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试题
(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王从好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题,第Ⅱ卷为表达题。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及答题卡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题 共65分)
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否则,该大题不予记分。
一、阅读下面字,完成1—3题(9分):
苏轼的散创作成就
苏轼的散创作,各体兼擅。苏轼长于议论,一生写了大量的政论和史论。这些评史议政的,如《思治论》《六国论》《续朋党论》《留侯论》《教战守策》等,大都语言明快,气势雄浑,援古证今,说理透辟;尤其善于运用一些浅显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阐明深刻的哲理。
苏轼的游记,成就也很高。他一生宦海浮沉,徜徉于林泉石之间,饱览名大川,为其写出多姿多彩的游字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的水游记与众不同,除了景物和叙事抒情外,特别喜欢杂以议论,阐发哲理。
苏轼的随笔、书札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谈诗论、发表自己学见解的。《答谢民师书》可谓其中的佼佼者。这是一篇艺书简,通过讲述体会,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学见解:强调“理自然,姿态横生”;强调“辞达”;反对“好为艰深之辞,以浅易之说”。字生动简洁,如行云流水。
赋在宋代已经散化,完全摆脱了汉赋那种缺乏内容、形式板重的缺点,已改变了六朝以骈体赋的浮靡风,成为一种自由抒写的学体裁。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就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前赤壁赋》用诗一般的语言江美景,凭吊历史人物,探讨宇宙、人生的哲理,表达了他遭贬后失意的苦闷及用老庄的随缘自适自我解脱的达观态度。
苏轼的散具有雄健奔放、挥洒自如的风格。正如他自己所说:“如万斛泉,不择地而出”,“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他的论说,引证史实,指斥时弊,写得明晰透辟,气势磅礴,雄辩滔滔。其他写得自由随便,自然流畅,随手拈,信笔挥洒,言简意明,饶多意趣。
苏轼的散创作,体现了宋代古运动的最高成就。他是唐宋古运动的完成者,他完善了古运动的理论,扩大了古的运用范围,丰富和发展了古的表现手法,大大提高了古的表现力,把古的艺术性、实用性、通俗性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的,生前就为人们所喜爱,士人学子争相传诵。徽宗时他的作品遭到禁毁,人们仍然冒着风险搜求和藏收。南宋时苏之盛行,举子们有“苏熟,吃羊肉;苏生,吃菜羹”的谚语。他的散对明代的公安派、竟陵派,清代桐城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选自《中国古代散简史》,有删节)
1.下列有关“苏轼散创作成就”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3分)
A.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评史议政的,这些语言明快,说理透辟,善用比喻,饱含哲理。
B.苏轼的记游特别喜欢杂以议论阐发哲理,这是他散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体现。
C.苏轼的散具有雄健奔放、挥洒自如的风格,体现了其行云流水、理自然的特点。
D.“苏熟,吃羊肉;苏生,吃菜羹”说明当时苏轼散的影响,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苏轼散的成就。
2.结合本和信息,下列对《前赤壁赋》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的主客对话,实际上体现了当时以作者和客人为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B.中凭吊曹操和周瑜两个历史人物,抒 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愿望。
C.主要采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的方式,把诗情、画意、理趣融为一体,使显得挥洒自如,流畅奔放。
D.作者将跌宕起伏的感情,借助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加以形象化的表达,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3.下列表明苏轼学主张的句子中,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理自然,姿 态横生”。
B.强调“辞达”,反对“好为艰深之辞,以浅易之说”。
C.“如万斛泉,不择地而出”。
D.“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
二、(34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言,完成4—7题(19分):
原 弊
[宋]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忠公集》,有删改)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
B.场功甫毕甫:刚刚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
D.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
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7.把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ww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9分):
听 弹 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8.一、二两句表现了琴声怎样的特点?结合诗句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5分)
10.默写(任选6个空填写):(6分)
l)、_______________, 知者之可追! (陶渊明《 归去兮辞》)
2)、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 归去兮辞》)
3)、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 归去兮辞》)
4)、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5、6)、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8)、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三、阅读散,完成11—14题(22分):
间小路
龙应台
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野花或莓果,看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代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景。
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中小径。在那条小径上,朱熹,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那条小路在岳麓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9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9月,不到40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 会面。他要和张 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人渡湘江回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记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明、尊重明的社会,800年前的中国。
可是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的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朝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以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30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逆党"变成大师。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明于股掌之间?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赫曦台上有个6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垣残壁,鬼影憧憧。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到百轩泉,历代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
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
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今日读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
譬如书院在1131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儒雅",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什么人呢?身为礼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的不从或者是在废墟中兴学,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的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
11. 开头一段写海德堡"哲学家小径"的作用是什么?(4分)
12.作者在提到的“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是指什么?(4分)
13.对于岳麓书院的兴衰,作者是怎样看的?(6分)
14.最后一段写道:"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8分)
第 II 卷(表达题 共85分)
四、语言知识运用(每题3分)
15.下列词语中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央浼(iǎn)脊梁(jǐ) 锱铢必较 称心如意(chèn)
B.泥淖(nào) 恁地(rèn) 默守成规 蜚短流长(fēi)
C.赍发(jī) 癖好(pǐ) 不落言筌 弄巧成拙(zhuō)
D.害臊(sào) 傩送(tān) 学付五车 不敢违拗(ào)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这件事,他期期艾艾的不知所云,完全没有平时口若悬河的模样。
B.离开学校以后,他整年的不学无术和一些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
C.他为人胸无城府,大家都愿意和他交朋友。
D.从2000年起,他先后偷盗十余起,但情节较轻罪不容诛。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别人对自己如何羡慕、崇敬、膜拜,而在于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何种贡献。
B.“英语广播讲座”之所以给我很大的帮助,我认为把讲和练习结合起,是它突出的优点。
C.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和游戏软件,否则,拿不出新的软件,就难以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D.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18. 以下各句自足球赛期间的述评。“黑”“黑色”在下列语句中有何新意? (6分)
(1)、中国队••••••还在人们一路的怀疑声中一黑到底••••••
答:
(2)、大赛两次败北,中国队黑了历史。
答:
(3)、中国队一步步坚决地用“黑色”颠覆着足球的格局。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字横线处的语句,将序号填在横线上(5分)
这便是黄州赤壁, , , , 。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 。
① 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
② 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
③ 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
④ 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⑤ 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的价值
⑥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
20.太平洋保险公司打出了一条精彩的广告语:“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请你说说,这句广告语好在何处?(5分)
五、(60分)
21.今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一套“杜甫很忙”的本涂鸦红极一时。在这轮杜甫画像“再创作”中,杜甫已成为“插图模特第一人”,简单的狙击手、送水小工、肌肉男都已经“弱爆”了,高难度的高达战士、神龙斗士、孔雀王爷、杰克船长等角色也纷至沓,画面精美,背景融合得毫无破绽,只有杜甫原画中深沉沧桑的脸面没变,却显得喜感十足。
遭到涂鸦的杜甫原图是人教版语必修本中《登高》的配图,由已故的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先生绘制。图中的杜甫端坐在一块岩石上,瘦削的面庞微微上扬,帽子的系带随风飘舞。暮年漂泊与对百姓前途的担忧呈现于其沧桑的面容之上。韩愈《调张籍》中的几句话,可能是对此最好的回应:“李杜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敬畏高度,才能有生命的深度;敬畏宽度,才能有生命的厚度。
请以“敬畏”为话题,写一篇。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
参考答案
1.A(原的表述是“这些评史议政的……大都……”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2.D(A项中的主客对话,实际上是作者思想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最后作者抑客为主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占了上风;B项,“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愿望”在中找不到依据。C主要采用的是“写景、抒情和议论”的方式。)
3.B(B项强调的是要让人通晓明白,不要故意用艰深的词藻表达浅显易懂的内容。其他三项强调的是自由随意挥洒自如的特点。
4、A鄙,见识浅薄。
5、A ③是说后的士兵;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⑥是作者的结论。
6、C中说:“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作者认为,休战以的士卒已经老迈逝世已经都没有了,后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做。
7、(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办理政务罢了。
(2)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
(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试题分析】(1)为吏、然、簿书听断;(2)督、用者、计其出入;(3)苟知、而、窃食
8、(4分)“泠泠”,表现了琴声的清越;“松风寒”,以风入林暗示琴声的凄清,以及风松下的肃穆之感。
9、(4分)①对比,托物言志;
②古调虽好,今天多不弹,两相对照,表现一种与流俗不合的志向以及诗人孤芳自赏的情操。
10、略
11. (1)引出东方古代哲学家小径;(2)为下作铺垫,说明岳麓小径的伟大;(3)增加了的化含量。
12. 指的是历史上对明的认识、追求和尊重的力量。(答明的给1-2分。)
13.(1)书院兴,说明明在前进;(2)书院衰,是政治霸权压迫明的结果;(3)不管霸权如何嚣张一时,但明是压制不住的。
14、(1)联系,由作者的角度综合分析书院的兴衰与明、政治霸权之间搏斗之间的关系。关键词:书院,明的力量,政治霸权,明的崛起是挡不住的 (4分)(2)、联系生活实际有自己的深刻看法。(4分)
(1)(1)再点"小路",照应题目,照应开头,(2)使意境得到升华。(2)既指岳麓书院初建的时候,更指中华明初始的时候。
15、C
16、C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易误用为吞吞吐吐。不学无术: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不能用整年整日等词修饰。胸无城府: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罪不容诛:诛:把罪人杀死。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
17、A
18、1)表示“战败”意;
2)“黑”指历史上的最坏成绩。
3)黑色”指“出人意料的战绩”。 (1点2分,共6分)
19、②③①⑤⑥④
20、.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平时一滴水”和“难时太平 洋”进行对比;还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难时拥有太平 洋”就是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每种修辞手法1分,共2分)而且该广告语还与公司名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1分),既突显了太平洋保险公司,又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保险的作用(2分)。
(虽然题目问的是广告语的好处,但一般既要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又要谈好处。)
21、参考高考作评分标准
【古参考译】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办理政务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这是)低贱的事情。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不超过几个月。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
国家停止用兵已经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有的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懂得战阵。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他们的骄纵懒惰就是这样,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能让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冠岩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记在册作为厢兵。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这时也说:如果不将他们收留当兵,那么恐怕就会做强盗。唉!只是知道他们某段时间不做强盗,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骄纵兰度而窃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不能不一天天减少啊。所以说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得就是这种情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48431.html
相关阅读: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