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标准]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重建和发展道路;比较英、法、德、日的经济运作模式,培养学生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以及平时积累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对比西欧和日本的经济运作模式,从而深化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注重启发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精心设计针对性、启发性和互动性强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考虑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变化,深入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进—步认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的差异,认识到当今世界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各国可以相互借鉴。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介绍了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的经济概况,西欧和日本的经济重建和发展之路虽然各具特色,但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不同程度上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促使经济复兴并持续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教材先后介绍了二战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的经济,采用了相似的体例,按照以下顺序编排。①当前经济运行模式的形成,②经济运行模式的主要内容,③经济运行模式的特征,④经济成就及地位。条理清晰,便于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形成完整的印象。
[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
本目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1.经济模式的形成: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此后到1979年,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各为17年。两党在经济政策上都信奉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成为经济发展的调节手段,特点是国家干预不采用经济计划的方式,而采用经济政策进行调控。
2.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撒切尔主义”的经济改革政策的内容):(1)国有企业私有化。撒切尔政府把16家国有化企业和国家企业以不同的形式私有化,让市场重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2)采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政府实行减税、紧缩银根,压缩政府开支来抑制通货膨胀,对付经济衰退。(3)削减社会福利,以减少财政赤字。这项改革涉及普通百姓的利益,因此比较谨慎。
3.经济模式的特征:由以前的国家过多干预向自由主义转变,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重新得到加强;经济计划程度下降,自由市场作用增大;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已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4.经济成就及地位:撒切尔政府的货币主义经济政策效果明显:通货膨胀率由1979年的13.3%,降到1988年的4%;1986年经济增长率达到3%,高于同期的美、法、联邦德国和日本;1987年起,财政赤字由亏转盈。由于经济政策的成功,撒切尔夫人连任三届首相。
[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本目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1.经济模式的形成:(1)确定发展方针。二战后,法国加大了政府干预的力度,以实现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1946年10月,法国第四共和国正式成立,共产党、社会党和人民共和党组成联合政府,开始联合执政。三党联合政府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2)混合经济模式形成。次年,共产党退出联合政府,第四共和国依然执行既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并逐渐形成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私人企业共存的混合经济模式。
2.经济模式特征:政府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并且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
3.经济模式主要内容:第一,扩大国有经济成分。(1)大规模的国有化。战后,政府通过推广国有化运动,将大量企业国有化,使国有经济在法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法国国有企业涉及面广,而且占据国民经济的核心部门,不仅在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以及银行和保险等部门占有统治地位,而且还广泛分布于制造工业部门,以及电子、航空、信息处理等新兴工业部门,这是其他西方国家所没有的。到1982年,法国的煤气、铁路、邮政、电讯、电视广播等行业的国有化率为100%;电力、煤矿、航空、银行、烟草等行业的国有化率为90%;钢铁、造船等行业国有化率达到80%以上。许多国有企业规模庞大,实力雄厚,集中化程度高。1984年法国营业额最大的10家公司中,国营企业占了9家。在美国《幸福》杂志公布的世界100家最大的工业排名中法国有9家,其中国有企业占了5家。大规模的国有化使法国经济发展具有浓厚的国家主导的色彩。(2)国有化企业的缺点:竞争力差,缺乏效率,难于参与国际合作。(3)国企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发起了大规模私有化运动,改组国有企业,将大型国有企业私有化,这一趋势已不可逆转。第二,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对经济发展实行计划指导和调节。(1)表现:从1946年到1992年,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2)计划的特点:指导性计划,其中规定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而且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第三,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4.经济成就及地位:法国的政府干预模式,不仅使法国成为西方国家中惟一实行有明确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重要的是使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1951—1981年法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8%,超过美国和英国。1990年法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8022美元,仅次于美、日、德。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本目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1.经济模式的形成:(1)经济改革的背景:联邦德国成立时,经济尚未完全恢复,政治上还不是一个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复兴经济。(2)经济改革:与西欧其他国家不同,1949年上台的阿登纳政府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改革,推行的经济改革主要是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
2.经济模式的特征:政府保障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又以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来保障市场。将市场的自由竞争与社会的公平相结合,主张个性自由、讲究效率和社会公正。
3.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第一,保护竞争秩序。(1)目的:政府为竞争创造条件和环境,对垄断行为进行限制。(2)措施:①政府颁布了《反对限制竞争法》、《反对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②制定了价格限制、利润限制、成本限制、确定产品质量和支付条件等一系列规定,防止滥用垄断地位,保护中小企业,使竞争能在公开的市场和价格的自由协定中有序进行。(3)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完全自由竞争产生的消极作用。第二,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①目标:联邦德国政府致力于货币的稳定,用货币政策稳定经济,而不是用它来刺激经济。②措施:政府通过增减货币量来防止通货膨胀,使货币系统起到保证整个经济系统稳定的作用。为了货币的稳定,联邦德国在经济恢复初期宁可忍受大量失业的压力。(2)财政政策:①措施: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政府不采用财政赤字的手段来解决就业问题,②成效:一直保持财政收支大体平衡。第三,政府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1)政府颁布《企业法》、《公司法》、《共同决定法》等立法,让劳资双方自主决定收入分配,雇员参与企业的决策,以调动雇员积极性,减少劳资矛盾;(2)政府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联邦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巨大,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它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4.经济成就及地位: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20世纪5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7%和9.5%,超过了美、英、法、意,仅次于日本。1951—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保持5.2%的速度持续发展。6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三经济大国。70年代初,联邦德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59年增长了近7倍,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民生产总值位居第三,贸易位居第二,黄金外汇储备位居第一,马克成为西方最坚挺的货币之一。70年代的欧美国家遭遇石油危机打击,经济发展受阻,联邦德国却顺利渡过了这场经济危机。1974年国民生产总值在历史上第—次超万亿马克大关,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
本目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1.经济模式的形成:(1)“统制经济体制”:战后初期,为了恢复和重建经济,日本政府实行“统制经济体制”,对国民经济进行高度统制。(2)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50年代中期之后,日本逐步确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制定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保持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2.经济模式的特征:政府对经济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政治权利成了最大的经济资源,拥有权力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经济利益,是一种变了形的市场经济。
3.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政府的主导作用):第一,实施产业政策(又称产业合理化政策)。促使资源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和保护,对萧条的和衰退的产业进行调整和援助,并且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表现:(1)20世纪50年代初,政府提出了以结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目标的产业合理化政策。(2)50年代后期,制定了以培养出口产品和经济起飞为目标的产业振兴政策。(3)在高速增长期,提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政策。(4)石油危机后,政府大力鼓励发展节能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推动资本密集型产业。(5)1982年以后,由于日元升值和贸易摩擦加剧,政府采取结构调整措施,实行扩大内需战略。第二,制定经济计划以利益诱导企业决策和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政府为使整个经济有序发展,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计划,其中有中长期经济计划、年度经济计划和国土开发、地区开发计划等等。政府经济计划的制定是通过由下而上的官民协商形式完成,对企业起着指导和引导的作用。第三,政府控制财政资金、财政投资信贷、民间信贷和货币供应,随时可以动用财政和金融政策实现政府调控经济。(1)财政政策:①政府对钢铁、汽车、造船也实行特别折旧;②给电力、海运、铁路以财政信贷;③对特定产业实行减免税;④对新兴产业、创汇企业进口设备给以补贴;⑤各种鼓励积累、抑制消费政策。(2)金融政策:出台提高企业还贷能力的政策,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等。
4.经济成就及地位:1950—1973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5%,远远超过其他工业国家。1952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仅为英国或法国的1/3强,到70年代后期,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已相当于英法两国的总和。这种速度,就连西欧发展火车头的联邦德国也望尘莫及。1987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8万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值的12%,约为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0%,相当于西德、英、法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超过了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进入90年代,尽管日本由于经济政策失误,出现“泡沫经济”,经济发展速度有较大幅度下降,但是日本作为经济强国的地位没有动摇。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战后的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模式的特征
难点:英国的“撒切尔主义”经济改革。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1.撒切尔政府的政策与工党的政策有何不同?
答案提示:(1)工党的政策,主要内容是实行企业国有化和福利国家制度。经济政策上信奉凯恩斯主义。(2)撒切尔政府的政策为:①国有企业私有化,②削减社会福利以减少财政赤字。放弃凯恩斯主义,改行货币主义来治理经济问题。
2.社会市场经济是理想的发展模式吗?
答案提示:第一,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特征是:政府保障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又以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来保障市场。该模式将市场的自由竞争与社会的公平相结合,主张个性自由、讲究效率和社会公正。第二,主要内容是:保护竞争秩序,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完全自由竞争产生的消极作用;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邦德国一直保持财政收支大体平衡;政府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联邦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第三,在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下,联邦德国取得辉煌成就: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联邦德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当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表现出了—定的局限,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适当的体制改革是必要的,但从总的来说,社会市场经济是比较理想的发展模式。
[议一议]
1.法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提示:政府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并且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
2.日本经济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答案提示:第一,实施产业政策(又称产业合理化政策),促使资源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和保护,对萧条的和衰退的产业进行调整和援助,并且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第二,制定经济计划以利益诱导企业决策和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经营环境。政府为使整个经济有序发展,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计划,其中有中长期经济计划、年度经济计划和国土开发、地区开发计划等等。政府经济计划的制定是通过由下而上的官民协商形式完成,对企业起着指导和引导的作用。第三,政府控制财政资金、财政投资信贷、民间信贷和货币供应,随时可以动用财政和金融政策实现政府调控经济。
[自我测评]
1.比较英、法、德、 日的经济运行模式。
答案提示:英、法、德、日的经济运行模式各具特色:英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法国的混合经济、西德的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四国都根据自身的国情制定经济政策,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不同程度上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促进经济复兴,并持续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提示:第一,实施产业政策(又称产业合理化政策)。第二,制定经济计划以利益诱导企业决策和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经营环境。第三,政府控制财政资金、财政投资信贷、民间信贷和货币供应,随时可以动用财政和金融政策实现政府调控经济。
[材料阅读与思考]
1.两张表格中的数字反映了什么?
答案提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但经济发展不平衡,日本与联邦德国的增长速度最快,70年代开始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滞胀”时期。
2.对比两张表格,你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答案提示:大多数国家工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成正比,说明工业化国家工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很明显。英国工业增长率较高,但经济增长率较低,说明战后英国的国有企业普遍效率低下,因而工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著。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学习经济史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情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
[评价方法] 观察法、测验法。
[评价过程]
由教师和学生回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历程,设问: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如何?激学导思,引入新课。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各国经济模式的形成,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经济模式的特点及经济成就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战后西欧、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最后用对比归纳的形式来深入理解四国经济模式。
[评价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随时观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历史问题注释
[英国工党]
工党成立于1900年,现有党员约600余万,90%以上为各工会的集体党员,职工大会系统是该党重要支柱,集体成员包括独立工党、费边社、社会民主联盟和一些行业工会。1906—1914年,工党在议会中依附于自由党,反对保守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加入自由党联合内阁,支持英政府的战争政策。20世纪初起,工党力量不断壮大并逐步取代自由党而成为英国轮流执政的两大政党之一。1924年,工党首次执政,麦克唐纳出任首相兼外交大臣。1929年,工党第二次执政,仍由麦克唐纳组阁。此后,工党于1945—1957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多次执政,分别由艾德礼、威尔逊、卡拉汉任首相。1979年大选,工党惨败,90年代重新上台执政,现任领袖为托尼?布莱尔。
工党信奉费边社会主义,政治上主张改革国家机器,废除贵族院,建立“民主国家”;经济上实行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扩大国家企业局,通过增加公共开支和对国有企业投资,减少税收和控制进口等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对外主张缓和与裁军,注意加强同中国的关系。
在连续四次大选失败后,工党决定摒弃错误,坚决变革,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新政策纲领,主要观点有:强调社会公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坚持再分配原则;下放中央政府权力,维护公民的权益,促进欧洲政策与经济一体化;改革工党与工会的关系,实行广泛的民主原则。
[英国保守党]
保守党前身为1679年形成的托利党,1833年改称现名。1912年,国家统一党并入保守党,称保守统一党,简称保守党。现有党员约150万。1783—1830年,托利党是重要执政党,代表土地贵族的利益。1868年起同自由党轮流执政,逐步演变为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大地主和贵族利益的保守主义政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同自由党组成联合政府,一直到1922年,此后,同工党轮流执政,先后由波那一劳、鲍尔温、张伯伦、丘吉尔任首相。1945—1951年在野。1951—1964年再度执政,并由丘吉尔、艾登、麦克米伦、道格拉斯一霍姆先后任首相。1964—1970年处于在野地位。1970年赢得大选,由希思出任首相,重新执政。1974年后在野。1979年5月,以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为领袖的保守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绝对多数议席,再度执政,撒切尔夫人也因此成为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
保守党组织由领袖、保守党总部、全国联盟、保守党议会党团等部分组成。领袖由党的下院议员投票决定,掌握党的最高领导权,党的年会和各种机构通过的决议只供领袖参考。保守党总部直接由党领袖控制,成员包括议会党团成员,全国联盟执行委员会代表共和党的正副主席,是进行组织工作和政策研究的机构。全国联盟是全国保守主义与统一主义协会联盟的简称,是党从事议会外宣传和组织工作的机构,每年举行一次年会,对党的政策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保守党议会党团由下院全体保守党议员组成,通过组织内阁来实施保守党的各项政策。此外,保守党还拥有卡尔登俱乐部、保守主义俱乐部联合会等外围组织以及负责筹集党的活动经费的中央筹划委员会。保守党对内主张实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强调市场调节作用,企业自由竞争,紧缩银根,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限制工会权利等。对外主张加强防务,确保英国独立的核威慑力量,加强同欧共体的合作并保持与美国传统的“伙伴”关系,注重与英联邦国家的联系。
[英国的国有化政策]
英国先后出现了两次国有化高潮。第一次从1945年7月到1951年10月,第二次从1975年3月到1979年5月。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工党政府推行的国有化,将采煤、电力、天然气、铁路、民航、电报与电话、水路、钢铁等收归国有,特别是在1946年对英格兰银行实行了国有化,掌握了干预经济的最有力工具。英国实行国有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高价赎买或每年付给原企业主补偿金和利息,原企业主可以参与企业管理。第二次国有化高潮后,1979年国有企业的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8.1%,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1.1%,固定资产占国内固定资产总额的20%。1981年,英国最大的10家公司按营业额排序,国有企业有3家,按资本排序,有3家;按职工人数排序,有6家。
国有化使当时的私营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例如对煤炭部门的国有化,使国家承担了技术改造和更新的费用,而且政府提供的廉价燃料和原料,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方法。国有企业对政府来说,是有力的调控工具。(1)国有企业为社会提供一定的经济优惠或福利。例如英国铁路客运服务价,只相当于它的运作成本,亏损由政府补贴。(2)国有企业可以扩大就业。(3)国有企业还是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的工具。政府限制、冻结工资和物价的政策首先就是从国有企业开始的。但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英国的福利国家政策]
英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实行福利国家政策。福利措施一方面是阶级调和的产物,另一方面是劳动人民自己争得的权利。英国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可以追溯到1601年的《济贫法》和工人自己举办的自助机构。《济贫法》只是为社会上某一部分人提供了生活保证,但是,在萧条的时候会为本来已经很紧张的财政增加压力。1905年英国提出了实行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建议,1929年,在经济大危机时英国政府撤消了救济机构,实行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工人自己举办自助机构,是由工人自愿建立,为其成员提供保险津贴的一种组织。
社会保障在实践中发展的同时,在理论上也取得了突破。霍布森和庇古相继提出了福利经济理论,同时又产生了福利国家理论。社会保障制度的真正实施是1911年《社会保险法》的强制推行,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全国强制推行的失业保险法。1941年6月,丘吉尔任命牛津大学的教授贝弗里奇研究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出台。该报告认为:(1)应该保障人人有免于贫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业的自由权利;(2)所有家庭应按统一标准上缴捐款和领取津贴而不受收入的限制;(3)社会保障应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4)社会保障有三种办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
1945年,英国工党逐步推行贝弗里奇计划,先后颁布了《家庭补助金法案》、《保险法》、《工伤福利法》、《医疗保险法》等。1948年艾礼德宣称英国已经是福利国家,后来,保守党也将社会福利当做“竞选礼物”取悦民心。社会保障的范围进一步扩大,1970—1971年度统计,在英国的财政支出中,住宅、环境服务、科技、保健、个人社会服务、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共占59.93%。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安全阀”对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保障了公民的生存权利,有利于促进公平和效率,成为政府干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但是,社会福利制度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社会福利开支加重了所得税赋和财政负担,削弱了劳动力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一方面引起失业增加,一方面使资本和专业人才外流,最终拖累经济的发展。另外,福利国家的运转造成了臃肿的机构和管理不善,造成了经济的巨大浪费和效率低下。
[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Thatcher,Margaret Hilda),1925年10月13日生于英格兰肯特郡的格兰瑟姆,英国保守党政治家,首相(1979—1991年在任)。毕业于牛津大学索默维尔女子学院,先后获牛津大学理学士、文科硕士学位,并任该校保守党协会主席。1954年获税务律师资格。1959年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1961—1964年任麦克米伦政府年金和国民保险部议会秘书。1965—1969年先后担任保守党住房与土地事务发言人、运输事务发言人、教育事务发言人、燃料与动力事务发言人等。1970年保守党上台,在希思内阁中任教育和科学大臣。1975年当选为保守党领袖,1979年出任英国首相。1983年6月,1987年6月两次连任。她既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也是英国20世纪内任职时间最长的政府首脑。在职期间,撒切尔夫人对内推行以抑制通货膨胀为首要目的的货币主义政策,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外巩固和发展英美特殊关系,重视西欧防务体系的加强,她的各项政策被称为撒切尔主义。1990年11月,因坚持反对欧洲一体化与阁员产生分歧,失去内阁支持。1991年4月正式去职,由梅杰接任。后以男爵身份进入议会上院。
撒切尔夫人重视和中国发展关系,曾于1977年、1982年、1984年和1991年访华。1984年12月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夫人是在英国经济地位江河日下的情况下上台组阁的。她主张放弃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扩大政府开支、搞福利,以刺激需求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她根据货币主义理论,采取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把控制通货膨胀放在政策的首位,借此医治“英国病”,重振英国经济。为此,自1979年5月入主唐宁街10号之后,这位英国女首相便对英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改革”。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冠以“撒切尔主义”。她的经济改革政策主要包括: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国有化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限制工会权力等。
根据货币供应量主宰着社会生活的货币主义理论,撒切尔政府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其经济政策的核心。1983年3月,公布了一个为期4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两项措施:其一,是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从1980年的7%一11%,下降到1984年的4%一8%;其二,是把政府的公共开支在4年间降低4%,严格控制财政赤字。
撒切尔主义者认为英国企业过分国有化是英国工业日趋衰落的根源之一。自1979年以来,英国政府已陆续把电信、港口、航天、汽车等12家大企业,以不同形式私有化了。价值50亿英镑的煤气公司等企业到1986年也出卖了。私有化形式,包括发行股票、合同承包、公私联营以及把企业卖给其经理及职工等。
由于英国经济实力日趋削弱,从70年代开始,英国感到入不敷出,难以把“福利国家”维持下去。从战后到80年代中,英国社会福利开支已增长了4倍,每年达400亿英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战后初年仅占4.7%)。撒切尔主义者认为,现行的福利制度包得过多、过全,效率低、消费大。主张削减一部分社会福利开支。甚至主张社会福利也“私有化”,交给私人组织去承担。但对这个公众比较敏感的问题,撒切尔政府还比较慎重。
[法国的经济]
法国是工农业都很发达的国家。目前,根据各国综合经济实力的统计比较,公认的有7个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法国在这7个国家中位居第四,在美、日、德之后,在意、英、加之前。这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和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等综合指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40多年中,法国先后制定了10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战后初期,以恢复重建为指导思想,借助于“马歇尔计划”提供的资金装备,通过计划手段重点发展煤炭、电力、钢铁、水泥、农机和运输等部门。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逐步减少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着重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控制和指导。从60年代末开始,法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着眼于加强法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对外收支的平衡。80年代末期以来,法国政府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大力鼓励企业投资,调整产业结构并采取减少企业所得税措施鼓励投资,鼓励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之间进行兼并,结成混合经济实体,努力控制通货膨胀和降低失业率,强化对外贸易,减少逆差,为1993年进入欧洲统一大市场做准备。但进入90年代后,整个西方世界经济不景气,加上海湾战争的影响,法国经济活动放慢,投资增长率下降,消费减少。1991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只有1.2%,工业生产率下降1%,由于政府及时联合德国采取保护法郎的措施,才控制住通货膨胀,法郎地位相对比较稳定。但社会失业问题严重,突破占就业人口10%和300万人的两大关,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外贸逆差也始终未见好转,法国经济处于困难重重的境地。1993年下半年起,经济形势开始好转,1995年经济增长率达到2.4%。
[德国的经济]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其经济总能力占世界第四位,在世界贸易中甚至占第二位。自1975年以来,联邦德国即属于西方七大工业国集团。从1960年至1991年间,联邦德国的实际社会总产值增长了2.5倍多。如果按1985年价格计算,从1960年为8.6亿马克,1991年则已达到22.07亿马克。1994年原联邦德国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3万多美元。为了迅速恢复经济,尽快改善民生状况和重建国家,新生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行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制度,即“社会市场经济”。该经济制度的杰出代表人物是路德维希?艾哈德。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市场经济”呢?艾哈德认为,新的“社会市场经济”既不是国家完全不加以干预的自由经济,也不是中央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所谓“经济人道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新的“社会市场经济”也被看做是一个综合体,它一方面通过法制使国家保障经济自由,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福利使国家保障社会公平和安全。按照艾哈德的设想,“社会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一种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调节,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他同时还认为,竞争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核心。只有竞争,才能活跃市场,防止经济停滞,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生产者受益。总之,竞争是经济发展的保证,是通往繁荣的必由之路。凡是没有竞争的地方,也就没有进步。为了鼓励市场经济,艾哈德竭力反对垄断。因为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为社会经济所不容。为此,他提出了三种反对垄断组织的办法:一是政府应尽可能保持各企业之间的竞争,防止垄断的产生;二是在垄断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已不完全时,防止垄断势力滥用职权;三是建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对市场进行监督。这些就是“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
由于德国政府信奉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总的说是相当明确的和一贯的,同时也是政府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原则和依据,因此德国的经济在战后能比较快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50至60年代出现了“经济奇迹”。
德国的《基本法》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保障自由发挥个人积极性,但也要求使这些权利服从于社会义务。根据“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在“国家尽可能只给予必要干预”的口号下,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负有调节的义务。国家规定市场活动的总条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谁从中得到多少,这些问题主要由市场决定。根据“社会市场经济”的原则,国家几乎完全放弃对价格和工资的直接干预。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比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安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公民享受一整套社会保障。这种社会保障不只是医疗和失业以及养老金保险,它的内容较广泛,如儿童补贴、房租补贴、社会救济金、事故保险、休假待遇等等。这一切并不是国家的恩赐,而是每个就业人员出钱的结果。凡是参加工作的人,都要向社会保险部门缴纳保险费。
[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
日本投降时,国家经济陷于破产,据1949年日本官方统计,日本在战争中物质财富损失率达36%,全国有119座城市被美国飞机炸为废墟,236万户住房被烧毁。生产极度萎缩,物价暴涨,大批人员失业,粮食严重短缺。美国占领军在日本实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1)解除日本军队的武装,实行非军事化。(2)实行以所谓的“五大改革”为内容的政治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组织工会权,教育制度自由化,废除专制政治,促进经济民主化。(3)制定新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惟一立法机关,由国民选举产生,内阁对国会负责,日本从此成为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4)进行经济民主化改革。解散封建色彩极其浓厚的财阀,禁止垄断;实行农村土地改革,地主只能保有1町步(约合14.8市亩)±地,其余土地被征购卖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进一步扫除了日本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日本作为美国在远东的反共堡垒的作用加强,美国开始积极扶植日本。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为日本最终摆脱经济困难,走上经济振兴道路提供大好时机。美国向日本订购了数十亿美元的为侵朝美军服务的“特需定货”,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生产的发展。日本经济迅速活跃起来,日本企业界通过为美国侵朝战争提供服务获得的巨额利润,不仅摆脱了经济困境,而且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扩大生产。日本政府利用有利的形式,不失时机地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出口。例如,60年代末,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之一,并大量出口,当时,日本生产的纤维和黑白电视机出口美国超过美国该产品进口数的1/10,从而引起美日贸易摩擦。同时,鼓励居民高储蓄,增加国内居民的投资。特别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1950年,日本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就已经达到99%;1970年,高中学生考进大学的已经有23.6%。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现代化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如此种种因素,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1960—1970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6年,日本的黄金储备达到42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汇储备超过联邦德国居世界首位;1988年,根据权威的美国《商业周报》统计,当时世界排名前30位的大公司中,日本占了22家。
进一步阅读建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金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复旦大学出版杜2000年版。
刘绪贻主编:《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史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2001年版。
黄安年主编:《美国社会经济史论》,山西教育出版杜1993年版。
黄安年主编:《二十世纪美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段炳麟主编:《世界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C.E.布莱克,E.C.赫尔姆赖克:《二十世纪欧洲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67272.html
相关阅读: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