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历史上流传下来,至今还发生影响
B传统文化缺乏探究、开拓、竞争的进取精神,应予以摒弃
C有一定活力的文化,在潜移默化的发挥着影响
D相对稳定、延续和可塑、变通二重性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能辩证看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不足,B项所述传统文化缺乏探究、开拓、竞争的进取精神,这一说法是事实,但也要看到传统文化讲究身心和谐、天人协调的内倾导向,避免了全国性的宗教迷狂;重人伦、宗族、整体的倾向,强调人对集体、国家应尽的义务、责任,鼓舞人们向心凝聚、忠于民族、爱国、克己献身,这些都是精华的部分要加以吸收,而不能一味摒弃。
【答案】B
【基础练习】
1.举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文化又有哪些局限性?结合课文说说怎么汲取传统文化养分?
1.(1)精华:中华文化崇尚刚健自强、刻苦勤奋的精神;提倡天下大同、克己奉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标准;强调天人和谐、贵和尚中的思想等。政治制度如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科举选官制度,以及施政为官之道方面,都有一些借鉴的经验。除儒家文化以外,与之既对立而又互补的法家、道家、墨家、兵家、佛教以及明末清初启蒙性质的思潮等文化遗产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王充批判董仲舒“奉天法古”,嵇康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王安石标榜“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特别是明清之际先进知识分子高扬断义逐利、经世致用的主张以及“负万死不回之气”的革新精神。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2)局限性:缺乏探究、开拓、竞争和开发自然的进取精神。片面强调人伦、宗族、整体而导致漠视个人的主观情绪要求、压抑个体创造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3)汲取方法:站在新世纪的时代高度,用改革创新的视野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解析,决定弃取,并纳入新文化体系中融会创新。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专制、封闭意识等糟粕,则要彻底否定,肃清负面影响,以摆脱旧传统习惯势力的桎梏,这是建设新文化必不可少的前提。
2.分析隋唐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及其影响,明清时期我国走向闭关的原因及其影响又是什么?从中有什么启示?
2.(1)对外友好交往发达的的原因:第一,经济、政治、文化条件,隋唐时期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封建经济的空前发展,为对外交往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政治、文化的高度发达吸引了周边邻国。第二,可能条件:发达的对外交通:陆路(向东、向西);海路(向东、向西)和高超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第三,政治环境: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而且唐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肯于吸收外来的文化。第四,外因:唐周边国家在社会形态上正值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主动向唐学习,借鉴唐朝的政治、文化。这一切都促进了唐朝与各国的友好往来。
(2)影响:第一,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亚、欧、非诸国土特
产口输入中国;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对外来宗教
唐朝允许传教,对中国的哲学、宗教和文化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唐与各国遣使往来;外商和留学生,民间贸易交往不断。玄奘、义净到天竺探求佛学;鉴真东渡日本。第三,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A新罗参用唐朝制度;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中国文化色彩。B日本大化改新即由留唐日本人回国策动。新政的政治制度,田制都以唐制为蓝本;律令大体采用唐律;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教材;佛教受到中国影响,文字、建筑、生活风尚都留有唐文化风范。C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发展。
(3)明清对外政策由开放,从明朝中后期开始逐渐走向闭关。其原因是:外来侵略势力不骚扰我国边境地区(倭寇、西方殖民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其经济基础;统治者的愚昧与无知。
(4)闭关政策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列强的侵略,但更主要的是负面影响:第一,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第二,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在世界潮流的后面;第三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5)启示: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有强盛的中国。
【能力测试】
1.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现代化实践三者的关系如何?他们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中的作用如何?
1.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这两者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只有在汲取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实践活动,才能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所以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又要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重视现代化实践,因为哪些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哪些是外国文化中的先进和适合中国的部分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决定弃取的唯一标准,才是发展新文化的本体、本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60394.html
相关阅读:高二历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检测试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