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标要求
了解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识记俄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落后。
2、政治的缓慢变革:识记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改革的历史作用。
3、亚历大二世被刺:识记新的社会矛盾的出现;资产阶级的崛起和软弱;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民粹派的形成;亚历大被刺身亡。
4、理解认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反过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认识近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近代化历史浪潮的影响。
5、运用探究1861年改革在俄国近代化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探究俄国近代化过程所反映出的历史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了解1861年后俄国在政治方面变革的具体情况,分析政治改革的影响。
3、了解改革后由于大量封建残余的存在,导致俄国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改革也是革命”的科学论断。
2、认识政治体制改革对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的重大推动促进作用。
3、理解为什么在相对落后的俄国会爆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重点与难点:
重点: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
难点:“解放者”亚历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俄国废除农奴制以后俄国社会的变化及向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政治上的缓慢变革;亚历大二世遇刺。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它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使俄国在近代化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变革,也为后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阶级条和政治基础。
建议在上时用多媒体设备放映林肯、亚历大二世的图像,提出问题:你能认出这两位在19世纪60年代的世界历史上都留下了重要历史痕迹的人物吗?请简要评述这两位人物在历史上的主要功绩。学生回答:美国总统林肯,俄国沙皇亚历大二世。林肯在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中领导北方取得了胜利,为维护美国的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亚历大二世于1861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近代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老师指出,既然亚历大二世是俄国农奴的“解放者”,那他为什么会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再由此引起学生对本探究的主要问题“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近代化有些什么影响”的兴趣。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导入〕采用多媒体导入法:
首先打出两个英语单词“odernize”“odernization”问学生这两个英语单词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从标题《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谈起,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近代化”。
“近代化”一词并非汉语所固有,最早于近代从日本引进,这一词语是从欧洲语汇翻译过的,oder?nize(使现代化,摩登),或odernization(使……摩登起),也可以翻译成“现代化”。
近代化是一个科学概念,是指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转变。是指以工业化为核心和由工业化带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包括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社会近代化、个人近代化等各个方面。
由此进入新学习。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近代化)
1、原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推动俄国封建经济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2、表现:
(1)农业:
①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享有公民的权利;通过交纳赎金而得到了自己的土地,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在此可引用沙皇政府颁布的《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农民这样地获得了一定数量土地为私有产品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②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增加:据统计,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从经济结构看,改革后,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靠输出谷物换取外国工业品的农业国,80%左右的人口仍在村社的份地或地主的土地上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2/3的国民经济产值自农业。
③农村社会分化加剧:在农村,农民阶级一方面分化出少数富农,他们拥有优良的牲畜、农具和大量土地资金,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他们不仅购买农民所出卖的份地,而且还买进地主所出售的庄园。另一方面是分化出了一大批破产的农民,他们不仅失去了土地,而且丧失了其他生产资料,沦为农村中的无产阶级。这些农村无产阶级和农奴制改革所造成的无地农民就形成了一支雇佣大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十九世纪末,根据全俄人口调查材料,俄国雇佣工人大约已有1千万。
④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分化促进地主经济循着资本主义道路演进。农民破产后,由于失掉了马匹和农具,不能再为地主服工役了,这就迫使地主不得不采取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80年代末,欧俄(俄国欧洲部分)43个农业省份中,有19个省已是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了。农民的分化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农村和市场的联系也日益频繁,这些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
(2)工业:
①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和扩大的市场:
②政府扶植工业的发展:
③机器生产占统治地位:机器制造业是制造工作“母机”的工业,它的发展必然推动俄国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1861~1881年间,布匹的生产增加了两倍,织布工厂排挤了手工织布业。1860~1890年,生铁的产量由2,050万普特增至5,660万普特;钢产量由1,250万普特增至5,2000万普特;煤的产量由1,800万普特增至36,700万普特。1866年俄国的工厂不到3千个,1903年已近9千个了。改革后俄国工业的发展水平虽然远远落后于西欧,但对其落后的基础说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一般认为,俄国在19世纪80年代基本完成工业革命,90年代工业高涨,生产大幅度增长,许多部门的产量出现几倍、几十倍的增加。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发展最为迅速。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工业中心的形成,除老的工业中心圣彼得堡、莫斯科外,出现了一些新的工业区,顿巴斯是煤炭业、冶金工业区,巴库是石油工业区等。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企业数工人数(人)产值(千卢布)
1860年99116007954
1879年1874200051937
(出自《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④工业部门增加:如纺织、钢铁和煤炭等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大幅度增加;石油、机器制造等新的工业部门迅速崛起;火车和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发挥重要作用。1865~1895年,俄国的铁路已由3,374俄里增至31,728俄里。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俄国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走上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了继英法美之后的一大工业强国。
3、问题:即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就总体而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较西欧、美国仍然落后:俄国不具备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主要通过政府部门推行的不均衡发展战略而使某些部门获得有限发展,于是工业经济的资配置处于人为的扭曲状态,数量扩大和速度提高的背后是经济效益的低下,所以,俄国的工业发展存在严重的弊端。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没有占绝对优势。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长期内部积累的缺乏,使俄国关于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十分明显。从19世纪70年代起,法国就向俄国大量投资,1887年法国借款5亿法郎给俄国,1888~1889年,俄国又在法国发行19亿法郎的公债;到1906年,俄国向法国借款已达79亿法郎之巨。20世纪初,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俄国,沙俄政府为弥补资金亏空而大借外债,一战前,俄国外债总额达40亿卢布。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表现在一是教材所提到的工业发展布局的不平衡:俄国的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莫斯科等几个主要地区,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工业成分很少;二是工业部门发展的不平衡:俄国工业经济总体发展只能说是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但到20世纪初,俄国工业经济的某一生产领域甚至进入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三是企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在政府主导型工业经济政策下,俄国工业的发展较早出现最新的垄断资本,到20世纪初,5%的大企业仍然控制着俄国50%以上的工业经济生产,十几家大银行控制着全国约80%的资本。
二、改革的拓展:
1、措施:
(1)政治体制的变革:(政治近代化)
1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特点:①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
②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
③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④地方和城市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里。
1861年改革后,由于农民暴动不断,沙皇只好作出让步,在内政部成立专门委员会,在政治上作一些比较深层的改革。这个委员会提议试行地主自治,从县级开始,把地方利益和地方问题结合起,把农民和贵族捆在一起,让他们为各自的利益互相牵制,以免危害专制制度。设置地方自治会议及其执行机关自治局作为自治机关,它通过选举产生,地方自治会议的代表拥有表决权,根据财产的多少决定代表的资格,以此保证地主贵族在地方自治局中占优势。省地方自治会议代表由地方自治会议选举产生。为了保证沙皇控制地方自治局的活动,县地方自治执行局主席由省长批准,不可靠的负责人,拒绝批准;凡与法律和国家利益相抵触的自治决议省长有权终止。制定《省和县地方自治机构》的法令,把地方自治机构的活动限制在纯经济领域。禁止各地方自治局互相联络、交流。
根据委员会的建议,政府制订了《城市条例》。1870年6月18日,亚历大二世批准了《城市条例》,根据这个条例,废除等级原则,建立无等级的城市自治机关,凡年满25岁的纳税公民都有权参加城市自治,这就扩大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设立城市杜马(议会),城市杜马代表的选举按财产资格进行,保证大资产阶级在城市杜马的优势。城市杜马由参政院直接管辖,且要受省长监督。城市杜马的权限仅限于纯经济问题,主要管理市政建设、国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救济、福利保险、交通财政、报刊印刷等方面。
2)司法制度的改革:废除原按登记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亚历大二世认为,废除农奴制使原的等级法院无法再存在了,必须改造以适应新的形势。1864年11月,亚历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程》。新程规定了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的律师进行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保证法官的独立性等。
(2)军事方面的改革: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军队的近代化进程。(军事近代化)
亚历大二世意识到,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沙俄帝国军队的许多弊病, 如军事机构重叠、庞杂;装备落后,战术陈旧;军官指挥无能,士兵地位低下,没有能动性,必须进行军事改革。军事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提高士兵的地位,废除对士兵的体罚,缩短服兵役的期限;在全国成立15个军区,直接受陆军部管理;炮兵、近卫军、工程兵、作战军和军事院校转归陆军部管辖,结束政出多门的现象;加强对军官的培训,高等军事学院培养高级军官,士官学校培养军事工程专门人才;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男性居民不分财产多少,均应服兵役,陆军现役6年,预备役9年,海军现役7年,预备役3年,现役和预备役期满人员编入人民军,直到40岁;军官仍尽量选用贵族。
(3)教育方面的改革: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教育近代化)
1863年6月,亚历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程》,规定大学校长、系主任由教授选举产生,经教育部批准任用。教授委员会有权独立解决教学、科研和人员聘用等重大问题。一年多以后,又颁布了《中学程》。根据这个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类。古典中学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毕业后进入大学学习。实科中学着重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毕业后进入高等技术学校学习。
2、成果:
(1)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沙皇专制政权逐渐成为俄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2)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的传播,出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三、亚历大二世遇刺:
1、改革的评价:
(1)性质:由封建地主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目的: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根本目的)
防止革命爆发,缓和社会矛盾和危机,维持沙皇专制统治,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主观目的)
(3)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
改革后,俄国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动,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传统的经济体制趋于瓦解;另一方面,沙皇专制制度仍然统治着这个国土辽阔的国家。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地阻挠着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市民社会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和传统农业的发展不断失衡,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不断深化,使改革后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2、新的社会矛盾:
(1)新兴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封建地主阶级。
俄国没有发生过欧美那样的资产阶级革命,封建制度顽固地占据着统治地位,改革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前资本主义的封建制度的重重影响下进行的,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由于广大农民的贫困,社会购买力低下,大大缩小了工业品的国内市场。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不高,不可能为工业提供必要的原料。
农奴制残余还渗透到新的工业资本中去,许多资本家、公司主人或股票持有者也是大地主、大土地所有者,很大程度上依靠地租剥削;工厂采用封建宗法制家长式管理制度,活像封建领地庄园,大大损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以致俄国的工厂从没有获得像欧美国家那样高的劳动生产率。
封建国家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专制国家是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全国1/3的土地和2/3的森林)、最大的资本家(掌握用珍贵原料在国营工厂生产的一切产品,出卖一切酒精产品,在中心银行协助下掌握全国财政和全国7/8的电讯设备),最大的铁路所有者(占有全国铁路的2/3)。
政治上,俄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统治着俄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资产阶级既没有独立地掌握过政权,也没有获得分享政权的资格。由于长期的封建农奴制统治造成的贫穷落后,以致资本原始积累没有准备好充足的资金,为解决资本严重缺乏的问题,除了加紧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外,还有两个办法,一是不断对外侵略掠夺,二是大量吸收外国资本,而这些都必须依仗国家的力量。
(2)农民阶级: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生活贫困,反抗斗争不断。
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这样,农奴从法律上得到了人身自由,但是,改革后获得“自由”的农民还要受控制在地主贵族手里的村社管理。
由于改革的不彻底,获得自由的农民在经济上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放,所受的压迫仍然存在。1861年改革后出现了两种土地所有制,即获得解放的农民以赎买的方式获得的小块土地和贵族地主继续保留大量的私有土地。农村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很大优势。1877~1878年欧俄部分的9 150万俄亩的私有土地中,有7 300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占了80%。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改革前地主和农民公用的水塘、牧场及森林也都归地主所有。由于土地的减少,农民在经济上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向地主租地。这样,获得“解放”的农民又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封建工役制盛行,佃农除了以一半收成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外,还要用自己的(或借的)马匹和农具无偿地为地主服劳役。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的迅速崛起,又使大批农民走向破产,沦为无产者。农村中,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农村的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农民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日益高涨。1861年俄国有1 176个庄园的农民暴动,并持续到1864年;1862年、1863年分别又有400处、386处领地发生了最严重的农民反抗事。
(3)平民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形成民粹派。
主张:①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
②消灭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残余;
③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
④分化后的民粹派主张通过恐怖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展开对沙皇的暗杀行动。
评价:
评价一:民粹派基本观点是错误的。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只是“偶然”现象,发展不起,因此无产阶级也不会成长壮大;否认工人阶级是革命中的先进阶级,妄想不要无产阶级而达到社会主义;认为俄国革命主要是知识分子领导的“具有共产主义本能的农民”,民粹派希望由知识分子领导农 *** 动,推翻沙皇政府,然后依靠农民通过农民村社就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无需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认为历史不是人民群众所创造,而是个别杰出人物,英雄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群氓”只是盲目跟着“英雄”跑。民粹派在70年代有进步性,但民粹派运动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并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阻碍了工农革命运动发展,使许多革命者遭逮捕和杀害。
评价二:从反对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以及解除人民痛苦的主观愿望看,民粹主义者具有一定的进步和革命性,但是他们的悲剧在于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不顾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抱住俄国遗留下的落后的村社经济不放,美化这种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状况,甚至把村社和农民自治看成是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他们不加分析地把资本主义和大规模商品经济视为衰落和祸害,对在俄国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深恶痛绝。同样,他们对代表着未的工人阶级也采取了错误的态度,不是把工人阶级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力量,而是看成是俄国历史的不幸。出于阶级与时代的局限,他们不可能懂得马克思关于“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一切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衰落和灭亡”的科学论述。
【备资料】民粹派与民粹运动
民粹派一词是指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平民知识分子,得名于他们70年代中期“到民间去”,把这些到农民中去的知识分子称做民粹派。
民粹派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正义与社会平等,他们相信社会主义能体现这种正义与平等,故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民粹派的所作所为都以人民,尤其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所以,代表着民粹派的民粹主义的理论核心实际上就是“农民社会主义”。具体说,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一种罪恶和社会倒退;相信俄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性,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主义的基础,农民是实现俄国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一种主导力量,能够领导俄国走向社会主义。
民粹派运动是指自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民粹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到19世纪60、70年代民粹主义思潮便逐渐形成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民粹派运动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19世纪60、70年代的革命民粹派时期,代表人主要有拉甫罗夫、巴枯宁和特卡乔夫。这时期的活动主要有:民粹主义小组成立、大规模到民间去和恐怖主义活动。(2)19世纪80、90年代的自由民粹派时期,代表人主要是米海依洛夫斯基等。(3)20世纪初的社会党时期,领导人主要有切尔诺夫等。民粹派运动是体现自恰达耶夫以俄国东西方道路之争最激烈的社会运动,同时它也是俄国的社会主义的实际开端,因而在19世纪俄国社会思想史和解放运动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世纪下半期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民粹派运动的影响。
3、沙皇遇刺:
经过:1881年3月,亚历大二世遭暗杀身亡。
影响:新沙皇亚历大三世中止了许多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并最终导致了1905年革命。
【备资料】亚历大二世遇刺
与亚历大同时代的西方人对他的评价特别高,最为热情洋溢的评价自美国,在俄国废除农奴制后很快刊登出的一篇中,亚历大二世被称为“1000年最伟大的善人,重建和平的战士,秉承上帝意志制定秩序和按照人民意志维护秩序的君主,把4000万农奴变成4000万人的真正的基督徒。”然而,亚历大本人则成为打开潘多拉盒子的牺牲品,他成为欧洲历史上遭到刺杀最多的帝王之一。从1866年到1880年,亚历大二世遭到的精心策划的未遂刺杀至少有5次。他差点未能逃脱1866年对他的那次暗杀;1873年,有人向他开了五枪;1879年,激进组织民粹党判处亚历大二世死刑,组成了专门的刺杀组织,训练专门的刺杀人员。在经过两次未遂刺杀(炸弹未爆)之后,民粹党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1881年3月1日,沙皇的马车队从冬宫出转过街角,早已埋伏在那里的罗斯萨柯夫冲上前投出一颗炸弹,将沙皇的卫兵炸成重伤。沙皇以为自己又逃过一次刺杀,他从马车里出,想察看伤者的伤情并说几句安慰的话,这时又一颗炸弹飞了过,沙皇倒在血泊中,终因流血过多而死。他的改革成了他被杀的重要诱因,这也许是他始料不及的。
【合作探究1】亚历大二世是俄国农奴的“解放者”,那他为什么会被刺?
提示:农奴制改革的残余;沙皇的专制统治;民粹派的反对等等。
【合作探究2】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发展受到阻碍,使农民遭到无数极其恶劣的和痛苦的折磨,但是它不能改变发展的方向,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列宁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提示:1861年农奴制改革虽然是在农奴主持下进行;虽然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政治上沙皇专制仍然保留;虽然农奴制改革也对农民进行了一场“合法”的掠夺,如:最好的土地为贵族地主占有,农民赎得份地比原耕种面积缩小,而所付的赎金则高出当时地价两三倍,这些使俄国农民长期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俄国的发展。但是就改革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2100多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又对政治上层建筑作出局部调整,这些变革毕竟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的废除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为后的1905年革命奠定了基础,又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合作探究3】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异同
答案提示:(1)不同点:A背景不同:俄国:a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b农奴处境日益恶化,农 *** 动波澜壮阔地发展起。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
日本:a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世袭的将军手里,天皇只是傀儡。农民生活悲惨,反抗斗争此起彼伏。b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西南部大名和商人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变现状。武士的生活状况恶化,已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为反幕府的力量。c民族危机严重,遭到美、英、法、俄等国侵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内外因的结合促进了幕府危机的总爆发,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进行了改革。
B目的不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的压迫而进行改革。
(2)相同点:A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B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教学小结:
本主要介绍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与近代化的关系。应作如下归纳: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问题解答:
⊙本测评:
1、民粹派的政治主张是什么?请作一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提示:政治主张: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消灭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残余;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
评价一:民粹派基本观点是错误的。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只是“偶然”现象,发展不起,因此无产阶级也不会成长壮大;否认工人阶级是革命中的先进阶级,妄想不要无产阶级而达到社会主义;认为俄国革命主要是知识分子领导的“具有共产主义本能的农民”,民粹派希望由知识分子领导农 *** 动,推翻沙皇政府,然后依靠农民通过农民村社就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无需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认为历史不是人民群众所创造,而是个别杰出人物,英雄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群氓”只是盲目跟着“英雄”跑。民粹派在70年代有进步性,但民粹派运动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并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阻碍了工农革命运动发展,使许多革命者遭逮捕和杀害。
评价二:从反对农奴制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以及解除人民痛苦的主观愿望看,民粹主义者具有一定的进步和革命性,但是他们的悲剧在于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不顾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抱住俄国遗留下的落后的村社经济不放,美化这种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状况,甚至把村社和农民自治看成是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他们不加分析地把资本主义和大规模商品经济视为衰落和祸害,对在俄国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深恶痛绝。同样,他们对代表着未的工人阶级也采取了错误的态度,不是把工人阶级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力量,而是看成是俄国历史的不幸。出于阶级与时代的局限,他们不可能懂得马克思关于“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一切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衰落和灭亡”的科学论述。
2、农奴制改革以后,亚历大二世还进行了哪些改革?
答案提示:(1)在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2)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欧模式进行司法改革,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但广大的农村地区,仍按旧制审理案。
(3)在军事、教育方面,军事上,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学习延伸:
以“1861年农奴制改革与俄国近代化”为题,组织一次讨论会。联系同一时期,世界上不同的近代化发展方式,探讨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答案提示:
(1)各国近代化发展的史实。
1500年以的历史,是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其主线是近代化(或工业明)。但是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的开始于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晚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化等方面出现了新变化,资产阶级革命推出了英国、法国、美国等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政治上: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经济上:手工工场(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化上:近代自然科学兴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活跃。
19世纪中期以后,更多的国家迈入近代化行列,这些国家可分为两类。一类如德、意、日等国,这些国家都有浓重的封建专制传统,起步晚而发展快,最需要海外殖民地,同时,这些国家内部资、市场有限,所以在急剧膨胀的近代经济发展中,走了一条向外扩张的发展之路,军国主义倾向十分明显。俄国属于另一类型,它虽然也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相对落后,但国土广阔,内部资、市场潜力较大,这促使俄国的近代化更多取决于内部发展和建设。
(2)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单元小结与反思: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逐步发展起。1853年~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加深了农奴制的危机。全国各地的农民反抗斗争层出不穷,愈演愈烈。沙皇统治岌岌可危,为了防止革命爆发,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即位不久的亚历大二世不得不废除农奴制,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和宣言。农奴制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资本主义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是,改革后俄国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又在政治、司法、军事、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前进。
本单元的内容与以往教材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1)新教材增加了十二月党人起义、新思潮的涌动、“二一九法令”、亚历大二世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和教育等方面的变革的内容,教师要重点讲解。
(2)俄国“新思潮的涌动”与中国“新思潮”(林则徐、魏向西方学习)注意区别。
(3)民粹派的政治主张与俄国1905年革命的内在关系,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要理顺之间的关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45639.html
相关阅读: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