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册选修Ⅰ第二单元试题(含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延边二中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
基础训练(一)(选修Ⅰ第二单元)
一、: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 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
2.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 )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我国完成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主要是通过 ( )
A.兼并战争 B.变法运动 C.国家统一 D.发展生产
4.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 )
5.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 )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矛盾
6.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思
想家是 ( )
A、墨子 B、李悝 C、商鞅 D、王安石
7.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质是 ( )
A、根据土地数量多少收税 B、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C、按公田数目向耕者收税 D、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垦荒地的第一个高峰到,其最大后果是 ( )
A、加速井田制瓦解 B、促进封建生产关系形成C、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9.《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10.下列引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 )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11.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12.墨子说:“今也,农夫所以早出暮入,强(尽力)乎耕稼时艺,多聚菽粟而不敢倦怠者,何也?彼以为强必富,不强以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倦怠。”上述材料表明战国时期 ( )
A、各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B、农民积极性大大提高C、战乱导致农业生产破坏 D、农民遭受残酷剥削
13.商鞅变法前的秦国,总体面貌比较落后,但也有许多有利改革的条件,包括 ( )
①国君权力较集中 ②国内旧势力较弱
③法家学说易受君民认同 ④民风质朴而尚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4.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 )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15.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 )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16.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

2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在于( )
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主张的分歧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25.对下图历史人物的四种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
B、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C、主张变法改革,富国强兵,
D、在秦穆公支持下全面变法
26.商鞅把礼乐、孝悌、仁义等看做亡国之俗,将其统称为“六虱”,因“而在思想化领域“燔诗书而明法令”,从“六虱”内容看出其所焚诗书应多为 ( )
A、道家学说 B、儒家学说 C、墨家学说 D、诸子百家学说
27.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未与旧的制度、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B、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C、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相同点是( )
A.增强了综合国力 B.加速了民族融合 C.促进了封建化过程 D.改变了各民族的生活方式
29.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 )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30.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B.封建经济发展迅速C.统一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31.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 )
A.农耕经济B.法家思想C.中央集权D.轻罪重罚
3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
A.是否涉及军事方面 B.是否涉及经济方面C.是否涉及政治方面 D.是否由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33.世人对秦国人有着“厚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34.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35.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列哪项是其主要体现 ( )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 ③法律严酷 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36.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之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 )
A.行县制     B.法律严酷 C.奖励军功    D.“焚诗书”

非(28分)
二:37.(共11分)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诸侯。然王制遂灭,谮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引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一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1)材料一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4分)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2分)

(3)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2分)

(4)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从上述材料中举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3分)

参考答案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CDBADCDBDBDBCCABBCDB
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
DDDCDBDCBAADDBCB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35292.html

相关阅读:高二历册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