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上课是对比,下课牢记别犯迷
很多学生说,老师课程不是针对我的,我就不听了,按自己计划走就可以了。这可是一个大误区,不听肯定不行,但要在听中,不断地拿大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者方法,与老师课堂讲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对比,寻找其中的差异,然后进行修正和强化。
如果老师讲的,自己已经有了,或者已经会了,就进行强化。毕竟中高考是“会-对-快-靓”的考试,会了只是考试好的第一步,还要做对,对还要做快,快还要卷面漂亮。所以,老师每次的重复,都是让我们从会到快的最好复习。
如果老师讲的,自己大脑中没有,这个时候要注意了,一定要牢记这个“新的(可能老师过去讲过,你没有注意)”知识或者方法,同时,还要清楚这个新知识或者方法,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者方法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找到它在大脑中的位置,否则今天记了,明天又忘记了。所以,听课还有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
中考数学考习惯,小错不犯就过关
中考数学比较简单,但为什么每年中考数学都是学生最头痛的科目。首先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考上好的高中,特别是一中、外语和省实验等这样的名校,为将来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个好的平台。而这些学校,每年的分数可以说每科都必须要达到“几乎完美”的程度,才可以考上。
数学120分更是需要考到115分以上,才有希望进入这些名校。分数这么高,那为什么考试题目不可以难一些?主要原因,就是初中知识有限,难以让中考题目“难起来”。这就告诉大家,中考不难,但需要“完美”。就是不能够犯任何“小错误”,在平时训练的时候,要整理每类题目有可能犯错的地方,不断在脑海中自我提醒和强化。
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只要能够做到不犯小错,就可以获得90分以上。但要想得更多的分数,还是要注意与几何计算有关的填空题和大题,苦练应用题,多阅读创新题和长题,对于最后的压轴大题,建议每日抽20分钟左右,研读题目和答案,在看懂这些题目答案的前提下,多抄写这些题目的答案。
高考数学考悟性,拆题总结不能停
高考数学,说实在话真的很难。特别是对于没有“悟性”的孩子,长期埋头苦做试卷,没有分析的孩子,很多题目是看起来都“眼晕”。好在我们是全国卷,相比其他省市独立的试卷,全国卷的数学还是容易的。让我们河南考生,做做其他有些省市的卷子,更是难以下手。
这不是说我们河南考生就不行,而是我们长期的训练都是“套题”,学生脑海中,记忆的不是组成题目的方法和知识,而是一个孤零零的试题,在考场上,一看没见过这道题,就开始慌乱。何况很多孩子学习了几年,大脑中每块知识没有一道题目。
最好的方法,就是学生在最后的有限时间里面,针对自己有疑惑的知识,开始研读题目,站到这类题目的“共性”。其次,学生还要学会,对面前一道新的题目,能够快速拆解开来,把大脑中已有的“共性”拿过来,对这道题目进行分析解答。
想上重点大学的孩子,要把数学的目标定到140分左右,整份试卷只有两个地方,最多三个地方错误。一道填空、一道选择、大题的一小问等这三个错误,才能够保证高分,所以很多题目已经非常熟练。同时,每年一道难的选择题目,一道小创新填空,要掌握难选择题目的做法,以及创新填空的应对方法。最担心的是考场上,很多孩子把精力放在了这几个关键的地方,结果其他地方出了问题,最后分数非常不理想。
最后时刻靠方法,苦中有巧为最佳
这个时候复习,吃苦是必须的,但要注意想得高分,还有“巧”。初中题不难,但东西多,那就要在记忆上下工夫,不要认为自己知道了,就可以去玩了,一定要重复到“烂到骨子里”,才能够在考场上,游刃有余地发挥。
高中题目首先是考思路,其次是考运算。拿到题目先苦练思路,也就是“脑感”。不要埋头就做,等每块知识的思路都顺了,就要下工夫研究运算。运算是有方法的,这里由于篇幅原因,就不讲了,大家可以通过前面讲的“抄答案”方法,会逐渐练出一手“运算好手感”。有了好的“脑感”,并具备不错的“手感”,何愁高考获得不了高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kao/878333.html
相关阅读:物理的岔路口:新高考改革后,趋利选择引发物理“弃考”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