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_历史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50分)《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A.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B.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gkstk解析】考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殷人把神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盲目屈从于神。西周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视天命无常,认为只有治国有方才能承续天命,并赋予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开始消解传统天命观里所存在的非理性因素,使天命具有理性和德性的色彩。2.《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答案】A【gkstk解析】考点:分封制。依材料可知:西周重视血缘分封原则选拔人才,有无姓氏是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志之一;随着战国时期选才标准逐渐转向以军功爵、才能为主的郡县制,平民也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氏也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了,所以战国时,平民也可以有姓氏。故选A。3.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列对下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 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答案】B【gkstk解析】考点:古代农业的特点。观察图片,该水利工程位于岷江,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筑的都江堰。都江堰兼具有防洪和灌溉功能,一方面减轻了岷江两岸的水害,同时也灌溉了成都平原的广大田地,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故选B。4.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 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 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C. 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 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答案】C【gkstk解析】考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时期,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他建议兴办太学,用儒学经典教育青年子弟,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gkstk解析】考点:选官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强调了汉唐选官制度共同点是都打破了原有的选官范围,适应了社会发展阶级变动的需要,答案选C,A、 B、 D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符。6.某时期中,道教开始盛行“神仙须下凡,历经劫难”的想法,神仙须在人世行善立功,造福庶民,才能修得正果,重返天庭,位列仙班。这类故事反映道教因应当时社会变迁,因此强调参与、改善社会。这种社会变迁是指 A.汉末工商濒临破产,故太平道要救济生民B.唐代门阀制度即将崩溃,故道教重视立功C.宋代庶民社会崛起,故道教强调入世苦行D.明清社会贫富不均,故道教提倡行善济民【gkstk解析】考点: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故道教强调入世苦行,参与、改善社会。C项正确。7.右表是清朝乾隆时期常年粮价地区价格江苏米谷每石中价1.5~1.6两白银湖广米每石1.4~2两白银江西米每仓石1.5~2.3两白银山西(部分地区)米麦每石1.5~2两白银山东(兖州、泰安) 粟米每仓石1.4~1.8两白银对上述经济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产粮区 B. 南北各地之间商业联系加强C. 粮食开始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D. 南北方经济地位趋向平衡【答案】B【gkstk解析】考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本题考查学生的读表分析能力。从表格可以看出全国各地米谷价格相差不大,体现各地商业信息交流密切,说明南北各地之间商业联系加强。8.清朝末年,中国开始与西方工业文明接触,如李鸿章已深感“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罐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之用。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之劳费。”于是主张“设机器局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以便“为内地开拓生计。”但当时朝野人士, 鉴于时局的严峻,亦赞成利用机器,但多主张以制造何者为先?A.轮船、铁路 B.铁路、织机 C.织机、枪械 D.枪械、轮船【答案】D【gkstk解析】考点:洋务运动。本题考查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李鸿章主张“设机器局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但当时清廷内外交困,多数朝野人士主张学习西方的轮船、枪炮以维护清朝统治。9.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C.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D.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答案】C【gkstk解析】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从“以免除关税为代价”说明清政府丧失关税主权,故B不正确。A、D不是本质反映。清政府以丧失关税主权为代价,企图保全清政府政治统治的完整性,故C项正确。10.下图为近代中国茶叶新式销售渠道示意图,该流程图反映出A.外销型农产品形成规模 B.外国商人在华合法设厂C.茶叶出口数额远超内销 D.自然经济体系完全解体【gkstk解析】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从图片看不出出口多还是内销多,外国商人在华合法设厂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C;D项自然经济完全解体说法错误,题干说明从茶农到洋行形成一定销售渠道规模。11.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导人物,主张改良,对革命,对当时许多人受到俄国十月革命鼓舞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阶级斗争与唯物史观的做法,不赞成,认为变革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因此反对急进。他最可能是:A.李大钊 B.陈独秀 C.胡适 D.鲁迅【答案】C【gkstk解析】考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分析材料,该人物主张改良,反对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这与胡适“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思想一致,故选C。12.《新青年》杂志的封面上印着“La Jeunesse”,就是法语 “青年”的意思。人们经常用它的副题“La Jeunesse”来称呼它。A. 因为法国才是欧洲启蒙运动的发源地 B. 北京大学开设的外语课程主要是法语C. 当时是在上海法租界,因此时附上法语D当时中国思想深受法国思想影响【gkstk解析】考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青年》杂志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新青年》选择用法语来书写封面,说明当时中国思想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13.1922年,陈独秀在《造国论》一文中说:“在中国这样的殖民地状况之下……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尚未成熟,只有两阶级(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的时期是己经成熟了。”陈独秀这是在解释和宣传 A.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 B.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针C.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个党纲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答案】A【gkstk解析】考点:国民大革命。陈独秀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看到了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主张应联合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这是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B是1923年中共三大的内容;C是中共一大;D出自1924年国民党一大,从时间上也可以排除B、C、D项。14.“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5.24)这说明当时 A.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B.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答案】B【gkstk解析】考点:工农武装割据。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材料反映的是反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主张“城市中心论”,说明当时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存在分歧。15.下图所示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中国1930—1936年的货币供给(年终总量) 单位:100万元年份银币铜币纸币银行存款总货币.7956.33392.16836.119312271281.4896.93591.57040.81932:2289275.1924.43880.87369.319332275268.8978.84290.67813.219341995262.51108.94620.97987.319351703256.21413.55460.18832.8193613912502438.66394.210473.8A.通货膨胀严重B.国内政局稳定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gkstk解析】考点:民族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_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1012264.html

相关阅读:【新课标版】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