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一校联考2019届高三(上)月考生物解析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019-2019学年上海市十一校联考高三(上)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感受器与其功能对应错误的是(  )
A.侧线??感受水中气味分子B.颊窝??感受红外线
C.前庭器??感受身体平衡D.耳蜗??感受声波
2.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蔗糖和淀粉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B.糖原、蛋白质、纤维素和淀粉都是生物体内的大分子有机物
C.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物体内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共同的终产物
D.在豌豆根细胞中由A、G、T、U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6种
3.下列有关ATP和AD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每个ATP分子中含有两个磷酸键
B.线粒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溶胶中都能形成ATP
D.叶绿体中AD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运动,ATP则向相反方向运动
4.关于下图所示生物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均在DNA中储存遗传信息
B.abcd均能进行需(有)氧呼吸
C.bd均可在叶绿体中合成有机物
D.bcd均有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
5.科学家根据共有序列设计并合成了由47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DNA?EA7,它可以催化两个DNA片段之间的连接,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DNA?EA7分子的特异性取决于其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B.在DNA?EA7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
C.DNA?EA7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有一个磷酸
D.DNA?EA7作用的底物和DNA聚合酶作用的底物不同
6.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CO2通过方式a运输
B.Na离子通过方式a进入神经细胞
C.低温只会影响方式b的运输
D.方式b表示物质顺浓度梯度的运输
7.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B.Na+、HPO42?、尿素、氨基酸
C.血浆蛋白、Ca2+、载体D.H2O2酶、抗体、胰岛素
8.处于剧烈运动状态下的人体骨骼肌细胞进行细胞呼吸,分解葡萄糖过程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与消耗O2的物质的量的比值是(  )
A.大于0但小于1B.等于1
C.大于1但小于D.大于
9.如图为叶绿体色素提取与分离的纸层析结果,对此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用蒸馏水提取色素的结果
B.研磨前未加入CaCO3
C.研磨前未加入石英砂(SiO2)或划线次数太少
D.层析时色素线浸没在层析液中
10.下列是有关实验问题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观察小麦根毛细胞的质壁分离时,需缩小光圈
B.番茄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但不可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材料
C.利用目镜测微尺在显微镜视野中可直接测量物象的大小
D.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因素实验中,采用真空渗水法可测量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量
11.如图曲线a和b不能用于分别表示(  )

A.夏季晴天正午时分棉花叶肉细胞中ADP和[H]含量的变化
B.萌发的植物种子在出土之前有机物种类和干重的变化
C.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液浓度和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
D.细胞分化程度和全能性高低的变化
12.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先在雌性按蚊完成受精作用,后寄生于人的肝细胞发育到一定阶段,破肝细胞而出侵入红细胞,发育至一定阶段破红细胞而出(此时被按蚊吸去可继续循环其生活史),病人出现发冷发热的疟疾症状.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疟原虫利用红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
B.破红细胞而出的疟原虫可被体液中的抗体杀死
C.疟原虫及其代谢产物破坏了人体的躯体感觉中枢
D.在疟疾严重地区灭蚊属于控制传染源
13.下列对微生物描述正确的是(  )
A.某种微生物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人数越多群体免疫力越强
B.黄曲霉可以在不含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
C.硝化细菌可以在无氮培养基中生长
D.大肠杆菌可以在未灭菌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
14.图1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定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α表示);图2是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α具有最大值
B.只用图1实验即可证明生长素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C.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胚芽鞘向左侧弯曲
D.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α
15.生命科学涉及到众多数值关系,关于如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X表示某植物细胞原生质层长度,Y表示细胞长度,则此时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B.X:Y的比值可表示某胚芽鞘尖端水平放置在太空舱一段时间后,远地侧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的比值
C.若X表示某生物所含嘌呤数,Y表示嘧啶数,则此生物一定不是噬菌体
D.若X表示某细胞第一次测量时目镜测微尺格数,Y表示第二次测量时的格数,则此时显微镜视野变亮
16.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局部结构模式图,其中1为Y染色体.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细胞中不存在X染色体
B.该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最多有8条
C.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D.该细胞分裂后产生两种生殖细胞
17.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ATP的合成和水解
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18.某二倍体动物某细胞内含10条染色体,10个DNA分子,且细胞膜开始缢缩,则该细胞(  )
A.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正在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C.将形成配子D.正在发生DNA复制
19.图中α、β是真核细胞某基因的两条链,γ是另外一条多核苷酸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酶是DNA聚合酶
B.γ彻底水解后可能生成6种小分子物质
C.若该基因为核基因,则该过程发生在分裂期
D.若β链中碱基G占28%,则γ中碱基A占22%
20.为研究淹水时KNO3对甜樱桃根呼吸的影响,设四组盆栽甜樱桃,其中一组淹入清水,其余三组分别淹入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保持液面高出盆土表面,每天定时测定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樱桃根细胞厌氧呼吸生成CO2的场所是线粒体
B.图中A、B、C三点,在单位时间内与氧结合的还原氢最多的是点C
C.淹水时KNO3对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降低有减缓作用
D.实验过程中可以改用CO2的产生量作为为检测有氧呼吸速率的指标
21.与2型糖尿病不同,1型糖尿病的特点是(  )
①胰岛素的分泌绝对不足 ②机体存在胰岛素对抗 ③大多数发生在年轻时
④大多数发生在成年以后 ⑤主要通过胰岛素治疗 ⑥主要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
22.如图表示改变某一因素前后,淀粉溶液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还原糖的结果.请根据此分析,改变下列哪种因素才能获得改变后的结果(  )

A.温度B.pHC.淀粉溶液量D.唾液量
23.如图甲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转化过程,图乙表示在适宜温度条件下该植物净光合速率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①③过程分别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
B.图甲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不可能在同一个细胞中进行
C.图乙中光照强度为B时,细胞内X物质的产生速率比Y物质产生速率要快
D.图乙中光照强度小于A时,两曲线重合的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浓度的限制
24.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若干个)开展了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实验研究,实验开始时打开活塞开关,使水柱液面平齐,然后关闭活塞开关,8小时后,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
容器植物部位光质(光照强度相同且适宜)温度(℃)两侧水柱高度差(mL/8h)
1天竺葵叶红25240
2天竺葵叶黄2530
3紫罗兰叶红25160
4紫罗兰叶黄2520
请根据以上图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表探究性实验课题中的自变量是有3个
B.研究不同光质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合作用,最好选择的容器标号是1和3
C.若容器1的烧杯中加入的是CO2的缓冲液,U型管左侧液面的变化是上升,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是15mL/h
D.为了更准确的测定,应对实验结果进行校正(排除非生物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校正装置的实验结果是左侧液面比右侧液面高,则校正之后的净光合速率比原来大
25.手不小心碰到滚烫的开水壶,会迅速缩回.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B.突触后膜上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神经冲动在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D.这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在脊髓的控制下即可完成
26.如图表示从温暖的室内进入冰天雪地的室外,正常人体产热量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是(  )

A.曲线ab段机体散热量增多
B.曲线ab段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C.曲线bc段酶活性下降
D.曲线ac段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整体达到平衡
27.下列关于肝脏在有机物合成和分解中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肝脏是动物合成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重要器官
B.高密度脂蛋白以胞吞的方式进入肝细胞,可被加工成胆汁酸
C.肝脏能分泌胆汁乳化脂肪
D.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尿素排泄量偏低,可能是肝功能障碍
28.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致敏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B.致敏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C.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着与某种抗原结构相似的物质
D.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29.有一个双链DNA分子共有碱基1400个,其中1条链上(A+T):(G+C)=2:5;构成该DNA分子的氮元素均为14N.将该DNA分子转移到15N的培养基连续复制3次,则一个DNA分子中的腺嘌呤数、以及复制3次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依次为(  )
A.140;2B.200;8C.280;6D.400;8
30.该试题已被管理员删除

二、综合题(共90分)
31.回答下列有关细胞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问题
如图是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简图.其中GLUT2是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Na+/K+ATPase是钠钾ATP水解酶.
(1)小肠上皮细胞面向肠腔的细胞膜形成较多微绒毛,体现了细胞膜  的结构特点.形成微绒毛的意义是  .
(2)图示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的功能有  
A.催化 B.运输物质 C.信息交流 D.密封细胞间隙
(3)据图示分析为什么说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4)根据图示和已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多选,2分)
A.编码以上蛋白质的基因也存在成熟红细胞中
B.Na+/K+ATPase也存在神经元细胞膜上
C.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同时也运载肠腔中的氨基酸
D.Na+/K+ATPase所需ATP来自此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类囊体膜
E.若GLUT2蛋白突变失活,机体将无法吸收葡萄糖.

32.回答下列有关细胞分裂与分化的问题.
图1为某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图2为某细胞分裂图象,图3表示一个细胞分裂周期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的比值图.

(1)图1中[  ]  可以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如  (物质)可以通过该结构.
(2)若图1是一个增殖细胞,与其细胞分裂有关的细胞器的有  .科学家利用含3H标记尿苷(3H?UdR)的培养基培养该细胞,并在其中加入某促进细胞分裂的药物,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和测量到  .
A.G1期变短,该期有大量3H?UdR进入细胞核
B.S期变长,该期有DNA复制和核糖体的增生
C.G2期变短,该期细胞中有纺锤丝蛋白
D.M期相对较短,该期细胞的核膜始终完整
(3)图2中的染色体组数为  ,此细胞属于图3中的  段.
(4)用32P标记某二倍体生物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后期,一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  .
(5)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可形成红细胞、血小板、碱性粒细胞、单核粒细胞等,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造血干细胞仅通过有丝分裂形成三种血细胞
B.血小板、粒细胞的基因选择性表达产物完全不同
C.细胞分化导致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D.造血干细胞有细胞周期,而红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
33.回答有关微生物的问题
人工瘤胃模仿了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胃,可用来发酵处理秸秆,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为了增强发酵效果,研究人员从牛胃中筛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并对其降解纤维素能力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操作必需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的是  
A.称量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各种成分 B.利用平板划线法接种细菌
C.用酒精擦拭双手 D.溶化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各种成分
(2)按功能分,筛选该菌株时所用的培养基称为  ;该培养基中必须添加的成分有  等.
A.琼脂B.葡萄糖C.硝酸铵D.纤维素
(3)此菌株在培养过程中能被利福平抑制,下列微生物中也能被利福平抑制的一组是  
A.支原体 B.手口足病毒 C.自生固氮菌 D.小球藻
E.根霉 F.硝化细菌 G.产甲烷菌
(4)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与纤维素降解产物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研究人员在刚果红培养基平板上,筛到了几株有透明降解圈的菌落(见图).图中降解圈大小与纤维素酶
的  有关.图中降解纤维素能力最强的菌株是   (填图中序号).
(5)研究人员用筛选到的纤维素酶高产菌株J1和J4,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进行发酵测得发酵液中酶活性的结果见图,推测菌株  更适合用于人工瘤胃发酵,理由是  .


34.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
光合作用光反应的简要过程如图所示,

(1)叶绿体色素存在于图中  (多选)
A.P680 B.Cyt b6f C.PC D.P700 E.Fd
(2)CF0和CF1即  .暗反应有关酶存在于  (甲/乙)侧.
(3)据图及所学知识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乙侧的H+只来自于水的分解 B.所有的叶绿素a分子都能光解水
C.NADPH是最终的电子受体 D.光反应时既消耗水分子,又生成水分子.
35.为研究杨树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特点以及外界条件对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研究人员选用外部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如株高、叶片数等)的杨树苗进行实验.
实验一:选取4组杨树苗,分别对第2、4、6、8片叶进行14CO2标记,三天后,测每株苗各部位的放射性相对含量,结果见表一中数值;
实验二:另取两组杨树苗,对第5片叶均用14CO2标记,实验组的第7片叶用黑纸罩上,三天后,测每株苗各部位的放射性相对含量,结果见表二中数值.
表1
组号
叶序
(叶片顺序)1234
顶叶1.81.238.55.3
叶1 38.827.3
叶2*98.201.4
叶40*602.0
叶600*30
叶8000*38.0
叶10000.40.1
叶150000
茎000.350.9
根0005.7
表2
组别
叶序实验组对照组
顶叶8.823
叶1、2
叶3、44.517
叶5*81.4*59.5
叶75.30.5
(注:表中数值均为百分比含量,*为放射性标记叶片)
(1)14CO2在光合作用暗反应的  反应过程被利用.
(2)比较实验一中四个组的实验结果,叶2和叶4的光合产物大部分并没有运输出去,这是由于第2、4叶片仍处于幼龄阶段,所以  .从实验结果还可以看出,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  .
(3)叶序相对小的叶片会主要将其光合产物运向叶序  (大/小)的叶片,根、茎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自叶序  (大/小)的叶片.
(4)从表可以看出,黑暗能够  (促进/抑制)有机物向第7片叶的运输.要想进一步证实你的推论,可以增加一组实验,处理方法是:将第7片叶用单层纱布袋罩上,检测第  片叶的放射性相对含量,如果其放射性相对含量  说明你的推论是正确的.
36.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问题.
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方式(有甲、乙、丙三种方式).(横线上填文字,[]内填编号)

(1)人体在寒冷环境下,可通过图1中激素[  ]分泌量的增加和细胞内  的活动增强以增加产热量,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等变化以减少散热.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及产生寒冷感觉的场所分别是  .
(2)若切除动物的甲状腺,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图1中A的浓度会  ,如果定期给该动物注射定量的激素B,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图1中A的浓度会  .据图1分析,此调节方式属于图2中的  模式.
(3)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2中  模式调节,当人体内  升高时,其分泌量增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  .
(4)尿量超过3L/d称尿崩,尿崩症的病因有多种,一是ADH分泌量  ,二是肾小管细胞表面缺乏  而使ADH不能发挥作用.
(5)人在空腹或饥饿时,血糖下降,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  ,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细胞是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图2中的  模式调节分泌量.
(6)图3表示在神经纤维内Y和Z点插入微电极及灵敏电压计,在X处施以足够的刺激后,记录电极所记录的膜电位变化;图4中①至④为可能记录到的膜电位变化图.下列各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电位变化为图①;记录电极为Y B.电位变化为图②;记录电极为Z
C.电位变化为图③;记录电极为Z D.电位变化为图④;记录电极为Y.
37.如图是人体免疫机制简化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相关细胞,小写字母表示有关物质或结构.

(1)图中表示先天性免疫过程的有  (用数字表示);属于免疫分子的有  (用字母表示).图中小写字母c的名称是  .
(2)从图中信息分析A细胞在免疫过程中的两大作用:  .
38.将不带特殊病原体的若干健康小鼠分成2组,分别注射细菌X和生理盐水,10天后分离出T细胞和血清,再将这些T细胞或血清分别注入之前刚注入细菌X的小鼠.然后逐日检查小鼠脾脏内活菌量.具体过程与结果见图.

(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的作用是  .
(2)从图可知,Ⅱ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是:前两天缓慢上升,然后与Ⅳ组差异不大,后两天菌量上升速率较快的原因可能是:  .
(3)Ⅰ、Ⅱ组的作用差异说明:  .
39.回答有关遗传信息的问题
油菜植物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运向种子后有两条转变途径,如图甲所示,浙江农科院陈锦清教授根据这一机制培育出高产油油菜,产油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58%.其中酶a和酶b分别由基因A和基因B控制合成,图乙是基因A或B表达的部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酶a与酶b结构上的区别是  .
(2)图乙所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称为  ,其中存在  种RNA.图中结构①正在向  (左/右)移动;氨基酸②的密码子是  ;④形成后到达此场所穿过  层磷脂分子.
(3)由n对碱基组成的基因A,控制合成由2条多肽链组成的酶a(考虑终止密码),则该蛋白质中含有氧原子数为  .
(4)在基因B中,α链是转录链,陈教授及其助手诱导β链也能转录,从而形成双链mRNA,提高了油脂产量,其原因是  .

40.回答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
如图甲是一盆栽植物,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作用效应.请回答:

(1)如图甲盆栽植物①②③④四个部位中,生长素合成旺盛的部位是  .解除②处受抑制的方法
是  
(2)将甲图中植物置于左侧光照下,一段时间后,测得③处的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的f,此时 ④处的生长素浓度为  
A.大于f、小于g B.大于f、小于2f C.大于h D.大于g
(3)图乙中曲线CE段表示  .
41.某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的有关实验
(1)该实验的假设为  
方法是:以10mL10?8mol/L的2,4?D溶液配制系列浓度(如示意图丙操作),从1号烧杯中取1mL至2号烧杯中,再向其中注入9mL水,摇匀后取1mL至3号中,以此类推),对5号烧杯中的2,4?D溶液的操作还有  ,该操作遵循了对照实验的  原则.另取一烧杯,注入等量的不含  溶液作对照.将扦插枝条小段吸干水分后,各放入若干段,加盖后置于25℃黑暗中培养一定的时间.烧杯加盖的目的是  .
(2)表为该小组实验数据记录表.由数据可知,抑制生根的浓度是  .
2,4?D浓度(mol/L)010?1210?1110?1010?910?8
生根平均值(mm)8.09.415.120.317.37.3


2019-2019学年上海市十一校联考高三(上)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感受器与其功能对应错误的是(  )
A.侧线??感受水中气味分子B.颊窝??感受红外线
C.前庭器??感受身体平衡D.耳蜗??感受声波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装置,广泛分布于身体各器官和组织内.凡是感受接触、压力、地心引力、张力、运动、姿势以及光、声、热等的感觉器都是物理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多分布在鼻腔和口腔粘膜、舌部、眼结合膜、生殖器官粘膜、内脏壁、血管周围以及神经系统某些部位.
【解答】解:A、鱼类侧线能感受到鱼耳所不能感受的低频振动,当敌害接近时,能及时发觉而逃离,属于物理感受器,不能感受水中气味分子,A错误;
B、颊窝能感受红外线,也能感受温度变化,属于物理感受器,B正确;
C、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即前庭器,C正确;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D正确.
故选:A.

2.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蔗糖和淀粉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B.糖原、蛋白质、纤维素和淀粉都是生物体内的大分子有机物
C.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物体内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共同的终产物
D.在豌豆根细胞中由A、G、T、U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6种
【考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分析】1、糖类由C、H、O组成,是构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包括: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植物)、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动物).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原(动物).
2、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是细胞内许多化学反应的产物或反应物.
【解答】解:A、蔗糖的水解产物有葡萄糖和果糖,淀粉的水解产物为葡萄糖,A正确;
B、糖元、纤维素和淀粉为多糖,它们和蛋白质都是生物体内的大分子有机物,B正确;
C、厌氧呼吸过程不产生水,C错误;
D、在豌豆细胞中由A、G、T、U四种碱基可构成3种脱氧核苷酸和3种核糖核苷酸,即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6种,D正确.
故选:C.

3.下列有关ATP和AD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每个ATP分子中含有两个磷酸键
B.线粒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溶胶中都能形成ATP
D.叶绿体中AD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运动,ATP则向相反方向运动
【考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分析】ATP既是贮能物质,又是供能物质,因其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有大量能量,水解时又释放出大量能量;ATP在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因ATP与ADP可迅速相互转化;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普遍存在于生物界中,是生物界的共性;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分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解答】解:A、每个AT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含有3个磷酸键,A错误;
B、线粒体合成的ATP可以供给各项生命活动,也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B正确;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且能产生少量的能量,因此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C正确;
D、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ATP,而暗反应消耗ATP,故叶绿体中AD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运动,ATP则向相反方向运动,D正确.
故选:A.

4.关于下图所示生物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均在DNA中储存遗传信息
B.abcd均能进行需(有)氧呼吸
C.bd均可在叶绿体中合成有机物
D.bcd均有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分析题图:a为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属于病毒;b为蓝藻,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c为酵母菌,含有成熟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d为叶肉细胞,含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
【解答】解:A、abcd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因此它们均在DNA中储存遗传信息,A正确;
B、a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进行需氧呼吸,B错误;
C、b为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不含叶绿体,C错误;
D、b为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D错误.
故选:A.

5.科学家根据共有序列设计并合成了由47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DNA?EA7,它可以催化两个DNA片段之间的连接,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DNA?EA7分子的特异性取决于其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B.在DNA?EA7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
C.DNA?EA7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有一个磷酸
D.DNA?EA7作用的底物和DNA聚合酶作用的底物不同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DNA?EA7可以催化两个DNA片段之间的连接,其作用类似于DNA连接酶,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的区别:
①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
②DNA连接酶是同时连接双链的切口,而DNA聚合酶只是在单链上将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
③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而DNA聚合酶需要模板
【解答】解:A、DNA分子的特异性取决于其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A正确;
B、在DNA?EA7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B正确;
C、在DNA?E47中,绝大多数脱氧核糖上均连有两个磷酸和一个含N碱基,只有末端的一个脱氧核糖连有一个磷酸和一个含N碱基,C错误;
D、DNA?E47作用的底物是两个DNA片段,而DNA聚合酶作用的底物是单个脱氧核苷酸,D正确.
故选:C.

6.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CO2通过方式a运输
B.Na离子通过方式a进入神经细胞
C.低温只会影响方式b的运输
D.方式b表示物质顺浓度梯度的运输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速率与载体蛋白有关,a的物质跨膜运输速率与载体蛋白成正比,表示协助扩散;曲线b有最大运输速率,属于主动运输.
【解答】解:A、CO2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与载体无关,A错误;
B、Na离子通过方式a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正确;
C、低温能降低分子运动速率,所以会影响所有物质的跨膜运输,C错误;
D、方式b表示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的运输,D错误.
故选:B.

7.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B.Na+、HPO42?、尿素、氨基酸
C.血浆蛋白、Ca2+、载体D.H2O2酶、抗体、胰岛素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成分的判断,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可以看做是内环境的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解答】解: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Na+、HPO42?、尿素、氨基酸都存在于内环境中,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正确;
C、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H2O2酶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B.

8.处于剧烈运动状态下的人体骨骼肌细胞进行细胞呼吸,分解葡萄糖过程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与消耗O2的物质的量的比值是(  )
A.大于0但小于1B.等于1
C.大于1但小于D.大于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人体骨骼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3H6O3+能量.
【解答】解:平静状态人体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吸收氧气的量与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剧烈运动时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剧烈运动时,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只来自有氧呼吸,分解葡萄糖过程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与消耗O2的物质的量相等,比值等于1.
故选:B.

9.如图为叶绿体色素提取与分离的纸层析结果,对此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用蒸馏水提取色素的结果
B.研磨前未加入CaCO3
C.研磨前未加入石英砂(SiO2)或划线次数太少
D.层析时色素线浸没在层析液中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解答】解:A、叶绿体中的色素是脂溶性的,若用蒸馏水提取色素,会分离不到色素带,A错误;
B、CaCO3,防止研磨中叶绿素被破坏,研磨前未加入CaCO3,会叶绿素含量较低,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而该实验结果是各种色素含量都低,B错误;
C、石英砂(SiO2)保证研磨充分,研磨前未加入石英砂(SiO2)或划线次数太少,都会使各种色素带含量低,C正确;
D、层析时色素线浸没在层析液中,会出现滤纸条上没有色素带的现象,D错误.
故选:C.

10.下列是有关实验问题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观察小麦根毛细胞的质壁分离时,需缩小光圈
B.番茄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但不可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材料
C.利用目镜测微尺在显微镜视野中可直接测量物象的大小
D.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因素实验中,采用真空渗水法可测量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量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检测还原糖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1、在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中,眼睛观察的部位有这样几种:对光时,眼睛看着目镜内,手转反光镜,直到在目镜中看到明亮的视野;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为了避免损坏玻片,眼睛要看着物镜;将镜筒降到最低,反方向转到粗准焦螺旋,提升镜筒时,眼睛看着目镜内寻找物象;找到物像并调至清晰后,两眼睁开,左眼观察,右眼绘图.所以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为了避免损坏玻片,眼睛一定要看物镜.
2、斐林试剂可以与还原糖反应呈砖红色,但需要避免使用影响砖红色的显色反应的材料.
3、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
【解答】解:A、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细胞失水,液泡的体积变小,需缩小光圈,A正确;
B、番茄汁呈红色会影响其与斐林试剂的显色反应,不可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材料,B正确;
C、可以利用目镜测微尺在显微镜视野中可直接测量物象的大小,C正确;
D、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因素实验中,不能采用真空渗水法测量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量,D错误.
故选:D.

11.如图曲线a和b不能用于分别表示(  )

A.夏季晴天正午时分棉花叶肉细胞中ADP和[H]含量的变化
B.萌发的植物种子在出土之前有机物种类和干重的变化
C.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液浓度和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
D.细胞分化程度和全能性高低的变化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细胞的分化.
【分析】1、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NADPH和ATP.
2、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吸收水分,鲜重增加;种子萌发前,消耗有机物使得干重减少,出芽后进行光合作用,有机物增加.
3、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4、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脱分化困难,全能性越低.
【解答】解:A、夏季晴天正午时分存在光合午休现象,此时光反应产生的ATP、NADPH数量较多,同时由于二氧化碳不足暗反应消耗的ATP、NADPH数量减少,因此ADP含量下降,NADPH含量上升,A错误;
B、萌发种子在出土前,有机物种类增加,由于细胞呼吸旺盛,消耗的有机物增加,因此干重下降,B正确;
C、细胞质壁分离是由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的,细胞失水越多,植物细胞液浓度越大,原生质体的体积越小,C正确;
D、细胞的分化程度越低,细胞全能性越高,一般情况下细胞全能性与分化程度呈反相关,D正确.
故选:A.

12.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先在雌性按蚊完成受精作用,后寄生于人的肝细胞发育到一定阶段,破肝细胞而出侵入红细胞,发育至一定阶段破红细胞而出(此时被按蚊吸去可继续循环其生活史),病人出现发冷发热的疟疾症状.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疟原虫利用红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
B.破红细胞而出的疟原虫可被体液中的抗体杀死
C.疟原虫及其代谢产物破坏了人体的躯体感觉中枢
D.在疟疾严重地区灭蚊属于控制传染源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答】解:A、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A错误;
B、破红细胞而出的疟原虫可被体液中的抗体杀死,B正确;
C、疟原虫及其代谢产物破坏了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C错误;
D、在疟疾严重地区灭蚊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错误.
故选:B.

13.下列对微生物描述正确的是(  )
A.某种微生物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人数越多群体免疫力越强
B.黄曲霉可以在不含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
C.硝化细菌可以在无氮培养基中生长
D.大肠杆菌可以在未灭菌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
【考点】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分析】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染连就是微生物传染病流行的过程,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选择培养基是指通过培养混合的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种类在这种培养基上是不能生存的培养基.
【解答】解:A、某种微生物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人数越多,说明群体对该病的免疫力越差,A错误;
B、黄曲霉菌属于异养型微生物,黄曲霉不能在不含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B错误;
C、硝化细菌属于自养型微生物,硝化细菌可以在无碳培养基中生长,C错误;
D、细菌的培养基是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如果表示培养特定的细菌,大肠杆菌可以在未灭菌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D正确.
故选:D.

14.图1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定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α表示);图2是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α具有最大值
B.只用图1实验即可证明生长素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C.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胚芽鞘向左侧弯曲
D.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α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解: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促进作用最强,α具有最小值,A错误;
B、由图2可知生长素浓度小于c点时,对于胚芽鞘的生长作用是促进,生长素浓度大于c点时,对于胚芽鞘的生长作用是抑制,B错误;
C、生长素浓度d时,抑制生长,但不是不生长,而是指生长速度减慢,所以胚芽鞘仍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
D、根据图2可知生长素浓度不同时,促进程度可能相同,形成相同的α,D正确.
故选D.

15.生命科学涉及到众多数值关系,关于如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X表示某植物细胞原生质层长度,Y表示细胞长度,则此时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B.X:Y的比值可表示某胚芽鞘尖端水平放置在太空舱一段时间后,远地侧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的比值
C.若X表示某生物所含嘌呤数,Y表示嘧啶数,则此生物一定不是噬菌体
D.若X表示某细胞第一次测量时目镜测微尺格数,Y表示第二次测量时的格数,则此时显微镜视野变亮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细胞观察实验;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1、分析柱形图:图中表示X和Y的比值为1:3.
2、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受重力、单侧光等因素的影响.
3、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
【解答】解:A、若X表示某植物细胞原生质层长度,Y表示细胞长度,则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或处于质壁分离复原状态,因此不能说明此时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A错误;
B、太空舱处于微重力环境中,因此某胚芽鞘尖端水平放置在太空舱一段时间后,远地侧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几乎相等,不能用X:Y的比值来表示,B错误;
C、噬菌体体内只有DNA一种核酸,且为双链DNA,其中的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嘌呤数总数等于嘧啶数.因此,若X表示某生物所含嘌呤数,Y表示嘧啶数,则此生物一定不是噬菌体,C正确;
D、若X表示某细胞第一次测量时目镜测微尺格数,Y表示第二次测量时的格数,则此时显微镜视野变暗,D错误.
故选:C.

16.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局部结构模式图,其中1为Y染色体.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细胞中不存在X染色体
B.该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最多有8条
C.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D.该细胞分裂后产生两种生殖细胞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高等生物细胞局部结构模式图,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中1为Y染色体,则该细胞中不存在X染色体.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由于1为Y染色体,因此细胞中不含X染色体,A正确;
B、该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8条,因此细胞中染色体最多有16条,即有丝分裂后期,B错误;
C、图中一条染色体上同时出现A和a基因,因此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C正确;
D、该细胞分裂后产生A和a两种生殖细胞,D正确.
故选:B.

17.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ATP的合成和水解
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是对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过程和特点的考查,梳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的具体过程,分析该过程中发生的生理活动,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神经递质的分泌过程是胞吐,存在膜的融合与转化过程,A正确;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透性变化,相应的离子通道发生开放或关闭,B正确;
C、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消耗能量,存在ATP的水解和合成过程,C正确;
D、神经递质的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后膜,因此信号分子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D错误.
故选:D.

18.某二倍体动物某细胞内含10条染色体,10个DNA分子,且细胞膜开始缢缩,则该细胞(  )
A.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正在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C.将形成配子D.正在发生DNA复制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解答本题要紧扣题中的关键词“细胞膜开始缢缩”,说明细胞即将分离形成子细胞,这有两种可能: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在充分利用题中所给的另一条件“含10条染色体,10个DNA分子”,从而排除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A、有丝分裂中期时,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并且不发生细胞膜缢缩,故A项排除;
B、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也有2个DNA分子,故B项排除;
C、据题意可知细胞膜开始缢缩,说明此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相等,说明着丝点已分裂,每一极有5条染色体,即无同源染色体,且该生物是二倍体动物,因此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故C项正确;
D、DNA分子复制发生间期,间期的细胞膜不发生缢缩,故D项排除.
故选C.

19.图中α、β是真核细胞某基因的两条链,γ是另外一条多核苷酸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酶是DNA聚合酶
B.γ彻底水解后可能生成6种小分子物质
C.若该基因为核基因,则该过程发生在分裂期
D.若β链中碱基G占28%,则γ中碱基A占22%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α、β是真核细胞某基因的两条链,γ是另外一条多核苷酸链,γ是核糖核苷酸链,该过程是转录过程,图中的酶为RNA聚合酶.
【解答】解:A、图中显示的是转录过程,图中的酶是RNA聚合酶,A错误;
B、γ是核糖核苷酸链,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核糖、磷酸、A、G、C、U四种碱基,共6种小分子,B正确;
C、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则该过程发生在分裂间期,C错误;
D、若β链中碱基G占28%,能推出α链中C占28%,但无法计算出α链T占多少,因此γ中A的含量也不可知,D错误.
故选:B.

20.为研究淹水时KNO3对甜樱桃根呼吸的影响,设四组盆栽甜樱桃,其中一组淹入清水,其余三组分别淹入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保持液面高出盆土表面,每天定时测定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樱桃根细胞厌氧呼吸生成CO2的场所是线粒体
B.图中A、B、C三点,在单位时间内与氧结合的还原氢最多的是点C
C.淹水时KNO3对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降低有减缓作用
D.实验过程中可以改用CO2的产生量作为为检测有氧呼吸速率的指标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分析】无氧呼吸:酒精发酵: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乳酸发酵:C6H12O62C3H6O3+能量
有氧呼吸:C6H12O6+6O2+6 H2O 6CO2+12H2O+能量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反应式: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这一阶段也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
【解答】解:A、樱桃根细胞厌氧呼吸生成CO2的场所细胞质基质,A错误;
B、图中A、B、C三点,在单位时间内与氧结合的还原氢最多的是点A(有氧呼吸速率最大),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同一时间,随KNO3浓度的升高,有氧呼吸速率增大,故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降低有减缓作用,C正确;
D、实验中,根细胞也可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故不可改用CO2的产生量作为检测有氧呼吸速率的指标,D错误;
故选:C.

21.与2型糖尿病不同,1型糖尿病的特点是(  )
①胰岛素的分泌绝对不足 ②机体存在胰岛素对抗 ③大多数发生在年轻时
④大多数发生在成年以后 ⑤主要通过胰岛素治疗 ⑥主要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1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B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导致,绝大多数是自身免疫性疾病;2型糖尿病主要是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到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
2、1型糖尿病多在25岁以前的青少年期起病,少数可在25岁以后的任何年龄起病.胰岛B细胞破坏的程度和速度相差甚大,一般幼儿和儿童较重、较快,成人较慢,决定其临床特点不同.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成年人和老年人,近年来有发病年轻化倾向.患者多肥胖,起病较缓慢,病情较轻,不少病人可长期无代谢紊乱症状.
3、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解答】解:①1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B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导致,①正确;
②2型糖尿病机体存在胰岛素对抗,②错误;
③1型糖尿病多在25岁以前的青少年期起病,少数可在25岁以后的任何年龄起病,③正确;
④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成年人和老年人,④错误;
⑤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⑤正确;
⑥2型糖尿病主要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⑥错误.
故选:A.

22.如图表示改变某一因素前后,淀粉溶液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还原糖的结果.请根据此分析,改变下列哪种因素才能获得改变后的结果(  )

A.温度B.pHC.淀粉溶液量D.唾液量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的条件下,酶在最适温度时活性最大.高温使酶永久失活,而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适宜温度下活性会恢复.
(2)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过酸或过碱会使酶永久失活.
(3)酶的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固定、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4)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加,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解答】解:A、改变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产物的最终产量不变,图中实验组的还原糖生成量明显减少,A错误;
B、改变pH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产物的最终产量不变,图中实验组的还原糖生成量明显减少,B错误;
C、改变底物的量,产物的量则会减少.图中对照组的还原糖生成量一直多于实验组的还原糖生成量,故改变的是淀粉溶液量,即降低了淀粉溶液量,C正确;
D、改变唾液量,即唾液淀粉酶的量,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产物的最终产量不变,图中实验组的还原糖生成量明显减少,D错误.
故选:C.

23.如图甲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转化过程,图乙表示在适宜温度条件下该植物净光合速率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①③过程分别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
B.图甲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不可能在同一个细胞中进行
C.图乙中光照强度为B时,细胞内X物质的产生速率比Y物质产生速率要快
D.图乙中光照强度小于A时,两曲线重合的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浓度的限制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甲图考查的是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过程,图中①③属于光合作用暗反应,①是CO2的固定,③是C3的还原,②④属于有氧呼吸,②第二阶段,④是第一阶段,解答时根据各个过程的特点来分析.
乙图考查的是光照强度和CO2的浓度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A点的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B点的限制因素是CO2的浓度.
【解答】解:A、图甲中①③过程都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A错误;
B、图甲中①③属于光合作用暗反应,②④属于有氧呼吸,可以在同一个细胞中进行,如叶肉细胞,B错误;
C、分析图乙,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细胞内X物质的产生速率比Y物质产生速率要快,C正确;
D、分析图乙,光照强度小于A,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同,但两曲线重叠,说明二氧化碳浓度已不是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强度是限制因素,D错误.
故选:C.

24.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若干个)开展了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实验研究,实验开始时打开活塞开关,使水柱液面平齐,然后关闭活塞开关,8小时后,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
容器植物部位光质(光照强度相同且适宜)温度(℃)两侧水柱高度差(mL/8h)
1天竺葵叶红25240
2天竺葵叶黄2530
3紫罗兰叶红25160
4紫罗兰叶黄2520
请根据以上图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表探究性实验课题中的自变量是有3个
B.研究不同光质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合作用,最好选择的容器标号是1和3
C.若容器1的烧杯中加入的是CO2的缓冲液,U型管左侧液面的变化是上升,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是15mL/h
D.为了更准确的测定,应对实验结果进行校正(排除非生物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校正装置的实验结果是左侧液面比右侧液面高,则校正之后的净光合速率比原来大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分析实验装置:装置中两侧水柱高度差可以表示装置内气体的变化量.当研究植物光合速率时,装置的烧杯中放置CO2的缓冲液,以保证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因此装置中的气体变化主要是产生的氧气量;又由于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氧气的变化量只能表示净光合速率.
【解答】解:A、分析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的种类和光质,A错误;
B、研究不同光质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合作用,实验的自变量为光质,最好选择的容器标号是1和2或3和4,B错误;
C、若容器1的烧杯中加入的是CO2的缓冲液,U型管两侧的高等差是由于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引起的,左侧液面升高,右侧液面降低;两侧水柱高度差240mL/8h,氧气释放量为120mL/8h,因此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是120÷8=15mL/h,C正确;
D、如果校正装置的实验结果是左侧液面比右侧液面高,说明环境条件引起气体总量增多,即实际净光合作用=测定值+校正装置测得值,因此比原来小,D错误.
故选:C.

25.手不小心碰到滚烫的开水壶,会迅速缩回.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B.突触后膜上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神经冲动在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D.这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在脊髓的控制下即可完成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如膝跳反射、排尿反射等.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解答】解:A、反射弧中,突触处兴奋通过神经递质来传递,因此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A正确;
B、突触后膜上会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过程,B正确;
C、反射弧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和在突触处都单向传递,C错误;
D、手不小心碰到滚烫的开水壶,马上缩回来.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D正确.
故选:C.

26.如图表示从温暖的室内进入冰天雪地的室外,正常人体产热量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是(  )

A.曲线ab段机体散热量增多
B.曲线ab段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C.曲线bc段酶活性下降
D.曲线ac段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整体达到平衡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机理:产热?散热;
(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3)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措施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答】解:A、a点正常人从温暖的室内进入冰天雪地的室外,ab段,体温升高,说明机体内环境通过体温调节,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产热越多,散的越多,A正确;
B、ab段,体温升高,说明机体内环境通过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含量增多,增加产热量,B正确;
C、bc段体温相对稳定,酶活性不变,C错误;
D、ac段说明机体内环境通过体温调节,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维持体温相对恒定,D正确.
故选:C.

27.下列关于肝脏在有机物合成和分解中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肝脏是动物合成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重要器官
B.高密度脂蛋白以胞吞的方式进入肝细胞,可被加工成胆汁酸
C.肝脏能分泌胆汁乳化脂肪
D.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尿素排泄量偏低,可能是肝功能障碍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乳糜微粒CM:CM来源于食物脂肪,颗粒最大,含外源性甘油三酯近90%,因而其密度最低.正常人空腹12小时后采血,血浆中无CM.由于CM颗粒大,不能进入动脉壁内,一般不致动脉粥样硬化,但易诱发胰腺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餐后高血脂症亦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这类脂蛋白中甘油三酯含量仍然很丰富,占一半以上.VLDL与动脉硬化的关系一直没有定论.以往认为正常的VLDL不具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为它们携带相对少量的胆固醇,另外VLDL颗粒相对大,不易透过动脉内膜.  
3、低密度脂蛋白LDL:这是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一种脂蛋白,其胆固醇的含量在一半以上.LDL是所有血浆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胆固醇来自血液循环中的LDL.LDL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与其本身的一些特点有关,即LDL相对较小,能很快穿过动脉内膜层.因小颗粒LDL易被氧化,所以比大颗粒LDL更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4、高密度脂蛋白HDL:颗粒最小,其结构特点是脂质和蛋白质部分几乎各占一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人群中的HDL胆固醇水平<0.907mmol/L,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为HDL?C>1.68mmol/L者的8倍.HDL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由于它能将周围组织包括动脉壁内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有关.HDL被认为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清除血液和细胞中过多的胆固醇,将沉积在血管壁的胆固醇、血小板颗粒剥离下来带回肝脏,转化为胆酸,最后变为胆汁,经肠道排出体外.
【解答】解:A、肝细胞合成甘油三酯和胆固醇,A正确;
B、外周组织中多余的胆固醇由高密度脂蛋白吸收并运送到肝脏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胆汁酸排出体外,B正确;
C、沉积在血管壁的胆固醇、血小板颗粒被剥离下来带回肝脏,转化为胆酸,最后变为胆汁,胆汁能乳化脂肪颗粒的作用,C正确;
D、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尿素等排泄量偏低,可能是肾功能障,D错误.
故选:D.

28.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致敏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B.致敏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C.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着与某种抗原结构相似的物质
D.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由题干可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因自身免疫反应而被破坏,导致患者体内胰岛B细胞死亡,胰岛素因胰岛B细胞的死亡而缺乏,该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解答】解:A、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B细胞的死亡其胰岛素水平会低于正常水平,A错误;
B、致敏T细胞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B错误;
C、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着与某种抗原结构相似的物质,C正确;
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导致效应T细胞增多,进而导致更多的胰岛B细胞死亡而加重该病情,D错误.
故选:C.

29.有一个双链DNA分子共有碱基1400个,其中1条链上(A+T):(G+C)=2:5;构成该DNA分子的氮元素均为14N.将该DNA分子转移到15N的培养基连续复制3次,则一个DNA分子中的腺嘌呤数、以及复制3次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依次为(  )
A.140;2B.200;8C.280;6D.400;8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在双链DNA分子中,A=T,G=C.DNA分子的一条链上(A+T):(G+C)=2:5,则另一条链和整个DNA分子上(A+T):(G+C)都是2:5.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解答】解:由于整个DNA分子上(A+T):(G+C)也是2:5,所以一个DNA分子中A+T=400个,又A=T,因此,腺嘌呤为200个.由于DNA分子转移到15N的培养基连续复制3次,所以得到的8个DNA分子都含有15N.
故选:B.

30.该试题已被管理员删除

二、综合题(共90分)
31.回答下列有关细胞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问题
如图是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简图.其中GLUT2是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Na+/K+ATPase是钠钾ATP水解酶.
(1)小肠上皮细胞面向肠腔的细胞膜形成较多微绒毛,体现了细胞膜 (半)流动性 的结构特点.形成微绒毛的意义是 增多细胞膜上载体蛋白(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数量,高效地吸收肠腔的葡萄糖等物质) .
(2)图示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的功能有 ABD 
A.催化 B.运输物质 C.信息交流 D.密封细胞间隙
(3)据图示分析为什么说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葡萄糖通过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此过程需消耗能量,能量来自于Na+转运时释放的能量. 
(4)根据图示和已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D (多选,2分)
A.编码以上蛋白质的基因也存在成熟红细胞中
B.Na+/K+ATPase也存在神经元细胞膜上
C.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同时也运载肠腔中的氨基酸
D.Na+/K+ATPase所需ATP来自此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类囊体膜
E.若GLUT2蛋白突变失活,机体将无法吸收葡萄糖.

【考点】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分析图解: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而运出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易化扩散.
【解答】解:(1)小肠上皮细胞面向肠腔的细胞膜形成较多微绒毛,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形成微绒毛的意义是增多细胞膜上载体蛋白(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数量,高效地吸收肠腔的葡萄糖等物质).
(2)A.Na+/K+ATPase能催化ATP水解,A正确;
B.Na+驱动葡萄糖运输,B正确;
C.图中小肠上皮细胞具有运输物质的作用,未体现信息交流的功能,C错误;
D.图中右边“紧密连接”,说明蛋白质具有密封细胞间隙的作用,D正确.
故图示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的功能有ABD.
(3)据图分析,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原因是葡萄糖通过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此过程需消耗能量,能量来自于Na+转运时释放的能量.
(4)A.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也没有编码以上蛋白质的基因,A错误;
B.Na+/K+ATPase也存在神经元细胞膜上,用于钠钾的运输,B正确;
C.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只能驱动钠运输,C错误;
D.Na+/K+ATPase所需ATP来自此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类囊体膜产生的ATP,用于暗反应,D错误;
E.据图分析,GLUT2蛋白能将小肠内的葡萄糖运输进入细胞内液,如突变失活,机体将无法吸收葡萄糖,E正确;
故选:ACD.
故答案为:
(1)(半)流动性 增多细胞膜上载体蛋白(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数量,高效地吸收肠腔的葡萄糖等物质)
(2)ABD
(3)葡萄糖通过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此过程需消耗能量,能量来自于Na+转运时释放的能量.
(4)ACD

32.回答下列有关细胞分裂与分化的问题.
图1为某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图2为某细胞分裂图象,图3表示一个细胞分裂周期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的比值图.

(1)图1中[ ⑦ ] 核膜(或核孔) 可以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如 RNA(或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或DNA聚合酶;或解旋酶) (物质)可以通过该结构.
(2)若图1是一个增殖细胞,与其细胞分裂有关的细胞器的有 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 .科学家利用含3H标记尿苷(3H?UdR)的培养基培养该细胞,并在其中加入某促进细胞分裂的药物,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和测量到 AC .
A.G1期变短,该期有大量3H?UdR进入细胞核
B.S期变长,该期有DNA复制和核糖体的增生
C.G2期变短,该期细胞中有纺锤丝蛋白
D.M期相对较短,该期细胞的核膜始终完整
(3)图2中的染色体组数为 4个 ,此细胞属于图3中的 DE 段.
(4)用32P标记某二倍体生物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后期,一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 20 .
(5)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可形成红细胞、血小板、碱性粒细胞、单核粒细胞等,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BC .
A.造血干细胞仅通过有丝分裂形成三种血细胞
B.血小板、粒细胞的基因选择性表达产物完全不同
C.细胞分化导致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D.造血干细胞有细胞周期,而红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分化.
【分析】分析图1:①细胞膜,②线粒体,③高尔基体,④核糖体,⑤染色质,⑥核仁,⑦核孔;
分析图2:图2含有同源染色体,且为着丝点分裂,是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图3:图3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其中AB段表示S期,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包括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解答】解:(1)图1中⑦核膜可以允许大分子(如mR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物质通过.
(2)图1为动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合成蛋白质)、中心体(前期形成纺锤体);加入某促进细胞分裂的药物后,细胞分裂周期变短,则G1期和G2期也变短,又含3H标记尿苷(3H?UdR)是合成RNA的原料,在G1期和G2期细胞中进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该这两个时期有大量3H?UdR进入细胞核.
(3)图2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此时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对应于图3中的DE段.
(4)用32P标记某二倍体生物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中都有一条链被32P标记;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间期,DNA又进行了一次半保留复制,因此在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一个细胞中有40条染色体,三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20.
(5)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可形成红细胞、血小板、碱性粒细胞、单核粒细胞等,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BC.
A.造血干细胞形成三种血细胞时,除了通过有丝分裂增殖外,还发生了细胞分化,A错误;
B.血小板、粒细胞的基因选择性表达产物不完全相同,而不是完全不同,B错误;
C.细胞分化不会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C错误;
D.造血干细胞能进行连续的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红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D正确.
故选:ABC.
故答案为:
(1)⑦核膜(或核孔) RNA(或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或DNA聚合酶;或解旋酶)
(2)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 AC
(3)4个 DE
(4)20
(5)ABC

33.回答有关微生物的问题
人工瘤胃模仿了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胃,可用来发酵处理秸秆,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为了增强发酵效果,研究人员从牛胃中筛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并对其降解纤维素能力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操作必需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的是 B 
A.称量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各种成分 B.利用平板划线法接种细菌
C.用酒精擦拭双手 D.溶化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各种成分
(2)按功能分,筛选该菌株时所用的培养基称为 选择培养基 ;该培养基中必须添加的成分有 ACD 等.
A.琼脂B.葡萄糖C.硝酸铵D.纤维素
(3)此菌株在培养过程中能被利福平抑制,下列微生物中也能被利福平抑制的一组是 ACFG 
A.支原体 B.手口足病毒 C.自生固氮菌 D.小球藻
E.根霉 F.硝化细菌 G.产甲烷菌
(4)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与纤维素降解产物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研究人员在刚果红培养基平板上,筛到了几株有透明降解圈的菌落(见图).图中降解圈大小与纤维素酶
的 量与活性 有关.图中降解纤维素能力最强的菌株是 ①  (填图中序号).
(5)研究人员用筛选到的纤维素酶高产菌株J1和J4,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进行发酵测得发酵液中酶活性的结果见图,推测菌株 J4 更适合用于人工瘤胃发酵,理由是 发酵过程会产热和产酸,J4菌株在较高温度和酸性环境下酶的活性更高 .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微生物培养的关键是无菌操作.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除考虑营养条件外,还要考虑pH、温度和渗透压等条件,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消毒.可以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显微镜计数法进行统计计数.
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刚果红可以在细菌菌落形成前倒平板时加入,也可以在菌落形成后加入.若在细菌菌落形成前倒平板时加入刚果红,则所加刚果红要进行灭菌,以防杂菌的侵入,影响纤维素分解菌菌落的形成;若在菌落形成后加入刚果红,则不需要灭菌.
【解答】解:(1)A、配制培养基称量时不需要无菌操作,因为配制完成后需要灭菌处理,A错误;
B、平板划线法接种微生物必须进行无菌操作,B正确;
C、用酒精擦拭双手需要进行消毒,C错误;
D、溶化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各种成分不需要无菌操作,D错误.
故选:B.
(2)根据题意可知,筛选该菌株时所用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该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其中必须添加琼脂,需要添加硝酸铵作为氮源,添加纤维素作为唯一的碳源,故选:ACD.
(3)纤维素分解菌属于细菌,是原核生物,此菌株在培养过程中能被利福平抑制,所以只有属于原核生物的能够被利福平抑制,题干所述属于原核生物的有支原体、自生固氮菌、硝化细菌和产甲烷菌.
(4)在刚果红培养基平板上,筛到了几株有透明降解圈的菌落,降解圈大小与纤维素酶的多少和活性有关.纤维素酶的量越多,活性越强,分解的纤维素越多,透明降解圈越大,所以图中降解纤维素能力最强的菌株是①.
(5)由于胃部PH值较低,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发酵过程会产热和产酸,J4菌株在较高温度和酸性环境下酶的活性更高,所以推测菌株J4更适合用于人工瘤胃发酵.
故答案为:
(1)B
(2)选择培养基 ACD
(3)ACF
(4)量与活性 ①
(5)J4 发酵过程会产热和产酸,J4 菌株在较高温度和酸性环境下酶的活性更高

34.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
光合作用光反应的简要过程如图所示,

(1)叶绿体色素存在于图中 AD (多选)
A.P680 B.Cyt b6f C.PC D.P700 E.Fd
(2)CF0和CF1即 ATP合成酶 .暗反应有关酶存在于 甲 (甲/乙)侧.
(3)据图及所学知识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A.乙侧的H+只来自于水的分解 B.所有的叶绿素a分子都能光解水
C.NADPH是最终的电子受体 D.光反应时既消耗水分子,又生成水分子.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光反应又称为光系统电子传递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来自于太阳的光能使绿色生物的叶绿素产生高能电子从而将光能转变成电能,然后电子通过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中的电子传递链间的移动传递,并将H+质子从叶绿体基质传递到类囊体腔,建立电化学质子梯度,用于ATP的合成.光反应的最后一步是高能电子被NADP+接受,使其被还原成NADPH;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准确地说光反应是通过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并将光能为化学能,形成ATP和NADPH的过程.
【解答】解:(1)分析题图可知,图中P680、P700具有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作用,因此是叶绿素存在的部位.
(2)分析题图可知,H+通过CF0?CF1传递过程,使ADP和Pi形成ATP,因此CF0和CF1是ATP合成酶;暗反应有关的酶存在于叶绿体基质中,暗反应需要光反应产生的ATP与NADPH,图中的甲侧含有ATP和NADPH,因此甲侧是暗反应的场所.
(3)分析题图可知,乙侧的H+既来自于乙侧水的分解,也来自于甲侧;由题图可知,能光解水的是P680,P700不能光解水;光反应过程中最终的电子受体是NADH+;由题图可知,光反应时2分子水光解形成4个H+,其中2个传递到到类囊体腔,建立电化学质子梯度,用于ATP的合成,其余2个由生成水.
故答案为:
(1)AD
(2)ATP合成酶 甲
(3)D

35.为研究杨树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特点以及外界条件对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研究人员选用外部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如株高、叶片数等)的杨树苗进行实验.
实验一:选取4组杨树苗,分别对第2、4、6、8片叶进行14CO2标记,三天后,测每株苗各部位的放射性相对含量,结果见表一中数值;
实验二:另取两组杨树苗,对第5片叶均用14CO2标记,实验组的第7片叶用黑纸罩上,三天后,测每株苗各部位的放射性相对含量,结果见表二中数值.
表1
组号
叶序
(叶片顺序)1234
顶叶1.81.238.55.3
叶1 38.827.3
叶2*98.201.4
叶40*602.0
叶600*30
叶8000*38.0
叶1000 0.40.1
叶150000
茎000.350.9
根0005.7
表2
组别
叶序实验组对照组
顶叶8.823
叶1、2
叶3、44.517
叶5*81.4*59.5
叶75.30.5
(注:表中数值均为百分比含量,*为放射性标记叶片)
(1)14CO2在光合作用暗反应的 CO2固定 反应过程被利用.
(2)比较实验一中四个组的实验结果,叶2和叶4的光合产物大部分并没有运输出去,这是由于第2、4叶片仍处于幼龄阶段,所以 叶还在不断生长需要有机物补充 .从实验结果还可以看出,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 双向的 .
(3)叶序相对小的叶片会主要将其光合产物运向叶序 小 (大/小)的叶片,根、茎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自叶序 大 (大/小)的叶片.
(4)从表可以看出,黑暗能够 促进 (促进/抑制)有机物向第7片叶的运输.要想进一步证实你的推论,可以增加一组实验,处理方法是:将第7片叶用单层纱布袋罩上,检测第 7 片叶的放射性相对含量,如果其放射性相对含量 大于对照组而小于实验组 说明你的推论是正确的.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1、植物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水光解产生氧气和还原氢,同时将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二氧化碳固定都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ATP的作用下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2、分析表格信息可知:
表格1,实验的自变量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不同叶片,第2、4片叶中标记的放射性在一段时间后仍然较高,向其他部位运输的较少,主要是向上运输(运向叶序小的叶片);第6、8片叶中的放射性一段时间后,既出现在植物的上部,也出现在植物下部茎、根部位);第8片叶中的放射性进入到根部,说明有机物能运输到根.
表格2,实验的自变量是第7片叶是否接受光照,由实验数据可知,实验组第7片叶用黑纸罩上,与对照组相比,三天后第7片叶中的放射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黑暗的条件下有利于有机物向第7片叶运输.
【解答】解:(1)由光合作用过程可知,14CO2在光合作用暗反应的二氧化碳固定阶段被利用.
(2)由表格信息知,实验一中四个组的实验中,相同时间内,叶2和叶4的光合产物运出的少,大部分并没有运输出去,这是因为第2、4叶片仍处于幼龄阶段,自身生长需要较多的有机物;叶6和叶8中的有机物既可以向上运输,也可以向下运输,说明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双向的.
(3)由表格1数据可知,叶序相对小的叶片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运向叶序小的叶片;根、茎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自叶序叶序较大的叶片.
(4)由表格信息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暗处理的第7片叶中的放射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黑暗的条件下有利于有机物向第7片叶运输;要进一步证实你的推论,增加一组第7片叶用单层纱布袋罩上的实验,检测第7片叶的放射性,如果其放射性相对含量大于对照组而小于实验组,则推论成立.
故答案为:
(1)CO2固定
(2)叶还在不断生长需要有机物补充 双向的
(3)小 大
(4)促进 7 大于对照组而小于实验组

36.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问题.
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方式(有甲、乙、丙三种方式).(横线上填文字,[]内填编号)

(1)人体在寒冷环境下,可通过图1中激素[ A、B、C ]分泌量的增加和细胞内 氧化分解(细胞呼吸) 的活动增强以增加产热量,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等变化以减少散热.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及产生寒冷感觉的场所分别是 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
(2)若切除动物的甲状腺,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图1中A的浓度会 增高 ,如果定期给该动物注射定量的激素B,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图1中A的浓度会 下降 .据图1分析,此调节方式属于图2中的 甲 模式.
(3)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2中 乙 模式调节,当人体内 细胞外液渗透压 升高时,其分泌量增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 组织液 .
(4)尿量超过3L/d称尿崩,尿崩症的病因有多种,一是ADH分泌量 不足 ,二是肾小管细胞表面缺乏 相应受体 而使ADH不能发挥作用.
(5)人在空腹或饥饿时,血糖下降,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 胰岛A细胞 ,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细胞是 肝细胞、脂肪细胞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图2中的 丙 模式调节分泌量.
(6)图3表示在神经纤维内Y和Z点插入微电极及灵敏电压计,在X处施以足够的刺激后,记录电极所记录的膜电位变化;图4中①至④为可能记录到的膜电位变化图.下列各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A.电位变化为图①;记录电极为Y B.电位变化为图②;记录电极为Z
C.电位变化为图③;记录电极为Z D.电位变化为图④;记录电极为Y.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分析图1: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为促甲状腺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C为肾上腺素;D能作用于肝脏和肌肉,应为胰岛素.
分析图2: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其中甲激素的调节属于下丘脑→垂体→靶腺的分级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乙激素为下丘脑分泌,但由垂体释放,应该为抗利尿激素;丙激素是由神经系统控制分泌腺分泌的.
分析图3、4:电流表的两电极在神经纤维膜内,在Y电极的左侧X处给以足够的刺激后,兴奋先后经过左右两电极,分别引起电流表指针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解答】解:(1)寒冷环境下,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和C肾上腺素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使细胞呼吸增强以增加产热量;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寒冷感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2)切除动物的甲状腺,身体内的额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为了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图1中A(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会增高.定期给该动物注射定量的激素B(甲状腺激素),由于负反馈调节机制,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图1中A(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会下降.据图1分析,此调节方式属于图2中的甲模式.
(3)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后叶释放,属于图2中的乙模式,当人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其分泌量增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4)尿量超过3L/d称尿崩,尿崩症的病因有多种,一是ADH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不足,二是肾小管细胞表面缺乏相应受体而使ADH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
(5)血糖下降,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脂肪分解;另一方面下丘脑也可以通过神经系统作用于腺体分泌激素,属于丙模式.
(6)根据图3、4可知,电流表的两电极在神经纤维膜内,在Y电极的左侧X处给以足够的刺激后,兴奋先后经过左右两电极,分别引起电流表指针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图①至④中只有④符合要求,且可以记录电极为Y.故选:D.
故答案为:
(1)A、B、C   氧化分解(细胞呼吸) 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2)增高 下降 甲
(3)乙 细胞外液渗透压 组织液
(4)不足 相应受体
(5)胰岛A细胞  肝细胞、脂肪细胞  丙
(6)D

37.如图是人体免疫机制简化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相关细胞,小写字母表示有关物质或结构.

(1)图中表示先天性免疫过程的有 ① (用数字表示);属于免疫分子的有 def (用字母表示).图中小写字母c的名称是 糖蛋白 .
(2)从图中信息分析A细胞在免疫过程中的两大作用: 吞噬细胞吞噬、消灭体液中的抗原,将抗原吞噬、处理和呈递给T细胞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据图可知,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C为B淋巴细胞,D为记忆B细胞,E为效应B细胞能产生g抗体,a表示抗原,B表示受体,c为抗体,a、b为抗原决定簇,c为T的识别作用的糖蛋白,Th细胞分泌的物质def细胞因子.分析题图可知,①②③④是体液免疫的过程;①⑤⑥是细胞免疫的过程.
【解答】解:(1)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图中①过程表示吞噬细胞吞噬、处理病原体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体液中的抗原时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作用;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和呈递给T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和呈递给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
故答案为:
(1)①def 糖蛋白
(2)吞噬细胞吞噬、消灭体液中的抗原,将抗原吞噬、处理和呈递给T细胞

38.将不带特殊病原体的若干健康小鼠分成2组,分别注射细菌X和生理盐水,10天后分离出T细胞和血清,再将这些T细胞或血清分别注入之前刚注入细菌X的小鼠.然后逐日检查小鼠脾脏内活菌量.具体过程与结果见图.

(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的作用是 对照 .
(2)从图可知,Ⅱ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是:前两天缓慢上升,然后与Ⅳ组差异不大,后两天菌量上升速率较快的原因可能是: 细菌X为进入了细胞内,血清中的抗体无法有效抑制细胞内的细菌繁殖 .
(3)Ⅰ、Ⅱ组的作用差异说明: T细胞(活化T细胞)抑制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细胞内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实验的流程与结果可知,该实验是要判断对于细菌X的免疫是T细胞发挥作用还是血清的作用.给A组小鼠注射X,使小鼠产生免疫应答,提取T细胞与血清注射到已注入X细菌的小鼠体内,通过对小鼠脾脏中X细菌的分析,说明是T细胞还是血清所起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只有注射了免疫小鼠T细胞的一组,感染小鼠脾细胞中的细菌X没有数量上的增加,从而说明了活性T细胞在免疫中的作用,也说明了细菌X是寄生在细胞中的.特异性免疫是针对特定的抗原发挥作用的,因此注射细菌X后获得的免疫只是针对细菌X,Ⅰ~Ⅳ小鼠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前都必须先注射细菌X.从实验结果图可知,注射T细胞与血清是在感染的后一天,也将注射细菌X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前一天.据此,显然可以知道B组的实验仅是起对照作用的.
【解答】解:(1)B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没有用细菌X处理,故B组的作用是作为对照.
(2)Ⅱ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是:前两天缓慢上升,然后与Ⅳ组差异不大,后两天菌量上升速率较快的原因可能是细菌X为进入了细胞内,血清中的抗体无法有效抑制细胞内的细菌繁殖.
(3)I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抑制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细胞内.
故答案为:
(1)对照
(2)细菌X为进入了细胞内,血清中的抗体无法有效抑制细胞内的细菌繁殖.
(3)T细胞(活化T细胞)抑制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细胞内

39.回答有关遗传信息的问题
油菜植物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运向种子后有两条转变途径,如图甲所示,浙江农科院陈锦清教授根据这一机制培育出高产油油菜,产油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58%.其中酶a和酶b分别由基因A和基因B控制合成,图乙是基因A或B表达的部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酶a与酶b结构上的区别是 构成它们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其空间结构不同 .
(2)图乙所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称为 翻译 ,其中存在 3 种RNA.图中结构①正在向 右 (左/右)移动;氨基酸②的密码子是 UCU ;④形成后到达此场所穿过 0 层磷脂分子.
(3)由n对碱基组成的基因A,控制合成由2条多肽链组成的酶a(考虑终止密码),则该蛋白质中含有氧原子数为  .
(4)在基因B中,α链是转录链,陈教授及其助手诱导β链也能转录,从而形成双链mRNA,提高了油脂产量,其原因是 翻译过程不能进行,不能合成酶b,更多的PEP转化成油脂 .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1、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对基因多样性和转录、翻译过程的综合性考查,回忆基因多样性的原因,分析甲图和乙图获取有效信息并根据问题的具体要求进行解答.
2、图甲中,PEP代谢途径不同是由于酶不同,酶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不同,控制合成酶a的是基因A,控制合成酶b的基因B,基因A和B不同是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图乙是翻译过程,其中①是核糖体,②是氨基酸,③是肽链,④mRNA,⑤是tRNA.
【解答】解:(1)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的原因是由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蛋白质的结构千差万别.
(2)分析题图乙可知,该过程是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合成肽链的过程,称为翻译过程;参与翻译过程的有rRNA(核糖体RNA)、mRNA、tRNA;看图可知,结构①正在向右移动,由题图可知,氨基酸2的反密码子是AGA,其密码子是UCU;分析题图可知,4是mRNA,在细胞核内经转录过程形成后由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不穿过磷脂双分子层.
(3)由n个碱基对组成的基因,则基因中含有由2n个碱基,根据DNA中碱基:RNA中碱基:蛋白质中氨基酸=6:3:1,则密码子个数为,考虑终止密码,则蛋白质中氨基酸个数为=?1,脱水的个数=氨基酸个数?链数=?2,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原子总数?脱去水分子数=2(?1)?(?2)=.
(4)如果β链也能转录形成mRNA,与α链转录形成的mRNA结合形成双链RNA,翻译过程不能进行,不能合成酶b,更多的PEP转化成油脂,增大了油脂产量.
故答案应为:
(1)构成它们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其空间结构不同
(2)翻译 3 右 UCU 0
(3)
(4)翻译过程不能进行,不能合成酶b,更多的PEP转化成油脂

40.回答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
如图甲是一盆栽植物,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作用效应.请回答:

(1)如图甲盆栽植物①②③④四个部位中,生长素合成旺盛的部位是 ① .解除②处受抑制的方法
是 去掉顶芽 
(2)将甲图中植物置于左侧光照下,一段时间后,测得③处的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的f,此时 ④处的生长素浓度为 B 
A.大于f、小于g B.大于f、小于2f C.大于h D.大于g
(3)图乙中曲线CE段表示 生长素浓度超过适宜浓度后,促进作用减弱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较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个的向地生长和顶端优势是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重要体现;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植物的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
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长得快,向光侧分布少,长得慢.
【解答】解:(1)植物具有顶端优势现象,所以图甲盆栽植物①②③④四个部位中,生长素合成旺盛的部位是顶芽 ①.解除②处受抑制的方法是 去掉顶芽.
(2)将甲图中植物置于左侧光照下,一段时间后,测得③处的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的f,由于背光侧生长较向光侧快,推测④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f、小于2f.(3)图乙中曲线CE段表示生长素浓度超过适宜浓度后,促进作用减弱.
故答案为:
(1)①去掉顶芽
(2)B
(3)生长素浓度超过适宜浓度后,促进作用减弱

41.某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的有关实验
(1)该实验的假设为 适宜浓度的2.4?D可以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方法是:以10mL10?8mol/L的2,4?D溶液配制系列浓度(如示意图丙操作),从1号烧杯中取1mL至2号烧杯中,再向其中注入9mL水,摇匀后取1mL至3号中,以此类推),对5号烧杯中的2,4?D溶液的操作还有 移去1mL ,该操作遵循了对照实验的 等量 原则.另取一烧杯,注入等量的不含 2,4?D 溶液作对照.将扦插枝条小段吸干水分后,各放入若干段,加盖后置于25℃黑暗中培养一定的时间.烧杯加盖的目的是 防止水分的挥发影响溶液浓度 .
(2)表为该小组实验数据记录表.由数据可知,抑制生根的浓度是 10?8mol/L .
2,4?D浓度(mol/L)010?1210?1110?1010?910?8
生根平均值(mm)8.09.415.120.317.37.3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由于在不加2,4?D时,生根平均值为8.0,而2,4?D浓度为10?8mol/L时,生根平均值为7.3,所以说从10?8mol/L开始抑制生根.
【解答】解:(1)该实验的假设为适宜浓度的2.4?D可以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方法是:以10mL10?8mol/L的2,4?D溶液配制系列浓度(如示意图丙操作),从1号烧杯中取1mL至2号烧杯中,再向其中注入9mL水,摇匀后取1mL至3号中,以此类推),对5号烧杯中的2,4?D溶液的操作还有移去1mL,该操作遵循了对照实验的等量原则.另取一烧杯,注入等量的不含2,4?D溶液作对照.将扦插枝条小段吸干水分后,各放入若干段,加盖后置于25℃黑暗中培养一定的时间.烧杯加盖的目的是防止水分的挥发影响溶液浓度.
(2)根据图表分析可知:由于在不加2,4?D时,生根平均值为8.0,而2,4?D浓度为10?8mol/L时,生根平均值为7.3,所以说从10?8mol/L开始抑制生根.
故答案为:
(1)适宜浓度的2.4?D可以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移去1mL 等量(或控制无关变量不变) 2,4?D 防止水分的挥发影响溶液浓度
(2)10?8mol/L


2019年12月17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1155152.html

相关阅读:山东省平邑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实验班月考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