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6?
201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
安娜的5月9日
东方莎莎
我在俄罗斯工作的那段日子,有过一位房东。这个与托尔斯泰笔下的那位穿黑裙的亮丽女人有着同样名字的妇人,初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任何使人一振的风采:大花的三角头巾围着她一头不听话的白发,一件旧格子呢大衣罩在那面粉口袋一般肥大的连衣裙上,她脸上的皱纹使人想起沟沟坎坎的荒地,满是沧桑和悲凉。
安娜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医生,年逾七旬,孤身一人,正好需要一个伴,所以,我成了她的房客。
安娜的生活极为简朴,是常年养成的习惯,也是由于为数不多的退休金穷于应付飞涨的物价。可有一天,安娜竟奢侈地一次拎回一条鳟鱼、一瓶红鱼子酱、两只鸡仔、三瓶甜酒和一些现成的牛肉卷、她一边在厨房忙碌着,一边哼起了《喀秋莎》这首歌。一缕阳光透过稀疏的刚长出嫩芽的树梢射进厨房,又斑斑驳驳地映在安娜的脸上,我发现她的眼睛在放光。
“大娘,今天一定有喜事吧?”我按捺不住好奇心,问道。
安娜看也不看我一眼:“小姑娘,你忘了,明天是5月9日胜利日呀!”
哦,5月9日!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它对俄罗斯来说,都是一个永恒的节日。五十年前的这一天,德国法西斯的投降书正式签署生效,它标志着苏联最后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但这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英雄的苏联人民经过四年多的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两千多万人为国捐躯。安娜的丈夫瓦夏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节日,安娜总是要庆祝一番的。通常是对着瓦夏的照片,喝一会儿酒,唱一会儿歌,苦一会儿,笑一会儿,还要去广场的烈士公墓站上一会儿。虽然公墓里并没有瓦夏的遗骨,但她喜欢在这一天来公墓旁看燃烧不息的“长明火”,寄托一份哀思。
5月9日的夜,还伴着丝丝寒风,可屋子里却颇有暖意。安娜端出丰富的晚餐,这些都是当年瓦夏最爱吃的。她又拿出瓦夏的照片,轻轻地抚摸着,眼睛里又放射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光芒。
瓦夏原来和安娜同在一个厂里工作,就在他们共度蜜月的日子,战争开始了,安娜亲手送瓦夏参军上了前线。瓦夏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也是一个5月9日,他牺牲在波兰。安娜虽接到了他阵亡的通知书,但仍在战争胜利后,去迎接凯旋的战士,希望有奇迹出现。当然,她的希望最终落了空。从此,安娜将所有的化妆品一律扔进了垃圾箱,任凭白发和皱纹爬满一头一脸,因为她的心早已跟随瓦夏到天堂去了。
“我和瓦夏都渴望有一群孩子,可我们结婚时买的那辆童车一直是空空的。”安娜说着,不禁老泪纵横。
我一边替她拭泪,一边说:“大娘,别难过。我也有亲人在当年的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他们和您的瓦夏一样,都是英雄。如果您愿意,我就做您的女儿。等我将来有了小宝宝,一定抱他来坐您和瓦夏伯伯买的童车。”
“好哇!好哇!”安娜挂着泪花的脸上又泛起了笑容,“我有了一个中国女儿,我还会有一个漂亮的中国孙子。到时候,我一定会用童车推着他到烈士墓前,告诉瓦夏,他的血没有白流,我们的下一代在幸福地成长。”安娜手舞足蹈,又快活地唱起了《喀秋莎》: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
我发觉此时的安娜,美到极至。
(节选自《散文》2019年10期)
14.文章开篇描写了安娜的肖像,请根据这种肖像描写概括出安娜的形象特征,并简要分析作者这样描写安娜在文章中的作用。(5分)
答:
15.文章两次提到歌曲《喀秋莎》,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6.文章在第七段连用了五个“一会儿”,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有哪些?(5分)
答:
17.根据文章,回答问题。(8分)
(1)“5月9日的夜,还伴着丝丝寒风,可屋里却颇有暖意”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2)文章开始说安娜“没有任何使人一振的风采”,但结尾说安娜“美到极至”。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及解析:
14.【答案】①从肖像描写上看,安娜年纪很大、不修边幅,没有“风采”。
②肖像描写的作用是铺垫和对比。肖像描写首先让读者对安娜有一个比较清晰地认识,为下文描写安娜扔掉所有化妆品作铺垫;安娜现在苍老的外貌和下文对安娜神态(眼睛亮着光)和表现(唱歌)对比,集中表现出安娜对瓦夏的感情,体现安娜对瓦夏深刻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和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
试题的第一问要求根据安娜的外貌描写概括安娜的形象,这种形象是指文章主要人物通过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体现出的人物特征,概括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确定。
第二问考查肖像描写体现出的人物形象对文章结构和文章情感的作用,答题时不能忘记两个方面。从结构方面看,开篇的内容大多是铺垫、烘托等,在分析下文可以看出这样写在结构上能通过对比写出安娜对瓦夏牺牲的哀伤和对瓦夏的爱。
15.【答案】烘托气氛,抒发情感。《喀秋莎》是卫国战争的一首歌曲,表现一个姑娘对前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文章两次写到歌曲《喀秋莎》,第一次表现了安娜对5月9日胜利日的庆祝之情,同时表现对瓦夏的思念之情;第二次提到《喀秋莎》主要表现安娜的高兴之情。作者通过《喀秋莎》巧妙地表现安娜在胜利日的感情。
【解析】散文往往使用“道具”表现人物的情感,这种“道具”是抒发某种感情的载体,《喀秋莎》就是表现安娜对瓦夏感情的道具。通过对安娜唱《喀秋莎》的时间、心情可以分析出歌曲对抒发安娜情感的作用。
16.【答案】形成排比句,增强文章的抒情气氛,真实地表现出安娜百感交集的情绪。这些“反常”现象细致地刻画了安娜在胜利日(瓦夏牺牲的日子)复杂的心情,既有对胜利日的庆祝,也有失去瓦夏的悲伤之情。
【解析】“一会儿”指时间很短,从文章抒发的感情分析,这几个“一会儿”表现安娜在特定时间的复杂感情,而这种复杂感情是通过这几个连续的动作表现的。分析动作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安娜的感情。
17.【答案】(1)不矛盾。“寒风”指自然界情况,但屋里有安娜快乐的心情,所以让人感到温暖。
(2)不矛盾。安娜的外貌因苍老变得“丑陋”,这种没有“风采”是“初看上去”,“似乎并没有”,这是在没有了解安娜前的感觉,只是对安娜的外在理解。但了解了安娜和安娜对瓦夏的感情后,特别是安娜把爱瓦夏和爱祖国联系在一起,再看到此时因为后代的幸福高兴的情景,让人感到这个牺牲个人幸福的人是“美丽”的。
【解析】文章使用意义相对(相反)的词语的目的是更深刻表现人物情感,可以通过分析词语体现的意义判断语句体现的复杂意义或感情。
这两问都是考查对文章语句含意的理解能力,可以分析语句的意义确定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1305175.html
相关阅读:2019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高考语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