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引领】
一、 基础目标
1.掌握词语:别出心裁、琳琅满目、邯郸学步等。
3.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并把握处理两者关系的态度及其意义。
二、发展目标
1.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2.理解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的作用。
3.学习对比论证的手法,加以合理使用。
【过程记录】
一、预习
1.识记字音
慰藉(jiè) 载体(zǎi) 有悖常理(bèi) 沉溺(nì) 上乘佳作(chéng)雕塑(sù) 宣泄(xuān) 匮乏(kuì)
2.识记字形
别出心裁—才干 以偏赅全—以偏概全 声嘶力竭—厮打—撕毁—歇斯底里
3.识记词义
别出心裁: 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琳琅满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原谓所见皆名流。后以“琳琅触目”谓眼前所见都是珍贵的物品或美好的诗文。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
以偏赅全:片面地根椐局部现象来推论整体,得出错误的结论。
雕虫小技:比喻微末的技能。多指刻意雕琢词章的技能。
匮乏:缺乏
2.预习过程中感到不理解的问题:
二、学习
1.摘抄文中表明中国文化的一些经典语句。
2.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的优点与缺点各表现在哪里?
3.中国与西方文化差异巨大,我们就如何对对待两者差异?
三、质疑
1.思考: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在全救化进程日益加剧的历史背景下有何作用?
2.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记下来认真思考,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四、训练
(一)知识识记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渗透(shèn) 载体(zǎi) 有悖常理(bèi)
B.玄思(xuán) 沉溺(niè) 上乘佳作(chéng)
C.躯壳(ké) 慰藉(jiè) 处世哲学(chù)
D.雕塑(sù) 宣泄(xuān) 日益匮乏(k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修养身心 相互交融 惟其如此 吐纳导引
B.声嘶力竭 不可思异 经世致用 地质戡察
C.息斯底里 别出新裁 知足长乐 无足轻重
D.弘扬国威 延年易寿 雕虫小技 以偏盖全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我们要在宏观的视野下 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并加以比较。
②作为理性生命的极度表现,西方人的科学事业是对人类理性生命力的探究,是一种精神的 。
③只重实践而忽视思辨的传统,有助于防止我们的民族陷入宗教神秘主义的精神 。
④我们不应将某种文化中的单一元素视为衡量文化的唯一尺度,更不能不加分析地用一种文化来 和取代另一种文化。
A.考察 沉醉 误区 统摄 B.考查 陶醉 误区 统治
C.考察 陶醉 错误 统治 D.考查 沉醉 错误 统摄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中国式的武术不仅要打得准、打得狠,而且要打得漂亮,即要在花拳绣腿之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B.如果一味强调我们不仅在科学上要向西方学习,在艺术上也要向西方靠拢,其结果必然就像邯郸学步一样。
C.有人错误地以为工艺和艺术是属于有之不多、无之不少的雕虫小技,其实这恰恰是中国文化的强项。
D.一走进第十届上海国际时装展览会展厅,我们顿觉眼前一亮,各色各样的时装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二)佳句品读
文句:
理由:
(三)文段理解
如果说中国文化的弱点存在于感性与理性两极,因而其体育与科学均不够发达,那么,其“富矿”恰恰处在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交融地带,因而其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说中国是一个艺术和工艺的国度,不仅是由于我们的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先秦的诗经、战国的楚辞、汉代的辞赋、六朝的骄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时代的小说这些纯艺术的上乘佳作,也不仅是由于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仰韶的彩陶、良诸的玉器、殷商的青铜、汉代的石像、唐代的三彩、宋代的泥塑、元代的青花、明代的园林、清代的宫殿这些泛艺术的工艺精品,而且是由于我们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身就浸泡在艺术之中。就在西方的经院哲学家们通过逻辑或数学的手段来揭示宇宙乃至上帝的奥秘时,自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却要将写诗和作文看成是每一个国家官吏所应具备的必要的素养。因此,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不必躲在幽暗阴森的教堂里去研究天文历算,但却必须以琴、棋、书、画来修养身心。儒家以忠孝安邦、以礼乐治国的传统,自然会把文章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道家“乘物以游心”的处世哲学更容易让人们以艺术的态度来对待全部生活。
1.文中加引号的“富矿”比喻什么?
答: 。
2.为什么说“中国是一个艺术和工艺的国度”?(不少于3点)
答: 。
3.中西文化各有什么强项?
答: 。
【收获整理】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
中心内容
理解或评价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
【拓展迁移】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其中中和论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这种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使得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那么导致这两种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的观点。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两种文化对人的影响,而且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样问题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只有认识到这种思维差异,并且以此去指导行为,才能够使双方的交往更有效。
1.中国人与欧美人在思维方式的取向上具体有什么差异?
答: 。
2.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与欧美人的逻辑思维各自强调的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 。
3.尼斯比特从哪两个角度阐述了东西方思维产生的渊源和特性?
答:① ,② 。
4.据文意,选出下列推断能够成立的一项:( )
A.“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内化成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
B.西方的分析思维要优于中国的辩证思维,因此中国人要善于向西方人学习分析思维。
C.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开创了古希腊文化,而儒教和道教则造就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
D.在当今世界,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如果能做到求同存异,无疑必将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也更能有力地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
【资料链接】
陈炎:中国“诗性文化”的五大特征
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首先是因为“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春秋的“诗经”到战国的“楚辞”,再到汉魏的“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提诗。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真正含义,是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其次,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不仅是因为诗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而且也由于以诗为灵魂的艺术精神影响和左右着艺术之外的文化产品。在感性活动方面,中国的体育并不以开发人的肉体极限为目的,也从来不陷入狄俄尼索斯式的迷狂,而是在感性宣泄中强调理性的制约,在肉体的拼搏中注重智慧的较量。最能代表中国体育精神的不是足球,而是太极拳,它不是一种忘乎所以的肉体迷狂,而是强调身与心的统一、气与力的和谐。直到今天,我们在国际体育竞赛中的强项大都带有艺术的成分,如体操、跳水、技巧之类,而在足球、田径等单纯感性较量、张扬肉体迷狂的项目中,我们则常常处于先天的弱势地位。说到底,中国人的体育观念和西方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人不仅要以力量、以速度为原则,更要以美为原则;而在西方人那里,即使是所谓的“健美”活动,也不惜为了考察人的肉体极限而将其变得畸形……在理性方面,中国的科学并不以开发人的理性能力为目的,也从不陷入阿波罗式的精神沉醉,而是使理性的运演不脱离经验的内容。正如中国的体育活动往往具有艺术特征一样,传统的科学活动也常常具有审美的性质。例如,张衡的“地动移”既可以看作是一件科学仪器,也可以看作是一件艺术精品;而传统的许多中医方剂则采取歌诀体。这同西方人将科学的发展引向逻辑化、思辨化、超验化的轨迹完全不同。
第三,不仅中国古代的文化产品渗透了艺术精神,而且中国古人的行为方式也具有着审美的品格。与依靠法律来约束人们外在行为的西方不同,中国古代主要仰仗伦理来调节人们的社会活动。《乐记?乐本篇》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这样一来,“乐”这种广义的艺术,便不仅成了“礼”的合法补充,而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只有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才能够理解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的意义所在。在“礼乐文化”的构架内,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要符合“礼”的规范,而且要具有“乐”的儒雅,即具备审美的特征。因此,就在西方的经院哲学家们通过逻辑或数学等手段来揭示宇宙、乃至上帝的奥秘时,自隋、唐而开始的科举制度却要将写诗和作文看成是每一个国家官吏所首先应具备的素质。这种对国家的统治者和管理者的美学要求,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与儒家不同,道家是反抗礼乐文化的,但其“乘物以游心”(《庄子?人间世》)的逍遥精神更容易让人们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全部生活。无论是在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还是庄子的“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都显得比儒家更加接近于艺术的境界。因此,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可以不懂天文、历算知识,但却必须用琴、棋、书、画来修养身心。这种特有的行为方式和休养方式,难道不正是“诗性文化”的显著标志吗?
第四,从信仰方式的角度上讲,中国的传统艺术的过分发达,在功能上有着弥补宗教信仰的特殊意义。我们知道,在具有宗教传统的西方社会,艺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起着引导人们走向上帝的中介作用。与之相反,在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社会里,艺术的境界可以抚慰人们的情感、陶冶人们的性情,从而起着准宗教的功能。正因如此,被称为中国思想主要支柱的儒、道、骚、禅四家,无不以审美和艺术为其最高境界。孔子毕生“克己复礼”,但在关键的时刻还是道出了“吾与点也”(《论语?先进》)的名言;庄子毕生“绝圣齐知”,但其“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天下》)的文章,显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楚骚思想自不待言,其中的神人、仙女并不是信仰的对象,而是审美的化身;佛教本来是从印度一带传入的宗教,但中国化了的禅宗却扬弃了其中的思辨内容和行为戒律,把它引向了充分自由的审美境界。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但却有了《诗经》。这种“以诗为经”的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第五,从语言的角度上讲,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也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根据。与印欧语系相比,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具有因声调而带来的音乐性的特点,这一切自然无助于逻辑性的表述和科学性的思维,但恰恰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思维(参阅加尔通、西村文子《结构、文化和语言——印欧语系语言、汉语、日语比较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第8期。)。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从这个“存在的家园”出发,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精通近十种语言的辜鸿铭指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这便是为什么即使是古代的中国人的一封散文体短信,读起来也像一首诗的缘故。”(《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页)
答案: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二、学习
1.宁静以致远”、“以不变应万变”、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乘物以游心”
2.西方文化在感性与理性的两极最为发达:在感性一极,表现为体育活动;在理性一极,表现为科学活动。与之相反,中国文化在感性和理性的两极都不发达,而发达的是感性和理性之间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艺术和工艺。
3.我们不应以偏概全地将某种文化中的单一元素视为衡量文化的唯一尺度,更不能不加分析地用一种文化来统摄和取代另一种文化。西方文化固然有其强项,亦有其弱项;中国文化固然有其短处,亦有其长处。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应该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之更加丰富、更加健全。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中国与西方文化资源优势互补
三、质疑
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应该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之更加丰富、更加健全。可以引申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观点,从而探讨商品生产中的“审美附加值”的问题;还可以引申出“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从而探讨人类的“情感慰藉”问题。四、训练
(一)知识识记
1.D.A载(zài);B溺(nì);C壳(qiào),处(chǔ)
2.A.B.异—议,戡——勘;C.息—歇,新—心,长—常;D.易——益,盖—概。
3.A.考察:①实地调查观察,②细致深刻地观察;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考察”重实地或细致观察,“考查”重检查,由句中“视野”可知,应当选“考察”。沉醉、陶醉程度前重后轻,选“沉醉”更能表现西人对科学事业的热爱程度。误区:长时间形成的某种错误认识或做法,重“区域、范围”,且能与句中“陷入”更好地搭配;错误:不正确,不合客观实际。统摄:统领,统辖;统治:①凭借政权来控制、管理国家或地区,②支配、控制。由下文“取代”可知选“统摄”较恰当。
4.D.“琳琅满目”适用于书籍或工艺品。
(二)文句:在前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引申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观点,从而探讨商品生产中的“审美附加值”的问题;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引申出“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从而探讨人类的“情感慰藉”问题。
理由:提出两种新的见解,指出了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的两种重要功能。
(三)文段理解
1.(中国)文化资源最集中的地带。
2.①我们的古人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纯艺术的上乘佳作,②也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举不胜举的泛艺术的工艺精品,③而且是由于我们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身就浸泡在艺术之中。或中国人往往以艺术的态度来对待全部生活。
3.中国文化中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西方文化体育与科学特别发达。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
中心内容
本文从论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入笔,具体分析了两者的差异,并向深处开掘,找出了形成差异的原因,最后指明两种文化对话的意义。在作者看来,中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各有长项和弱项:西方人体育和科学最为发达,而中国人艺术和工艺最为发达。
理解或评价
中国与西方文化资源优势互补,重视并弘扬中华民族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传统,可以引申出“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观点,从而探讨商品生产中的“审美附加值”的问题;还可以引申出“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从而探讨人类的“情感慰藉”问题。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
本文从中西方文化资源的角度,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了当今世界中西方文化对话的意义。
【拓展迁移】
1.中国人用辩证思维,而欧美人则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74859.html
相关阅读:《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