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人们在根本上所称为艺术作品的,总是理解为人的一个创造物,以便把它和自然作用的结果区别开来。”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纯粹的自然物不能称之为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艺术作品是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有关专家认为,衡量我们国家强大不强大,不只是有几颗核弹,不仅是GDP的排名,还要看不断前进的、最吸引人的文化是不是在中国。以上观点 [] A.认为文化感召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决定因素 B.强调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C.看到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D.承认了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3. 跨越50年的时空,雷锋精神历久弥新。长期以来,某校坚持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主题教育活动。实践证明,这一活动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之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公德的实践者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这说明文化 ①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③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④能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A. 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4.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学科]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5.“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下列对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A.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B.政治是基础,经济和文化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D.政治是基础,经济是政治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6. 2015年是中国农历龙年。舞龙灯、祭龙王、赛龙舟等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中的中国结。这表明A. 传统习俗具有时代性、在创新中发展 B.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相对的稳定性C. 中华文化既博大精深,且又源远流长 D. 中华文化既兼收并蓄,而且求同存异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贯穿“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主线,彰显“教育优先,育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因为教育 ①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④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8.“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每逢春节,人们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只为和家人朋友吃顿团圆饭。这说明,作为节日文化,春节①具有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作用 ②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决定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交往方式④创新了文化交流传播的渠道和方式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9.纽约时代广场的电子大屏幕上,一群中国人正在中国红的底色中,向着熙来攘往的路人微笑……,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片集纳了来自中国的59个人物,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这一做法有利于 A.促使世界认同中华文化 B.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C.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D.见证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10.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通过调动一切视听手段,用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方式,把历史的细节带进现实。节目别具一格的讲述风格深受百姓喜爱,开创了科教栏目的新样式。这体现了A.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B.大众传媒完全超越时空的局限C.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基础 D.文化创新源于人民群众的需求11.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不仅为城市生活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也为城市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工将会成为城乡新文化形态的创造者。之所以称呼农民工是城乡新文化的创造者,是因为①农民工是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②农民工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农民工的社会实践有利于繁荣发展城乡大众文化④农民工推动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3.《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一些经典名句至今仍家喻户晓,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表明 ①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③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都起积极作用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4. 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15. 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借鉴。这突出体现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16.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诗,引起两岸同胞的共鸣。这种共鸣 ①是实现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③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 ④体现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7.2015年“京味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撷取《燕京八绝》、传统古琴、扎燕风筝制作等数十项目,采用传承人现场技艺演示及实物、图文、视频等方式,尽显老北京的文化韵味。 “京味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①承载北京文明的演进历程,呈现北京城市的文化底蕴②是在多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借鉴中逐渐走向同一 ③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具有北京文化的个性④彰显中华民族精神,集中表达民族情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8.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就要 ①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注重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③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④遵守公民道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9.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国民规模达到513亿,其中微博账户数量超过3.2亿,社会进入web2.0的微博时代。但微博为谣言搭建了“裂变式”的传播通道,谣言的危害性和破坏力成几何级倍增。为遏制络谣言的传播,作为政府要A.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B.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正确引导C.“守土有责”,积极承担社会责任?D.规制络传播内容,限制微博的使用20.“有些时候文明只是十公分的宽度,有些时候只是一张纸的厚度,当我们把十公分的盲道让出来,当我们在椅子上垫一张纸……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构成了我们中国文明进步的一大步。”这启示我们,培育文明风尚要 A.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 ? B.选择科学的世界观C.不断提升文化修养 ? D.脚踏实地,重在行动21.近年来,我国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道德楷模,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它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②能提供精神动力和正确价值观,决定社会发展进程和方向③体现了先进文化性质和前进方向,有利于培育“四有”新人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22.由共青团中央主办中国青年承办的全新大型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正式上线。建设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依据是①爱国主义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主心骨” ②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③爱国主义是我们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 ④传播爱国主义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3.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从国家战略层面尚美、求美,从社会层面发现美、呼唤美、弘扬美,从个体内心认同美、追随美的时代。用美丽心灵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个人①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③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④抓住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不动摇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25.国务院将出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之所以要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是因为此举有利于政府 []①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261383.html
相关阅读: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12月月考政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