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第1次强考语文试题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人有着赏雾的传统,在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中,雾是重要的审美意向。神秘、迷离、缥缈、空寂,雾的美妙难以描摹却令人神往。可不知从何时起,美好而纯净的雾,离我们却越来越远,再难寻觅,取而代之的,变成了“雾霾”、“灰霾”。那么我们常说的“雾都’’中笼罩的究竟是雾还是霾?从底开始,一直被公众热议的PM2.5和雾霾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这种解释较为生涩,雾还有一种充满诗意的形象解读:“云是飘在天上的雾,雾是落在地上的云。”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它们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条件:一是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二是空气中有凝结核。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或者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结形成水滴或冰晶,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雾具有天气指示的意义,往往与特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从古对今都流传着许多有关雾与天气的谚语,比方说“十雾九晴”、“雾得开,三天晴,雾不开,冷死人”、“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那么霾又是什么呢?在中国古籍《尔雅?释天》中对霾的解释是“风而雨土曰霾”。古人的“霾”泛指了今天的“扬沙”、“尘卷风”、“沙尘暴”、“浮尘”等天气现象,在当时的山西、陕西、河南和河北地区这样的霾并不少见。而我国对于灰霾的科学定义却只能追溯到十年前:2002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青年科学家首次将国外文献中的“Gray Haze”直译为“灰霾”。“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这是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霾"的定义。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给出了更为技术性的判识条件:“当能见度小于10公里,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 0%时,即可判识为霾。”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 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低于8 0%的为霾。8 0%一9 5%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霾和雾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在稳定的天气条件下,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颗粒物浓度越大,霾就会越重,此时如果水汽达到饱和,污染颗粒物就会作为凝结核形成雾滴。而雾形成之后,水汽被阳光蒸发,凝结核却仍然留在空气里,此时雾又转化成了霾。霾会造成“雾蒙蒙”之感,是因为它降低了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的全体家族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按个数计算,每立方厘米的大气中含有的颗粒物数量可能上亿;按个头计算,它们的粒径大小可从几个纳米到100微米。颗粒物的概念对于公众来说可能较为陌生,但它的组成部分——PM2.5则在迅速蹿红,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 0。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被称为大气污染的元凶。底,这一由英文和数字组成的大气环境化学专业术语入选了民生专题十大流行语;7月,PM2.5被收录入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第11期)1.下列对雾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B.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霾”的定义为“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C.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给出了霾更为技术性的判识条件:“当能见度小于1 O公里,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D.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低于80%的为霾。80%一95%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雾霾天气,造成城市里大面积低能见度的情况。在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的大多是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B.雾是指近地面空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而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C.雾与霾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譬如,出现雾时空气潮湿,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D.霾会造成空气能见度低的现象,这是因为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原曰:“为之奈何?”峻曰:“今关东有十余县,能胜兵者不减万人,若权行河南尹事,总而用之,无不济矣。”原从其计,以峻为主簿。峻乃为原表行尹事,使诸县坚守,遂发兵。会太祖起关东,入中牟界,众不知所从,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甚见亲信。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给军。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颖川枣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抄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贼不敢近。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三百户,迁长水校尉。陈留太守枣祗,本姓棘,先人避难,易为枣。随太祖共举义兵,周旋征讨。太祖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其时岁则大收,丰足军用,摧灭群逆,以隆王室。不幸早没,祗子处中,加官封爵,以祀祗不朽之事。峻宽厚有度而见事理,每有所陈,太祖多善之。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子先嗣。先薨,无子,国除。文帝追录功臣,谥峻曰成侯。复以峻中子览为关内侯。(选自《三国志?任峻传》)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能胜兵者不减万人 胜:拿起B.若权行河南尹事 权:权衡C.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 别:另外D.中外贫宗,周急继乏 继:接济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任峻多谋善断的一组是(3分)①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 ②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③峻常居守以给军 ④为复阵以营卫之⑤随太祖共举义兵,周旋征讨 ⑥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任峻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在东汉末年董卓乱政之时,关东震惊,天下人敢怒而不敢言;他劝说杨原首先发兵讨伐董卓。B.任峻解决供给,完善了屯田制。任峻做典农中郎将时,招募老百姓在许都附近屯田,收到租谷几百万斛,获得了很好的效果。C.任峻主管后勤,机智运送辎重。由于乱贼抢劫,任峻让千辆马车组成一队,分十路前行,组成双层军阵护卫,使敌贼不敢接近。D.任峻通晓事理,宽厚而重信义。他常常有建议,曹操很善待他;他收养抚恤朋友的遗孤并周济穷困的亲戚族人,为人们所称赞。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峻乃为原表行尹事,使诸县坚守,遂发兵。⑵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颖川枣祗建置屯田。(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谒金门?春半朱淑真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8.“愁来天不管”语言浅近而打动人心,请分析其表达效果。9.词的下片在写景上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⑴ ,但愿长醉不愿醒. ⑵ 月涌大江流.(3) ,芙蓉泣露香兰笑. (4) 海鸥何事更相疑.(5)念桥边红药, . (6)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一生傲然苦不谐在红学的道路上,沿着学术与大众接受、趣味阅读的交叉重合地带,他走出了一条奇异的人生之路,终成一代红学大家。这,有时看上去几乎是神话,令人难以置信。比如,1947年,这是他在红学上扬帆起航的年代,他作为燕京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得到了大名鼎鼎的胡适的赏识和垂顾,他的第一篇红学论文充实了大家对曹雪芹的认识,使考证派获得文献上的新支持得以昂然前行,因此受到胡适的推崇。再比如,2005年已是年近八十八岁的他,一年中有八部著作出版,在耳聋目盲的情境下奋笔快写,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程度,被称为是罕见的学术“大跃进”。他,便是周汝昌。红学之路,是风雨路,也是显学之路,二者,周汝昌先生可谓兼得。他因研究《红楼梦》而处于聚讼纷纭、是非争议的中心,也因红学而成为少见的学术畅销书作家。从1953年他的《红楼梦新证》开始,贵州省丹寨民族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1次强考语文试题 无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er/939198.html
相关阅读:高二语文考试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