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叙永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叙永一中2015年秋期高2015级半期考试语 文 试 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部分,答案填在机读卡上;第Ⅱ卷为非选择题部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2.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3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崤函(xiáo) 槁暴(pù) 庠序(yán?) 句读(dòu )B. 拨弦?xián? 朔漠(shuò) 跬步( kuǐ) 逡巡(qūn)C. 膏腴(yú) 千载(zǎi) 教坊?fǎng) 锲而不舍(qì)D. 鞭笞(chī) 转轴?zhóu? 吮血(yǔn) 咨嗟(jiē)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B.C.D.B.庄子曾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难道我们不应该坚持终生学习吗?C.身为班干部,自己也曾迟到,却振振有词地指责逃课的同学,岂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D.从前默默无闻的张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这学期的两次月考中跻身年级前三名,超过了曾被大家誉为 “考场常胜将军”的吴永强。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对家庭盆栽植物的摆放,专家提出如下建议:五针松、文竹、吊兰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而橡皮树、丁香、腊梅等最好放在阳台上。B.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C.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D.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将群众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和群众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主要标准,干部重经济增长、轻群众生活的观念开始转变。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 在《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但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求放心”。他指出,现实的人之所以流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他慨叹:连自己家的鸡犬丢失了,知道找回来;可是自己的本心丢失了,却不知道找回来,真是一种悲哀!他对这种人的忠告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人性善”,就是“人为贵”。这个“身”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所谓“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个世界”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儒家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世。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一个人认同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并不妨碍他接受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妨碍他接受任何政治理念。只要这些信念有助于人格的自我完善,儒者都会表示充分的尊重。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实行现代转化,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精神文明程度固然同物质文明程度有关系,但不会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提高,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去“建设”。如果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人们的精神世界将会坍塌,物质文明也将随之失掉价值。5.下列有关“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系统的过程。B.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是一种外在超越路向的精神生活方式。C.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就是的“人性善”主张。D.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下列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思诚”就是要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B.“求放心”就是要求那些不善的人,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最终扮演好天民的角色。C.“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善”,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依据。D.“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A. 孟子不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而是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说明孟子不否定人生的价值。B. 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这些说法表明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是选择外在的路向。C. 因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没有设置彼岸世界,不必寄希望于来世,所以儒家都是无神论者。D. 如果只注意建设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不能提高,也会影响物质文明的价值。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六 国 论苏 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此言得之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斯用兵之效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结尾一段借古讽今,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D.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四.(共31分)11.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分)(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12. 《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3分)13.用“/”给下列划线的文段断句。(只断8处,4分)“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14.阅读下面的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苏 幕 遮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①,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注释:吴门,即现在的江苏苏州。(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 (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答: 15.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的内容。(共8句)(每空1分)(1)地崩山摧壮士死,画图省识春风面, 四川省叙永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415650.html

相关阅读: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