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C.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段引领全文。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的写作意图。
B.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D.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D.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迤,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嘱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也?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能有与人共事而逃于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矣。
当狼兵之被杀也,凤阳督马士英怒,疏劾徽人杀官军状,将致佥事公于死。天一为赍辨疏,诣阙上之,复作《吁天说》,流涕诉诸贵人,其事始得白。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其后竟与公同死,虽古义烈之士,无以尚也。
汪琬曰:方胜国之末,新安士大夫死忠者,有汪公伟、凌公?与佥事公三人,而天一独以诸生殉国。予闻天一游淮安,淮安民妇冯氏者,?肝活其姑,天一征诸名士作诗文表章之,欲疏于朝,不果。盖其人好奇尚气类如此。
(节选自汪琬《江天一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躬畚土筑垣以居 躬:亲自
B.间出逆战 间:有时
C.嘱其母于天表 嘱:托付
D.盖其人好奇尚气类如此 类:好像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是宜筑关于此 赵尝五战于秦
B.有知天一者 马之千里者
C.当狼兵之被杀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D.而天一独以诸生殉国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天一安贫乐道,注重品节。他家贫屋坏,置身于漏屋之中,虽日晒雨淋,却能吟诵自如;更提倡读书人立品为先。
B.江天一不畏强敌,敢于担当。他一介诸生,却于乱世挺身而出;清兵下江南,他县多望风而附,他却率众奋起抗清。
C.江天一勇赴国难,至死不屈。他英勇杀敌,义无反顾,兵败城陷后慷慨就义,并说他如果不死,就一定会再次起兵。
D.江天一正直热忱,仗义执言。他为佥事公被杀一案,奔走呼告,上奏朝廷,又作《吁天说》,最终使得冤案真相大白。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
译文:
(2)笑谢曰:“焉能有与人共事而逃于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
译文:
(3)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
译文:
阅读下而两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8.两首登临诗结构上起承转合,有着相似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
9.两首诗的尾联都提到“使人愁”,但所指不同。请结合作品简析“愁”的内涵。(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是日也,天朗气清,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① ,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②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③世间行乐亦如此,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 ,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⑤春水碧于天, 。 (韦庄《菩萨蛮(其二)》)
⑥山河破碎风飘絮, 。 (文天祥《过零丁洋》)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翠湖心影
汪曾祺
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
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我以后也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大片大片的水浮莲。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③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这是我这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有一个侧院,院里种了好多盆白茶花。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拔,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们想看的书大都能够借到。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于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④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阁上是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帐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
⑤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⑥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⑦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⑧前几年,听说因为搞什么“建设”,挖断了水脉,翠湖没有水了。我听了,觉得怅然,而且,愤怒了。这是怎么搞的!谁搞的?翠湖会成了什么样子呢?那些树呢?那些水浮莲呢?那些鱼呢?
⑨最近听说,翠湖又有水了,我高兴!我当然会想到这是三中全会带来的好处。这是拨乱反正。
⑩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这又会成了什么样子呢?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一九八四年五月九日
11.请结合全文,回答下列问题。(4分)
(1)①段作者为什么认为用“昆明的眼睛”来比喻翠湖是非常贴切的?
答:
(2)⑤段画线句中“不名一钱”和“无穷无尽”该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
12.请从修辞和描写的角度简要赏析②段中的画线句子。(6分)
答:
13.主要记叙作者对翠湖的回忆,为何文末要提到最近几年所听说的变化呢?(6分)
答:
14.文章以“翠湖心影”为题,记叙了翠湖在作者心中留下的诸多美好回忆。请结合文本选择两个方面来具体谈谈你所理解的“心影”。(8分)
答:
第Ⅱ卷(表选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星宿/乳臭 搭讪/赡养费 粗犷/旷日持久
B.卓越/斟酌 沙砾/沥青路 鞭挞/纷至沓来
C.呜咽/奖掖 嗔目/俯卧撑 诘难/殚精竭虑
D.玄虚/舷梯 体恤/畜牧业 剽悍/虚无缥缈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A.翔实 弘扬 舶来品 名门望族 励精图治
B.高粱 秸秆 天燃气 响彻云霄 伶牙俐齿
C.装帧 题纲 独角戏 提要钩玄 恰如其分
D.迁徙 荟萃 度假村 开诚布公 旁证博引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为尽快补上因生病落下的功课,他整日埋头苦学,奋起直追,遇到难题就到办公室找老师不耻下问,成绩渐渐地有了很大起色。
B.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一到课堂上就会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且引经据典,所以他的课一直以来都很受学生欢迎。
C.学员们高规格的演唱水平,导师充满人文关怀的专业指导,使得《中国好声音》自开播以来一直好评如潮,观众纷纷拍手称快。
D.过度吹捧“考试状元”,势必会伤害大多数人的情感,对青少年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挂一漏万,得不偿失。
18.下面五个句子中四个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4分)
①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实现从“制造型国家”向“创造型国家”的战略转型,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而这又有赖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②过度疲劳为什么会引起健康透支?有关专家认为,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加班,而是巨大的压力导致人们即便是在休息时间也无法彻底放松心情所致。
③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分赴安徽等地,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关于稳定粮食生产、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④不能把中国文化简单地理解为中国菜、太极拳、京剧等形式化、概念化的符号,而是要潜心挖掘我们的文化内涵,为“文化走出去”创造条件。
⑤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序号修 改
19.请根据上下文,从所提供的五个选项中选择相应语句分别填人文中横线处。(只填字母)(5分)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① ;杨朱的贵我人格,②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③ ;荀子的君子式人格,④ ;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⑤ 。
A.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B.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C.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D.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E.独来独往,不吝去留,格外美丽洒脱
答:① ② ③ ④ ⑤
20.下面是关于“日月潭风景”的信息图。请据其提供的信息,构思出两段话补写在划线处。要求:内容完整,简洁连贯,至少使用一种修辞。(6分)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华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清晨,
中午, ;
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1999年,马云带领17位年轻人在杭州创立了阿里巴巴集团。2019年9月19日晚,该集团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在当晚的庆功宴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说,不要小看那些今天看来依旧很小的企业和人,因为,小,其实意味着力量,也意味着美好的未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语文参考答案
1.C (“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于文无据。)
2.D (④段是将诗人和社会的横向联系来看,并无对比之意。)
3.A (B,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原文强调“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C,“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错,原文是“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D,无中生有。)
4.D (类:大都)
5.C (C,“之”,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于”,“在”/“和”;B“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D“以”,“以……的身份”/“因为”。)
6.D (“为佥事公被杀一案”错,佥事公最终并未因此被冤杀。)
7.(1)天一虽然因为是文人而出名,但是却深刻沉着,足智多谋,特别被佥事公金声赏识。
(2)江天一笑着辞谢道:“怎么能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希望你不要为我的母亲担忧。”
(3)当时,幕府中众多侠义之士号称精通兵法的人数用百来计算,然而佥事公金声只是推重天一,凡对内对外的机密大事,都取决于他。
8.(4分)
两首诗都是因楼名而起兴,紧扣题目;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
9.(4分)
崔诗尾联写诗人于日暮时分,目睹江上烟波笼罩,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感慨,属于触景生情,抒发的是羁旅怀乡之愁;李诗尾联写诗人由浮云蔽日生发联想,感慨“长安不见”,既是写景,也是用典,抒发的是忧国怀君之愁。
10.(6分)略
11.(4分)(1)①翠湖几乎处在昆明城的中心,与昆明城的关系密不可分;
②翠湖的明爽安静与眼睛的特点相似。
③翠湖能够身心轻松、精神焕发、享受安静、佩服风度(三点中答对两点即得满分)
(2)“不名一钱”指翠湖是湖也是路,逛翠湖不需要任何花费;“无穷无尽”指翠湖风光秀美,让人赏玩不够。
12.(6分)①运用拟人手法,以鱼儿的“习惯”“安静”“悠然”形象地体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作者宁静悠闲的心境;
②以动衬静,以声写静,通过对夜晚鱼儿跃出水面的特写,凸显了翠湖的活力与幽静;
13.(6分)文末提到近几年听说翠湖的许多变化,作者或怅然、愤怒,或为之高兴,或有点担心。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表达出作者对翠湖的牵挂与怀念,与上文对翠湖的回忆相互映衬,能够更好地丰富主旨,突出“心影”。
14.(8分)示例:
①翠湖的美让作者难以忘怀。翠湖的树多且高大,湖水清浅且常年盈满,粉紫色的水浮莲热闹地开放,红鱼自由地游弋;一切都是那么地和谐,明爽安静。
②翠湖给人们带来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生活在喧嚣扰攘与刻板枯燥中的人匆匆走进翠湖就会感到轻松,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从生活的重压中暂时逃脱出来,享受翠湖的湖光树影。
③翠湖让作者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翠湖图书馆的藏书很丰富,凡是作者想看的书,大多都能借到;在翠湖读书可以没有目的,不计时间,没有外界的干扰,安安静静地享受读书的快乐。
④翠湖使作者领略到昆明人的大度。对于有些客人偷偷扔掉瓜子碟的行为,堂倌未必不清楚,但却从不为此斤斤计较;堂倌的大度让作者佩服之余也能感到一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与包容。
⑤翠湖承载着作者年轻时的梦想。对于生活在抗战期间、囊中羞涩的作者而言,翠湖是包容的;翠湖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作者年青的足迹,青春的梦想。
⑥翠湖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即便是分别三十八年后,作者对翠湖的想念也从未停止;作者回忆翠湖的过去,更关注翠湖的现在,为翠湖而喜,为翠湖而忧。
15.B
16.A
17.B
18.
修改示例:
序 号修 改
①在“创新”后加“能力”
②删去“所致”
③“拉动农村消费”与“增加农民收入”调换
⑤删去“问题”或“成熟”换成“解决”
19. ①D ②C ③A ④B ⑤E
20.示例:
(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
21.略
【参考译文】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他)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侍奉他的母亲,并抚养弟弟江天表,有着纯厚的本性。他曾经对别人说:“一个读书人,不树立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好文章。”三十六岁,才补上一名生员。他家里很穷,房屋残破不堪,就自己动手用畚箕挑土筑墙而住。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中;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像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家里的人一面埋怨,一面叹息,然而天一却捧着书本朗读,和平常一样。
天一虽然因为是文人而出名,但是却深刻沉着,足智多谋,特别被同郡佥事金声的赏识。在那个时候,徽州一带盗匪很多,江天一便辅助佥事金声,用军队的办法团结组织乡里的年轻人,作好防守的打算。
清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已被清兵攻破,各州县见势纷纷归附清朝,但徽州人民还是为明王朝坚守抵抗。在此之前,天一对佥事金声说:“徽州是个地势优越的地方,各县都有险要之处可以依赖,只是绩溪那一面正当交通要道,那里地势特别平坦,因此应该在那里建筑关口,多派兵驻守,以和别的县相互配合,夹制敌人。”于是在绩溪筑起了丛山关。不久,清兵攻打绩溪,江天一日夜手持兵器登城防守,一点也不松懈。有时出城迎战,双方死伤大致不相上下。于是清兵用少数骑兵在绩溪牵制住江天一,而另外从新岭进攻。守岭的人先败逃了,绩溪城终于沦陷了。
清军的主将悬赏捉拿天一非常急迫。江天一知道抗清之事已没有希望,就立即回家,把母亲托付给弟弟天表,出门大叫:“我就是江天一!”于是被逮捕。清军中有知道天一的,想释放他。天一说:“你以为我怕死吗?我不死,灾祸将是全家被杀!”在营门口遇见了佥事金声,金声看着他说:“文石,你还有老母亲在,你不能死。”江天一笑着辞谢道:“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难时刻逃避的呢?希望你不要为我的母亲担忧。”到了南京,总督洪承畴想不问罪,江天一昂起头来说:“我为你考虑,还是把我杀了的好;我不死,必定再要起兵!”于是把他拖到通济门刑场。到了那里,江天一高呼“高皇帝”三遍,向南面一拜再拜,拜完,坐下来受刑。围观的人没有一个不感叹流泪的。过了几天,天表去收殓天一的尸体,把他安葬了。而佥事金声也是在这一天被杀害的。
当广西土司的叛兵被江天一杀伤之后,凤阳总督马士英非常恼怒,向皇帝上奏章揭发徽州人拦杀官军的罪状,想致佥事金声于死地。江天一为此带着申辨金声无罪的奏章,赴朝廷递呈上;又写了《吁天说》,流着眼泪向掌权大臣申诉,这件事情才得以弄清楚。自从清兵与明王朝开战以来,前后训练乡兵三年,都在佥事金声的幕府中。当时,幕府中众多侠义之士号称精通兵法的人数用百来计算,而金声只是推重天一,凡对内对外的机密大事,都取决于天一。后来天一竟然与金声同时牺牲。像天一这样的人,即便是古代义烈之士,也没有能超过他的。
汪琬说:正当前朝的末期,新安的士大夫尽忠而死的有汪伟、凌?与金声三人,而只有江天一是以生员的身份为国殉难的。我听说江天一游经淮安的时候,淮安有个姓冯的民妇,割下自己的肝脏救活了自己的婆婆,江天一得知后便请了许多有名的人写诗作文来表彰她,还想上奏章给朝廷,最后没有成功。这个人喜欢奇特、崇尚气节大致像这样。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1174946.html
相关阅读: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预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