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一、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练习。(9分)乡 土 本 色.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唯一的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 他们常态的生活是固守乡土,终老于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彼此间熟悉,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感情深厚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七年,将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注】①觌(dí):相见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B.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C.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预先D.仍赐白金万两 仍:仍然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百玩之具罗于席 木欣欣以向荣B.观其所取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C.当以卿为使相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D.彬之总师也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6.对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我最终拒绝他们,是近于邀名啊。C.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 D.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就质问他的作为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他做人处事不讲究变通,也从不会收下礼品。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非常器重他,对他很是礼遇。三、翻译及名句填空(20分)8、①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分)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5分)③寻蒙国恩,除臣洗马。(3分)9、问征夫以前路, 。(1分)10、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2分)1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2分)12、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3分)13、 ,死当结草。(1分)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练习。(8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14、下面对诗句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白苎②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读者以轻微、新鲜、清爽等感觉。B.“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中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体现了辛词豪放的特点。C.这首诗综合运用了虚实相生、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表达了送别时的情义。D.这首送别诗,是送人参加科考的,在侧重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的同时,也抒写了离情别绪。15、试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5分)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能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于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取材于王清铭的同名散文)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6分)( )( )A.文章首段“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以设问开篇,引人深思,该句在结构上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B.作者将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缝隙中的月光比作受污染的水,是为了表现月光的昏黄及对城市月光的厌恶之情。C.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意思是月光很难在城市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月光远离了城市。D.作者认为精明的现代人之所以将读书视为苦事,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过大,文凭、职称、职位压得他们喘不气来,因而无法找到读书的乐趣。E.本文多处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全文语言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行文上富于变化,这些特点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1.赏析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4分).文章第六段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指出“窗”和“门”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分)如果把文章标题改为“那轮明月”,即去掉原标题中“书窗上的”几个字,行不行?请结合文章内容主题等简要分析。(8分)徇私舞弊暮蔼 拌倒A.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B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安徽省池州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无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682325.html
相关阅读:高二语文考试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