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嘉祥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嘉祥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A.周B.秦C.汉D.唐.....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是下列各项中的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中国成立10.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宜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光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 A.推动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B.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C.促使工农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D.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11.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这说明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 A.议会丧失了立法权 B.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C.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未变 D.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传统12.“冲击-回应”曾是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强调“挑战-刺激-机遇-进步”的关系。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模式的对应关系是13.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14.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之两 A.导致社会私欲的膨胀 B.肯定传统经世致用思想 C.批判儒家重义轻利观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1世纪A.皇权与贵族结盟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近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 D..近代诗人褚维垲在诗中说:“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自海达长江,惟所欲为无不可。”对该诗理解正确的是A.“御园火”是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五口通商”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C.该诗述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D.该诗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现A.洋务B.洋C.鸦片战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22.1877年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D.国..........26.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六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对这一组织的认识,正确的是 A.有助手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B.是政治、经济、军事合 C.是两极格局的产物 D.是与欧洲共同体相似的国际经济集团27.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其全球战略进行重大调整:改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从越南撤军;不再反对英法拥有独立的核力量;开启美日“友好外交的新纪元”。促使这一时期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经济的发展对美国构成威胁 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和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多极化 C.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联合国地位的日益提高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28.针对20年前苏联的解体,《环球2011年12月26日公布了在中国7个具原 因比例政策错误,制度僵化,政治腐败,丧失民心52.7%苏联领导人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45.7%苏联在世界搞霸权主义,与美国军备竞赛41%西方颠覆、和平演变的结果37%经济改革失败及长期的经济增长停滞29.9%其他2.2%不知道,不好说4.9% A.受访者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看法没有历史根据 B.苏联解体可以归结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存在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 D.苏联解体是西方反共势力和平演变的必然结果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这表明: A.“一超多强”局面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次要国家C.新的世界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 A.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革命史观 D.社会史观二非选择题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 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材料三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1)结合材料一,中国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们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沃波尔《议会改革法案》19世纪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第二次议会改革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第三次议会改革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兴起爱因斯坦热的原因。(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作者质疑“科学万能”的原因。(分)小农经济占主导地2分)(2)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2分)(3)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3分)(4)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实业救国。32.(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3分)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3分)(2)重要事件: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4分,每点1分)权力制衡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4分,每点1分)(3)渐进性: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度完善等。(2分)灵活性: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等。(2分) 33.(1)原因:①受世界爱因斯坦热的影响;②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中国近代科技落后。(每点分,共分) (2)原因:①科技发展冲击传统的哲学和道德体系,使人们无所适从;②科技发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③科技发展为弱肉强食创造条件;④科技用于一战,(每点分,共分) www.gkstk.com山东省济宁市嘉祥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242540.html

相关阅读:山东省济宁市鱼台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