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和实质是A.振兴清王朝 B.“自强”、“求富”,发展资本主义C.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2、在某纪念馆内,檐柱上挂着一幅楹联“禁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魂之心。”下列著作与此馆纪念的人物思想最为相似的是A B C D3、王国维在谈到清代学术时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之学新。”下列各项中体现“道咸之学新”的是A.天朝上国思想的形成 B.早期反封建思想产生C.师夷制夷思想的形成 D.托古改制思想的传播4、严复《论教育书》中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言论A.洋务运动理论依据B.抨击派的冥顽不化C.D.指出了维新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五次较大规模的留学热潮。其中对第一、四次留学热潮的初衷分别是批次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留学时间清政府晚期民国初期国民政府时期新中国初期改革开放后A.富国强兵、建设祖国 B.光宗耀祖、创业立业C.开启民智、实业救国 D.科技救国、成就自我6、某历史学家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者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科学技术决定论 B.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点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7、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A.学习科学技术? B.仿行西方制度 C.倡导实业救国 D.创办新式教育“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已断,五脏已瘵(zhài,病),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尤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下列表述是对梁启超这番话的理解,其中最准确的是A.国运兴衰取决于国民素养 B.提倡西学,反对愚昧 C.国民应当为国家而献身 D.发展教育,振兴中华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 A. 彻底废除旧制度 B. 民主和科学C. 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 民主和共和13、右图文字内容创作的背景是A.三民主义的提出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A.中国是农业大国 B.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C.中国革命的任务决定的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18、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19、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22、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l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材料中的“传统制度”具体指是 A.专红结合的人才推荐制度 B.恢复高校招生高考制度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其发展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下列最准确的一组是A.“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个面向”、“载人航天工程”C.“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A.浪漫主义音乐 B.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绘画 D.摇滚乐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7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8分,共50分)26、(17分)当中国面临民族危机时,中国的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纷纷提出各自的不同救国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材料二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李鸿章材料三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材料四 “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之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 ——陈独秀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材料二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怎样付诸实践?(4分)材料三的“变”在政治上有什么表现?又是如何实践的?(4分)材料四体现了陈独秀什么样的思想认识?为此他是如何做的?(4分)以上材料反映中国近代思想是如何演进的?(1分)27、(15分)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欧、美为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材料二:毛主席和列宁一样,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而且正在创造着历史,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表面上看来,他非常温和豪放,然而其中贯穿着激烈的解放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敏锐高深的智慧。这样的人恐怕就是举世无双的巨人吧。——日本国会议员冈田春夫材料三 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历史地位做出了积极评价。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事业)的救星。——《国内外邓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1)材料一中孙中山认为欧美国家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指什么?孙中山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摘抄原材料不得分)1924年后,孙中山在解决该问题上有什么新主张?(3分)(2)结合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敏锐高深的智慧”在20世纪20—40年代的“解放斗争中”的主要体现。(4分)(3)材料三中外国学者对邓小平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位伟人有何共同特点? (2分)28、(1分)近代以来,法兰西民族创造出独具魅力、光彩照人的文化,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850年,雨果在追悼某一位文学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材料二 20世纪40、50年代,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法国文化界流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给世人描绘了一幅阴暗的世界画面:人生是荒诞的,现实是令人恶心的,人们在生活中充满恐惧感、迷惘感和孤独感。所以存在主义特别强调个体自由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把人的意义、人的价值归结为人的自由选择与创造。——吕一民《法国通史》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凭借其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行文化外交。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应对文化全球化,就是要提倡文化多样性。”(1)雨果所追悼的文学家是谁?属于哪种文学流派?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该文学家的作品中,令人感到“惊惶与恐怖”的社会现实是什么?(分)(2)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出现的背景可能与20世纪哪些重大事件相关?(4分)(3)20世纪90年代文化全球化加速,请分析其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分)123456789101112131415CBCCACBBAACCBDD16171819202122232425DDCDACBBCD二、非选择题26、(17分)参考答案:(1海南省三亚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279963.html
相关阅读:高二上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