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的高考命题,不仅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指导教学,再大一点说起来,有利于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但是,对于这类试题的命制不仅要有科学性的素材和对材料的准确把握,而且要在科学的基础上推测各种可能的答案,绝不能题目开放,答案限制。以下是对09年安徽理综一试题的思考。
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徽卷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第29题第一题原题如下:
Ⅰ现有等量的A、B两个品种的小麦种子,将它们分别置于两个容积相同、密闭的棕色广口瓶内,各加入适量(等量)的水。在25 ℃的条件下,瓶内O2含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
(1)在t1--t2期间,瓶内O2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种子的 引起的,A种子比B种子的呼吸速率 。A、B种子释放CO2的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在0-t1期间,广口瓶内的CO2有少量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 。
对于“A、B种子释放CO2的量的变化趋势是”原题所给的答案是“先递增后递减”,此种提法值得商榷。按照字面上理解为“二氧化碳释放量”,而按照答案去理解应该问的是“二氧化碳释放速率”。这里就来讨论一下真实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和“二氧化碳释放速率”情况:
题中的“小麦种子”理解为“干种子”,干种子含水量低,代谢缓慢,其呼吸方式主要为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曾出现在2007全国生物联赛试题中)。在加入适量的水之后,种子吸水,代谢加快,呼吸方式也由无氧呼吸逐渐转变为有氧呼吸,耗氧速率逐渐加快,CO2的释放速率也逐渐加快。然而,题中所给的条件为“密闭”的广口瓶,那么随着氧气的不断消耗,氧浓度的会逐渐下降,有氧呼吸速率肯定也会下降。当氧气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无氧呼吸又会出现,产生CO2和酒精,而且随着氧浓度进一步下降,无氧呼吸逐渐加强。CO2的释放速率和氧浓度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中①代表二氧化碳释放总速率
②代表有氧呼吸消耗氧气速率(以糖类为底物时,耗氧速率等于二氧化碳释放速率)
③无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速率
P点表示二氧化碳释放速率最低
但不管怎么说,A、B种子二氧化碳的释放是一直发生的,因此从各实验装置中CO2总量的变化来看,应该一直增加。
从CO2的产生速率来看,应该是:先逐渐加快(由无氧呼吸转变为有氧呼吸,且最初氧浓度高,有氧呼吸速率快);然后逐渐减缓(随着氧气的消耗,氧浓度下降,有氧呼吸速率减慢??可以推测某一氧浓度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强度均较弱,此时CO2的释放速率最低);接下来,当氧浓度进一步降低时,无氧呼吸强度逐渐加大,CO2的释放速率又会有所加快(最终肯定会高于干种子的CO2释放速率)。
题中限定为“t1-t2期间”是否一定可以保证A、B种子的有氧呼吸到t2为止,氧气浓度一直高于或不低于P点所代表的氧浓度呢?要知道题中氧气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仅仅只能作为定性的描述。如此看来,不如就让答案进一步开放:①先递增后递减(当t2时氧浓度不低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总量最低时的浓度);②先逐渐加快然后逐渐减缓又逐渐加快(当t2时氧浓度低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总量最低时的浓度)。当然,题目还是应该问清楚“二氧化碳释放总量”还是“二氧化碳释放速率”。
本题的第二小题是一个探究性的实验,可以通过学生对探究性设计及实验结果的预测很好地考查学生实验能力。原题如下:
Ⅱ.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发现,在黄瓜幼苗期喷洒一次乙烯利溶液(100~200mg· L-1),可促进多开雌花,提高黄瓜产量。但乙烯利浓度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时,其作用效果尚不清楚。请设计实验,探究乙烯利浓度对黄瓜开雌花数量的影响。
材料用具:2~3片真叶的盆栽黄瓜幼苗若干、乙烯利溶液(300mg·L-1)、蒸馏水、喷壶……
方法步骤:
(1)将黄瓜幼苗平均分成A、B、C、D四组。
(2) 。
(3) 。
(4)连续观察6周,记录并统计 。
实验结果预测:(请在图中将预测的结果以折线的形式表示)
本题看上去考查的是必修3第3章植物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实际上与本章知识关系不大,重要的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
题中所述“黄瓜幼苗期喷洒一次乙烯利溶液(100-200mg·L-1),可能促进多开雌花,提高黄瓜产量。但乙烯利浓度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时,其作用效果尚不清楚”。所以就要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材料乙烯利溶液(300 mg·L-1)来配制高于(100~200 mg·L-1)的浓度和低于(100~200 mg·L-1)的浓度两种乙烯利溶液来对照来处理黄瓜的幼苗,来观察其效果。结果是“促进”还是“抑制”是相对自然条件下而言的,因此必须用蒸馏水做空白对照。依据这样的原理,实验设计步骤就不成问题了。而“乙烯利浓度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时,其作用效果尚不清楚”,因此,结果的预测可能有多种情况:
1、用不同浓度的乙烯利溶液作用效果相同,都比蒸馏水处理(空白对照)的开雌花的多;
2、低浓度的效果和高浓度的效果都比(100~200 mg·L-1)的浓度的差(这里还有低浓度与高浓度作用结果相对高低的问题);
3、低浓度的作用效果不好,高浓度的和中间浓度的作用效果一样;
4、高浓度的作用效果不好,低浓度的与中间浓度的一样;
5、高浓度的作用效果不好,低浓度的作用效果最好;
6、随着浓度的增加,作用效果越来越好(低浓度的作用效果不好,高浓度的作用效果最好)。
那么,把预测结果转换为曲线必须反应的一点是:中间浓度的作用结果(坐标点)必须高于空白对照????折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至于此点前后各一点(低浓度与高浓度作用效果)的位置可有多种变化。
但是,原题所给的答案仅有如下三种:
毫无疑问,这样的答案既不完整,没有体现开放型试题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说答案限制了题目的开放性。
新课程是一种理念,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这里涵盖了教育、教学、命题等等的点点滴滴。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7293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