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一中、周宁一中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 满分300分 完卷时间 15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 (共144分) 12.22命题人:文综备课组 本卷共36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于答题卡中。13.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A.重视证据 B.公平公正C.契约至上D.注重程序14.根据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图,你能得出的有效信息有①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 ②其焦点表现在君主制和共和制的政体形式的斗争、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上③从过程上看,反映出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④其确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对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A.①②③ B.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力量变化的趋势,其中与第二个高峰形成直接相关的是A.北伐战争的推动B.南昌起义的爆发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历史场景是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③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A. 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就业率,“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实行社会救济 B.兴办公共工程C.调整农业政策 D.强化社会保障制度.读下图,苏俄(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和产量得到恢复发展主要得益于A.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运动.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 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B.韩非中央集权思想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D.孔子仁者爱人思想.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世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指的是A.智者运动 文艺复兴B.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C.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D.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表明他主张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主权属于人民全体C.天赋人权D.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1911年11月,严复在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的信中,指责“推翻满清帝制的革命党人选择共和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根据文明演进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一种较高形式的政府,即保留君主制,以适当的宪法条款加以约束”。这反映出严复①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②赞同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③与革命党人分属不同的阶级④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假设你是中国秦朝的丞相,当你与同时期的罗马元老院成员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最大分歧是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 B.“郡县制”与“元首制”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 D.“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41、(16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示增加,贫困是阿提卡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改革》材料二 (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出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卷68《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经济和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6分)(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据此谈谈你对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6分)gkstk历史部分参考答案选择题13-18 CAC DBB 19-24 CAB DDC 38(1)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都成为今天中国人的日常食品,如果没有地理大发现,没有各洲的物质交流,我们也许享受不到这么丰富的物产(“丰富物产”)。另外,农作物的原产地不一定就是最佳生产地,番薯、花生、向日葵的原产地在美洲,但目前中国的产量都居世界的首位,而且还培育出更多的品种来,这都有赖于世界市场的交流(“改良物种”)。明朝中后期中国开始引进高产作物玉米、番薯等,使我国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对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有重大意义(“提高产量”)。(2)地理大发现引发了各洲之间疾病的大传播,使人类健康受到重大威胁。但也促使人类在被传播地区找到了治疗的方法,如治疗疟疾的最佳药物——金鸡纳霜出产在美洲。(12分)(3)赞同。(2分)总体而言,虽然地理大发现引发了不少问题,但因交流而产生的物质文明的进步是巨大的,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打破各洲隔绝是必然的,我们对此应该积极面对,因此地理大发现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利大于弊。(6分)41、(1)政策不同:商鞅变法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奖励耕织,抑制商业、商人(重农抑商);梭伦改革让失地农民转行从事其他行业,鼓励发展工商业(4分) 影响:梭伦改革使雅典成为地中海的贸易中心;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农耕经济的发展,为秦统一奠定物质基础。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基本经济政策,并逐步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6分)(2)地理因素:雅典近海多山,缺乏耕地,地中海气候,不利于农耕而有利于海外贸易;(2分)秦国位于黄河中游、汉中平原上,温带季风气候,适宜农业的发展(2分)认识:改革必须立足国情,符合客观实际(因时因地)才能取得成功(2分)gkstk福建省政和一中、周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1116770.html
相关阅读: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 扫描版试题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