制盐水,其中盐与水的质量比为4:1
B.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C. 制备样品处理液,加入氢氧化铝乳液的目的是除去色素等杂质,得到澄清溶液
D. 泡菜腌制时间长短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但温度和食盐的用量不影响其含量
16.在泡菜制作过程中,10d后坛内亚硝酸盐的含量会逐渐下降,原因是( )
A. 坛内微生物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
B. 坛内微生物将亚硝酸盐还原为硝酸盐
C. 坛内微生物将亚硝酸盐分解成N2和NH3等物质
D. 坛内微生物死亡,不会再产生亚硝酸盐
17.下列关于培养基说法正确的是( )
A. 为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基质的是选择培养基
B. 培养基只有两类: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C. 固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水即可制成液体培养基
D. 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18.下列关于无菌技术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无菌技术能对实验操作的空间进行消毒
B. 无菌技术能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进行灭菌
C. 无菌技术不能防止操作者自身携带微生物污染实验
D. 无菌技术包括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的接触
19.为了保持菌种的纯净,需要进行菌种的保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
B. 临时保藏的菌种一般是接种到试管的斜面培养基上
C. 临时保藏的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
D. 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低温?4℃保藏的方法
20.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培养或纯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培养微生物前要先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再接种
B. 培养液中溶氧量的变化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和代谢途径
C. 分离自养型微生物的方法是用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D.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还包括斜面接种、穿刺接种等方法
21.对无菌操作接种培养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
②在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棉塞
③打开棉塞的试管口通过火焰
④将已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蘸取一环菌液转移到装有无菌培养基的试管中
⑤将试管口塞上棉塞
⑥接种时注意不要划破培养基.
A. ①②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⑥
22.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过程中,关于倒平板的具体描述正确的是( )
①等培养基冷却至4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
②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桌面上,左手拔出棉塞
③右手拿锥形瓶,使瓶口迅速通过火焰
④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拿开皿盖
⑤右手将锥形瓶中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皿盖
⑥等待平板冷却 5~10s,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
A. 只有一项正确 B. 只有两项正确 C. 只有三项正确 D. 只有四项正确
23.下列关于纤维素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种
B. 葡萄糖苷酶可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
C. 纤维素酶可用于去掉植物的细胞壁
D. 纤维素酶可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
24.配制的培养基成分是:纤维素粉、NaNO3、Na2HPO4、KH2PO4、MgSO4、KCl、酵母膏、水解酪素,该培养基能使下面哪种微生物大量繁殖( )
A. 酵母菌 B. 自生固氮菌 C. 各种细菌 D. 纤维素分解菌
25.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要设置的对照是( )
A. 未接种的选择培养基
B. 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 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D. 接种了的选择培养基
26.下列关于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产生新个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属于无性生殖
B. 主要理论依据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 接种后的锥形瓶放在保温箱中培养
D. 人工培养基中含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包括矿质元素、糖、维生素等
27.菊花的组织培养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培养基连同其他器械一起进行灭菌
B. 接种前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擦拭工作台
C.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同样适合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长,一旦感染杂菌则前功尽弃
D. 将菊花茎段插入时应注意方向,不应倒插,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
28.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分化成的幼苗需要移栽,下列关于移栽措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移栽时,应打开培养瓶的封口后马上移植
B. 移栽的基质可以是消过毒的蛭石或者珍珠岩
C. 移栽时需用流水清洗根部的培养基
D. 最后幼苗需移植到消过毒的新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等幼苗长壮后再移栽到土壤中
29.外植体在消毒过程中的相关试剂的使用顺序是( )
A. 洗衣粉→酒精→氯化汞 B. 氯化汞→酒精→洗衣粉
C. 酒精→氯化汞→洗衣粉 D. 洗衣粉→氯化汞→酒精
30.关于植物组织培养与花药培养的区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前者接种后每日光照12 h,后者幼小植株形成后才需光照
B. 两者的培养基中都含植物激素,但种类及用量不同
C. 前者需将愈伤组织及时转移到分化培养基上,后者不需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
D. 花药培养对培养基配方的要求更为严格
31.下列关于愈伤组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愈伤组织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
B. 用叶培养形成的愈伤组织细胞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C. 培养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中应含有有机养料
D. 愈伤组织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薄壁细胞
32.影响花药培养的主要因素是( )
A. 材料的选择与培养基的组成
B. 亲本植株的生理状况
C. 选择合适的花粉发育时期
D. 材料的低温预处理与接种密度
33.在向溶解DNA的NaCl溶液中,不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 )
A. 加快溶解DNA的速度
B. 加快溶解杂质的速度
C. 减小DNA的溶解度,加快DNA析出
D. 减小杂质的溶解度,加快杂质的析出
34.在利用鸡血进行“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试验中,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蒸馏水将NaCl溶液浓度调制0.14mol/L,滤去析出物
B. 调节NaCl溶液浓度或加入木瓜蛋白酶,都可以去除部分杂质
C. 将丝状物溶解在2mol/L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即呈蓝色
D. 用菜花替代鸡血作为实验材料,其实验操作步骤相同
35.下列对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 在把新鲜的胡萝卜切成米粒大小的颗粒置于烘箱中烘干时,温度越高、干燥时间越长,烘干效果越好
B. 在萃取过程中,在瓶口安装冷凝回流装置是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的挥发
C. 萃取过程可放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
D. 将滤液用蒸馏装置进行蒸馏,要收集蒸发出去的液体,蒸发出去的是胡萝卜素,留下的是有机溶剂
36.在工业生产中提取薄荷、香茅、桉树叶等植物中的植物精油,通常将其置于蒸馏锅内的筛板上,筛板下盛放一定水量以满足蒸馏操作所需的足够的饱和水蒸气,水层高度以水沸腾时不溅湿原料底层为原则.然后采用直接火加热、直接或间接蒸气加热等方式提取此类植物的精油.这种方法叫( )
A. 水中蒸馏法
B. 水上蒸馏法
C. 水气蒸馏法
D. 既叫水上蒸馏法,也叫水气蒸馏法
37.下列不属于橘皮精油提取中应注意的问题事项的是( )
A. 橘皮在石灰水中浸泡时间为10小时以上
B. 橘皮要浸透,从而压榨时不会滑脱
C. 压榨液的粘稠度要高,从而提高出油率
D. 为了使橘皮油与水分离,可加入相当于橘皮质量0.25%的小苏打和5%的硫酸钠,并调节PH为7?8
38.橘皮精油的主要成分及颜色( )
A. 柠檬酸、无色 B. 柠檬烯、无色 C. 柠檬烯、黄色 D. 柠檬酸、黄色
39.如图为胡萝卜素的纸层析结果示意图,属于标准样品的层析点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⑤⑥ D. ③④⑤⑥
40.下列实验流程中,错误的是( )
A. 鲜玫瑰花+清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除水→玫瑰油
B.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
C. 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浓缩→过滤→胡萝卜素
D. 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油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40分)
41.如图表示葡萄酒酿制的简单过程,请据图分析:
(1)从上图可知,甲图是为了使酵母菌进行 ,以增加酵母菌的数量,乙图是为了使酵母菌发酵获得葡萄酒.最后,可以用 试剂检验是否有酒精生成.整个酿制过程一般将温度控制在 .
(2)为防止发酵液被污染,对使用的发酵瓶要清洗干净,并用 消毒或 .
(3)从野生酵母菌群中分离纯化酵母菌接种后,培养基上会出现一些分别由一个酵母菌繁殖而成的 .(群落、种群)
(4)泡菜的制作离不开 菌,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还要跟踪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亚硝酸盐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转变成致癌物 .
42.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的基础技术,在细胞的分裂、分化、生物的发育、遗传等理论研究以及改良生物、培育新品种等生产实践上有重要作用.植物组织培养是研究得比较早、应用比较成熟的一项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其基本过程如下所示: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①→A?②→茎、叶→植物体
(1)①过程中植物组织的代谢类型是 ,②表示 过程.
(2)植物组织培养获得试管苗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但全能性的表达需要一定的条件,也就是 、一定的营养条件、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
(3)在花药离体培养中剥离花药时,要彻底去除 ,因为 .
(4)在培养的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如果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那么实验结果是 .
43.在农业用地中发现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含氮有机化合物 )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长期使用可污染土壤.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可按下面程序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已知该除草剂在水中溶解度一定,该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
(1)制备土壤浸出液时,为避免菌体浓度过高,需将浸出液进行 处理.
(2)要从长期使用该除草剂的土壤中分离目的菌,上述培养皿中培养基的特点是:固体培养基且 .若需要调节培养基pH,应该在各种成分都溶化后且分装 (填“前”或“后”)进行.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常采用的方法是 .
(3)培养后发现,只有很少菌落出现,大部分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或有氧条件抑制了这些细菌的生长.
(4)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中,无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 ,有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 ,据此可筛选出目的菌.
(5)若要统计某土壤样品中该活菌数目,宜采用 法.
①测定该菌数时,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正确可信的是 ,理由是 .
A.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30
B.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20和260,取平均值240
C.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50和520,取平均值260
D.四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300、240和250,取平均值250
②一同学在稀释倍数为105的培养基中测得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为234,那么每毫升样品中的菌落数是 个(涂布平板时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1mL).
③用这种方法测定的大肠杆菌菌落数比实际活菌数量 ,因为 .
44.回答与胡萝卜素有关的问题:
(1)胡萝卜含有的三种胡萝卜素,最主要的是 ,该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两分子 ,后者缺乏会引起人在弱光下视物不清的病症,该疾病称为 .
(2)工业生产上,用养殖的岩藻作为原料提取胡萝卜素时, (填“需要”或“不需要”)将鲜活的盐藻干燥.
(3)现有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 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不选用另外一种的理由是 .
45.下列是与芳香油提取相关的问题,请回答:
(1)玫瑰精油适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理由是玫瑰精油具有易挥发、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的性质.蒸馏时收集的蒸馏液 (是、不是)纯的玫瑰精油,原因是 .
(2)当蒸馏瓶中的水和原料量一定时,蒸馏过程中,影响精油提取量的主要因素有蒸馏时间和 .
(3)如果蒸馏过程中不进行冷却,则精油提取量会 ,原因是 .
(4)密封不严的瓶装玫瑰精油保存时最好存放在温度 的地方,目的是 .
2019-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市示范校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40小题,每题1.5分,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2019年,西非几个国家暴发了埃博拉病毒疫情.埃博拉病毒属于RNA病毒,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该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等途径传播.以下关于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埃博拉病毒的核酸含有8种核苷酸
B. 埃博拉病毒属于生命系统中最简单的层次
C. 可用含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的培养基培养埃博拉病毒
D. 埃博拉病毒的外壳和遗传物质都是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合成的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解答: 解:A、埃博拉病毒为RNA病毒,核酸只含有RNA,故有4种核苷酸,A错误;
B、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B错误;
C、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在培养基上培养,C错误;
D、埃博拉病毒的外壳和遗传物质都是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合成的,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病毒的代谢特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病毒和其它细胞生物的区别以及离开了寄主细胞就无生命活动的特性.
2.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山羊和杨树具有相同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B. 丰富度是群落层次上对物种的描述
C. 病毒在活细胞中能够生存,属于个体层次
D. 不存在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的生物
考点: 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单细胞生物没有组织、器官和系统这些层次.由此可见,细胞是生命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层次.
解答: 解:A、山羊和杨树具有不同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植物无系统层次,A错误;
B、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的多少,是群落层次上对物种的描述,B正确;
C、病毒离开细胞无生命活动,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C错误;
D、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要求考生识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明确细胞是生命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层次,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E•B•Wilson)曾经说过:“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他作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最可能是( )
A. 细胞内能发生一切生命活动
B. 有些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
C. 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D. 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考点: 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 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其内容为:(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解答: 解:A、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但细胞不能完成一切生命活动,如食物的消化吸收是在消化道内进行的,A错误;
B、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只能说明单细胞的生命活动在细胞内进行,但对于多细胞生物,其生命活动不仅仅在细胞内进行,B错误;
C、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细胞的参与下完成,所以每一个生命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C正确;
D、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但不是一切生物,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以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的名言为背景,考查细胞学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4.下列有关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乳酸菌都是细菌,且都能进行有丝分裂,遗传都遵循遗传的基本定律
B. 酵母菌、乳酸菌、硝化细菌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C. 乳酸菌、硝化细菌、蓝藻都是原核生物,且都有细胞壁,体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分子
D. 乳酸菌、硝化细菌都是异养生物,在电镜下可观察到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原核生物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
解答: 解:A、酵母菌不是细菌,是真菌;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乳酸菌进行二分裂;两者都不遵循遗传定律,故A错误;
B、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故B错误;
C、乳酸菌、硝化细菌、蓝藻都是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都有细胞壁,体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分子,故C正确;
D、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乳酸菌、硝化细菌都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不含内质网,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5.人们经常食用的牛、羊、猪等肉类和白菜、土豆等蔬菜,经消化吸收后,其中的成分大多被转化为人体自身的一部分,其根本原因是( )
A. 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找到
B. 在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大体相同
C. 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D. 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的含量大体相同
考点: 碳原子的结构特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2、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解答: 解:A、不同生物细胞成分的相互转化,说明在不同生物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而不是生物界与无机自然界的组成元素大体相同,A错误;
B、不同生物细胞成分的相互转化,说明在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大体相同,B正确;
C、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除了碳,还有其他元素,C错误;
D、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种类及含量,掌握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之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含义,再根据题干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如图所示是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及其比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为细胞鲜重中元素的比重
B. 因为O元素含量最多,所以O元素是构成有机物的根本元素
C. 细胞失去大部分水分后,C元素比重最大
D. 图中含有的元素在非生物界也可以找到
考点: 碳原子的结构特点.
分析: 根据细胞内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的比例,将其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为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为微量元素,如Fe、Mn、B、Zn、Mo、Cu、Cl等.其中鲜重中含量最高的元素的O,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C.
解答: 解:A、氧元素含量最高,故图中数据是该元素占细胞鲜重百分比,A正确;
B、C元素是构成有机物的根本元素,B错误;
C、细胞失去大部分水分后,C元素比重最大,C正确;
D、图中含有的元素在非生物界也可以找到,这体现了生物界结合非生物界的统一性,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种类、含量及作用,能准确判断各选项的元素是否属于大量元素,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7.下表为一种无土栽培培养液的主要配方,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成分 Ca(NO3)2 MgSO4 KH2PO4 KCl FeCl3 H2O
含量/g 1.0 0.25 0.25 0.12 0.005 1000
A. 表中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齐全
B. 表中Mg参与构成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
C. 培养液中的离子浓度通常比细胞液中的离子浓度高,这样有利于细胞对无机盐的吸收
D. 栽培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通气,这样可以促进有氧呼吸,进而促进根对离子的吸收
考点: 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1、根据细胞内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的比例,将其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为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
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为微量元素,如Fe、Mn、B、Zn、Mo、Cu、Cl等.
2、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①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②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解答: 解:A、据表格数据可知,表中微量元素并不齐全,如Mn、B、Zn、Mo、Cu,A错误;
B、表中Mg参与构成叶绿素的形成,但并非构成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如类胡萝卜素,B错误;
C、培养液中的离子浓度通常比细胞液中的离子浓度低,这样有利于细胞对水分的吸收,C错误;
D、根的有氧呼吸需消耗氧气,故栽培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通气,这样可以促进细胞呼吸,进而促进对离子的吸收,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种类和无机盐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8.人体中水的含量约占65%,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说明水对人体重要性的是( )
①水和糖类、脂肪、蛋白质一样,为人体提供能量;
②没有水,人体内大部分化学反应就根本不会发生;
③水的比热小,有利于维持体温;
④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离不开水.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考点: 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 水的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参与许多化学反应,④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⑤提供化学反应介质,⑥维持细胞形态.
解答: 解:①水属于无机物,不能提供能量,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氧化分解能提供能量,①错误;
②水是化学反应的介质和原料,没有水,人体内大部分化学反应就根本不会发生,故②正确;
③体温调节是依靠体温调节机制维持的,故③错误;
④自由水在生物体内流动,能把营养物质二个细胞,同时把代谢废物运输到排泄器官或体外,故④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水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思维、判断的能力.
水的知识拓展:1.水的存在形式与器官形态的关系:心肌和血液总的含水量差不多,但心肌呈固态,血液呈液态,原因是二者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例不同.
2.水的存在形式与代谢的关系:若细胞内自由水比例升高,则代谢旺盛,反之代谢缓慢.
3.水的存在形式与抗寒性的关系:秋冬季节,蒸腾作用减弱,吸水减少,结合水相对含量升高,因结合水不易结冰和蒸腾,从而使植物抗寒性加强.
4.水的存在形式与温度的关系:在活细胞内,受温度的影响,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即升高温度时,自由水增多,反之,结合水增多.
9.将刚刚萌发、带有小芽的大麦充分研磨后,过滤得到组织样液,在组织样液中加入下列试剂后振荡均匀,有关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入苏丹Ⅲ染液,溶液呈红色,证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脂肪
B. 加入斐林试剂并沸水浴加热,溶液呈砖红色,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麦芽糖
C. 加入碘液,溶液呈蓝色,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淀粉
D. 加入双缩脲试剂,溶液呈蓝色,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蛋白质
考点: 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
分析: 将刚刚萌发、带有小芽的大麦新陈代谢物质变化,含有还原性糖、蛋白质、脂肪等物质.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解答: 解:A、苏丹Ⅲ染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而不是红色,A错误;
B、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溶液呈砖红色,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还原糖,但不一定麦芽糖,B错误;
C、淀粉遇碘液变蓝,因此加入碘液,溶液呈蓝色,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淀粉,C正确;
D、加入双缩脲试剂,溶液呈紫色反应不是蓝色,说明发芽的大麦中含有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0.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装片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长方形的分生区细胞
B. 为观察低倍镜视野中位于左下方的细胞,应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再换用高倍镜
C. 观察未经染色的动物细胞,把视野调暗,可以较清晰地看到细胞的边缘和细胞核
D. 低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0.3 g/mL蔗糖溶液中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考点: 细胞观察实验.
分析: 1、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①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显微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象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显微镜的观察.
②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显微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
③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将细准焦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调节器).
2、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并不是视野调的越亮,看到的物像越清晰,如果物像本身的颜色很浅时,需将视野调暗才容易观察到.
解答: 解:A、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为正方形,A错误;
B、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像,所以要将位于视野左下方的细胞移到视野的中央,还应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B正确;
C、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并不是视野调的越亮,看到的物像越清晰,如果物像本身的颜色很浅时,需将视野调暗才容易观察到,观察未经染色的动物细胞,可把视野调暗,能较清晰地看到细胞的边缘和细胞核,C正确;
D、0.3g/mL蔗糖溶液高于细胞液浓度,故低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0.3g/mL蔗糖溶液中出现质壁分离现象,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情况,意在考查考生显微镜操作的技能,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1.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时瓶口要密闭,而制作果醋中断通氧可能会引起醋酸菌死亡
B. 在变酸的果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
C. 醋酸菌是一种嗜温菌,对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在50℃左右
D. 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进行消毒,并注意无菌操作
考点: 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解答: 解:A、果酒发酵需要缺氧环境,因此制作果酒时瓶口要密闭,醋酸菌是嗜氧菌,因此制作果醋时中断通氧可能会引起醋酸菌死亡,A正确;
B、在变酸的果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B正确;
C、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需要的温度(18~25℃)比醋酸菌进行的果醋发酵需要的温度(30~35℃)低,C错误;
D、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并注意无菌操作,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发酵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菌种不同,但代谢类型相同
B. 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1/3的空间
C.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D.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可用同一装置,但需控制不同的发酵条件
考点: 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酶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醋酸菌是?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
解答: 解:A、果酒的发酵菌种是酵母菌,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醋的发酵菌种是醋酸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A错误;
B、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约三分之一的空间,这样既有利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又有利于防止发酵产生的大量C O2使果汁溢出(防止发酵液溢出),B正确;
C、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C正确;
D、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可用同一装置,但需控制不同发酵条件,如果酒制作需要无氧环境,适宜温度为18~25℃,而果醋制作需要有氧环境,适宜温度为30~35℃,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特点;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条件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3.下列是有关腐乳制作的几个问题,其中正确的是( )
①腐乳的制作主要是利用了微生物发酵的原理,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青霉、曲霉和毛霉
②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且不利于毛霉的生长
③豆腐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
④决定腐乳特殊风味的是卤汤
⑤腐乳的营养丰富,是因为大分子物质经过发酵作用分解成小而且易于消化的物质
⑥卤汤中含酒量应该控制在21%左右,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会延长;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①④⑤⑥
考点: 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分析: 乳的制作过程主要是: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1、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将豆腐块平放在笼屉内,将笼屉中的温度控制在15~18℃,并保持在一定的湿度.约48h后,毛霉开始生长,3d之后菌丝生长旺盛,5d后豆腐块表面布满菌丝.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
2、加盐腌制: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同时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高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加盐研制的时间约为8d左右.加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不会过早酥烂.同时,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3、加卤汤装瓶:卤汤直接关系到腐乳的色、香、味.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卤汤中的酒可以选用料酒、黄酒、米酒、高粱酒等,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加酒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能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香辛料种类很多,如胡椒、花椒、八角、桂皮、姜、辣椒等.香辛料可以调制腐乳的风味,也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可据个人口味配置卤汤.
4、密封腌制.
解答: 解:①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①错误;
②用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不易成形;所以需要加盐析出豆腐中的水分,②正确;
③豆腐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豆腐中还有匍匐菌丝,③正确;
④卤汤直接关系到腐乳的色、香、味,④正确;
⑤腐乳中毛霉能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这些酶能将豆腐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而且易于消化的物质,⑤正确;
⑥卤汤中含酒量应该控制在12%左右,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会延长;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⑥错误.
所以,②③④⑤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腐乳的制作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腐乳制作全程的识记与理解.
14.图甲是果醋发酵装置.发酵初期不通气,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中期可以闻到酒香;后期接种醋酸菌,适当升高温度并通气,酒香逐渐变成醋香.图乙中能表示整个发酵过程培养液pH变化的曲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考点: 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分析: 在果醋的发酵过程中,首先瓶中进行的是有氧呼吸产生CO2,会使pH下降;一段时间后由于氧气消耗殆尽,开始进行无氧呼吸,也可产生CO2,会使pH继续下降;最后进行醋酸发酵生成醋酸,会使pH迅速下降.
解答: 解:果醋发酵初期,发酵罐是密闭的,不需要通气,但发酵装置中仍有部分氧气,此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溶于水,pH下降,随着氧气的消耗,到发酵中期,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少的二氧化碳和酒精,pH稍上升,后期接种醋酸菌并通气,醋酸菌大量繁殖,生成醋酸,pH迅速下降.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果醋制备的原理,考查学生对于果醋酿制过程的理解以及原理的认知程度,属于中档题.
15.下列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泡菜制作需要配制盐水,其中盐与水的质量比为4:1
B.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C. 制备样品处理液,加入氢氧化铝乳液的目的是除去色素等杂质,得到澄清溶液
D. 泡菜腌制时间长短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但温度和食盐的用量不影响其含量
考点: 用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制作泡莱.
分析: 1、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
2、泡菜的制作流程是:选择原料、配置盐水、调味装坛、密封发酵.
3、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可以用比色法测定,即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重氮盐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解答: 解:A、泡菜制作需要配制盐水,其中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A错误;
B、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重氮盐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B错误;
C、加入氢氧化铝的目的是使滤液中色素脱色,使滤液变得无色透明,C正确;
D、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泡菜的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识记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泡菜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在泡菜制作过程中,10d后坛内亚硝酸盐的含量会逐渐下降,原因是( )
A. 坛内微生物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
B. 坛内微生物将亚硝酸盐还原为硝酸盐
C. 坛内微生物将亚硝酸盐分解成N2和NH3等物质
D. 坛内微生物死亡,不会再产生亚硝酸盐
考点: 制作泡莱.
分析: 泡菜腌制过程中,由于坛内环境中硝酸还原菌的繁殖,促进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但随腌制时间延长,乳酸菌大量繁殖,产生乳酸,抑制硝酸盐还原菌繁殖,使亚硝酸盐含量逐渐下降.因此,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
解答: 解:在泡菜制作过程中,10d后坛内由于乳酸菌大量繁殖,产生乳酸,抑制硝酸盐还原菌繁殖,且坛内微生物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故亚硝酸盐的含量会逐渐下降.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泡菜制作的知识,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综合分析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17.下列关于培养基说法正确的是( )
A. 为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基质的是选择培养基
B. 培养基只有两类: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C. 固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水即可制成液体培养基
D. 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考点: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 1、培养基按其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培养基按功能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培养基按其所含成分可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和半合成培养基.
2、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可以形成肉眼可见菌落.
解答: 解:A、选择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生长,培养、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如培养酵母菌和霉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食盐),A错误;
B、培养基的分类标准不同,其种类也不同,如培养基按其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两类,按其所含成分可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和半合成培养基三类,B错误;
C、固体培养基中去除琼脂(凝固剂)即可制成液体培养基,C错误;
D、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可以形成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即菌落,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中培养基和菌落的知识,考生识记培养基的组成和分类、明确菌落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18.下列关于无菌技术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无菌技术能对实验操作的空间进行消毒
B. 无菌技术能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进行灭菌
C. 无菌技术不能防止操作者自身携带微生物污染实验
D. 无菌技术包括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的接触
考点: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 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无菌技术围绕着如何避免杂菌的污染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培养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
解答: 解:A、无菌技术能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消毒,A正确;
B、为获得纯净的培养物,保证不被杂菌污染而采用的无菌技术,应将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进行灭菌,B正确;
C、无菌技术除了能防止操作者自身携带微生物污染实验外,也可有效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C错误;
D、周围物品可能会含有杂菌,为防止杂菌污染,无菌技术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的接触,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微生物实验实培养中的无菌技术的知识,考生识记无菌技术的基本要求和所包括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此题也能够自觉提高考生的实验技能,强化无菌操作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实验的态度.
19.为了保持菌种的纯净,需要进行菌种的保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
B. 临时保藏的菌种一般是接种到试管的斜面培养基上
C. 临时保藏的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
D. 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低温?4℃保藏的方法
考点: 微生物的利用.
分析: 菌种保藏是一切微生物工作的基础,其目的:是使菌种被保藏后不死亡、不变异、不被杂菌污染,并保持其优良性状,以利于生产和科研应用. 菌种保藏的原理:是为了达到长期保持菌种的优良特性,核心问题是必须降低菌种变异率,而菌种的变异主要发生于微生物旺盛生长、繁殖过程,因此必须创造一种环境,使微生物处于新陈代谢最低水平,生长繁殖不活跃状态.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常规转接斜面低温保藏法,半固体穿刺保藏法,液体石蜡保藏法,含甘油培养物保藏法等,沙土管保藏法.特殊的有: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和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解答: 解:A、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在固体斜面培养基上菌落长成后,放入冰箱低温保藏,A正确;
B、临时保藏的菌种一般是接种到试管的斜面培养基上,等到菌落长成后,放入冰箱低温保藏,B正确;
C、临时保藏的菌种由于频繁转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C正确;
D、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方法,意在强化学生对两种菌种保藏方法的识记与理解.
20.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培养或纯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培养微生物前要先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再接种
B. 培养液中溶氧量的变化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和代谢途径
C. 分离自养型微生物的方法是用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D.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还包括斜面接种、穿刺接种等方法
考点: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 1、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因此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要进行无菌操作,其中消毒和灭菌是常用的防止杂菌入侵的方法.
2、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而大量繁殖,无氧条件下能进行酒精发酵.
3、自养型微生物是能够利用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合成自身的有机物的微生物.
4、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很多,如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斜面接种和穿刺接种等方法(其中筛选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常用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虽然这些技术的操作方法各不相同,但其核心都是要防止杂菌污染,保证培养物的纯度.
解答: 解:A、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要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微生物在培养前要先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再接种,可避免培养基中杂菌的干扰,A正确;
B、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所以培养液中溶氧量的变化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和代谢途径,B正确;
C、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是用来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自养型微生物要用不加有机碳源的培养基,C错误;
D、微生物的接种技术除常用的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外,还有斜面接种、穿刺接种等方法,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相关知识,考生识记和理解培养基的制备、灭菌的方法、接种方法及选择是解题的关键.
21.对无菌操作接种培养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
②在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棉塞
③打开棉塞的试管口通过火焰
④将已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蘸取一环菌液转移到装有无菌培养基的试管中
⑤将试管口塞上棉塞
⑥接种时注意不要划破培养基.
A. ①②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⑥
考点: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 在微生物接种操作时将试管放于手掌中,并用手指夹住,使两支试管呈“V”字形,用火焰将接种环烧红,然后将接种环来回通过火焰数次,小指、无名指和手掌拔下试管塞,并持于手中,将试管口在火焰上微烧一周.将烧过的接种冷却后环伸入菌液中,蘸取一环菌液并将接种环慢慢 的从试管中抽出,并迅速地伸入另一试管中,在斜面上划线(波浪或直线),使菌体沾附在培养基上;将接种环抽出,灼烧管口;塞上棉塞;将接种环经火焰灼烧灭菌.
解答: 解:微生物转接试管种时,正确的操作流程为: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在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棉塞,打开棉塞的试管口通过火焰以防止杂菌污染,将已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蘸取一环菌液转移到一装有无菌培养基的试管中,蘸取一环菌液并将接种环慢慢的从试管中抽出,并迅速地伸入另一试管中,在斜面上划线(波浪或直线),使菌体沾附在培养基上,将试管口塞上棉塞,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转接操作,意在强化学生对手机充值过程的理解与运用.
22.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过程中,关于倒平板的具体描述正确的是( )
①等培养基冷却至4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
②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桌面上,左手拔出棉塞
③右手拿锥形瓶,使瓶口迅速通过火焰
④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拿开皿盖
⑤右手将锥形瓶中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皿盖
⑥等待平板冷却 5~10s,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
A. 只有一项正确 B. 只有两项正确 C. 只有三项正确 D. 只有四项正确
考点: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 1、倒平板操作的步骤: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火焰旁的桌面上,右手拿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左手拔出棉塞;右手拿锥形瓶,将瓶口迅速通过火焰;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等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这样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分滴到培养基上造成培养基的污染.
2、倒平板的方法:右手持盛培养基的试管或三角瓶置火焰旁边,用左手将试管塞或瓶塞轻轻地拨出,试管或瓶口保持对着火焰;然后用右手手掌边缘或小指与无名指夹住管(瓶)塞(也可将试管塞或瓶塞放在左手边缘或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夹住.如果试管内或三角瓶内的培养基一次用完,管塞或瓶塞则不必夹在手中).左手拿培养皿并将皿盖在火焰附近打开一缝,迅速例入培养基约15mL,加盖后轻轻摇动培养皿,使培养基均匀分布在培养皿底部,然后平置于桌面上,待凝后即为平板.
解答: 解:①等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防止杂菌污染,①错误;
②不能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桌面上,因为桌面上可能有杂菌,②错误;
③右手拿锥形瓶,使瓶口迅速通过火焰,高温可防止杂菌污染,③正确;
④倒平板时皿盖只需要倾斜出一定角度,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④错误;
⑤右手将锥形瓶中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皿盖,并通过酒精灯火焰,⑤正确;
⑥等待平板冷却5~10分钟,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⑥错误.
因此,只有③⑤两项正确.
故选:B.
点评: 平板划线法是微生物接种的常用方法,考生需要识记实验操作中的步骤,才能做到将知识信手拈来.
23.下列关于纤维素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种
B. 葡萄糖苷酶可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
C. 纤维素酶可用于去掉植物的细胞壁
D. 纤维素酶可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
考点: 果胶酶的活性测定.
分析: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但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并不和水解后的产物发生这种反应.
解答: 解:A、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A正确;
B、葡萄糖苷酶可把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B错误;
C、植物体细胞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所以纤维素酶可用于去掉植物的细胞壁,C正确;
D、纤维素酶可把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纤维素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4.配制的培养基成分是:纤维素粉、NaNO3、Na2HPO4、KH2PO4、MgSO4、KCl、酵母膏、水解酪素,该培养基能使下面哪种微生物大量繁殖( )
A. 酵母菌 B. 自生固氮菌 C. 各种细菌 D. 纤维素分解菌
考点: 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应用价值.
分析: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等,培养细菌还需要加入生长因子.选择培养基是指通过培养混合的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种类在这种培养基上是不能生存的.
解答: 解:根据该培养基的配方可知,碳源为纤维素粉,氮源为NaN03,无机盐为Na2HP04、KH2P04、MgS04、KCl等,酵母膏、水解酪素主要提高生长因子,所以只有能够利用纤维素粉作为碳源的微生物才能够在该培养基生存,故能够分解纤维素的菌类才能大量繁殖.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因子强化学生对微生物营养物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25.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要设置的对照是( )
A. 未接种的选择培养基
B. 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 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D. 接种了的选择培养基
考点: 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分析: 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对等的实验.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则接种了的选择培养基是实验组,而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属于对照组.
解答: 解:将菌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数目,因此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对照组.对照组遵循的原则是单一变量,所以需要与选择培养基一样接种、培养.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过程中遵循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意在等内容,意在加强学生的实验遵循的原则的理解与运用.
26.下列关于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产生新个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属于无性生殖
B. 主要理论依据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 接种后的锥形瓶放在保温箱中培养
D. 人工培养基中含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包括矿质元素、糖、维生素等
考点: 植物的组织培养.
分析: 1、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为植物体细胞的全能性;培养过程的顺序是离体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根、芽等器官进而形成新的植物体,属于无性生殖.
2、培养基中含有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3、诱导愈伤组织应该避光培养,原因是:在有光时往往形成维管组织,而不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再分化成胚状体时需要光照,原因是:①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照;②试管苗需要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提供营养物质.
解答: 解:A、植物组织培养是将离体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没有经过减数分裂和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繁殖,A正确;
B、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即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B正确;
C、接种后的锥形瓶最好放在无菌箱中培养,C错误;
D、培养基中含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包括矿质元素、糖、维生素,还需要添加植物激素,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7.菊花的组织培养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培养基连同其他器械一起进行灭菌
B. 接种前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擦拭工作台
C.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同样适合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长,一旦感染杂菌则前功尽弃
D. 将菊花茎段插入时应注意方向,不应倒插,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
考点: 植物的组织培养.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不同物体不同的消毒灭菌方法:
(1)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
(2)外植体:酒精、次氯酸消毒处理.
(3)接种环(针)等器械:酒精灯灼烧高温灭菌.
解答: 解:A、菊花的组织培养时,培养基连同其他器械一起进行高压蒸汽灭菌,A正确;
B、接种前,工作台要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擦拭一遍.B正确;
C、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同样适合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长,一旦感染杂菌则前功尽弃,C正确;
D、将菊花茎段插入时应注意方向,不应倒插,是为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保证成活率,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培养基种类、配制及灭菌方法,结合外植体的消毒等多项内容,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识记、理解并灵活运用.
28.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分化成的幼苗需要移栽,下列关于移栽措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移栽时,应打开培养瓶的封口后马上移植
B. 移栽的基质可以是消过毒的蛭石或者珍珠岩
C. 移栽时需用流水清洗根部的培养基
D. 最后幼苗需移植到消过毒的新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等幼苗长壮后再移栽到土壤中
考点: 植物的组织培养.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分化成的幼苗需要移栽,移栽时,应先将培养瓶的封口膜打开一段时间,让试管苗在培养间生长几日;移栽时需用流水清洗根部的培养基;最后幼苗需移植到消过毒的新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等幼苗长壮后再移栽到土壤中.
解答: 解:A、移栽时,应先将培养瓶的封口膜打开一段时间,让试管苗在培养间生长几日,A错误;
B、幼苗要先移植到消过毒的蛭石或者珍珠岩等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等幼苗长壮后再移栽到土壤,B正确;
C、移栽时需用流水清洗根部的培养基,C正确;
D、最后幼苗需移植到消过毒的新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等幼苗长壮后再移栽到土壤中,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移栽过程需要注意的相关内容,移栽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与掌握.
29.外植体在消毒过程中的相关试剂的使用顺序是( )
A. 洗衣粉→酒精→氯化汞 B. 氯化汞→酒精→洗衣粉
C. 酒精→氯化汞→洗衣粉 D. 洗衣粉→氯化汞→酒精
考点: 植物的组织培养.
分析: 一般植物材料首先在消毒前除去泥土或死组织,然后用水冲洗除去外部污染物,然后加少许洗衣粉用软刷轻轻刷,后用无菌水冲洗,再用无菌吸水纸吸干水分.消毒时可先在70%酒精中浸泡数秒,用0.1%的氯化汞消毒1?2分钟,之后用无菌水冲洗3?5次后接种.
解答: 解:根据试题的分析,外植体在消毒过程中的相关试剂的使用顺序是:洗衣粉→酒精→氯化汞,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外植体的消毒处理步骤,意在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
30.关于植物组织培养与花药培养的区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前者接种后每日光照12 h,后者幼小植株形成后才需光照
B. 两者的培养基中都含植物激素,但种类及用量不同
C. 前者需将愈伤组织及时转移到分化培养基上,后者不需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
D. 花药培养对培养基配方的要求更为严格
考点: 植物的组织培养.
分析: 两者在培育的过程上基本上相似,都进行有丝分裂,都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但是植物组织培养取材来源植物的体细胞,最后培育得植株是正常的和母本一样的植株,属于无性生殖.花药离体培养取材来自于植物的花粉,得到的单倍体植株,属于一种特殊的有性生殖方式.因此,花药离体培养的培育要比植物组织培养复杂一些.
解答: 解:A、前者接种后每日光照12h,后者幼小植株形成后才需光照,A正确;
B、两者的培养基中都含有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的种类相同,但用量不同,B错误;
C、花药培养需将愈伤组织及时转移到分化培养基上,以便进一步分化出再生植株,而植物组织培养不需转移也可再分化为植株,C错误;
D、因花药离体培养的培育要比植物组织培养复杂一些,因此花药培养对培养基配方的要求更为严格,D正确.
故选:BC.
点评: 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和花药培养,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及花药培养过程,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1.下列关于愈伤组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愈伤组织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
B. 用叶培养形成的愈伤组织细胞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C. 培养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中应含有有机养料
D. 愈伤组织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薄壁细胞
考点: 植物的组织培养.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影响植物细胞脱分化产生愈伤组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愈伤组织是一团排列疏松而无规则、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具有分生能力的薄壁细胞,不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解答: 解:A、愈伤组织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A正确;
B、用叶培养形成的愈伤组织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愈伤组织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培养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中应含有有机养料,C正确;
D、愈伤组织是一团排列疏松而无规则、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具有分生能力的薄壁细胞,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在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需要的条件:①消毒灭菌;②一定浓度的植物激素;③适宜的温度;④充足的养料.
32.影响花药培养的主要因素是( )
A. 材料的选择与培养基的组成
B. 亲本植株的生理状况
C. 选择合适的花粉发育时期
D. 材料的低温预处理与接种密度
考点: 植物的组织培养.
分析: 影响花药组织培养的因素有很多,如材料和培养条件、亲本植株的生长条件、材料的低温预处理及接种密度等,其其中材料的选择与培养基的成分是主要影响因素.
解答: 解:影响花药组织培养的因素有很多,如材料和培养条件等,其中材料的选择与培养基的成分是主要影响因素;并不是任何发育时期的花粉都可以经过组织培养产生愈伤组织,一般的说,选择单核期的花药成功率最高,定花粉发育时期的常用方法是醋酸洋红法,并且要对所选的材料进行消毒处理;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外植体分化的程度及时更换培养基.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花药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33.在向溶解DNA的NaCl溶液中,不断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 )
A. 加快溶解DNA的速度
B. 加快溶解杂质的速度
C. 减小DNA的溶解度,加快DNA析出
D. 减小杂质的溶解度,加快杂质的析出
考点: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
分析: DNA粗提取的原理是:
①DNA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利用这一原理,可以使溶解在氯化钠溶液中的DNA析出.
DNA在NaCl溶液中溶解度大小变化:
②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则可以溶于酒精溶液.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进一步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解答: 解:在DNA粗提取实验中,向在溶解DNA的NaCl溶液中,不断加入蒸馏水会使NaCl溶液的浓度降低,进而减少DNA的溶解度,使DNA分子逐渐析出.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要求考生识记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实验步骤及各步骤中的细节、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4.在利用鸡血进行“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试验中,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蒸馏水将NaCl溶液浓度调制0.14mol/L,滤去析出物
B. 调节NaCl溶液浓度或加入木瓜蛋白酶,都可以去除部分杂质
C. 将丝状物溶解在2mol/L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即呈蓝色
D. 用菜花替代鸡血作为实验材料,其实验操作步骤相同
考点: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
分析: 利用DNA遇二苯胺(沸水浴)成蓝色的特性,可以鉴定提取的DNA.
解答: 解:A、DNA的粗提取实验原理是0.14mol/L NaCl溶液中DNA溶解度最低,DNA不溶于95%的冷酒精等.用蒸馏水将2mol/LNaCl溶液浓度调制0.14mol/L,析出的是DNA,丢弃的是滤液,A错误;
B、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DNA溶解度不同,DNA在2mol/L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大,在0.14mol/L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小.酶具有专一性,木瓜蛋白酶可以水解DNA中的蛋白质类杂质,B正确;
C、DNA丝状物溶解在2 mol/L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后需要沸水浴才会呈现蓝色,C错误;
D、植物细胞有细胞壁保护着,所以用菜花做实验材料时,需要研磨,加入食盐和洗涤剂,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原理和过程,意在考查学生对实验的理解程度,提升学生分析题干、解答问题的能力.
35.下列对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 在把新鲜的胡萝卜切成米粒大小的颗粒置于烘箱中烘干时,温度越高、干燥时间越长,烘干效果越好
B. 在萃取过程中,在瓶口安装冷凝回流装置是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的挥发
C. 萃取过程可放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
D. 将滤液用蒸馏装置进行蒸馏,要收集蒸发出去的液体,蒸发出去的是胡萝卜素,留下的是有机溶剂
考点: 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分析: 胡萝卜素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常采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其提取流程为: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
解答: 解:A、在把新鲜的胡萝卜切成米粒大小的颗粒置于烘箱中烘干时要注意控制温度,温度太高、干燥时间太长会导致胡萝卜素分解,A错误;
B、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在受热时易挥发,在萃取过程中,为了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需要在瓶口安装冷凝回流装置,B正确;
C、萃取时用的有机溶剂是易燃物,直接使用明火加热容易引起燃烧、爆炸,萃取过程不可放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通常采用水浴加热),C错误;
D、将滤液用蒸馏装置进行蒸馏,蒸发出去的是有机溶剂,留下的是胡萝卜素,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胡萝卜素的提取的知识,考生对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的流程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6.在工业生产中提取薄荷、香茅、桉树叶等植物中的植物精油,通常将其置于蒸馏锅内的筛板上,筛板下盛放一定水量以满足蒸馏操作所需的足够的饱和水蒸气,水层高度以水沸腾时不溅湿原料底层为原则.然后采用直接火加热、直接或间接蒸气加热等方式提取此类植物的精油.这种方法叫( )
A. 水中蒸馏法
B. 水上蒸馏法
C. 水气蒸馏法
D. 既叫水上蒸馏法,也叫水气蒸馏法
考点: 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分析: 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主要有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植物原料的特点来决定.
2、蒸馏法提取植物芳香油的方法是把含有芳香油的花、叶等放入水中加热,水蒸气能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会重新分成油层和水层,除去水层便得到芳香油,这种提取方法叫蒸馏法.
3、根据蒸馏过程中原料放置的位置的标准,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气蒸馏三种,
①水中蒸馏法:将原料放在蒸馏容器的水中,水要完全浸没原料;
②水上蒸馏法:容器中水的上方有筛板,原料放在筛板上,筛板下注水,水量以沸腾时不浸湿原料为宜;
③水气蒸馏法:蒸馏容器下方有一排气孔,连接外源水蒸气,上方有筛板,上面放原料,其原理与以上的水上蒸馏大致相同,唯在锅底不加水,以饱和或过热的水汽,在较大气压的专用设备之压力下,由穿孔的汽管喷入锅的下部,经过多孔隔板及其上的植物原料而上升.
解答: 解:由题干“通常将其(提取植物精油的原料)置于蒸馏锅内的筛板上,筛板下盛放一定水量以满足蒸馏操作所需的足够的饱和水蒸气,水层高度以水沸腾时不溅湿原料底层为原则.然后采用直接火加热、直接或间接蒸气加热等方式提取此类植物的精油”可知,此种蒸馏法的特点是原料位于筛板的上方、筛板下注水,所以此蒸馏法为水上蒸馏法.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植物芳香油提取的知识,考生识记蒸馏法的分类,明确根据蒸馏过程中原料放置的位置的标准,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气蒸馏三种是解题的关键.
37.下列不属于橘皮精油提取中应注意的问题事项的是( )
A. 橘皮在石灰水中浸泡时间为10小时以上
B. 橘皮要浸透,从而压榨时不会滑脱
C. 压榨液的粘稠度要高,从而提高出油率
D. 为了使橘皮油与水分离,可加入相当于橘皮质量0.25%的小苏打和5%的硫酸钠,并调节PH为7?8
考点: 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分析: 压榨法是指在橘子、柠檬、甜橙等植物的果皮中,芳香油的含量较多,可以用机械压力直接榨出,这种提取方法叫压榨法.提取流程为: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油.
解答: 解:A、橘皮在石灰水中浸泡时间为10小时以上,其目的是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A正确;
B、橘皮要在石灰水中浸透,时间在16~24h,从而压榨时不会滑脱,B正确.
C、压榨液的粘稠度过高,过滤时会堵塞筛眼,C错误;
D、为了使橘皮油与水分离,可加入相当于橘皮质量0.25%的小苏打和5%的硫酸钠,并调节PH为7?8,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橘皮精油的提取,意在强化学生对压榨法的识记与理解,掌握压榨法的提取流程.
38.橘皮精油的主要成分及颜色( )
A. 柠檬酸、无色 B. 柠檬烯、无色 C. 柠檬烯、黄色 D. 柠檬酸、黄色
考点: 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分析: 植物芳香油的来源较广泛,从植物中提取的芳香油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其组成也比较复杂,主要包括萜类化合及其衍生物.
解答: 解:橘皮精油主要贮存在橘皮部分,从橘皮中提取的橘皮精油,无色透明,具有诱人的橘香味,主要成分为柠檬烯,是食品,化妆品和香水配料的优质原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所以橘皮精油的主要成分是柠檬烯,颜色为无色.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提取芳香油的相关知识,考生识记橘皮精油的主要成分和理化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39.如图为胡萝卜素的纸层析结果示意图,属于标准样品的层析点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⑤⑥ D. ③④⑤⑥
考点: 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分析: 胡萝卜素鉴定的方法一般采用纸层析法,其基线一般距底边2 cm.点样时,应该快速细致,圆点要小,每次点样时滤纸都要干燥.A、B、C、D 4点中,属于标准样品的样点是A和D,提取样品的样点是B和C.在图中的层析谱中,①②代表的物质分别是其他色素和杂质,③④属于标准样品的层析点,该层析的目的是胡萝卜素粗品的鉴定.
解答: 解:题图A、B、C、D四点中B和C属于提取样品的样点,①②代表的物质是其它色素和杂质,与A、D两点相比较,B、C两点层析结果出现①②的原因是:A、D两点是β?胡萝卜素样品,层析后只有胡萝卜素的层析点③④,B、C两点是实验提取的样品,除β?胡萝卜素(层析点在⑤⑥)外还含有其它色素,而其它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小,层析时扩散速度慢,层析时位于①②的位置,B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胡萝卜素粗品鉴定和纸层析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40.下列实验流程中,错误的是( )
A. 鲜玫瑰花+清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除水→玫瑰油
B.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
C. 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浓缩→过滤→胡萝卜素
D. 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油
考点: 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分析: 1、提取玫瑰油常用的方法是水蒸汽蒸馏法,实验流程是:鲜玫瑰花+清水→水蒸汽蒸馏→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除水→玫瑰油.
2、制作果酒和果醋的流程是: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3、胡萝卜素是橘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提取胡萝卜素常用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其萃取过程为: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
4、橘皮油主要存在于橘皮中,提取橘皮油的常用方法是压榨法,压榨法提取橘皮油的实验流程是: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油.
解答: 解:A、水中蒸馏法提取玫瑰油的实验流程是:鲜玫瑰花+清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除水→玫瑰油,A正确;
B、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的流程是: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B正确;
C、用萃取法从胡萝卜中提取胡萝卜素的流程中,在对萃取液浓缩前需要对萃取液进行过滤,以除去萃取液中的不溶物,即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是: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C错误;
D、压榨法从橘皮中提取橘皮油的实验流程是: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油,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和果酒、果醋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考生识记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方法和原理、明确其提取流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步骤是解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40分)
41.如图表示葡萄酒酿制的简单过程,请据图分析:
(1)从上图可知,甲图是为了使酵母菌进行 有氧呼吸 ,以增加酵母菌的数量,乙图是为了使酵母菌发酵获得葡萄酒.最后,可以用 重铬酸钾 试剂检验是否有酒精生成.整个酿制过程一般将温度控制在 18??25℃ .
(2)为防止发酵液被污染,对使用的发酵瓶要清洗干净,并用 体积分数为70%酒精 消毒或 洗洁精洗涤 .
(3)从野生酵母菌群中分离纯化酵母菌接种后,培养基上会出现一些分别由一个酵母菌繁殖而成的 种群 .(群落、种群)
(4)泡菜的制作离不开 乳酸菌 菌,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还要跟踪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亚硝酸盐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转变成致癌物 亚硝胺 .
考点: 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分析: 分析甲图:在该简易装置中,一天搅拌2?3次的作用是增加氧溶量,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繁殖产生大量的酵母菌.
分析乙图:该装置断绝与空气接触,创造无氧呼吸,让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释放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解答: 解:(1)甲图中,一天搅拌2?3次,这是为了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以增加酵母菌的数量.乙图酵母菌处于无氧环境中,进行的是酒精发酵,其产生的酒精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试剂检验.酵母菌生长和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8?25℃,因此整个酿制过程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2)为防止发酵液被污染,对使用的器具要清洗干净并晾干,并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
(3)由一个酵母菌繁殖而成的菌落属于种群.
(4)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泡菜的腌制过各中,我们还要跟踪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会害人体健康,因为亚硝酸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
故答案为:
(1)有氧呼吸 重铬酸钾 18??25℃
(2)体积分数为70%酒精 洗洁精洗涤
(3)种群
(4)乳酸菌 亚硝胺
点评: 本题结合发酵装置图,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微生物的分离和提取,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识记实验室分离和纯化微生物常用的方法.
42.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的基础技术,在细胞的分裂、分化、生物的发育、遗传等理论研究以及改良生物、培育新品种等生产实践上有重要作用.植物组织培养是研究得比较早、应用比较成熟的一项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其基本过程如下所示: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①→A?②→茎、叶→植物体
(1)①过程中植物组织的代谢类型是 异养需氧型 ,②表示 再分化 过程.
(2)植物组织培养获得试管苗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但全能性的表达需要一定的条件,也就是 离体状态 、一定的营养条件、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
(3)在花药离体培养中剥离花药时,要彻底去除 花丝 ,因为 与其相连的花药不利于愈伤组织或胚状体的形成 .
(4)在培养的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如果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那么实验结果是 细胞既分裂也分化 .
考点: 植物的组织培养.
分析: 1、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离体的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 愈伤组织 胚状体→完整个体.因此图中A为愈伤组织,①为脱分化,②为再分化.
2、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①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的光照、pH和无菌环境等).②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4、在植物组织培养时,植物激素的使用:
激素使用情况 结果
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 有利于细胞分裂,但细胞不分化
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 细胞既分裂也分化
同时使用,且比例适中 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
同时使用,且生长素用量较高 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
同时使用,且细胞分裂素用量较高 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
解答: 解:(1)图中①过程是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该过程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组织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②表示再分化过程.
(2)植物细胞全能性的表达需要一定的条件,也就是离体状态、一定的营养条件、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
(3)在花药离体培养中剥离花药时,要彻底去除花丝,因为与花丝相连的花药,不利于愈伤组织或胚状体的形成.
(4)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素,细胞既分裂也分化.
故答案为:
(1)异养需氧型 再分化
(2)离体状态
(3)花丝 与其相连的花药不利于愈伤组织或胚状体的形成
(4)细胞既分裂也分化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3.在农业用地中发现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含氮有机化合物 )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长期使用可污染土壤.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可按下面程序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已知该除草剂在水中溶解度一定,该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
(1)制备土壤浸出液时,为避免菌体浓度过高,需将浸出液进行 稀释 处理.
(2)要从长期使用该除草剂的土壤中分离目的菌,上述培养皿中培养基的特点是:固体培养基且 以除草剂作唯一氮源 .若需要调节培养基pH,应该在各种成分都溶化后且分装 前 (填“前”或“后”)进行.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常采用的方法是 高压蒸汽灭菌 .
(3)培养后发现,只有很少菌落出现,大部分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培养基中缺少这些细菌可利用的氮源 或有氧条件抑制了这些细菌的生长.
(4)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中,无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 氮气 ,有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 该除草剂 ,据此可筛选出目的菌.
(5)若要统计某土壤样品中该活菌数目,宜采用 稀释涂布平板 法.
①测定该菌数时,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正确可信的是 D ,理由是 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涂布至少三个平板,才能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
A.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30
B.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20和260,取平均值240
C.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50和520,取平均值260
D.四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300、240和250,取平均值250
②一同学在稀释倍数为105的培养基中测得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为234,那么每毫升样品中的菌落数是 2.34×108 个(涂布平板时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1mL).
③用这种方法测定的大肠杆菌菌落数比实际活菌数量 少 ,因为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落 .
考点: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 分析题图:该实验是从土壤中筛选分离能降解除草剂的微生物的过程.这样的实验要将土壤稀释处理,以除草剂为唯一的氮源进行处理筛选土壤微生物,以菌落计数法进行统计计数.
解答: 解:(1)制备土壤浸出液时,为避免菌体浓度过高,需将浸出液进行稀释处理.
(2)要从长期使用该除草剂的土壤中分离目的菌,上述培养皿中培养基的特点是:固体培养基且以除草剂作唯一氮源.若需要调节培养基pH,应该在各种成分都溶化后且分装前进行.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
(3)在以该除草剂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不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除具有固氮能力的细菌外)是不能生长的.
(4)根据题中信息“含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则可知无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并不是除草剂,而是来自空气中的氮气,有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为除草剂.
(5)接种微生物常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还可用于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①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涂布至少三个平板,才能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而且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②在稀释倍数为105的培养基中测得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为234,涂布平板时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1mL,因此每毫升样品中的菌落数是234÷0.1×105=2.34×108.
③涂布时,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落,这样使测定的大肠杆菌菌落数比实际活菌数量少.
故答案为:
(1)稀释
(2)以除草剂作唯一氮源 前 高压蒸汽灭菌
(3)培养基中缺少这些细菌可利用的氮源
(4)氮气 该除草剂
(5)稀释涂布平板
①D 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涂布至少三个平板,才能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②2.34×108
③少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落
点评: 据图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的实验,意在考查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及实验分析能力.
44.回答与胡萝卜素有关的问题:
(1)胡萝卜含有的三种胡萝卜素,最主要的是 β?胡萝卜素 ,该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两分子 维生素A ,后者缺乏会引起人在弱光下视物不清的病症,该疾病称为 夜盲症 .
(2)工业生产上,用养殖的岩藻作为原料提取胡萝卜素时, 需要 (填“需要”或“不需要”)将鲜活的盐藻干燥.
(3)现有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 乙酸乙酯 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不选用另外一种的理由是 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不与水混溶,而乙醇为水溶性有机溶剂 .
考点: 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分析: 1、从胡萝卜中提取的橘黄色物质,包括多种结构类似物,统称为胡萝卜素.
2、胡萝卜素的化学分子式中包含多个碳碳双键,根据双键的数目可将胡萝卜素划分为α、β、γ三类,β?胡萝卜素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成分.
3、胡萝卜素通常是橘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常采用萃取法提取..
4、一分子的β?胡萝卜素在人体或动物的小肠、肝脏等器官被氧化为两分子的维生素A,因此或萝卜素可以用来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夜盲症、幼儿发育不良、干皮症等.
5、在工业生产上,提取天然β?胡萝卜素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从植物中提取,二是从大面积养殖的岩藻中获得,三是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
解答: 解:(1)胡萝卜含有的三种胡萝卜素中,最主要的是β?胡萝卜素,该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两分子维生素A,后者缺乏会引起人在弱光下视物不清的病症,该疾病称为夜盲症.
(2)工业生产上,用养殖的岩藻作为原料提取胡萝卜素时,需要将鲜活的岩藻干燥.
(3)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该能够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混溶,故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乙酸乙酯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
故答案为:
(1)β?胡萝卜素 维生素A 夜盲症
(2)需要
(3)乙酸乙酯 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不与水混溶,而乙醇为水溶性有机溶剂
点评: 本题考查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的有关知识,考生识记胡萝卜素的种类、特点和提取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45.下列是与芳香油提取相关的问题,请回答:
(1)玫瑰精油适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理由是玫瑰精油具有易挥发、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的性质.蒸馏时收集的蒸馏液 不是 (是、不是)纯的玫瑰精油,原因是 玫瑰精油随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所得到的是油水混合物 .
(2)当蒸馏瓶中的水和原料量一定时,蒸馏过程中,影响精油提取量的主要因素有蒸馏时间和 蒸馏温度 .
(3)如果蒸馏过程中不进行冷却,则精油提取量会 下降 ,原因是 部分精油会随水蒸气挥发而流失 .
(4)密封不严的瓶装玫瑰精油保存时最好存放在温度 较低 的地方,目的是 减少挥发 .
考点: 提取芳香油;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分析: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的主要方法有: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
(1)玫瑰精油具有较强的挥发性,适用于蒸馏法提取;(2)橘皮精油如果使用蒸馏法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所以可以采用压榨法提取;(3)胡萝卜素不溶于水,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适用于萃取法提取.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用量,其次还受到原料颗粒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温度、时间等条件的影响
解答: 解:(1)玫瑰精油随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所得到的是油水混合物,因此蒸馏时收集的蒸馏液不是纯的玫瑰精油.
(2)当蒸馏瓶中的水和原料量一定时,蒸馏过程中,影响精油提取量的主要因素有蒸馏时间和蒸馏温度.
(3)如果蒸馏过程中不进行冷却,则部分精油会随水蒸气挥发而流失,导致精油提取量会下降.
(4)玫瑰精油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因此密封不严的瓶装玫瑰精油保存时最好存放在温度较低的地方,目的是减少挥发.
故答案为:
(1)不是 玫瑰精油随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所得到的是油水混合物
(2)蒸馏温度
(3)下降 部分精油会随水蒸气挥发而流失
(4)较低 减少挥发
点评: 本题考查植物芳香油的提取,要求考生识记植物芳香油的特点,提取植物芳香油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1327530.html
相关阅读:苏教版高二上册生物练习题及答案:生物群落的构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