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山东省东阿县高二历史下册第三次考前模拟试题(附参考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东省东阿县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三次考前模拟试题(二)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史料里说北魏(孝帝)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它最能说明的 问题
A.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
C.洛阳是全国的化中心 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
2.北魏孝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3.在王安石变法中,能直接起到缓和社会矛盾又增加国家收入作用的措施是
①青苗法 ②方田均税法 ③募役法 ④农田水利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4.秦孝公即位后,发布“求贤令”,宣布“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反映了( )
A.儒家的“仁政”主张 B.道家的“无为”主张 C.墨家的“尚贤”主张 D.法家的“法治”主张
5.商鞅变法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B.防止地主家族强大威胁政权
C. 打击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D.刺激小农经济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
6.(秦)用商鞅之法……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是哪一项措施带的弊端( )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 B.废分封,行县制
C.重农抑商政策 D.移风易俗,推行分户[:学。科。网]
经济改革历是各国改革的重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10小题
7.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特点是 ( )
A.外移民不能担任官职 B.外移民按财产分享政治权利
C.促进了本国工商业的发展 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8.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对解决国家财政收入危机起到根本作用的是 (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9.以下对王安石实行“市易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
① 是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之一 ② 反映北宋重农抑商政策
③ 体现了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 ④ 保护了大商人的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
A.土地兼并,贫富分化B.财政危机 积贫积弱 C.辽夏威胁 边患严重 D.权臣当政政局动荡
孝帝是我国历史上较有作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依据所学回答11----14小题
11.(孝帝)“太和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规定( )
A.鲜卑民族不再使用鲜卑语言  B.消除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
C.打击了鲜卑保守派旧贵族   D.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
12.南朝谢灵运写到“北境自染逆,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矣。”反 映了( )
A.鲜卑族残酷的经济掠夺    B.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C. 北魏实行均田制带的弊端 D.北魏孝帝迁都洛阳
13.以下对北魏均田制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把地主的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B.农民可以向政府领种土地
C.农民耕种的露田可以自由买卖   D. 禁止地主兼并土地
14.北魏孝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B.为统一奠定基础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 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15.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局面的出现,从反面证明了
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1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 ③④ D.②③④
17.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内容与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德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18.下列涉及到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改 革的是
①管仲改革 ②王安石变法 ③商鞅变法 ④梭伦改革
A.①② B.② C. ③④ D. ③
19.梭伦改革时期有两位雅典公民因经济纠纷打官司,以下对解决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向贵族法庭提起上诉 ② 向民众法庭提起上诉
③案件先由陪审员审查 ④法官判决后就立即生效
A.①③ B.②③C. ①④D.②④
20.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特点是 ( )
A.外移民不能担任官职 B.外移民按财产分享政治权利
C.促进了本国商业的发展 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21.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学科网ZXXK]
22.《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 兼 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任用外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B.秦 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D.秦国只任用外人才
23.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 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 ,在秦孝公死后被杀 ,尸体被车 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 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 不成熟
24.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进步现象,对其含义的解释最为 准确的是(  )
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 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D.各民族人民通婚
25.北魏孝 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 措施行之有效     B.孝 帝掌握最高权力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26.《北史》载:“孝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30岁以上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27.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
A.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B.财政危机 积贫积弱
C.辽夏威胁 边患严重 D.权臣当政 政局动荡
28.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29.以下对王安石实行“市易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
① 是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之一 ② 反映北宋重农抑商政策
③ 体现 了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 ④ 保护了大商人的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0.历史上有许多改革家为改革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我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其中的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从改革家那里学习的精神应该有( )
①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②为国家乃至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与勇气③坚韧不拨的意志④为统治者而改革的献身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①② D.①③④
31.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 ,竟至陷于绝境。”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是指
A.奴隶的反抗斗争 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
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D.自然灾害的威胁[
32.公元前8世纪后,雅典工商业奴隶主的主要包括
①奴隶 ②部分平民 ③部分贵族 ④全部平民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3.与现在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责相似的古代雅典的机构是
A.四百人会议 B.陪审法庭 C.公民大会 D.十将军委员会
34.《雅典政制》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正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指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马库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他得到了“鼓槌下人”(即免于刑杖之人)的绰号。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出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
A.最高权力机关 B.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C.最高行政机关 D.最高立法机关
35.在商鞅变法中对稳定国家财政起直接作用和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措施分别是
A.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重农抑商
C.废井田 实行县制 D.实行什伍制 奖励耕织
36.史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①保证了战争的兵 ②废除了旧贵族特权 ③打破了贵族世袭制 ④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⑤“军功地主”成为维护秦国统治的重要支柱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37.公元前338年,秦惠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故事说明秦国
A.变法深得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
38.“商君虽死,而秦法未败”不能说明
A.改革者有时要付出巨大代价 B.旧贵族只反对商鞅不反对变法
C.商鞅变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D.秦国新的生产关系已经无法动摇
39.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经济
4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民族的迁徙与杂居 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C.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 D.为隋唐的大一统与经济化高度发展准备了条件
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已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除这种困扰。”依据所学知识回答1----3小题
41.你认为“危险的境地”是指( )
A.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尖锐 B.贵族和工商业者的矛盾尖锐
C.雅典面临外敌的入侵 D.平民和工商业者的矛盾尖锐
42.为化解当时雅典面临的困扰,梭伦进行改革,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应该是( )
A.雅典民主政治的开端 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C.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峰 D.雅典民主政治的终结点
43.梭伦改革时期有两位雅典公民因经济纠纷打官司,以下对解决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向贵族法庭提起上诉 ② 向民众法庭提起上诉 ③案件先由陪审员审查 ④法官判决后就立即生效
A.①③ B.②③ C. ①④ D.②④

二.材料题
4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按梭伦立法,材料一中跻身于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到什么政治权利? 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那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6分)


(2)材料二中的社会景象是当时实施哪些变法措施的结果?(6分)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两者有何不同?(2分)


45.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辈尊,跨据恒朔(今西大同,内蒙古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的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2分)为此,孝帝采取了那些改革措施?(4分)

(2)材料二 中孝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帝改革产生的影响。(6分)
46.阅读下列材料:( 15 分 )
材料一:商鞅认 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诸子集成》
材料二: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 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 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 ——《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 的法制 思想有何不同?(4分)


材料三:商鞅设立了2 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 ,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 ,不具备担任官 职的财产资格。后,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 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当时生活在秦国的 平民和雅典的公民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并分析两则材料所体现的制度的共同性作用。(6分)


材料五: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 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便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担任地方官司多年,每到一地,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普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岳麓版)
(3)根据材料五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3分)

材料六:介甫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4)如果通过历史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对材料六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2分)

47、(8分)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大都包含着有关土地问题的内容。这些措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商鞅变法、北魏孝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主要措施和历史作用。(6分)

(2)简要分析上述三次改革把土地制度变革作为核心内容的原因。(2分)

东省东阿县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下学期第三次考前模拟试题(二)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 ABBCD 6—10 ADCCD 11—15 CABDB
16—20 BBB B D 21-30D A C B C D DB C A

31—35BBCBA 36—40BABBD 41—43DCD

44题(14分)
(1)权利 :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秦国 :建立军功;努力耕织。(6分)
(2)推行严刑峻法;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6分)
(3)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2分)
45题 (16分)
(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6分)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4分)
(3) 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6分)
46(1)不同:商鞅:君臣司法(2分)梭伦:公民参与立法和司法(2分)
(2)秦国:立军功;(2分)雅典:努力发展农业和工商业(努力增加收入)。(2分)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2分)
(3)①王安石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少有大志;
②注重调查,了解民情,改革经验丰富;
③为人刚正、意志坚强,具备了改革家的素质。(3分)
(4)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减小变法的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统治阶级内部认识,解决内部纷争。在用人问题上应慎重。(2分)

47(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封建经济发展。(2分)
北魏孝帝改革:实行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加了赋税收入。(2分)
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抑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赋税收入。(2分 )
(2)原因:从国情上看,中国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自然经济占主体;从目的上看,无论是发展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还是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都离不开对土地制度的调整和变革。(2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34882.html

相关阅读:山东省济宁市鱼台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