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一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段考高二政治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 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①吉安一中秋季运动会 ②中央电视台“2013梅州月?中华情中秋晚会” ③2015年11月8日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 ⑤参加小溪文学社 ⑥伦敦奥运会 ⑦欣赏中国好声音 ⑨参加保钓游行 A. ①②④⑤⑥⑦ B. ③④⑤⑦⑧ C. ①③⑤⑥⑧ D. ②④⑥⑦⑧2. 短信文化的发展为移动通信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使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延伸,这说明( ) A. 经济决定文化 B.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C. 文化决定经济 D. 文化反映经济3. 盘点刚刚过去的2015,我们一起追的网络流行语:萌、正能量,元芳你怎么看,躺着也中枪,吃货……一个词语就可以把你卷入一个时代。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站着一类人群、一段时事、一个热点话题、一种生活方式。这表明( ) A. 文化是对社会存在的如实反映 B. 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 文化创新于创作者的灵感 D.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4. 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以其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精美绝伦的古建筑艺术和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主要是为了( )。 A. 开发:使世界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最大化 B. 共享:使人们领略东西方文化的不同韵昧 C. 研究:从而使世界文化实现融合 D. 保护: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5. 2015年韩国歌曲《江南style》凭借欢快的节凑、独特的舞蹈,迅速风靡全球,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这表明( )A. 世界各国人民的欣赏水平趋于一致 B.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D. 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6. 最近,《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热映掀起了一轮话题,《纽约时报》对《少年派》的评价是“下一个《阿凡达》”。对此,卡梅隆坦承,李安运用他们创造的3D科技成就了一部不朽巨作,“电影让人从一开始就沉醉在故事里不可自拔,我认为3D绝对居功至伟”。这表明科学技术:( ) ①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 ②是电影创新的源泉 ③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7. 借助互联网这个分享的平台,麻省理工、耶鲁、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已在中国掀起了阵阵旋风,广大网民实现了与世界名校公开课的“亲密接触”。这表明( ) ①大众传媒的发展有利于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②人众传媒的发展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③互联网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8. 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吃什么补什么”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流传广、影响大。在科技发达和文明进步的今天,保护野生动物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不少人还以食用和药用野生动物为大补。这表明( ) ①“吃野生动物大补”是落后文化的表现 ②对落后饮食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③吃野生动物既是科普问题,也是文化观念问题 ④对饮食文化还有的糟粕,我们要鉴别并加以剔除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中国作家莫言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由此成为诺贝尔文学奖100多年历史上,首位获奖的中国作家,据此回答9—11题。9. 2015年12月11日,莫言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这说明( ) ①文化由人创造,反过来又影响人 ②民间艺术元素决定了文化作品的成败 ③文化创新离不开文化继承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10. 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的创作既善于吸取外国文学的思想和艺术手法,又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始终以其生长的乡村故土作为叙述的根基与精神家园,直抵中国农民存在的重大命题,同时亦深深传递了最普遍的人类经验。莫言的成功表明,文化创新( ) ①需要正确处理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②既要彰显民族特色,又要传递人类文明的共性 ③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④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1. 在中国,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年人让座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礼貌行为;而在日本,尽量别在地铁里给老年人让座。因为老年人会认为你是觉得他老了不中用了。这表明( )①文化多样性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②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③文化素养需要在一定的活动中培养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12.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早在16世纪末期至17世纪初期,欧洲开辟了新贸易航线,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运往欧洲。300多年来欧洲各国从仿造中国瓷器到结合欧洲文化,创造出了令人难忘的欧洲瓷器工业发展史。这体现了( ) ①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传统文化有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3.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新闻时段,连续报道了“最美乡村医生”群体。广大乡村医生是8亿农民的健康守护神,多年来,他们一直都在十分艰苦的工作条件下,扎根基层,甘于奉献,为保障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宣传乡村医生是因为( ) ①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③教育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先进文化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③14. 打不开电脑、不会上网、不会讲英文,被称之为“现代文盲”。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生中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质,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离开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民族文化会失去根基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15. 建国后,我国文化实现了从衰微到大发展大繁荣的飞跃,造成这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 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 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 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 文化创新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1.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 A. 包容性 B. 深远持久 C. 民族性 D. 地域性22. “素胚句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民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A. 包容广纳 B. 推陈出新 C. 博大精深 D. 源远流长23.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 ) 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24. 琼州胜景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腾,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试题答案】1-25 ABDDB BDDCA CDCBC DCDCC ADDCB 26. (12分)(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成长,对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和在实践中的行为选择。(3)树立科学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候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久的影响。(4)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互相促进的。(三条即可,12分)27. (14分)(1)传统文化作为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人际交往中的面子文化,在增进情感、促进交流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分)(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因时而变。顺应时代变迁可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我国当前社会财富还不丰富,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仍需大量进口粮食,面子消费会造成大量浪费,妨碍社会健康发展。(4分)(3)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于面子文化,要去除其中的铺张浪费糟粕,继承重情重义精华,立足当前实践,推动人际交往和消费理念的创新。(6分)28. (24分)(1)材料一美国江西省吉安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政治试题(WORD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304360.html
相关阅读:甘肃省民乐一中-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