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试题(全国I卷):稳中有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考复习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光华鼎力教育机构高考语文首席主讲教师 王敦宏

  2014年语文考试已尘埃落定,试题已浮出水面。纵观这份试卷,充分地体现了“以稳为主、以变求新”的命题思路,严格地遵循了三个“有利于”(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学、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题型和题量都与去年一致,整份试卷给人一种稳重、亲切、平和的感觉。

  第一大题考了语言单位里的两个必考单位——词语和句子,而且各考两道题,比去年考查的内容更科学。考查的内容没有偏僻生冷的词句,广大同学做起来应该比较顺手。第1题有些变化,采用了找出“两个错别字”这样一种久已不用的形式,给考生一个提醒:立足于应用能力的提高,不要局限于某种考试形式!值得一提的是,第4题考了语言的连贯这样一个多年不考的考点,而且采用了排序的方式,也体现了“变化”的意识。

  第二大题选了一篇介绍地球气候成因新说法的文章,属于地理学的范畴,文章承载的信息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很密切,广大同学平时也应该有所关注,因此不太陌生。文章信息清楚(题目就清楚地告诉了读者文章的信息是什么),语言浅显,层次清晰,行文规范,只要平时训练对路,是很容易读懂的。题目也非常规范,能很好地考查出学生阅读获取信息类文章的能力。第三大题也是中规中矩,从选文到题目都非常规范。有意思的是,去年的选文出自《北史》,今年的选文则出自《南史》。这或许仅仅是一种巧合,但它突破了《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史书的樊篱,明确地告诉考生:只要是“浅易”的文言文,都可以拿来考试。不要猜题压题,老老实实地增加自己的文言积累、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才是唯一正确的做法!从这一点上来说,对于指导高三的复习很有帮助,很好地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

  第四大题中的诗歌鉴赏和名篇名句的默写都可圈可点。诗歌的选材突破了以往的格局,选了一首颇具情趣的作品,重点考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考生只要掌握正确的阅读诗歌的方法,读起来不会有什么障碍,鲜明地体现了考查“初步阅读诗歌的能力”。考了两道题还是沿袭了去年的做法,考题的开放度明显优于去年。名篇名句的默写采用了“二选一”的形式,第1小题侧重于考“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控制在了《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之内;第2小题考“情景默写”(《青玉案》),默写内容虽不在《考试大纲》以内,却是考生很熟悉的,体现了考“常见常用”的内容的指导思想。

  第五大题考查文学作品的阅读,选文是林清玄的《阳光的香味》,文章立意积极,通俗易懂,很适合考生阅读。4道考题体现了清晰的命题层次,考生比较好回答。

  第六大题历来是变化多端的一块“语言试验田”,今年也不例外。今年的三道题从题型上来说都是老题型:关联词语的填空、筛选信息压缩语段和仿写。这样的题型是考生平时训练过的,看着让考生心里踏实。但是内容的出新又让他们眼前一亮,需要动一动脑筋才能做出来。比如第19题,阅读材料是一篇“应用文”——说明文,还给出了插图,考查的点就比较多了:既有传统的筛选信息、压缩语段的方法技巧,还要考查考生读图以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又普及了民乐知识,使考生无形中受到了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第20题在考查修辞的同时,又对考生进行了美育:选取的例句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内容,极容易产生亲近感,增强做题的自信心。而仿写的内容“家园”与“思念”也都是充满美好情感的字眼,能调动考生情感和美感的积淀,真可谓“形式并内容俱佳,语言与美育共荣”。第18题表面上考的是关联词语,实际上考查的是思维和语感,而这两点恰恰是语言学习的重中之重!所选材料中的语言和音乐是不是也给我们以美的感受与思考?这一道大题又成了一座花园!

  作文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今年的作文有几点改进是值得关注的:一,悄悄地用材料作文取代了话题作文。在连续考了几年话题作文之后,在其他省份作文形式百花齐放的现实面前,考一下其他的作文形式情理之中,自然而然。考查这种形式也让大多数的“作文预测”落了空,成功地实现了作文命题的“突围”。二,尽管是材料作文,但材料容易读懂,要求依然宽松(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考生不会产生写作的障碍。三,作文考查的思想层面还是秉承了近几年考查中让考生思考最多的问题: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思考与困惑。如何才能健康地成长?“知道自己叫什么”当然是值得思考并且必须要思考的内容。这样的内容与考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有话可说。四,发展等级赋分20分,强调“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表明对独立思考、对创新的渴求与鼓励,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应引起师生们特别的注意。五,可能有些考生平时对材料作文注意甚少,在突然面对时会手足无措,像去年北京的考生有很多面对“写一篇议论文”的要求时感到茫然一样。其实这更应该提醒高三的老师们:千万不能偏食,一定要按规律办事,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不能训练学生的“投机”能力!

  总之,今年的试卷稳中有变,方向明确,注重考查能力的同时又特别突出了人文性,给人以美感,促人以上进,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那是“相当”的成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kao/142129.html

相关阅读:高考考生下周一前将领到准考证 今年北京高考考点共设9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