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后中国人“赶往近代最初的一步”主要表现在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②引进机器创办近代工业③制定《天朝田亩制度》④签订了《马关条约》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②2.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描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②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③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④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3.《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C.俄国侵占北方领土 D.八国联军侵华5、“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 拆除山海关炮10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1000元拆除大沽北炮3 000元……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6.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了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发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该日记中所说的“书”应该指(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孔子改制考》 7.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人描述的事件 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较为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B.西装必将风行全国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9.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A.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C.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D.提倡西学,全盘否定传统的儒学思想10.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但毛泽东也曾说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毛泽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的开端B.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林则徐、孙中山都是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领袖D.他们都是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的先进代表11.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与此相比,中国近代化进程A.完全相同 B.部分相似 C.正好相反 D.三者同步12.有人认为:“民国成立后,国家自国家,社会自社会。”这一观点的含义是( )A.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B.民主思想未对民众产生影响C.传统社会没有得到根本改造 D.各省对共和政体并不认同13.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14.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在上海创办。该报称:“本报之设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中国女报》辟有《社说》《译编》《文苑》《新闻》等栏目。该杂志大量发行对当时人们的影响有:①开阔视野②解放思想③扫除文盲④关注社会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15.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材料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此时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B.恋爱婚姻自由,婚姻自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C.民国政府倡导旧式婚礼的稳定性D.新文化运动已经蓬勃展开16、“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诗《兰花草》是1919年胡适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国后写的,就当时社会背景以及胡适的理想而言,“兰花草”比喻的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民主与科学 D.经世致用17.追求民主一直是人类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下列关于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主化就是以“法治”取代“人治”的过程 B.民主化道路的不同是由各国国情决定的 C.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是长期而曲折的D.政治家是民主化进程的决定力量18.右图是1926年7月11日唐生智领导北伐军进入长沙。A.革命任务上B.革命的领导阶级上C.革命的结局上D.革命的指导思想上19、爱因斯坦在20世纪20年代初,曾两次途经上海,总共停留不到3天时间,却对上海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日记中写道:“(上海)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社会地位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在上海,欧洲人成了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材料中“近年来的革命事件”是指A. 五四运动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北伐战争、“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C、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 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他认识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材料一 “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摘自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材料二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公民大会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雅典公民每隔l0天集合一次,决定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用抽签方法从公民中选出,五百人分成10个议员团,每年分为十个时段,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摘自《历史研究与资源丛书》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材料四 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二,说明古代希腊是如何提防材料一中的英雄人物的?(4分)(2)根据材料三,指出为提防材料一中英雄人物的出现,约法实行什么制度?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2分)(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最坏的时期”是由谁统治的?根据材料四,概括是由于哪些因素造成了“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的?(5分)29.(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 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三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安徽省桐城市第十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1149076.html
相关阅读:山西省太原五中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