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升入考三,开始为2017年高考做紧张的备考。而在这段时间内,家长的陪考也显得异常重要。很多家长很想搞清楚自己的定位问题,即自己在高三陪考过程中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家长们不妨在思考定位问题,做出正确陪考准备之前,警惕以下家长陪考三大误区:
误区1:认为三月份才应开始着急
三月才操心,很多信息你已经滞后别人一大截,三月才操心,你已经没法做到那么从容了
“现在并不是高考的旺季。这届学生进入高三也没多少时间,目前正在进行第一轮复习。学生没有非常大的压力,家长也没有。”一位家长如是说。很多家长认为,高考从三月才真正进入紧张备考状态,现在自己也不用瞎操心。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
想想看,高考从某种角度上说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基本知识的梳理与复习是从第一轮复习开始的,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等是是否能够夯实基础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个阶段中,家长应该广泛收集优秀学生的好的学习方法,能够茶余饭后时不时的讲给学生听。正因为目前学习压力不是很大,学生才有心情去听这些方法类的东西。这个时候是学生转变自己过去学习方法,尝试新方法学习的最佳时期。
并且,很多当年的高校录取信息已经统计完毕并发布,目前开始着手整理这些高校信息会更加从容快速。很多内容也可以抠得很细致。等到明年报考的时候就可以成竹在胸。而如果等到明年三月才开始准备这些内容,那就会很仓促。
误区2:认为自己只需做好助手工作
不仅需要协助,还需要为孩子出谋划策。
很多专家学者都希望家长在重大升学决策时让学生自己做主。专家学者的出发点是,学生对目前自己的学习水平,报考形势、个人兴趣等判断更加准确,他们能够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被一些家长给解读错了。很多家长认为,既然要把决策权交还给学生,那么自己就做好助手的工作就可以。帮助其收集学习方法、学习资料,帮助其打听升学信息、讲座信息,帮助其购买学习文具、参考资料……这看似大度的做法,反而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不安。他们会担心家长会不会私底下到处打听自己的情况?对自己考学究竟是个什么态度?到底关心不关心自己?……无数问题就出现了。
那么,家长在高考陪考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我看应该扮演好参谋员、教导员的角色。一来确实需要收集整理一些细小琐碎的资料,为学生节约大量的宝贵时间,二来也有必要在关键时刻给予把关指导。要知道,家长毕竟有更加丰富的社会经验,有更加成熟的判断力。当发觉学生角色出现偏差的时候,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向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在牵扯到自己终身大事的事情上,每个人往往都是谨慎的,都是愿意听取各方意见的,于是,家长的建议在这个时候很容易奏效。当然,要以理服人,要用自己详实的资料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同时也要注意从身体健康、心理状态等各方面去观察和协调,确保这些非智力因素能够使得考生更上一层楼。
误区3:认为没有技巧的沟通只会弄巧成拙
沟通的维系关系、缓解压力的基础,不要因为担心而采取不闻不问的放纵
曾经经常听说学生不敢和家长沟通,害怕家长实施“暴力”。现在情况变了,成了有很多家长不断的抱怨,不敢和孩子进行沟通,非常担忧因为因为没有技巧而使得沟通弄巧成拙,还不如不沟通。家长的这个苦恼也有其道理。当代90后更加独立,他们沟通的方式和平台更加新颖,他们渴望得到认可,但深知社会竞争压力巨大……这一切都成为家长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潜在危险。但是,作为家长,不能因为这些潜在的危险就不再与孩子去沟通,特别是在升学的关键时期。
要理解学生的一些反常情绪往往是因为压力过大造成的,其两大主要症状为极度紧张和过分倦怠。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拿出着有成效的解决办法去积极尝试。要很清楚的知道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要多说。要学会在合适的时候出现,这样才会不引起孩子的反感。
而且,还是要巧妙的与学生的老师进行沟通,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其顺利走出心理阴霾,顺利度过考试。
走出这种容易让人信以为真的误区是家长们陪考的第一步,而在备考过程中,以下这些禁忌也是往年高考家长常犯的错误。
禁忌1:总把关心放嘴边
错误做法:“唉你看看你这一周又瘦了一圈了,学校饭堂都吃了什么啊?下周妈妈给你送饭好不好?要吃什么你告诉我”
家长们总是想让孩子无时无刻都感受到自己的关心,而这种关心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外,就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询问、叮嘱。家长们总想知道孩子在学校一天过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成绩怎么样……殊不知,孩子在学校里紧张学习了一天,已经非常疲劳和烦躁,再听到家长的唠叨,情绪肯定更不好。
解决方法:遇到大事要镇定,学会倾听,有时“不说”的效果要比“说”好很多。很多时候,孩子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教育者,而是一个倾听者,特别是在高傲复习的冲刺阶段,当孩子把话说出来以后,内心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就能得到一定缓解。如果家长一定要“说”,那就说一些对孩子有帮助的话。比如,孩子现在面临哪些问题,能不能帮他找到解决方法。
禁忌2:一心盯着重点名校
错误做法:“咱水平不差,至少得考个985,表哥堂姐们个个都是重点大学,我们可不能输”
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孩子的考前焦虑情绪是受家长影响造成的。对于高考的重要性,其实很多高三学生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认识,所以谈不上紧张。倒是家长们,考虑到孩子今后的前途、发展,一心想让孩子考入重点大学,而忽略了孩子的智力和能力水平。家长们过高的期望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焦虑心态也就不可避免了。
解决方法:要让孩子有个好心态,家长首先就得摆正自己的心态。高考确实很重要,但它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唯一一次机遇。家长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合理的估价和正确的期望,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被重点大学录取,考不进清华北大,也不意味着就失去了美好的前途。当家长以一种宽容、宽松的心态看待高考、看待孩子的成绩,孩子身上的负担肯定会轻松不少。
禁忌3:打击孩子自信心
错误做法:“唉就你这考试成绩,看来重点大学是无望的了”
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自尊心,动辄就对孩子批评训斥,“你真笨、真没用”“就你这样的成绩,还想考重点大学”这类批评最容易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高考前就开始自暴自弃。
解决方法:在高考冲刺阶段,自信心对于考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应该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和鼓励。即使孩子的成绩暂时落后,没能达到家长的期望,仍应给他们鼓励。多从孩子身上挖掘长处和优点,对于他们每一点的进步都及时鼓励和表扬。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慢慢建立起信心。
禁忌4:孩子“全托”没我事
错误做法:“封闭的学习环境更能提高学习效率,这么大了也不能再依靠父母了”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于是在考前把孩子送进“全托”辅导班,让辅导班的老师代替学校和家庭担负起辅导孩子学习和生活的责任。家长以为这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排,实际上,这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这可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认为在自己人生最关键的时刻,没有感受到家庭的亲情和温暖,和父母疏离。而且,这种孩子升入高中后,因为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会对学习感到更吃力。
解决方法:如果说高考是一道关,那么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闯关”。高考复习冲刺阶段,孩子的身心都很疲劳、脆弱、敏感,因此更需要家长给予亲情的温暖。因此,家长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应该抽出更多时间和孩子一起度过这段关键时期,和孩子一起在“闯关”中成长。
禁忌5:草木皆兵瞎打听
错误做法:“隔壁老王的儿子报了补习班,咱也去找一个家教开小灶”“这套卷子听说是考试院的人出的,赶快做一做”
有些家长总害怕孩子如果不“补课”就不能取得好成绩,于是到处打听哪里有小班。这样盲目找家教的结果,往往扰乱了孩子正常的复习计划。
解决方法:家长可以先向孩子了解一下,在复习中孩子存在哪些问题,需要什么帮助。然后,可以到学校向老师咨询学校的复习计划和节奏,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请老师“出招”,帮助找到解决方法。这种做法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漏洞,并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弥补。
高考是什么?
高考是一道坎,需要家长陪着孩子一起跨过去;
高考是一场马拉松,前面不跑后面准备冲刺是不现实的;
高考是一场战争,有了你的鼓励支持孩子才能上阵杀敌。
以上是高三这一年家长陪考需要注意的【三大误区】【五大禁忌】合集,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欢迎动动手指,花三秒钟中分享到朋友圈,祝福家中考生高考顺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kao/866874.html
相关阅读:高考考生下周一前将领到准考证 今年北京高考考点共设9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