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分 命题人:谭君 审题人:谭君 荣俊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1.浙江临安钱氏族谱贯穿“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之宗旨,记载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份等内容,成为联结海内外钱氏宗亲的桥梁和纽带。浙江临安钱氏重视修订族谱,说明 ①中国古代宗法制影响深远 ②弘扬传统美德是社会的需要 ③中国古代分封制根深蒂固 ④传统小农经济孕育了强烈的家庭观念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考点:宗法制。题中关键词“族谱”、“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份”等,提示了这是宗法制的体现,与分封制无关,故③不选;①②④三项分别点明了宗法制的影响、内容和经济根源,与题干吻合,故答案为C。2.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A.藏富于民 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 D.国富民贫【答案】A考点:儒家“仁政”思想。从题中材料可以看出,孟子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荀子反对剥削太重而使国富民贫,故A符合题意而D不能选;B、C两项从题中材料无从体现。3.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答案】D考点:科举制。从题中表格中的数据看,曹魏、西晋、东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下降,这是九品中正制造成的有利于士族地主、不利于庶族地主(寒门子弟)的局面,故A、B两项认识正确;隋、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C项认识正确;而科举制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增多,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故D项认识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4.《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政府奏议》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答案】D考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这是他在“庆历新政”前的奏议,题中所述“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是指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具体体现为“三冗两积”局面,这一局面的根源则是宋初(宋太祖)过度集权(过度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的统治措施造成的消极影响。5.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置太尉一职,但今天留下来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经任命过哪一位人物担任过此职,最可能的原因是A.太尉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皇帝认为其权力重大,不轻易任命 B.秦始皇自己直接控制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C.太尉负责监督百官,秦始皇缺乏可以担任此一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来得及任命【答案】B考点:三公九卿制。此题较为基础,熟悉“三公九卿”即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丞相,A项错误;负责监察百官的中央官员是御史大夫,C项错误;D项与题干现象无必然的因果联系,D项不选;从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角度看,B项符合题目要求。6.张老师讲解下幅知识结构图时最有可能得到的认识是 A.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的内部的森严等级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C.郡国并行,造成封国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 D.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答案】B考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可用排除法。这幅图显然反映的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A项是指宗法制的结果;C项是指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局面;D项是指北宋初的过度集权措施,ACD三项都有误,均可排除。图示表明,皇帝对中央官员和地方郡守、县令直接任名,形成了垂直管理体系,故B项正确。7.《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上述材料中出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B.青铜器的制造C.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D.水利工程的兴修【答案】C考点:“公田”和“私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指井田制下的“公田”(名义上国有,实际是以周天子为首的奴隶主阶级私有)。“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是指承认了“公田”和“私田”的等同地位,也就承认了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阶级这一新生产关系的合法性,这一新生产关系的出现是由于春秋以来生产力的进步,而这一生产力进步的显著标志即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即选C项。8.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商朝时期曾定都在河南安阳B.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商王的子孙重建了宋国C.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D.周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答案】B考点:分封制。商王盘庚把商朝的都城迁到了殷(现河南安阳西北),A项正确;西周分封制分封的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而宋国即是商朝旧贵族微子启的土地,故CD两项正确;B项“商王的子孙重建了宋国”不符合史实,B项符合题意。9.汉承秦制,官秩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官阶在100石以上者,每月有俸16斛~350斛不等。第二类是斗食、佐史之秩,斗食月俸11斛,或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故称斗食;佐史月俸八斛。第三类是少吏,秩无规定。秦汉时期采取官秩分类的主要目的是( )A.拓宽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用人权 D.实现选贤任能【答案】C考点:汉代政治体制。对秦朝、西汉而言,“拓宽官吏选拔途径”、“实现选贤任能”,只能通过军功爵制、察举制、破格用人等方式,而题中“官秩分类”与此无关,A、D不选;“扩大统治基础”一般对应的是隋朝以来的科举制,B项不选;通过对官阶的升降及俸禄的增减,可使君主有效控制人事权,实现强化君权的目的,即选C。10.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A.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B.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C.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答案】C考点:郡县制。汉初实行的郡国并存制度是在全国范围内,并非仅北方地区,D项错误;秦代“驰道”主要北方地区,南方更多的是“五尺道”、“栈道”等,B项错误;若南方地区经济地位更重要,那必须是唐中期(经济重心南移开始)及以后,A项错误;在经济重心南移之前,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北方地区开发程度更高,故郡、县的设置更多、更密,即选C项。11.《横渠先生行状》中记载张载的生活:“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学者有问,多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闻者莫不动心有进。”材料表明张载A.重视立身处世的道德自励 B.重视教育、开门纳徒C.主张穷理格物、明道德之善 D.积极从政、以道德化人【答案】A考点:宋明理学。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多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强调的是坚持苦读、修身养性,即A项所述;B项“纳徒”、D项“从政”,都无法从题中材料体现;C项是南宋朱熹的观点,C项也被排除。1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有助于提高他的社会地位 D.“海禁”政策影响了他的茶叶出口 【答案】A考点:唐代商业概况。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唐代诗歌,唐代商人可以到“草市”中收购茶叶,因为“草市”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唐代“草市”(农村和城郊集市)有新的发展;唐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项被排除;B项“会馆”、D项“海禁”都是明清时期的历史现象,故BD也被排除。第II卷(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 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届高三11月月考试题_历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1032184.html
相关阅读:自贡二诊历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