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三中教师解读高考历史:关注热点凸显素养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考复习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019年高考历史已经结束,白雪皎老师针对2019北京卷高考历史试题做了详细解析,希望能为今年高考的同学提供估分参考,也为明年参加考试的同学提供复习方向。

2019年北京历史题,难度总体来说会比之前有一点点提升,当然更多的可能是体现在部分选择题当中,比如说中国近代史的选择题,可能会有一两个陷阱。另外就是在主观题当中也会有一部分题,比如说37题的第三问,会有一点点小的问题。现在来看具体的试题。

【真题】

1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白雪皎老师解析】

12题说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历史来源地的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哪一个。我们可以看到关键词,齐、魏、秦、陈,等等。但凡出现这些字,单一一个字出现的时候,其实应该是周朝搞的分封制,所以那我们就可以确定这个时期其实就是周朝。东周西周不太过关注,我们来看选项。选项当中的A项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从《诗经》当中的,很显然就应该是A。B项里面说长门献辅,文学作品当中涉及到的两个重要的人物,汉朝的司马相濡,还有东晋的陶渊明,这两个历史人物出现的时间就和周朝不相符。C项里面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这里面的汉代李将军很明显是汉代,也和西周时期不相同。然后D项政烦方改纂,愚俗乃焚书,就是嬴政秦始皇时代的。所以这道题该选A,题目当中问的是作品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很显然就是刚才说的A选项里面的《诗经》。B其实是元曲,CD两项是唐诗,很显然都不可能出现在周朝时期。第12题难度并不算很大。

【真题】

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

【白雪皎老师解析】

第13题说在中国古代某一个时期,朝廷与地方的矛盾尖锐,这是第一个关键词。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的呵斥。我们注意这个问题,哪一朝有过节度使,或者节度使从哪朝开始的?应该是唐朝中后期,所以之后才会出现安史之乱,在北京发动了政变,有一首诗也是这么说的。所以这个应该是从唐朝开始有了节度使,元朝就已经没有了,有节度使的朝代只有两个,唐朝和宋朝。另外还有一个关键词到中书省,哪一朝有中书省,唐朝和元朝,宋代没有。最后还有静安坊,这道题应该选B,唐长安,出现的这种情况。唐代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很尖锐,因为唐朝中央集权被削弱,就是因为有这帮节度使的出现。

【真题】

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

【白雪皎老师解析】

第14题,神宗即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创立设置三司条例司,这说明王安石改革最初的重点在于什么?皇帝按照王安石的说法创立了这么一个管制,三司条例司,用来通天下之例,把散钱敛过来,所以王安石变法改革的初衷应该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其实最核心的两个内容就是富国强兵,所以这一条很显然说的就是富国的内容。

试题结构与往年相比,基本是稳中求变,略有创新。材料简短(尤其是40题)、通俗易懂。Ⅱ卷略有变化,40题是以表格加文字形式呈现(中外关联),41题则是地图加文字(中外关联)。所有试题的材料均表现得朴实、平和,少有疏离感。

试题难度与往年持平,选择题——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部分相对较难(与全国Ⅰ卷相比也是如此),世界史部分比较容易,回归教材的痕迹明显。材料题——难度有所下降。40题作为重点、热点问题已多次训练,材料文字量小、跨度不大、问题不刁钻(与2018年40题“东北移民”相比);41题的设问方式基本回归到2019年以前的状态,学生均能驾轻就熟。试题分布上经济史、文化史内容明显多于政治史;中国古代史部分明显高于其他部分,几乎占据全卷的1/2。试题基本从生动、直观的事件或现象入手,考查学生的史论结合、知识迁移、概念辨析和逻辑判断等综合能力。同时突出主干知识,积极回应热点,彰显核心素养。

1、突出主干知识

试题继续沿用2019年以来回归教材的风格,在主干知识上下足功夫。例如,25题“科举制的作用”、26题“宋代的土地政策”、28题“中国近代的商品经济”、29题“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建设”、31题“一五计划”、32题“雅典民主政治”、34题“苏联的工业化”、40题的“中外移民问题”等均为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同时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其中40题更是在2019年考过大题之后再次卷土重来,这也是新课程考试以来及其罕见的现象。

2、积极回应热点

试题不回避热点,不论是长效的、即时的、还是敏感的,都在试题中展漏无疑。例如,

25题的“人才选拔”、26题的“三农问题”、27题的“海峡两岸关系”、30题的“国进民退”、31题的“城市工作会议”、32题的“民主政治”、33题的“城市环境污染”、40题的“移民问题”、41题的“中外文化交流”、45题的“军事改革”等等。其中41题更是多个热点问题的集成:中印关系、中日关系、文明交汇、“一带一路”等。尤其“一带一路”,承载着中国新的历史使命,希望通过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实现沿线各国的共同繁荣。

3、彰显核心素养

自2019年以来,新课标Ⅱ卷的试题骤然变得亲民,究其原因,除了使历史题更像历史题外,主要是历史试题承载了培养和考查学生的“一点四面”和核心素养的功能。例如24题,即是通过汉字的演变来弘扬传统文化;32题则体现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与历史价值观)都在试题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综上,通过今年的高考试题,对今后的复习有所借鉴的是:

1、夯实主干知识: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实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尤其要重视历年高考真题的价值挖掘。

2、关注热点问题:以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捕捉国家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彩虹之桥,使历史更具旺盛的生命力。

3、凸显核心素养:不论是平时教学,还是高三复习,不久的将来,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都是历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已经超越考查的功能,是学生未来发展,更是国家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kao/1320795.html

相关阅读:物理的岔路口:新高考改革后,趋利选择引发物理“弃考”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