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高考生物三诊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42分)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组成成分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可能相同
B.抑制线粒体的功能会影响人的成熟红细胞的主动运输
C.人体内所有信息分子都要经过血液循环才能作用于靶细胞
D.细胞膜是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2.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体淋巴细胞所处内环境可能是淋巴或者是血浆
B.血浆中Na+、K+的含量过高或者过低都可能影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C.人类疾病的产生都是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的结果
D.血浆中PH值的稳态是多对缓冲对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3.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酸性重铬酸钾检验酵母菌的呼吸产物变成灰绿色,证明了酵母菌既在进行有氧呼吸又在进行无氧呼吸
B.过氧化氢酶易于取材,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好材料
C.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不是所有细胞的染色体都加倍
D.萨顿利用假设演绎的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
B.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D.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只起促进作用
5.图A、B、C是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B.B细胞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其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
C.染色体①上同时出现基因B、b的原因一定是交叉互换
D.在同一个生物体的睾丸内,可观察到A、B、C三种细胞
6.囊性纤维病的致病原因是由于基因中缺失三个相邻碱基,使控制合成的跨膜蛋白CFTR缺少一个苯丙氨酸.CFTR改变后,其转运Cl?的功能发生异常,导致肺部黏液增多、细菌繁殖.下列关于该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FTR蛋白转运Cl?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该致病基因中缺失的3个碱基构成了一个密码子
C.合成CFTR蛋白经历了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肽链的盘曲、折叠过程
D.该病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
7.小浪底水库中的绿藻、蓝藻是鲤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鲤鱼的食物.图1表示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相对值,图2表示绿藻和蓝藻对水体中N元素、P元素吸收量及其体内的藻毒素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该湖泊中鲤鱼的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B.若将体长为2.8 cm的鲤鱼增重1 kg,至少需要藻类15kg
C.湖泊中鲤鱼与沼虾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关系
D.蓝藻对N、P元素的吸收量都高于绿藻
二.非选择题:(共48分)
8.将某植物置于密闭玻璃罩内,在25℃恒温条件下,测定该植物对某气体的吸收或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所测的气体应为 .
(2)b点时罩内该气体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其叶肉细胞中该气体的产生量 (大于/等于/小于)消耗量.
(3)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若将温度从25℃提高到30℃时,a点将 移.
(4)若其他条件不变,对该植物追施适量氮肥,光合作用增强,原因是N元素是参与光合作用中的许多重要物质如 (至少一例)的组成成分.
(5)光照条件下若玻璃罩内低氧高二氧化碳时,细胞内的Rubisco酶催化C5与CO2反应,完成光合作用;当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该酶却催化C5与O2反应,经一系列变化后生成CO2,这种植物在光下吸收O2产生CO2的现象称为光呼吸.
①在低氧高二氧化碳条件下,Rubisco酶所催化反应的具体场所是 .
②在北方夏季晴朗的中午,细胞内O2:CO2值 (升高/降低),此时有利于 (光呼吸/光合作用)过程.
9.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离不开内环境稳态.如图表示三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CR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信号分子有 .
(2)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引起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降低.其原因是 .免疫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态方面的作用是 .
(3)应激状态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 的形式传递,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此时突触后膜膜外的电位变化是 ,两者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作用.
(4)应激状态下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该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 .
(5)血液中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多对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有抑制作用,这是一种 调节机制.糖皮质激素能限制骨骼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与 (激素)的作用相反.
(6)如图充分说明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0.科研人员将某纯合的二倍体无叶舌植物种子送入太空,返回后种植得到了一株有叶舌变异植株,经检测发现该植株体细胞内某一条染色体上多了4对脱氧核苷酸.已知控制有叶舌、无叶舌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变异类型分析,有叶舌性状的产生是 的结果,该个体为 (“纯合子”或“杂合子”).
(2)让有叶舌变异植株自交,后代有叶舌幼苗134株、无叶舌幼苗112株,这一结果 (“符合”或“不符合”)孟德尔自交实验的分离比.
(3)针对(2)中的现象,科研人员以有叶舌植株和无叶舌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统计母本植株的结实率,结果如表所示.
杂交编号 亲本组合 结实数/授粉的小花数 结实率
① ♀纯合无叶舌×♂纯合有叶舌 10%
② ♀纯合有叶舌×♂纯合无叶舌 96%
③ ♀纯合无叶舌×♂纯合无叶舌 98%
由表中数据分析推断,该变异能导致 (填雌、雄)配子育性大大降低.
(4)研究人员从上表杂交后代中选择亲本进一步设计测交实验,根据测交后代性状的出现情况验证上述推断.请写出实验的思路和结果. .
11.蓝莓中富含的花青素能有效地改善视力.图为科学家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大量培养蓝莓具体流程的文字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蓝莓组织 愈伤组织 长出丛芽 生根 移栽成活
(1)对蓝莓进行组织培养所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 ,整个培养过程需要在 条件下进行.
(2)该过程所用的MS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物,此外,常常需要添加 .所用的培养基必须彻底灭菌,常用的灭菌方法是 .
(3)图中蓝莓组织要经过消毒处理后,才能进行培养.其①过程中,细胞的分化程度会 (选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4)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用量比会影响细胞分化的方向.其比值较高的过程是 (选填“②”或“③”).
(5)蓝莓花青素(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不稳定,在60℃以下的热稳定性较好)的提取,可用溶剂萃取法,考虑到色素提取液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在下述方案中,你认为较好的方案是 (填序号).
①清水+甲醇;②盐酸+乙醇;③柠檬酸+丙酮;④柠檬酸+乙醇.
(6)含花青素的粗品经真空干燥(可使水的沸点降至40℃)制成成品.采用该方法的主要原因是 .
2019年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高考生物三诊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42分)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组成成分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可能相同
B.抑制线粒体的功能会影响人的成熟红细胞的主动运输
C.人体内所有信息分子都要经过血液循环才能作用于靶细胞
D.细胞膜是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考点】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细胞膜的成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专题】正推法;蛋白质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生物膜系统.
【分析】1、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2、人活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器和细胞核.
3、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4、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其次还有少量的糖类.
【解答】解:A、蛋白质的结构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不同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可能相同,A正确;
B、人体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B错误;
C、人体内所有信息分子大多要经过血液循环才能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C错误;
D、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各结构和功能、明确人体成熟红细胞的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体淋巴细胞所处内环境可能是淋巴或者是血浆
B.血浆中Na+、K+的含量过高或者过低都可能影响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C.人类疾病的产生都是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的结果
D.血浆中PH值的稳态是多对缓冲对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人体淋巴细胞位于淋巴和血浆中,所以其所处内环境可能是淋巴或者是血浆,A正确;
B、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钠离子内流,维持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B正确;
C、人类疾病的产生不一定都是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的结果,如某些遗传病,C错误;
D、血液中有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最直接起到稳定pH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酸性重铬酸钾检验酵母菌的呼吸产物变成灰绿色,证明了酵母菌既在进行有氧呼吸又在进行无氧呼吸
B.过氧化氢酶易于取材,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好材料
C.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不是所有细胞的染色体都加倍
D.萨顿利用假设演绎的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考点】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细胞的减数分裂.
【专题】实验分析题;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分析】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2、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解答】解:A、用酸性重铬酸钾检验酵母菌的呼吸产物变成灰绿色,证明酵母菌呼吸产生可酒精,这只能证明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A错误;
B、过氧化氢本身的分解易受温度的影响,因此过氧化氢酶不适宜用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错误;
C、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只有部分分裂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会加倍,没有分裂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C正确;
D、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
B.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D.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只起促进作用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专题】正推法;植物激素调节.
【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2、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其次是芽,再次是茎.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3、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解答】解: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A正确;
B、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B正确;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C正确;
D、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图A、B、C是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B.B细胞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其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
C.染色体①上同时出现基因B、b的原因一定是交叉互换
D.在同一个生物体的睾丸内,可观察到A、B、C三种细胞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专题】正推法;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解答】解:A、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含有4个染色体组,A错误;
B、图B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所以其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条,B正确;
C、由于图中染色体②上的基因为b、b,所以染色体①上同时出现基因B、b的原因一定是基因突变,C错误;
D、由于图A说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条,而图B说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条,所以在同一个生物体的睾丸内,不可能同时观察到A、B、C三种细胞,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6.囊性纤维病的致病原因是由于基因中缺失三个相邻碱基,使控制合成的跨膜蛋白CFTR缺少一个苯丙氨酸.CFTR改变后,其转运Cl?的功能发生异常,导致肺部黏液增多、细菌繁殖.下列关于该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FTR蛋白转运Cl?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该致病基因中缺失的3个碱基构成了一个密码子
C.合成CFTR蛋白经历了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肽链的盘曲、折叠过程
D.该病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专题】正推法;基因与性状关系.
【分析】1、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型是表现型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2、基因通过中心法则控制性状,包括两种方式: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解答】解:A、CFTR蛋白转运Cl?体现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跨膜运输的功能,A错误;
B、密码子是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连续3个碱基,B错误;
C、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之后经过肽链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C正确;
D、该病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和性状的关系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特点;识记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能结合题中信息答题.
7.小浪底水库中的绿藻、蓝藻是鲤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鲤鱼的食物.图1表示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相对值,图2表示绿藻和蓝藻对水体中N元素、P元素吸收量及其体内的藻毒素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该湖泊中鲤鱼的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B.若将体长为2.8 cm的鲤鱼增重1 kg,至少需要藻类15kg
C.湖泊中鲤鱼与沼虾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关系
D.蓝藻对N、P元素的吸收量都高于绿藻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专题】坐标曲线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分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长,能量损耗越大,最高营养级可以利用的能量越少,反之则越多.
2、分析题图:图甲:鲤鱼在体长为2.8cm时,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为1:1;鲤鱼体长在4.2 cm时,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为3:1,以植物性食物所占比例高,能量利用率也高.
图乙:绿藻吸收N元素含量大约是蓝藻的一半;两种藻类吸收磷元素的量相当;绿藻藻毒素含量很低,蓝藻藻毒素含量很高.
【解答】解:A、调查该湖泊中鲤鱼的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是标记重捕法,A错误;
B、由图1可知,体长为2.8cm的鲤鱼的食物来源为植食性:肉食性=1:1,则增重1kg,至少需要藻类(传递效率为20%)0.5÷20%+0.5÷20%÷20%=15kg,B正确;
C、根据题干中“绿藻、蓝藻是鲤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鲤鱼的食物”,可知湖泊中鲤鱼与沼虾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关系,C错误;
D、据图乙可知,蓝藻对N元素的吸收量高于绿藻,而蓝藻对P元素的吸收量等于绿藻,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首先要求考生能根据题干信息写出食物网;其次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二.非选择题:(共48分)
8.将某植物置于密闭玻璃罩内,在25℃恒温条件下,测定该植物对某气体的吸收或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所测的气体应为 O2 .
(2)b点时罩内该气体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其叶肉细胞中该气体的产生量 大于 (大于/等于/小于)消耗量.
(3)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若将温度从25℃提高到30℃时,a点将 上 移.
(4)若其他条件不变,对该植物追施适量氮肥,光合作用增强,原因是N元素是参与光合作用中的许多重要物质如 叶绿素、酶、膜蛋白、磷脂、NADPH (至少一例)的组成成分.
(5)光照条件下若玻璃罩内低氧高二氧化碳时,细胞内的Rubisco酶催化C5与CO2反应,完成光合作用;当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该酶却催化C5与O2反应,经一系列变化后生成CO2,这种植物在光下吸收O2产生CO2的现象称为光呼吸.
①在低氧高二氧化碳条件下,Rubisco酶所催化反应的具体场所是 叶绿体基质 .
②在北方夏季晴朗的中午,细胞内O2:CO2值 升高 (升高/降低),此时有利于 光呼吸 (光呼吸/光合作用)过程.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专题】图像坐标类简答题;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据图分析: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强度不断变强直到d点及以后,d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a点时无光照,只进行细胞呼吸,b点光合强度等于呼吸强度,为光补偿点.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1)据图分析,光照强度增加时,光合作用速率增强,气体的释放量增加,因此实验所测的气体应为氧气.
(2)b点时罩内该气体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整个植株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此时还有许多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但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以叶肉细胞中该气体的产生量大于消耗量.
(3)a点时无光照,只进行细胞呼吸,将温度从25℃提高到30℃时,呼吸酶的活性增强,a点上移.
(4)N元素是参与光合作用中的许多重要物质如叶绿素、酶、膜蛋白、磷脂、NADPH的组成成分,所以对该植物追施适量氮肥,光合作用增强.
(5)①在低氧高二氧化碳条件下,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能够顺利进行,Rubisco酶所催化反应的具体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②北方夏季晴朗的中午,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导致细胞内O2/CO2值升高,此时有利于光呼吸过程.
故答案为:
(1)O2
(2)大于
(3)上
(4)叶绿素、酶、膜蛋白、磷脂、NADPH
(5)①叶绿体基质 ②升高 光呼吸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9.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离不开内环境稳态.如图表示三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CR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信号分子有 激素和淋巴因子 .
(2)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引起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降低.其原因是 淋巴因子分泌减少,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免疫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态方面的作用是 防卫、监控和清除 .
(3)应激状态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 化学信号 的形式传递,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此时突触后膜膜外的电位变化是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两者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的作用.
(4)应激状态下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该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 效应器 .
(5)血液中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多对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有抑制作用,这是一种 反馈 调节机制.糖皮质激素能限制骨骼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与 胰岛素 (激素)的作用相反.
(6)如图充分说明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免疫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使得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细胞免疫由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T细胞还能分泌淋巴因子,加强相关免疫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1)根据题图中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信号分子有激素和淋巴因子.
(2)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需要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故T细胞活性下降,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兴奋部位的电位为动作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4)应激状态下会通过反射弧使下丘脑分泌CRH增多,下丘脑属于效应器.
(5)据题分析,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而糖皮质激素又反过来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分泌活动,故这是一种反馈调节;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因此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与胰岛素相反.
(6)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答案为:
(1)激素和淋巴因子
(2)淋巴因子分泌减少,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防卫、监控和清除
(3)化学信号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4)效应器
(5)反馈 胰岛素
(6)神经?体液?免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涉及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难度适中.
10.科研人员将某纯合的二倍体无叶舌植物种子送入太空,返回后种植得到了一株有叶舌变异植株,经检测发现该植株体细胞内某一条染色体上多了4对脱氧核苷酸.已知控制有叶舌、无叶舌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变异类型分析,有叶舌性状的产生是 基因突变 的结果,该个体为 杂合子 (“纯合子”或“杂合子”).
(2)让有叶舌变异植株自交,后代有叶舌幼苗134株、无叶舌幼苗112株,这一结果 不符合 (“符合”或“不符合”)孟德尔自交实验的分离比.
(3)针对(2)中的现象,科研人员以有叶舌植株和无叶舌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统计母本植株的结实率,结果如表所示.
杂交编号 亲本组合 结实数/授粉的小花数 结实率
① ♀纯合无叶舌×♂纯合有叶舌 10%
② ♀纯合有叶舌×♂纯合无叶舌 96%
③ ♀纯合无叶舌×♂纯合无叶舌 98%
由表中数据分析推断,该变异能导致 (有叶舌)雄 (填雌、雄)配子育性大大降低.
(4)研究人员从上表杂交后代中选择亲本进一步设计测交实验,根据测交后代性状的出现情况验证上述推断.请写出实验的思路和结果. 思路:从杂交组合①或②的后代中选择有叶舌植株为父本,从③杂交后代中选择无叶舌植株为母本,进行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性状表现.
结果:后代出现少量的有叶舌植株,大量的无叶 .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专题】对比分析法;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分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杂交①②为实验组,③为对照组,②③组的结实率无明显差异,①组的结实率明显低于③组,说明该变异使雄配子育性降低.
【解答】解:(1)送入太空得到的有叶舌变异植株,经检测发现该植株体细胞内某条染色体上多了4对脱氧核苷酸,说明是基因中的碱基数增加,属于基因突变,由于只有一条染色体发生改变,该基因改变,另一条没变,因此该个体为杂合子.
(2)叶舌变异植株自交,后代有叶舌幼苗134株、无叶舌幼苗112,比列为1:1,这一结果不符合孟德尔自交实验的比例,因为在孟德尔杂合子自交实验中后代表现型比例:显性:隐性=3:1.
(3)由①②③结果可知,父本为无叶舌的杂交试验,其结实率比较高,父本为有叶舌的杂交试验,结实率比较低,从而说明有叶舌的雄配子育性大大降低.
(4)从杂交组合①或②的后代中选择有叶舌植株为父本(为杂合子),从③中选择无叶舌植株做母本(纯合子),进行测交,观察后代的性状比例.如果有叶舌的配子育性大大降低,结果后代出现少量的有有叶舌植株,而无叶舌的配子育性不影响,那么后代中有大量的无叶舌植株.
故答案为:
(1)基因突变 杂合子
(2)不符合
(3)(有叶舌)雄
(4)思路:从杂交组合①或②的后代中选择有叶舌植株为父本,从③杂交后代中选择无叶舌植株为母本,进行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性状表现.
结果:后代出现少量的有叶舌植株,大量的无叶舌植株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1.蓝莓中富含的花青素能有效地改善视力.图为科学家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大量培养蓝莓具体流程的文字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蓝莓组织 愈伤组织 长出丛芽 生根 移栽成活
(1)对蓝莓进行组织培养所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整个培养过程需要在 无菌 条件下进行.
(2)该过程所用的MS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物,此外,常常需要添加 植物激素 .所用的培养基必须彻底灭菌,常用的灭菌方法是 高压蒸汽灭菌 .
(3)图中蓝莓组织要经过消毒处理后,才能进行培养.其①过程中,细胞的分化程度会 降低 (选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4)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用量比会影响细胞分化的方向.其比值较高的过程是 ③ (选填“②”或“③”).
(5)蓝莓花青素(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不稳定,在60℃以下的热稳定性较好)的提取,可用溶剂萃取法,考虑到色素提取液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在下述方案中,你认为较好的方案是 ④ (填序号).
①清水+甲醇;②盐酸+乙醇;③柠檬酸+丙酮;④柠檬酸+乙醇.
(6)含花青素的粗品经真空干燥(可使水的沸点降至40℃)制成成品.采用该方法的主要原因是 避免(干燥时温度过高导致)花青素分解 .
【考点】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
【专题】科技 生活 环保类简答题;克隆技术.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植株(新植体).
2、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条件:①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的光照、pH和无菌环境等);②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4、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包括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等)、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分析图示,表示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大量培养蓝莓的过程,其中①表示脱分化,②③表示再分化,④表示进一步发育.
【解答】解:(1)对蓝莓进行组织培养所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整个培养过程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2)该过程所用的MS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物,此外,常常需要添加植物激素.所用的培养基必须彻底灭菌,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3)图中蓝莓组织要经过消毒处理后,才能进行培养.其①脱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分化程度会降低.
(4)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用量比会影响细胞分化的方向.其比值较高的过程是③,有利于生根.
(5)蓝莓花青素(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不稳定,在60℃以下的热稳定性较好)的提取,可用溶剂萃取法,考虑到色素提取液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较好的方案是④柠檬酸+乙醇.
(6)含花青素的粗品经真空干燥(可使水的沸点降至400C)制成成品.采用该方法的主要原因是避免(干燥时温度过高导致)花青素分解.
故答案为:
(1)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无菌
(2)植物激素 高压蒸汽灭菌
(3)降低
(4)③
(5)④
(6)避免(干燥时温度过高导致)花青素分解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1eSqGWaI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1243072.html
相关阅读: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