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五中届高三10月第一次质检(历史)解析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山东省淄博五中届高三10月份第一次质检试题高三历史试题第Ⅰ卷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建立“中朝” 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三司3.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最后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体现这种趋势的是A.中朝内阁军机处 B.御史府内阁军机处C.中朝军机处D.尚书台都察院内阁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5.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源:]A.雅典成文法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 B.以法律形式体现民主精神与原则C.梭伦借鉴《十二铜表法》立法经验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答案】B7.“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 A.人民主权 B.轮番而治? C.君主专制 D.代议制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的特点8.下列关于罗马法起源与发展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A.《十二铜表法》、习惯法、《民法大全》、万民法B.习惯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民法大全》C.万民法、《民法大全》、习惯法、《十二铜表法》D.习惯法、《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万民法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9.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环顾我们国家中的其他部分,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这句话反映出当时罗马社会A.人人精通法律 B.法律适用于所有人C.法律至上的原则 D.统治阶级没有特权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历史性转折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的影响11.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认为:“(《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据其描述,当时英国A.实行责任内阁制度 B.削弱了议会立法权C.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国王的权力和地位12.下列有关英法美德四国近代民主体制确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代议制在四国均得以确立 B.均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C.内阁均对议会负责 D.均以法律形式予以保障13.威廉一世皇帝被称为“骑士皇帝”, 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是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C.德意志帝国已走上现代资本主义道路 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14.吕思勉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政治上的失败是因文化上的落后。这一观点的依据是创立拜上帝教奉行平均主义重建等级礼制提倡效法西方A.B.C.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15.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禁烟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文化大革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发生的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人的盲目排外运动。义和团运动凸显了民族“情感”,但清政府正是利用了这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最后将其绞杀。故本题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16.“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对这段材料的正确理解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C.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辛亥革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17.甲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公车上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18.A..C...下图为1833—1913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对此图表解释正确的是A.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共和”,反映了清政府要民主但不放弃帝制B.1898—1903年“民主”出现的频率增高,原因是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同盟会C.1903—1908年“民主”、“共和”出现的频率均高,是因为新文化运动D.1908—1913年 “共和”出现的频率增高,原因是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影响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民主、共和20.“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大家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这则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变化是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尊孔复古逆流出现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民主与科学成为时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而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在这时“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本题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21.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学生爱国运动、法治22.某班同学在学习巴黎公社时,对巴黎公社产生了以下四种认识,其中正确的A.巴黎公社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呈下降趋势?B.巴黎公社是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C.巴黎公社如建立工农联盟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D.巴黎公社是各种偶然因素促成的一个特殊事件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背景23.俄罗斯总统普京指出:十月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失败的国家的自然反应。它背负着国内凝聚力的期望,试图通过超级极权的途径来重建国家。这段话表明十月革命①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②是俄国人民要求摆脱帝国主义战争愿望的产物③是当时俄国国内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④直接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背景24.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 “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A.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B.明确反封建 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C.彻底反帝反封建 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中国革命D.继续宣山东省淄博市五中届高三10月第一次质检(历史)解析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1093495.html

相关阅读:湖南省新田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教师命题比赛)历史试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