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 语文
命题:沈仙虎 黄福广 邢旭梅 校对:邢旭梅
一、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共25分,其中每题3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龟(jūn)裂 脖颈(jǐng) 红缯(zēng) 蜜渍(zì)
B.萌蘖(niè) 鹰隼(sǔn) 螫(zhē)针 福祚(zuò)
C.栏?(shǔn) 金钏(chuàn) 玉醅(pēi) 长歌当(dāng)哭
D.忌惮(dàn) 槲(hú)寄生 白芨(jī) 绣衾(qī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陨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B.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C.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寂寞——那是一个振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D.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浑浑恶恶,是非颠倒,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无毒昆虫狐假虎威地模仿起有毒昆虫的黄黑斑纹,这是自然界中最危险的警戒符号——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
B.“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骇人听闻。
C.进入高二之后,爸爸监督我的学习,妈妈负责我的后勤保障,他们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
D.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各有千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4年以来,虽然全国住房价格过快的上涨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但是部分大中城市住房价格仍然过高,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依然繁重。
B.世界文坛殿堂级之作《百年孤独》问世40多年来,曾经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余华、莫言等知名作家都称曾受其深刻影响并创作。
C.在台湾作家李敖携全家赴浙江博物馆观看了包括明年将在台北合璧的《富春山居图》在内的馆内展品后,乘船游览了西湖。
D. 因为春晚压力颇大的赵本山,无时无刻不在哼唱《忐忑》减压。经喜剧大师赵本山的二度演绎,《忐忑》喜感更胜。
5.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B.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C. 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 D.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6.下列选项中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B.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C.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下列句子中不含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B. 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C.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甚矣,吾衰也
8.参考下面句子,在原句后面续写出你对孔子的理解,使其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语段。(4分)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叫人经典的人;
; 。
二、现代文(共28分,其中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共9分,每小题3分)
〔甲〕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乙〕如果认识到我们极不了解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关于物种和变种的起源至今还有许多不能解释这一点,就没有人会觉得奇怪了。谁能解释为什么同一物种分布得广远而且繁多,而另一个近似物种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然而这些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他们决定着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现在的安全,并且我相信也决定着生物未来的命运和变异的趋向。关于世界上无数生物在许多已往地质时代里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虽然有许多情形至今还不清楚,并且将会在很长时间内还弄不清楚,但是经过我能做到的精细研究和冷静判断,我毫不怀疑地主张,许多自然学者直到最近还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保持的观点——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属于所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绝灭的物种的直系后代,这与任何一个物种的公认的变种是该物种的后代,是同样的情形。而且,我相信“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
9.对于〔甲〕段文字最后写到啄木鸟、槲寄生一段材料的理解,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达尔文认为,一般自然学者把环境如气候、食物等当作惟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也可算是正确的。
B.文章以槲寄生为例,说明植物的构造与它和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的形成不能仅仅归因于某一个方面。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研究啄木鸟、槲寄生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他生物的关系难以做出合理的解释。
10.从以上文字可知作者关于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有几个,分别是( )
A.⑴物种是神创造的
B.⑴物种是神创造的 ⑵同时物种自己也在进化
C.⑴创造论是错误的 ⑵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⑶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条件
D.⑴物种的种是不变的
11.根据上文内容下列推测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的种属间分布的多少关系是不重要的。
B.生物间的种属分布关系是决定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
C.对于生活在过去的地质时代的无数生物的相互关系,达尔文已经弄明白了。
D.达尔文曾经相信过创造论,并且一直都相信。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共19分)
干渴的村庄 肖建新
①村庄的干渴是近几年的事。那些年,雨和童年一样率性,杂草一样茂密,无拘无束,犹如一个无人看管、喜欢疯跑的孩子,把一年四季和村庄穿了个透。对于村庄,雨是一个熟人,用多种不同的步伐量过村庄的大小高矮,量过无数的牛蹄踏在村庄横截面上的深度。
②从村庄到田野,一场雨的距离既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它可能会耗费一个人一生的时光,也可能是瞬息的景致。村里许多人的时光都是消耗在这段路上,按说这并不是一条十分艰难的道路,可他们的鞋烂了一双又一双,身体矮了一截又一截。它先是一点一点下在他们最外在的身体上,再下在他们有些皱褶的生活里,最后就完全打湿了他们的生命。
③在我的记忆里,雨总是等不及我走到一棵树下,或附近的一个檐下,就唰唰地落下来。有时候在树下等久了,还不见停,就只好冒雨往回跑,在路过藕地时,顺手折一枝藕叶顶在头上,这样,雨不至于完全打湿一个人的童年,总有一些地方和时光可以躲避。下雨时,我常把书藏在怀里,双臂抱紧,即使雨弄湿了衣服和手臂,可怀里的书总是干干的,这多少会让我有一些小小的慰藉:梦想总是在一个温暖处。
④春天的雨是村庄最欣喜的事,干了一冬的村子会因一场春雨的到来而含情脉脉,油菜像小姑娘一样,水盈盈地在春风里摇曳,胡豆花幽灵般的小眼睛在滴溜滴溜地转,那些小动物们和人一样,跑到小雨里,让雨水落在身上和脸上,享受着第一场春雨的温润。乡村父亲们的脸,在这时开始变得柔和,也许春雨洗净了他们内心的忧郁。
⑤在我离开的这些年,村庄的水分越来越少了,我看到一位母亲失去了往日丰润的表情。我甚至不明白,那些年,村庄像针管一样饱满的水分都去了哪里。它将一个村庄遗忘了吗?将那些在它的深处隐瞒的小路和在它的怀里生长的植物们都忘了吗?将一些反复踩踏过的童年也忘了?那些与它终日厮磨的乡村泥孩子呢?
⑥那些知道村庄每一个细节的雨,在我离开村庄的那些年,慢慢地少了,薄了,它覆盖的面积越来越窄,下的深度也越来越浅了。我不知道那些年,村庄究竟怎么了,它虐待雨了吗?树木也在我离开的那些年,开始慢慢退化,它们大多数的叶子落了下来,无法在春天里兴高采烈,在夏天里随风狂舞,深秋叶落的时候,薄薄的一层,再也找不到童年如踏海绵之上的感觉了,老人们也懒得去扫这些落叶,因为它们烧不了几个时日。
⑦然而,村庄真正的干渴却是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开始的。他们不再看重那几颗微不足道的粮食,看重祖辈长期依存的地方。一片土地不再能养活一个家庭。宁愿土地荒着,也不想和他们的祖辈一样,在干渴的地里赶着干渴的牛做着干渴的事。对于他们而言,土地的产出与他们的付出极不成比例,再说,他们的心事全不在乡村里,几颗粮食已无法让他们搭上通往另一种生活的列车。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带上了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打算永远离开了。他们走时,一些老人会站在村庄最边缘的土窑上,目送他们离去,而不说一句话。
⑧多年以后,当我回到它的中间时,我见到了那些因长久未开而有些生锈的锁。它们锁在了一个村庄的眉头之上,锁住了一个曾经繁茂的村庄的脊柱。母亲走后,我家的房子也是用一把锁代替,钥匙放在隔壁的那家人那。有一回我找来钥匙,想找找那些年落在里面的东西,我看到了贴在墙上的那些陈旧的奖状——母亲在我小学时得到的最大的欣慰,它们见证了一个乡村少年的成长,可它们真的是奖给我的吗?那个满脸汗水和灰尘的少年,早已从村庄的小路上走失,这些奖状就像是一些钉子,要将这个少年钉住,他再跑,能跑出屋子里的那堵陈年的墙壁吗?
⑨其实,村庄的未来是可以预料的,但我还不想做这样的预料。我的一部分,许多人的一部分,还在那,还在由一些老人和孩子所守护的村庄里。我相信:雨,在历经一个干旱的循环后,会再次滂沱地回到村子里,落进人们的心坎上。
12.本文的题目是“干渴的村庄”,作者在开头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前些年村庄的雨,其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13.在第七段的开头,作者说“村庄真正的干渴却是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开始的”,请分条概括原因。(4分)
14.第四段主要春雨给村庄带来的“欣喜”,请从语言技巧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15.最后一段作者说“村庄的未来是可以预料的,但我还不想做这样的预料”,又说“我相信:雨,在历经一个干旱的循环后,会再次滂沱地回到村子里,落进人们的心坎上。”可见,作者对村庄的情感态度是复杂的,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37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共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噱①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遭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注:①欢??噱:欢快大笑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争延之使奏其技 延:邀请
B.致敬亭于幕府 致:引来
C.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目:看待
D.援古证今 援:引用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今富贵若此 君子哉若人
B. 如优孟摇头而歌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C. 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D. 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18.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把柳敬亭放在宋明以来演史小说盛行不衰的广阔背景上,认为柳敬亭填补了一段空白,突出了柳敬亭在古代说书艺术史上的地位。
B.柳敬亭在莫后光的指导下,说书技艺经过三重境界的提升,达到了精妙的程度,就先后到了扬州、杭州、金陵等地,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
C.宁南不懂说书,他赏识柳敬亭是看中了柳敬亭的才能。柳敬亭参与军中机密大事后,朝中官员对他十分尊敬,称他为柳将军,他也心安理得。
D.此文取材精当,详略得宜,文末的“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是对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度赞誉,也是文章的点晴之笔,倾注了作者对忠臣义士无限仰慕的思想感情。
19.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说 书 虽 小 技 然 必 句 性 情 习 方 俗 如 优 孟 摇 头 而 歌 而 后 可 以 得 志
(二)文言翻译(9分)
20.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三)阅读下面这则选自《西厢记》的曲子,完成21题。(4分)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21.请具体赏析本曲是如何通过景物来表现人物心境的。
(四)阅读下面这则文字,完成22题。(5分)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22.(1)以上文字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1分)
(2)齐国“陈成子弑简公”时孔子已经71岁,返回鲁国且不从政。应当怎样看待他“告于哀公”“之三子告”等举动?试作简要分析。(3分)
(五)古诗文默写(共7分)
23.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共7分,每小题1分)
(1)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长亭送别》)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4)举世皆浊我独清, ,是以见放!(《楚辞?渔父》)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6)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 (《论语》2.1)
(7) , ;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13.3)
四、(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
生命是一场历练。面对矗立在眼前的铜墙铁壁般的艰难世事,孔子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自是一番悲壮慷慨;而庄子在《庄子?人间世》中提出的观点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也有一种逍遥淡然。除此而外,又有人在四处碰壁后终至偃旗息鼓,还有人在随波逐流中逐渐迷失本心。在不一样的人生思想的指导下,每个人生活的姿态都不尽相同,最终演变出的生命轨迹也就千姿百态了。
请以“生活的姿态”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金华一中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
1.D(A.脖颈gěng,B螫shì针,C长歌当dàng 哭)
2.B(A.殒身不恤、秘计,C震颤D浑浑噩噩)
3.A(B.耸人听闻,C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一个充当友善或令人喜爱的角色,另一个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D改为“半斤八两”,才与前文的“不相上下”语意相符)
4.D(A.成分残缺,应在“市场”后加上“的工作”;B.成分赘余,应删去“并创作”;C.成分残缺,应将“在”删掉)
5. D(ABC名词作状语,D名词作动词)
6. C(A.果然 B.颜色,形容 D.斯文)
7. A(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主谓倒装)
8. 示例: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时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二、
9.B
10.C
11.B
12.运用反衬手法。用有雨时村庄充满生机和快乐反衬近些年村庄的干渴,表现我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对村庄的深厚感情。(5分。手法1分,分析2分,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
13.①土地养活不了他们,产出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比例,②土地改变不了他们的生活,③村庄中更多的人对种地失去了信心,人们都纷纷离开了村庄,④于是土地荒芜,村庄越发失去了生机和希望。(4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示例:①细节描写(或白描手法):对油菜、胡豆花、小动物以及乡村父亲们的脸等细节进行刻画,使春雨中“含情脉脉”的群像得以简洁传神地表现。
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给村子带来的欣喜,表达对童年村庄生活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4分,手法2分,具体分析2分)
15.作者对村庄的情感态度是复杂的,①有对村庄荒凉衰败的现状及未来的隐忧,②也有对村庄能够风调雨颇、兴旺繁荣的美好期盼或憧憬。(6分,答对一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三、
16. B(致:送)
17.B(均是连词,表修饰。A.像;指示代词,这。C,定语后置的标置;助词,句中提顿的作用。D.并且,连词;将要,副词。)
18.C (“宁南不懂说书,他赏识柳敬亭是看中了柳敬亭的才能”错。“宁南不知书”是说宁南没有读过书,他赏识柳敬亭是因为柳敬亭和他说的都是生活中的语言。)
19.断句:说 书 虽 小 技 /然 必 句 性 情/ 习 方 俗 /如 优 孟 摇 头 而 歌/ 而 后 可 以 得 志
20.(1)世上的人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而特别努力,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不会因此更加沮丧。
(2)我一向认为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
(3)不喜欢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从未有过这种人。
21.(青山起伏,疏林掩映,淡烟四起,暮霭沉沉,夕阳冉冉西下,古道寂寥荒凉,于禾黍离离、秋风习习中,凄切的马嘶声断续相闻。)作者借助隔断视线的青山、疏林、暮霭,刻画出莺莺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怅然痴立的形象;又选择了萧瑟凄冷的“夕阳古道”的意象,通过对“无人语”“马嘶”的幻觉描写,不仅增添了苍凉的意味,更生动地传达出莺莺送别张生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
22.(1)不敢不告也
(2)在孔子看来,陈恒弑君搞政变是有悖于“君臣之礼”的大逆不道,必须严惩。故尽管年事已高,又不是朝廷命官,却为此事郑重其事地“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提议出兵讨伐;后又“之三子告”,希望惩罚元凶,维护礼治。几次遭拒后仍强调自己曾身为大夫,“不敢不告”,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精神。
23.(1)柳丝长玉骢难系
(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或轻于鸿毛
(4)众人皆醉我独醒,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61274.html
相关阅读: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