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涎(xián)皮 怂(sǒng)恿 轴(zhóu)线 咬文嚼(jué)字B. 迤(yǐ)逦 蓬蒿(gāo) 寒砧(zhēn) 茕茕孑(jié)立C. 簪笏(hù)踹(chuài)水? 付梓 (zǐ) 得鱼忘筌(quán) D. 酒馔(zhuàn) 岩岫(yòu)?矜(jīn)育 锱(zī)铢必较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遐想 懿范 惆怅入场券 委屈求全 B. 告罄 岑寂 尺牍掉书袋 唉声叹气 C. 布署 拔擢 疏朗 杀手锏 命途多舛 D. 孤鹜荟萃 悸动 蓬间雀 默守成规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玛雅人终究没有一语成谶,2015年12月21日过去了,我们依然在地球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感受着安东诺夫卡苹果的清香,享受着瓦尔登湖水的清澈,追求着栖居的诗意。B.2015年12月19日,韩国民众投票选出了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朴槿惠,这标志着未来五年韩国政治进入了牝鸡司晨的时代。C.尼采、伍尔芙、斯德林堡给人类留下的作品可谓惊世骇俗,但许多人对他们不仅不赞一词,反而对他们表现出的神经质多有议论。对这样一群人,上帝也没辙。D.由于生理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见,泰戈尔笔下的素芭被父母骗嫁远方;曾经萌动过的要与她所爱的帕斯达帕喜结金兰、白头偕老的梦想终究被粉碎了。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可谓举足轻重。教育得法,则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地球上的星星;否则,无论孩子怎么聪明奇锐,也难免不成为方仲永或者清兵卫。B.莫言告诫世人要多关心一点教人恋爱的文学,少关注一点教人打架的政治。莫言何出此言?难道玫瑰可以盛开在令人窒息的空气里?看来,莫言此论的原因,恐怕是自己经验了政治的伤害后生成的过河松鼠般的无奈之叹。C.如果追梦的圣地亚哥、执着的丹柯、坚强的桑地亚哥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多米诺骨牌式的倒下,那么,我们将有可能翻不动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走不出楚门的世界,进而被生活异化为卡夫卡笔下的骑桶者或者甲壳虫。D.韩寒状告百度一案,7月10日开庭审理。韩寒指责百度文库存在大量侵犯其著作权的文档,要求法院判令百度关闭百度文库,连续七天在百度首页致歉,并赔偿经济损失。5.下面为杜甫的《秋兴八首》(其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中自古帝王洲②锦缆牙樯起白鸥③瞿塘峡口曲江头④芙蓉小苑入边愁⑤回首可怜歌舞地⑥万里风烟接素秋⑦花萼夹城通御气? ⑧珠帘绣柱围黄鹄A.⑥①⑧②⑤③⑦④B.①⑥⑤③⑧②⑦④C.⑤①⑧②⑦④③⑥D.③⑥⑦④⑧②⑤①6.小夏参观某一处古代建筑时,抄录了其中四幅对联。若依“联语内容与处所功能相应”的原则推测,则甲、乙、丙、丁四处依序应是( )A. 寝室/书房/厨房/戏台 B. 寝室/厨房/书房/戏台C. 戏台/厨房/书房/寝室 D. 戏台/书房/厨房/寝室二、文言文阅读题(共2个语段,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8分)(一)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回答7~9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职:任职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矜:自夸C.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近D.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听:听从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若属皆且为所虏C.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D.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9.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文中先提出古代君王的政治纲领是“圣朝以孝治天下”,这就为孝敬祖母找到理论依据,也为自己不立即奉诏做了言之有理的开脱,更暗示武帝要以孝治国。B. 第一段李密还写到了曾“少仕伪朝”的重大问题,以委婉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也无不事二主之心,希望借此消除晋武帝的疑虑,获得他的同情。C. 作者着重陈述了刘氏病重至“朝不虑夕”的情形,以及与之血肉相连须臾难分的亲情,果决地摆明了自己的意愿,可谓有理有据,情真语切,而水到渠成。 D. 为了不让朝廷利用臣子的职分是应该“尽节于陛下”,再向自己施加高压手段,作者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即先尽孝道,后报皇恩,使“报养刘氏”能够实现。(二)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回答10~13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10分)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将为穹谷?岩①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②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③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使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④。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徐。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释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饶?”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注】 ①?(kān)岩:峭壁。②天作地生:天地间自然形成。③度:勘测规划。④蠲之浏如:蠲(juān),除却污秽;浏如,水清貌。10.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必辇山石,沟涧壑 辇:用车载B.有石焉,翳于奥草奥:深C.使命芟其芜,行其涂。 行:行走D.迩延野绿,远混天碧迩:近处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B.有泉焉,伏于土涂??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咸会于谯门之内C.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D.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1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先述于“郊邑”造胜景的不易,讥刺前任使君劳民伤财,穷奢极欲,为后面的描述与议论定下了基调。先放后收,构成悬念。B.中间两段,一写新堂修筑前的荒芜颓败,一写新堂筑成后的美妙天然,先自然后人文,先荒芜后治理,对比中突出了新堂之美与修筑新堂之功。C.“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的“大”是指文中所说的“因俗而成化”“除残而佑仁”“废贪而立廉”“家抚而户饶”等仁政举措。D.作者并未止于单纯的描写厅堂之新与山水之美,而是在记堂写景之中抒写了自己的政治见解,是“文以明道”的典范作品。13.把文段里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4分)②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3分)③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3分)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4分)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小重山?端午(元)? 舒?(dí)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1)从全词看,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空惆怅”和“无人解”?(4分)(2)除用典和即事抒怀外,本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简要分析。(4分)15. 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6分)⑴闾阎扑地,;舸舰迷津,。(王勃《滕王阁序》)⑵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孑立,。(李密《陈情表》)⑶ ,风飘飘而吹衣。,恨晨光之熹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御风而行 朱以撒①这只长尾巴的鹳在树顶长叫一声,一朵硕大的木棉花扑地掉了下来,把潮湿的地面砸了一个坑。又是一个落花时节到了。再过不了多久,木棉的果实经不住暴晒,嘭地一下打开弹匣,刹那雪白飞絮随风起舞。这种植物身高数丈,借风力传送种子,年年如此。②在城市里,一棵树的种子落在地面要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可能性非常小。即便有这种可能,也会因为生的不是地方,很快被清除干净。只有那些在园林工人培育下的植物,大小成批、均匀如一,才有可能纳入计划之内,栽种在道途两边。那种以前我们在原野上看到的落地生根的景象——生命一沾上泥土就开始了长大的历程,毫无规湖南省衡阳市八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610787.html
相关阅读:关于高二4月周考的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