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一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理科)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0道小题,共计60分)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 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C. 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 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2. 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演员们手持竹简高声吟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并多次出现“和”字。它所蕴含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 ( )A. 法家 B. 道家 C. 儒家 D. 墨家3. 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 )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4.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 )A. 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 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 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 英雄、隐士、侠客、君子5. 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的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段,“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 ( )A. 道家学派 B. 法家学派 C. 儒家学派 D. 墨家学派6. 明太祖朱元璋对《孟子》特别反感,认为孟子有些话“非臣子所言”“使此老在今,宁得免乎?”这主要是针对孟子所主张的 ( )A. 仁政学说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性善论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 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A. 仁者爱人 B. 忠恕之道 C. 克己复礼 D. 中庸之道8. 阿南看到一则连环画,内容如下:漫画中老爷爷的言论最接近下列哪一位学者的思想A. 孟子 B. 荀子 C. 庄子 D. 韩非子9. 某班同学在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 二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 B. 二人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C. 二人对人性的理解高度一致 D. 二人的主张都体现了民本思想10. 老人们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11.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 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12. 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 ) ( )二、材料解析题41.(1)仁(或礼)。(2分)(2)取得独尊地位(或统治地位)意义:有利于巩固人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4分) (3)朱熹(或程颐、程颢、陆九渊、王守仁或王阳明答出一人即可)。影响: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答出其中任意一点或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4分)(4)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2分)42.(1)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2分)(2)儒家思想继承了中国周朝的礼教伦常,在汉代发展为二纲五常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封建统治秩序,同时倡导“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思想的统一加强政治的统一,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4分)(3)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的时代特点。(2分)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学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4分)43.(1)怀疑神;肯定人。(3分)社会根源: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3分)(2)从关注自然界到关注人自身。(4分)(3)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即美德。教育可以让人认识自己的美德。(3分)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社会道德,导致社会道德沦丧。(3分) 每天发布最有价值的高考资源 每天发布最有价值的高考资源 每天发布最有价值的高考资源www.gkstk.com江西省吉安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WORD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223319.html
相关阅读:江西省吉安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