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4第一学期高二政治上册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有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巢湖市黄麓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 二 政 治
一、单项:(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2014年,文化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6月4日,李娜在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女单决赛中,夺得冠军  ②6月7日,全国930万考生参加高考  ③长江中下游五省遭遇罕见干旱  ④6月6日,全国各地举办赛龙舟、品粽香等端午节庆祝活动 ⑤中方呼吁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利比亚危机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下列有关文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物质和精神现象
B.文化是一种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精神力量
C.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下列对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
A.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政治是基础,经济和文化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政治搞好了,文化也就搞好了
4.有人认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上述观点( )
A.承认了文化对经济的决定作用 B.没有看到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C.肯定了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立性   D.否定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5.英国人认为人应该随时保持绅士作风,所以与人讲话时总会刻意保留一段距离,而阿拉伯人认为朋友之间应亲密无间,所以与朋友在一起时总不由自主地靠近朋友,这说明了(  )
A.文化影响人们的社会活动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D.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6.某校开展了以“纪念新中国成立62周年”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这是因为( )
①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  ④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
①盂母三迁 ②耳濡目染 ③东施效颦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每一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晚会,都催人上进,给人以持久的力量。这说明( )
①优秀文化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 ②优秀文化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③文化对每个人产生的影响都不尽相同 ④文化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9.有人说赞美是人生历程中的加油站,而批评是人生历程中的维修站,一个人不能总是维修,但要不断加油!不断加油,他就学会了自信。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文化环境决定人的发展 ②人的成长受环境影响
③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④文化可以塑造人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截至2014年,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34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
①文华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2010年6月8日,“澳大利亚文化年”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2014年至2014年还将在澳大利亚举办“中国文化年”。中澳互办文化年表明( )
A.文化在相互渗透中融合B.文化在相互继承中发展
C.文化在相互推崇中竞争D.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传播
12.近年来,中国民乐在欧洲的主流音乐厅多次上演,为欧洲听众带去了充满中国韵味的音乐享受,受到了较高的评价。这表明( )
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13.2014年1月,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筹拍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播出,中国各领域杰出代表和普通百姓在片中逐一亮相,让美国观众了解一个更直观更立体的中国国家新形象。播出中国国家形象片( )
①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表明中华文化成为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有利于加强中美文化交流,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④能够促进中美文化的融合,消除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14.2014年4月1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中国三亚举行会晤,会晤的议题将涉及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形势、发展问题、金砖国家合作等内容。这充分表明不同社会可以相互包容,不同历史文明可以相互借鉴,不同文化传统可以相互交流。这表明( )
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②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④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5.秦灭六国之后,派兵平定南越。为了巩固其统治,将大批故六国的人流放到南越之地。这些人到了南越之地后,便长期与越人共同生活。长期的共同生活诞生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客家文化。这说明( )
A.商业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B.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人际交往是文化传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形式
1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发送短信来实现,年轻一代对“拇指文化”更是情有独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文化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B.文化传播具有历史性   
C.网络等现代媒体已经取代传统媒体 D.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17.中山装作为中国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礼服,离我们的生活虽然有点遥远,但其文化的密码却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来,比如人权思想、革命精神和民族复兴精神,它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这说明( )
①文化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
③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④文化具有传承性和民族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18.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元宵节在西汉得到重视,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20.下列关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
A.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B.对传统文化应辩证地继承
C.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D.只要继承了传统文化必定能实现发展
21.“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这种观点否定了( )
①文化创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2010年9月,网上开始盛传“给力”一词,类似于“带劲”、“酷”,顾名思义则是给予力量的意思。素以严肃正统著称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也使用了网络热词“给力”,让不少网民大呼意外。《人民日报》的做法( )
A.肯定了网络文化是一种优秀文化 B.尊重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
C.将推动网络语言的全面推广 D.有利于中华文化与世界的融合
23.“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4.我国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我国的吴越文化精致淡雅,滇黔文化热情奔放,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各民族的歌舞极具特色……。这一切说明( )
A.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我们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C.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我们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25.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二、非(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6分)材料一: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等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产品大肆推销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法国为了保卫法兰西文化,非常重视在世界上传播法兰西文化;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建立文化发达国家”的战略构想,意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基地。
材料二:“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形势,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8分)
(2)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如何加强文化建设?(8分)
27.(16分)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的形式,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2002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2009年清明节参与网络祭拜人数达到1000万左右,他们将祭奠先人的文字和音像放在互联网上,让所有的亲人和故友都能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或随时祭拜。2010、2014年网上祭祖的人更多,这种文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以上材料回答: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4分)
(2)你是怎样看待清明祭拜形式的演变的? (12分)
28.(18分)某学校高二年级三位同学就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发生了争论。
甲同学:外来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应该照搬过来。
乙同学: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差异太大,应该坚决抵制。
丙同学:外来文化中有优秀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
(1)材料中三位同学的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并指出错误观点的主要倾向。(8分)
(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请你根据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全面阐述自己的认识。(10分)
2014-2014第一学期高二政治期中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50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BACB BBBACBDBD
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答案DBCBDBCBBCCC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①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2分)奉行文化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2分)
②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3分)
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安全重要的精神武器。(1分)
(2)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8分)
27.(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4分)
(2)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清明节祭拜活动集中展示了人们对先烈和先人的尊重和怀念情感。(3分)
②对待民族节日应该在继承中发展。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继承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要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而且我们要自觉成为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6分)
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网络方式对先烈、先人进行文明科学的祭拜,值得大力提倡。(3分)
28.(1)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丙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2分)甲同学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3分)乙同学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3分)
(2)①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2分)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4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72128.html

相关阅读:高二政治下学期《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