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下图的四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2.种群的指数增长(J型)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 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他种群优越得多
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 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3.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B.一片墓地里的狗尾草
C.一棵树上的寄生物 D.一座山峰上的树
4.有一个阴湿性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和蜘蛛、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A.生物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物群体
5.右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6.如使秋天开花的菊花在“五一”开花,处理的措施是
A.增加光照时间 B.降低光照强度
C.增加光照强度 D.增加黑暗时间
7.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是
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 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
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 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
8.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成了荒山秃岭主要原因是
A.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B.过渡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C.长年旱灾,赤地千里 D.地壳运动频繁
9.日本水俣湾的鱼体内甲基汞含量比周围的海水中甲基汞含量大3000倍左右,甲基汞进入鱼体的主要途径是
A.饮水 B.食物链 C.鳃呼吸 D.皮肤主动吸收
10.我国青藏高原农区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地
A.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 B.CO2浓度高
C.雨量充沛 D.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
11.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12.在1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A.02 B.H20 C.足够的有机物 D.太阳能
13.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松毛虫繁殖力强 B.马尾松抗虫害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14.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
A.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 C.种间斗争 D.种间互助
15.在生态系统中,以二氧化碳形式的碳循环开始于:
A、二氧化碳在生物圈内的扩散作用 B、绿色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
C、各种动物对有机物的同化作用 D、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呼吸作用
16. 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由上到下的顺序是( )
① 乔木层 ② 灌木层 ③ 草木层 ④ 地被物层
A.① ② ③ ④ B.② ① ③ ④ C.③ ④ ① ② D.④ ③ ② ①
17. 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大蒜,活的鸡、鱼以及附着在上面的细菌真菌等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18. 影响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A.光照的明暗 B.地形的起伏 C.温度的高低 D.种群的特征
19. 如右图中的种群Ⅰ和种群Ⅱ分别代表两种鸟在某一地区的种群增长和变动情况,在这两种群落中都没有迁入和迁出的情况。试问:对这两个种群曲线的解释中哪一个可能最符合实际
A.种群Ⅰ 表示没有限制的增长,种群Ⅱ 表示有限制的增长
B.种群Ⅱ 增长所以受到限制很可能是因为筑巢的位置不当引起的
C.在T年时种群Ⅰ 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Ⅱ 的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D.在T年时种群I的数量没有超出其食物的来源,种群Ⅱ的数量已超出了食物来源
20. 能影响种群密度的是
A.年龄组成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死亡率 D.以上都是
21. 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
A.越来越大 B.相对稳定 C.越来越小 D.绝对不变
22.生物群落是指
(1)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2) 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3)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
(4) 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A.(1)(2) B.(3)(4) C.(1)(3) D.(2)(4)
23. 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A、种群的密度 B、适应的普遍性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24.下图中的曲线1—4是在W、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
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
X—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害废物积累
Y—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害物质积累
Z—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突变结果,出现了新的菌株,它们能代谢原有菌种产生的有害废物
以下哪项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的配对是正确的?
25.下面为四种生物种间的关系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小两种草履虫;狐与兔;细菌与噬菌体四种种间关系的依次是
A.③④①②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
26. 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竞争在什么情况下最激烈?
A.一个种群的数量大大多于另一个种群
B.两个物种的亲缘关系最近
C.两物种的生活环境和食物都相同
D.两物种的生殖方式相同
27. 生物群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分化有利于
A.生存竞争 B.占据空间 C.资源利用 D.生物进化
28. 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冬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内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表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29.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B.草原的放牧演替
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
30. 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兔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A、46 B、25 C、12 D、96
多选题(每题有不止一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漏选都不得分)
31. 森林群落中,下层植物较上层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低,因为下层
A、光照强度较弱 B、红光及蓝紫光比例较低
C、湿度较高 D、温度较高
32.下列哪些情况会导致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
A.种群处于稳定期 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
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 D.群落结构太复杂
33. 下面哪些因素对种群的大小有影响
A.捕食 B.资源 C.竞争 D.污染
34. 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
B.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C.先呈“S”型增长,后呈“J”型增长
D.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
35. 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一组是
A.一株大树上的全部蝉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D.海洋中的全部藻类植物 C.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
36.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
A.样方法 B 标志重捕法 C 逐个计数法 D 黑光灯诱捕法
37.种群的空间特征有
A 均匀分布 B 随机分布 C 集群分布 D 按一定比例分布
38.种群呈“S”型增长的原因有
A 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 B 自然界的空间是有限的
C 种内竞争的加剧 D 捕食者的增加
39.下列各组生物中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有:
A 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 B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C 人和其肠道中的蛔虫 D 草履虫和其体内的绿藻
40.下列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 火灾过后的草原的演替 B 火山岩上的演替
C 冰川泥上的演替 D 沙丘上的演替
第Ⅱ部分
二、简答题
41.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 或 的数学形式。种群的数学模型形式有
或 。以下是建立数学模型的一个研究实例和研究方法,请将左侧的实例对应右侧的研究方法连接起来。
计算:若小球藻的起始数量为20,则10小时以后小球藻的数量为
42.根据课本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回答有关问题:
(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常用 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而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具有 ,而且 。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 ;二是 。前者是指在一定的样地中,直接 ,这一般用于 的群落。
(3)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 中,也可放入 中。
(4)观察时最好用 。如用普通显微镜,可在 的物镜和 的目镜下观察。
(5)请将下列土壤动物按体型和习性分别归类:
土壤动物
举例
微小土壤动物
小型土壤动物
中型土壤动物
大型土壤动物
A、白蚁 B、蜈蚣 C、原生动物 D、蜘蛛 E、蚯蚓 F、螨虫
G、涡虫 H、线虫 I、轮虫 J、鼠妇
(6)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样地土壤动物的抽样调查数据。物种丰富度可表示为D=(S—1)/lnA,S表示物种数,A表示总个体数。请根据下表调查的情况,统计该地的物种丰富度。
项目
鼠妇
蚯蚓
马陆
跳虫
稗螨
线虫
甲虫
捕获量
34
6
40
108
59
155
11
物种丰富度
43.如某一年生植物初始种群有10个个体,每个个体产生10粒可育种,当年亲体死亡。若按此生育率计算,第五年该种群有多少个体(成年植株)?
44.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43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2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 N= 头。
A 98 B 121 C 112 D 129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条件是
A 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 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据图分析: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上图中的曲线
45.右图表示某鼠群迁入一个有利繁殖的生存环境后的数量增长的曲线。请据图回答:
1.该图表示鼠增长的“ ”型曲线。
2.这个鼠群繁殖速度最快在 点左右。
3.鼠群繁殖开始受到限制在 点左右。
4.鼠群数量最大(K值)在 点,最小在 点上。
5.EF段较DE段增长率下降的原因是 。
46.右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上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 ,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 特性。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 。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 。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 、 、 和 。
47.下面是从前家庭酿酒的具体操作过程:先将米煮熟,等冷却至30℃时,加水少许和一定量的酒药(实际是酵母菌种)与米饭混匀后置于一瓷坛内(其他容器也可),在中间要挖一个洞,加盖后置于适当的地方保温(28℃),12 h即成。现请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发酵过程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1)在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 。
(2)请你在右边的坐标图上画出在发酵坛内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并分析原因:
(3)发酵坛没有密封,但坛内无氧发酵的环境是由什么造成的?写出发酵反应式:
原因:
发酵反应式: 。
(4) 试计算每摩尔酒精所含能量 。
(5)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根据米饭的多少加适量的酒药,如把握不住,宁多勿少,如果加少了将引起什么后果?为什么?
(6)请你用文字或坐标曲线的形式来说明在发酵坛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此消彼长的过程。
48.下图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植被分布情况,据图回答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_________状况。
(2)图中纵排表示该群落的 _________ 结构,且具有明显的_________现象。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非生物因素中________的影响。
(3)图中横排表示该群落的_________ 结构,表明由于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_________ 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DCBAB 6~10:DABBA 11~15:CDCBB 16~20:ADDCD
21~25:ADCCC 26~30:CCBAD
31~40:AB BC ABCD ABD AC ABCD ABC ABCD ABD BCD
简答题
41.一个系统 它的性质 数学公式 曲线图 (连线略) 20×220个
42.(1)取样器取样 较强的活动能力 身体微小
(2)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70%的酒精溶液 试管 (4)实体镜 4倍 5倍
(5)
土壤动物
举例
微小土壤动物
C I
小型土壤动物
G H
中型土壤动物
A D F
大型土壤动物
B E J
(6)D=(S—1)/lnA=6/ln413=0.9961
43. N4=N0λ4=10×104=105,第五年该种群将有105个个体。当λ>1时,种群呈现“J”型曲线增长,当λ=1时种群数量稳定;当0<λ<1时,种群数量下降;当λ=0时,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下一代灭亡。
44.(1)D(2)B、C(3)乙 稳定 甲 增长 (4)C
45.1.S 2.D 3.D 4.F C
46.(1)a 过渡繁殖 (2)L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 死亡率
47.(1)在坛中挖洞的目的是增加透氧性,保证酵母菌在开始生长时有足够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代谢旺盛,无性繁殖快。(2)如下图A,其原因是随着酵母菌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多,环境的制约因素(如食物、空间等)增大,最终趋向平衡;因此,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是一个“S”型曲线。(3)酵母菌有氧呼吸时产生的水分逐渐增多,发酵基质液面逐渐升高最后没入水中,水中的氧被耗完后,造成无氧环境,发酵反应式为:。(4) 1 molC6H12O6含有2870kJ的能量,完全发酵(酒精发酵)释放出225.94kJ的能量,只有61.08用于合成ATP。据此可推知仍有2870-225.94=2644.03 kJ存在于2 mol的酒精分子中,每摩尔酒精所含能量为1322.015 kJ的能量。 (5) 开始加适量的酵母菌是为了酵母菌种群有足够的起始密度,并能在较短时间内繁殖大量的个体占据整个生存空间。如果酵母菌种群起始密度过小,占据整个生存空间所用的时间过长,就极有可能导致其他杂菌侵入而使发酵失败。 (6) 开始时进行有氧呼吸,随着氧气逐渐减少,有氧呼吸逐渐减弱,无氧呼吸逐渐增强,当氧气被完全消耗时就转入发酵,产生大量的酒精,如下图B。
图A 图B
48.(1)分布 (2)垂直分层 温度 (3)水平 地形 阳光 水分(湿度) 植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74771.html
相关阅读:生物高二级种群的特征期末测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