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高 语 文第Ⅰ卷A、罪愆qiān 挣揣 chuài 汗涔涔cén 雪橇qiàoB、脑髓suǐ 列观 guàn 弋射yì 鬈发quánC、脚踝 huái 箭镞cù 旋风xuàn 檠(qíng)弓弩D、麦垛duǒ 圈养juàn 骟马shàn 乌烟瘴气zhāng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篆刻蹩脚 礼上往来 无尚光荣 B、消弥 自诩 栩栩如生 遥涔远目C、晕眩 羸弱 倾泻而下 阒无一人 D、谛听 孽枝 纡尊降贵 筚路蓝褛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应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B、“简练为文”是适应快节奏运行的时代要求的,所以写作时应删除繁文缛节,追求“句无可削”“字不得减”的高水准。C、她是一位独唱演员,先天素质很好,训练又刻苦,每次演出都能曲尽其妙。D、作者对阿Q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不仅得力于他写作的高超技艺,更因为他对国民劣根性体味深刻。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十一月份的黎明以其朦胧的晨光渐渐廓清着这间简陋的、四壁空空的书房,现出了挂在床头的几张毛茸茸的黄色的狐皮,以及一个矮壮男人的身影。B、他在作品中以朴实、洗炼的文笔歌颂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不辞辛劳,勇于奉献,甘当人梯,为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材做出了贡献。C、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难题,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秦俑如何将艳丽的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D、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关汉卿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B、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和一百多首十四行诗。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C、雨果,法国伟大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贯穿他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宣扬以爱制“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D、《丹柯》作者高尔基,苏联作家,主要作品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等。《娜塔莎》节选自《战争与和平》,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代表作还有长A、化学火箭的推力来自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喷射,离子火箭依靠电来获得前进的动力。B、与化学火箭依靠燃烧反应加速推进剂不同,离子火箭依靠电场对带电粒子的电场力来加速喷出物。这种加速可以使喷出物的速度接近光速。C、单位时间内,消耗相同的燃料,推力越大,火箭的比冲量就越高。传统化学火箭的比冲量可以达到400秒左右,这种消耗是很大的。而离子火箭的比冲量要比化学火箭的比冲量大。D、离子火箭与化学火箭有所不同,是靠太阳能工作,而非化学能,它的好处是太阳能无所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7、对离子发动机的缺点叙述准确的一项是()A、离子发动机都是依靠太阳能电池板来提供所需电能的。但是,这种电能的获取功率也很低,仅有2到3千瓦时。这种功率对于加速小质量探测器来说可以够用。B、当输出功率增大到兆瓦级时,我们可以用离子发动机来运载大质量载荷或者前往更远的深空。C、离子发动机很难提供足够大的推动力,想要让火箭获得一个短时间的大推动力(例如摆脱地球引力场时)显得比较困难。D、从目前的实际应用上来说,离子发动机的喷出速度足以达到化学发动机的10倍以上。8、下列依据文章信息进行的分析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火箭的比冲量越高,意味着火箭的效率越高,推力也越大。B、依靠化学火箭,人们根本无法有效地前往比月球更远的星球。而如果改用离子发动机就完全可以做到。C、离子发动机很难提供足够大的推动力。它可以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来使火箭达到一个更高的速度。D、虽然有着技术上的许多问题,离子火箭仍然以其优越的性能而受到广泛的瞩目,并且将会成为今后开发宇宙的最主要技术。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 直:遇到,遭遇。 B、李陵、韩延年趣降 趣:跑,疾走。C、期至遮虏鄣者相待 期:约定。 D、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 盛:极力,尽力。10、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陵作战勇猛,并非有意投降匈奴的一项是()①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 ②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③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 ④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⑤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⑥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陵作战勇敢,因有祖父李广之风被武帝重用。他率五千名弓箭手从居延北行军一个月,在浚稽山与的三万骑兵遭遇,因寡不敌众,最后被迫投降。B、李陵认为我军士气减低衰退,鼓不起来的原因是士兵有随军的妻子拖累,因此斩杀了全部的女人,可见李陵并非“爱人,谦让下士”的人,而是一个非常残忍的人。C、浚稽山这一战役中,李陵以步兵与匈奴骑兵抗衡,孤军苦战,充分发挥了远射兵器弓、弩的作用,杀伤匈奴骑兵万余,其战术运用和战役指挥是成功的。但因汉军未能对李陵部实施必要的接应和支援,实力相差悬殊,再加上李陵军候管敢的告密,最终造成李陵几乎全军覆灭。D、司马迁认为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他摧败敌军的战绩,也足以光耀天下了。李陵所以不死,是想在适当的时机报效汉朝。第Ⅱ卷12、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1)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 (3分)(2)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其短,诚可痛也! (3分)(3)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李陵《答苏武书》)(3分)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二)、古代诗歌鉴赏(8分) 临江仙 信州作 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注】作者幼而能文,颇有经世济民的抱负与才干。三十几岁便任职秘书省,并出知齐州,有政绩。但因涉于新旧党争以“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这首词就是在此时写就的。14、(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词艺术上是很成熟的,请说说它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并简要分析。(4分)15、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任选其中道题) 。(分)(1)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柳永 《雨霖铃》 )(2)_______________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想当年,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4)佳节又重阳,_______________ ,半夜凉初透。( 李清照 《醉花阴》 ) 。(5)吾所以为此者, _______________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苏轼《定风波》 )(7)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__________________!(关汉卿 《窦娥冤》)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共20 分)? 莫泊桑献给奥克塔夫?米尔波16、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小说以浪漫主义的笔法,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两个家庭因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结果。这种结局令人深思。B、与莫泊桑同时代的法国著名作家法郎士评价莫泊桑说:“他的语言雄劲、明晰、流畅,充满乡土气息,使我们爱不释手。他具有法国作家的三大优点:明晰、明晰、明晰。”这篇小说可以说是对这样的定评的一个最好的证明。C、蒂瓦施一家的选择的确是愚蠢的,面对飞来的机会,完全可以改变自己及孩子的命运,却不肯把孩子卖给别人,儿子夏洛的指责很有道理。而瓦兰家的选择就是明智的,可取的。D、“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文章要讲究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这篇小说的情节就呈现出“摇摆”的状态,曲折地再现了两家人的情感和命运的变化发展。E、瓦兰家的孩子让?瓦兰被送到城里富裕人家,回来探望父母,他彬彬有礼,显示了良好的教养。而蒂瓦施家的夏洛就略显粗鲁。可见环境造就不同的人。17、说说文章划线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18、这篇小说除情节具有“摇摆”的特点外,最大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6分)19、小说揭示了蒂瓦施一家两代人面对富贵诱惑所表现出的不同心态,是固守传统忍受贫穷,还是为了生存发展而向金钱投降,哪一种做法更可取呢?谈谈你的看法。(6分)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只写序号) (4分)①风整日整日摇撼着树木,雨则自早至晚浇淋着它们。②自九月杪起,我们那儿的果园和打麦场就开湖北省荆门市2015-2016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584673.html
相关阅读: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