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2015届高二月考语文试题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歼灭/信笺 韵律/谙熟? 暴殄天物/一暴十寒B.蛊惑/商贾? 云霄/剑鞘? 方兴未艾/自怨自艾C.瓦砾/罹难? 毗邻/纰漏? 供不应求/供认不讳D.市侩/反馈? 挑衅/抚恤? 淡泊明志/漂泊无定2.下列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汉字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依靠键盘来书写,人们的手写能力不断蜕化,“保护汉字”迫在眉睫。如果未来几代人汉字书写能力持续普遍下降,文明传承的品质就会受损,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摆在国人面前的现实问题。A.传承 B.蜕化 C.迫在眉睫 D.危言耸听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作为目前万众瞩目的球队,恒大身上背负了太多的压力,里皮对此进行了解读:“球迷们对本场比赛的关注度空前,这对于我来说并不是压力,而是动力。”B.美国白宫发言人卡尼在10月3日深夜发布的一项声明中宣布,因联邦政府关门,难以前往国外访问,奥巴马总统取消了出访印度尼西亚和文莱。C.据了解,本届国际音乐节将以展现瓦格纳、威尔第等五位不同时期的作曲大师艺术成就当作主题,给广大音乐爱好者奉上一场精彩的演出。D.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上海市负责人对自贸区成立后在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等五个方面布置了具体任务和相关要求。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因为艺术须能泯灭实质与形式的分别,而达到这种天衣无缝的境界的只有音乐。②图画所不能描绘的,语言所不能传达的,音乐往往能曲尽其意。③它的节奏的起伏,音调的宏纤,往往恰合人心的微妙的变化。④英国文艺批评学者佩特说过,一切艺术到精微境界都力求逼近音乐。⑤这个道理是一般美学家所公认的。⑥叔本华认为音乐是最高的艺术,因为其他艺术只能表现意象世界,而音乐则为意志的外射。A.⑥②③⑤④① B.④①⑤⑥②③ C.⑥②③④①⑤ D.④⑤①⑥②③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艺祖①仕周世宗,功业初未大显。是时,江南李?据一方,国力全盛。闻世宗亲至淮上,而滁州其控扼,且援寿州,命大将皇甫晖、监军姚凤提兵十万扼其地。太祖以周军数千与晖遇于清流关隘路,周师大败。晖整全师入憩滁州城下,令翼日再出。太祖兵再聚于关下,且虞晖兵再至,问诸村人,云有镇州赵学究②在村中教学,多智计,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太祖微服往访之。学究者固知为赵点检也,迎见加礼。太祖再三叩之,曰:“彼方胜,我已败,畏其兵出,所以问计于君也。”学究曰:“然且使彼来日整军,再乘胜而出,我师绝归路,不复有噍类③矣。”太祖曰:“当复奈何?”学究曰:“我有奇计,所谓‘因败为胜,转祸为福’者。今关下有径路,人无行者,虽晖军亦不知之,乃山之背也,可以直抵城下。方西涧水大涨之时,彼必谓我既败之后,无敢蹑其后者。诚能由山背小路,率众浮西涧水至城下,斩关而入,彼方战胜而骄,解甲休众,必不为备,可以得志。所谓‘兵贵神速,出其不意’。若彼来日整军而出,不可为矣。”太祖大喜,且命学究指其路。学究亦不辞,而遣人前导。即下令誓师,夜出小路亟行。三军跨马浮西涧以迫城,晖果不为备,夺门以入。既入,晖始闻之,旋率亲兵擐④甲与太祖巷战,三纵而三擒之。既主帅被擒,城中咸谓周师大兵且至。城中大乱,自相蹂践,死亡不计其数,遂下滁州。(节选自宋代王?《默记?卷上》)注:①艺祖:始祖,与后文出现的“太祖”、“赵点检”均指宋太祖赵匡胤。②赵学究:即宋开国功臣赵普。③噍类:jiáo 能咬嚼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④擐:huán 套、穿。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监军姚凤提兵十万扼其地控制,把守B.令翼日再出同“翌”C.问诸村人众多D.无敢蹑其后者追随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三军跨马浮西涧以迫城夺门以入B.太祖兵再聚于关下所以问计于君也C.且虞晖兵再至城中咸谓周师大兵且至D.再乘胜而出 三纵而三擒之7.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既主帅被擒A.晖整全师入憩滁州城下B.学究者固知为赵点检也C.与晖遇于清流关隘路D.我师绝归路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匡胤在周世宗朝做官,当初功业并不显赫。在滁州城下和皇甫晖打了一仗,寡不敌众,败下阵来。B.太祖打听到附近有个教书先生叫赵普,很有谋略,便身着便服去拜访他,赵普对太祖也是恭敬有加。C.太祖让赵普为他指路,赵普没有推辞,还派人为太祖做向导,使太祖的部队成功地从西涧渡河而进,逼近滁州城。D.太祖的军队入城之后,与皇甫晖的军队展开巷战。城中的人乱成一团,自相践踏,死的人不计其数,太祖的军队最终攻下了滁州。9.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①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3分)②虽晖军亦不知之,乃山之背也,可以直抵城下。(3分)③彼方战胜而骄,解甲休众,必不为备,可以得志。(4分)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鹧鸪天① 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②玉瀣(xiè):羡酒。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1)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 (6分)(1)长桥卧波, ? ,不霁何虹? (杜牧《阿房宫赋》)(2)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韩愈《师说》)(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白居易《琵琶行》)(4)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三、本大题4小题,共1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境与象 袁行霈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 “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人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的世界之中。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广东省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308666.html
相关阅读:2019杭州市余杭区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