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语文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度高中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刽子(kuài)歆享(xīn)穿红着绿(zhuó)运筹帷幄(wò)B.漱盂(shù)瓦楞(léng)令人目眩(xuàn)不落窠臼(kē)C.石栈(zhàn)宫绦(tiáo)乳臭未干(xiù)饿殍遍野(piǎo)D.提防(dī)撇捺(nà)比权量力(liàng)百无聊赖(nài)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云宵凄婉责无旁贷开诚布公B.讴歌磐石义愤填膺易水决别 C.料峭朔漠度长?大变徵之声D.攀缘聒噪兴高彩烈 面面相觑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周星驰______四年之后执导的喜剧片《西游》自公映以来,票房一路势如破竹,大年初一即______7685万元,在2月14日情人节当日票房更是高达1.22亿元,刷新中国影史单日票房纪录。2015年末曾因《一九四二》票房不佳导致股价跌停的华谊,______在蛇年春节凭借影片《西游》______。A.潜伏斩获终于力挽狂澜B.蛰伏斩获终于扬眉吐气 C.蛰伏收获最终力挽狂澜D.潜伏收获最终扬眉吐气【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潜伏:隐匿;潜藏。蛰伏:动物冬眠或人蛰居。斩获:原意为作战时对敌人的杀伤、俘获,现比喻大有收获;收获:收取成熟的农产品或比喻获得成果或得到的战果。终于:表示下文是最终出现的情况;毕竟。最终:最后;末了。力挽狂澜:挽:挽回;狂澜:猛烈的大波浪。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扬眉吐气:扬起眉头,吐出怨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广大考生和家长高度关注高考政策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考生未来的命运。 B.怀着迫切的心情读完了这部亚洲销量最大的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具想象力的悬念小说,使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C.章太炎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幼年跟随外祖父读经,接受启蒙教育;后又在其长兄指导下“一意治经,文必法古”。D.最近出台的进口、信贷以及PMI等前瞻性经济数据表明,在经历了两年的增速下滑后,中国经济正在走出下行区间,回升态势已确立。5.下列对文学名著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中对王熙凤描写的笔墨不下于宝、黛、钗,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协理宁国府》就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B.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最具代表的现实主义大师,其代表作《高老头》中的面条商高老头、江洋大盗伏脱冷及穷大学生拉斯蒂涅都个性鲜明。C.《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不少地方取材于作者亲历的生活,但作者并没有采用“纪实”的方法,而是把它们都“化用”了,使小说成为充满创新的艺术品。D.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中,英国王子哈姆莱特被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剧作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某留美人士在接受提问“美国人为什么这么不喜欢中国人?”时答道:“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早就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是宗教资源的稀缺。这话大体不错。因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从源头上就和宗教情怀各执一端,而长期以来,儒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统治地位又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形成一个“超稳定结构”,这自然就没有给任何宗教的发展留下适宜的空间和条件。中国人缺少宗教情怀不假,但不信教并不等于什么也不信。事实上,中国文化中关于道德信仰方面的分量并不低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上面是对传统文化中道德信仰方面的正面评估,是一种积极的说法。而要做到客观公允,它消极的另一面也不能回避。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道德信仰的状况常常受时代环境的左右,在一个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又较容易受到蛊惑,因而其坚定性确实赶不上各种高级宗教。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令人厌恶现象的原因之一。而在权力场中,无论是谄媚逢迎的瞒心昧己、虐杀无辜,或者是垂涎财富的崇洋媚外、惟利是图,内涵虽然不同,嘴脸一样丑恶。而且,从表面看来,其来源和过程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能够按照当权者的意志接踵而至,一夜之间便蔚为风气。这在宗教传统很深的国家是很难看到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西班牙和巴尔干地区发生过猛烈的碰撞,反反复复的改宗斗争是一个相当漫长而惨烈的过程,时至今日,巴尔干人民还在饱尝这一惨剧留下的苦果。相对他们而言,中国人倒该是有福的了,在这里所谓“坏事变好事”的逻辑得到了证明:不是吗?如果我们也十分执著于某种信仰,那中国和世界今天会是何等模样?说到这里,再回到开篇的问题:美国人为什么不喜欢中国人?那位留美学者的答案“没有信仰”云云,便很值得怀疑。【小题1】下列关于“信仰”的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资源的稀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薄弱环节,这使得中国人缺少信仰。B.为信仰献身不是宗教徒的专利,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道德教化表现出的强大力量足以媲美于各种宗教。C.儒家思想在文化领域内的统治地位和封建王朝专制制度互为依托,没有给其他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发展留下任何空间和条件。D.道德信仰易受时代环境左右,在反常的、险恶的社会条件下,其坚定性往往比不上其他宗教信仰。【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对动物本能的抵制、疏离和克服,体现出人的精神层面的进步,从这一点上讲,先儒们“孝”的观念的提出,可谓煞费苦心和独一无二。B.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信仰之所以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上居于相当高的层次,正是因为它经历了艰苦漫长的过程。C.中国历史上,在国家基本安定的情况下,统治者总会重视文化建设,道德教化也会得到有效传承。D.由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缺失了“彼岸情结”的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信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消极的一面。【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不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也许缺少宗教信仰,但是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信仰并不逊色于任何一种高级宗教,所以,宗教对于一个民族并不是不可或缺的。B.“百善孝为先。” “孝”道得到推行,其他道德信仰的贯彻就变得切实可行了。今天,我们仍然应该推行“孝”道。C.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道德信仰有其消极性,也有积极性。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崇尚宗教,仍应加强道德建设。D.中国和平安宁,而巴尔干地区还在饱尝漫长而惨烈的改宗斗争,这表明道德信仰优于宗教信仰。试题分析:“道德信仰优于宗教信仰”的说法不对,原文在强调道德信仰的作用,没有比较道德信仰和宗教信仰优劣的问题。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三、古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汤琵琶传王猷定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妇谓我曰:‘吾迟郎不至,而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③曰:戊子秋,予乞食遇曾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年,复访曾,曾坐土锉④中作食,奉匕箸于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曾仰天叹日:“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之岸矣!”予凄然许曾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 (选自《明文授读》,有删节) [注]①世庙:明代崇祯皇帝庙号。②戏下:麾下。③轸石王子:作者自称。④土锉:土锅。【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 为:替B.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 殆:大概 C.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鬻:卖 D.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 曩:从前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汤应曾弹琵琶有高超的技艺的一组是 ①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 ②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 ③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 ④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⑤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⑥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A.②③④B.①⑤⑥C.①③④D.②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应曾是一个有天赋的艺人。他从小对音乐很有兴趣,长大后弹得一手好琵琶。他曾在王公贵人家中献技。B.汤应曾对母亲、妻子充满感情。他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连妻子死去都来不及见一面,妻子临死之前的一番埋怨他的话使得他后来不再操旧艺,最后猖狂自放,日荒酒色。C.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后来他和母亲跟随桃源人一同到了桃源。然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汤琵琶”就这样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个结局也为下文作者的议论抒情张本。D.作者对汤应曾十分同情,并且借他的身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逢的感慨。同时作者善于运用点染、烘托等多种手法来写人叙事。【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①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3分)②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3分)③越五年,乃克为之。(3分)试题分析:妻子临死之前只是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语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545252.html

相关阅读: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