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案(人教版选修5)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理解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灾情变化。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的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①__________,可以增加环境的②________。
2.人类③__________地开发利用自然资、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④______,致使环境更⑤________,导致多种自然灾害⑥______。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人口是⑦__________的受灾体,也是⑧________的受灾体。
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
3.工程措施可以⑨______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人类可以“⑩______”灾情;反之,会“⑪________”灾情。
2.自然灾害的⑫__________是人类活动对灾情产生“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不同时期⑬________________和⑭____________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下图中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方法技巧练
方法 图示法理解不同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
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1965年到2011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两图中地表环境稳定程度较高的是________,易发生自然灾害的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
(3)若乙图中发生7.0级地震,东西两岸易损程度高的是哪岸?阐述判断依据。
(4)乙图中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方法技巧
“思考”教材P21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耕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作物资条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思考”教材P22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利用从土地资、生物资向矿产资、能资发展。因此越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有更多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等。
“活动”教材P22
配合“世界防灾日”,出一期板报,首先要了解“世界防灾日”。“世界防灾日”即“国际减灾日”。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1991年到2010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依次是:
1991年:减灾、发展、环境
1992年:减轻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1993年: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要特别注意学校和医院
1994年:确定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和易受灾害损害的地区——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纪
1995年: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
1996年:城市化与灾害
1997年:水:太多、太少——都会造成自然灾害
1998年:防灾与媒体——预防从信息开始
1999年:防灾的效益——科学技术在灾害防御中保护了生命和财产安全
2000年:防灾、教育和青年——特别关注森林火灾
2001年:抵御灾害,减轻易损性
2002年:区减灾与可持续发展
2003年:面对灾害,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
2004年:今日经验,减轻未灾害
2005年:利用小额贷款和保险手段,增强抗灾能力
2006年:减灾始于学校
2007年:减灾始于学校
2008年:减少灾害风险,确保医院安全
2009年:让灾害远离医院
2010年: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
在明确了“国际减灾日”的龙去脉后,充分理解每个主题的内涵,并围绕着主题写出个人对于自然灾害及减灾主题的认识,择优登在板报上。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良性循环 ②稳定性 ③超强度 ④恶化 ⑤不稳定
⑥频发 ⑦最脆弱 ⑧最活跃 ⑨改变 ⑩缩小 ⑪放大 ⑫高风险区 ⑬社会经济活动 ⑭发展水平
基础达标练
(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
原因:A地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
(2)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
解析 第(1)题,考查读图能力,从图中不难看出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从地形和社会经济水平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题,考查国土整治的措施,B地区处于丘陵地区,洪水可能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以需要采取植树造林、生态退耕等生物措施,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等工程措施,并且要相互结合。
方法技巧练
(1)林地变成城市用地(建筑用地)和耕地。
(2)甲 乙 林地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水加剧。
(3)西岸。建筑用地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4)植树造林;完善排水系统,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提高城市建筑物的抗震强度,降低易损性;迁出洪水高风险区的居民,加强抗灾减灾教育,加强救援立法,“缩小”灾害效应。
解析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及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解答本题关键是全面提取图中信息:(1)森林破坏,地理环境稳定性下降,水土流失,洪涝灾害。(2)城市建筑规模扩大,地震易损程度高。(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当改变及进入高风险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增大。(4)针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35302.html
相关阅读: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