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照生活中进一步趋向开放,这是新课程高考政治科命题的改革方向,但是这些命题改革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些试卷虽然涉及到问题设计的多样性与评价的开放性,但仍然局限在素材选用的多样性以及新材料、新情境的设置上。所以,如何命制以探究题为代表的立足生活的开放性试题,如何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施行新课程高考的第二年。随着江苏省的迅速跟进,5个施行高中新课程改革试验的省区经受了新新课程高考的检验与评价,明年又将有5个省区进入新课程高考。综观进入新课程高考省区的政治科命题,在稳妥与连续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求新求变,其中一个显著的趋势,就是的内容、形式及其精神实质较好地体现了“关照生活,趋向开放”的新课程特色。
关照生活 体现现实性命题意图
关照生活是指命题设计紧密结合现实生活,这种生活化取向的命题方式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当然,在新旧课程并存与过渡的今天,反映现实的生活化取向的命题改革不只是在实施新课程后才出现的。事实上这种命题意图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探索了,但新课程实施后的高考强化、加速了这一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正在践行并大力倡导的。与之相适应,新课程命制必然是生活化取向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生活”,并不是狭隘的、局限于学生生活直接体验的,而是既包括学生生活,更包括广阔的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小舞台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他们的生活经验既包括直接经验,也包括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每一个人成长中不可分割的两翼,其中既有现象化的生活经验,也有本质化的生活智慧。所以,高考命题的背景资料可以网罗生活素材,但立意必须指向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因此,生活化取向的新课程高考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其试题命制如素材的选用、问题的设计、答案的设置、评分标准的把握等就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点。
新课程高考政治科在命题素材的选用与问题的设计上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又关注了地方特色。在体现时代性上,新课程高考政治科可以说处处在关照正在发展着的现实生活,无论是对奥运主题、改革开放主题、环境主题等现实热点方面的高度关注,还是对传统文化、时代精神、民主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等社会内容方面的关注都体现了这一点。在反映地方性上,新课程高考政治科同样给予密切关注,尤其表现在含金量大的非选择题方面,紧密联系了地方特色与社会现实。如广东卷第40题(南方雪灾)、41题(人民币升值对珠三角传统贸易企业的影响),海南卷第25题(海南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山东卷第28题(山东在经济、文化、民主法治上的科学发展),江苏卷第34题(农产品涨价与江苏农民生活消费)等。新课程高考如此反映现实生活,有利于引导中学政治教学改革立足发展中的现实,既重视学生宽广视野的培养,探究全国性甚至是世界性的事件,又重视引导学生关心乡土文化,关注地方特色与经济社会发展。
由于新课程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所以,新课程高考必然要注重现实生活情境的设置 高二。在此基础上,试题命制注重追求问题的现实性(联系现实生活)和有效性(问题的效度与区分度),既注重试题的可接受性,又注重试题的宽广度。所以,将问题设计融入学生生活情境之中,是新课程高考政治科命题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这有利于引领新课程在回归生活理念上的持续深入。例如,广东卷第41题第(3)问设置了“如果你被聘为……管理顾问……”的问题情境;山东卷第28题第(3)问以某校高一学生的“山东省基层群众自治状况”研究性学习为切入角度,设置了“假如你是小组成员……”的问题情境;宁夏卷第38题第(3)问设置了“假如让你制定方案……”的问题情境,等等。这样的问题情境,有效回应和关照了高中新课改试验区学生的种种新学习情境。
课程设置的目标指向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是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与社会生活实践的。只有把目光投向现实,新课程改革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与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改革均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由于高考的独特作用,它一方面反映了新课程改革实际,另一方面又引领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因此,体现素质教育的新课程高考必然要立足学生实际,强调试题命制贴近学生的特点与生活实践。
[1]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kao/95833.html
相关阅读:明年上海高考推新政 一年复读期间要补2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