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一首"绝笔"诗,诗名叫《梅岭三章》,其第一章这样写道:"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所幸的是,诗的作者陈毅在被敌人围困达20天之久后,躲过一劫。这首诗真实反映了南方游击战争的艰难处境。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的一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孤悬敌后,在8省范围内的15块游击区坚持游击战争,历时三年,史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这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许多同志,包括不少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献出了生命,在这里仅选择其中三位作扼要介绍。
瞿秋白:高唱《国际歌》,坦然赴刑场
瞿秋白,1899年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时,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瑞金。
1935年初,瞿秋白的病情日益严重,苏区中央局决定派人武装护送他转道广东赴香港就医。2月24日,当行至福建省长汀县水口镇小径村时,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瞿秋白突围不成被俘。
当时,瞿秋白化名林祺祥,职业是医生。虽然敌人严刑逼供,但一直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4月初,被俘的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成之妻徐氏,供出了瞿秋白已在长汀被俘的情报。后来敌人又让曾当过收发员的叛徒郑大鹏在暗处指认,证实"林祺祥"确系瞿秋白。
当蒋介石得悉拘捕瞿秋白的消息后,即令国民党中统局派人由南京到长汀劝降,遭到了瞿秋白的拒绝。
6月17日,蒋介石电令驻长汀的国民党第36师师长宋希濂,"着即将瞿秋白就地处决具报"。18日晨8点,第36师参谋长向贤矩走进瞿秋白囚室,将蒋介石的电令交瞿秋白看。向贤矩事后对宋希濂说,瞿秋白看了电令,面色没有一点变化,若无其事。
9时20分左右,瞿秋白神态自若走出大门,坦然走向刑场,用俄语高唱《国际歌》《红军歌》,英勇就义,时年36岁。当时,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还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她后来在《难忘的回忆》一文中这样记述:"1935年的一天,我正和一批儿童院的孩子们在参观。忽然在《共青团真理报》上我看到了父亲牺牲的消息,惊呆了的我随即失声痛哭起来,竟晕倒在地……"
何叔衡:不愿拖累同志,纵身跳下悬崖
何叔衡,1876年生于湖南宁乡,中共一大代表,曾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
1931年11月,何叔衡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与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五人年龄较大,被尊称为"五老"。中央红军长征时,"五老"中唯有何叔衡被留下。
临别前,何叔衡专门准备了一桌酒菜,给湖南宁乡老乡谢觉哉饯行。席间,何老紧紧握住谢老的手,将自己使用多年的怀表和一把小钢刀交给他留作纪念。后来,谢老在追忆梅坑惜别的情景时写道:"怀沙屈子千秋烈,焚券婴齐一世豪;十二年前生死别,临行珍赠小钢刀。"
1935年初,中央苏区已全部失陷,苏区中央局决定让瞿秋白、何叔衡、邓子恢等人转移,由福建省委派便衣队武装护送,拟转道广东去香港。2月14日在上杭县水口镇附近被保安团发现包围。何叔衡不愿拖累同志,纵身跳下悬崖。邓子恢后来回忆,何老如果能被架着再跑一段,或可免于殉难。
刘伯坚: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刘伯坚,1895年生于四川巴中,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与周恩来等筹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刘伯坚到中央苏区,任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宁都起义并任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刘伯坚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4日,刘伯坚在江西信丰唐村指挥部队突围时,受重伤被俘。敌人为了炫耀胜利,故意押着刘伯坚游街示众。刘伯坚气宇轩昂,使路旁的人们敬佩不已。
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写下了荡气回肠的《带镣行》:"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3月21日,刘伯坚在大庚县金莲山英勇就义,年仅40岁。临刑前,他给妻子王叔振留下一信,说:"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尽一切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
刘伯坚至死也不知道,他的妻子王叔振几乎是在他牺牲的同时,被害于闽西长汀。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党和红军牺牲的高级干部还有贺昌、阮啸仙、毛泽覃、李赐凡、李天柱等,被俘后英勇就义的高级干部还有方志敏、刘畴西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1294896.html
相关阅读: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策略 高考物理备考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