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温江中学、新津中学等五校高三(上)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30×1.5=45分)
1.细菌共有的特征是( )
①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②具有核酸与蛋白质组成的结构 ③属于二倍体④能寄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下列有关细胞物质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的数目最多
B.蛋白质区别于脂质的特有元素是S
C.碱基数目相同的DNA和RNA水解消耗水分子数相同
D.在小麦细胞中由A、G、T、C 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7种
3.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及其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链tRNA分子不含氢键
B.ATP彻底水解要消耗4个水分
C.血红蛋白中的不同肽链之间是通过肽键连接来链接的
D.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荚膜中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
4.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B.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C.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D.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
5.比较胚胎干细胞与胰腺腺泡细胞,相同的是( )
A.线粒体的功能 B.发育的全能性
C.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D.内质网上核糖体的数量
6.有一位科学家分离到一种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他将膜放在特制的仪器中,分隔两边装蒸馏水的槽.当他将稀释的乙酸放入一侧时,发现另一侧槽中的pH没有变化.于是他将动物细胞匀浆磨碎,过滤出细胞器和膜的碎片,然后再将滤液加到加过乙酸的一侧,这时发现另外一侧的pH下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
A.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跨膜 B.离子通过自由扩散跨膜
C.离子通过协助扩散跨膜 D.细胞滤液能溶解膜中的脂
7.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将带“皮”的幼嫩的茎纵切后插入两烧杯中,如图所示.已知b侧的细胞壁比a侧的细胞壁薄,伸缩性相对较强.判断30分钟后可能出现的形状变化是( )
A. B. C. D.
8.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B.淀粉酶经高温处理后,用双缩脲试剂处理不出现紫色
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9.下列实验操作会达到预测实验目的是( )
A.用盐酸与酒精的混合液解离洋葱根尖,可观察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
B.将酶与底物在室温下混合,再做不同保温处理,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用新配制的NaOH与CuSO4混合液,可检测待测样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D.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0.下列与微生物呼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B.与细菌呼吸有关的酶由拟核中的基因编码
C.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D.有氧和无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物不同
11.如图所示为甘蔗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中的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B.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③只发生在线粒体
C.过程①产生[H],过程②消耗[H],过程③既产生也消耗[H]
D.过程③一般与放能反应相关联
12.如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其他条件适宜且恒定),单位时间内测定的CO2释放量和O2产生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光照强度为a时,叶肉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
B.光照强度为b时,呼吸作用速率是光合速率的2倍
C.光照强度为c时,叶肉细胞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
D.光照强度为d时,植物体干重一定不断增加
13.将叶面积相等的A、B 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放置在相同的温度适宜且恒定的密闭小室中,给予充足的光照,利用红外测量仪每隔5min 测定一次小室中的CO2浓度,结果如图所示.对此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此实验可用于验证B植物比A植物具有更强的固定CO2的能力
B.当CO2浓度约为0.8mmol/L 时,A、B 两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相等
C.20min 以后,两种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都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D.若A 植物在第5min 时光照突然降低,C3含量将增加
14.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功能和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线粒体膜上没有运载葡萄糖的载体蛋白
B.内质网既可和外层核膜直接相连,也可和细胞膜直接相连
C.细胞生长使物质交换效率增强,细胞凋亡是基因表达的结果
D.细胞全能性的表现必须要通过细胞分化才能实现
15.下列关于高等植物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出现了纤维素组成的纺锤体
B.中期染色体上的有关基因表达合成后期所需的蛋白质
C.后期纺锤丝牵拉着丝粒使之断裂
D.末期形成细胞板的过程涉及囊泡膜的融合
16.在培养人食管癌细胞的实验中,加入青蒿琥酯(Art),随着其浓度升高,凋亡蛋白Q表达量增多,癌细胞凋亡率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初步了解Art对癌细胞的影响,可用显微镜观察癌细胞的形态变化
B.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Art,可确定Art能否进入细胞
C.为检测Art对凋亡蛋白Q表达的影响,须设置不含Art的对照实验
D.用凋亡蛋白Q饲喂患癌鼠,可确定该蛋白能否在动物体内诱导癌细胞凋亡
17.如图甲为某生物细胞分裂中核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乙为该生物的一个细胞分裂图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学显微镜下,在Ⅰ段可以观察到基因突变
B.在Ⅱ段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图乙细胞含8个DNA分子
D.图乙细胞处于甲图Ⅲ段中
18.图为果蝇体内精巢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统计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数的比值一定是1:1
B.丙细胞中一定有两条X染色体
C.乙细胞中一定含同源染色体
D.乙细胞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
19.已知果蝇的红眼、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基因型分别为XBXb与XbY的雌雄果蝇交配生育一只基因型为XBXbY的果蝇,产生该果蝇的原因不可能是( )
A.雌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B.雌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C.雄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D.雄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20.某植物的紫花与红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且是由单基因(D、d)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现有一株紫花植株和一株红花植株作实验材料,设计如表所示实验方案以鉴别两植株的基因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选择的亲本及交配方式 预测子代表现型 推测亲代基因型
第一种:紫花自交 出现性状分离 ③
① ④
第二种:紫花×红花 全为紫花 DD×dd
② ⑤
A.两组实验中,都有能判定紫花和红花的显隐性的依据
B.①全为紫花,④的基因型为DD×Dd
C.②紫花和红花的数量之比为1:1,⑤为Dd×dd
D.③的基因型为Dd×Dd,判定依据是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双亲有隐性基因
21.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基因型比例不同的群体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的F1可能相同
B.F1代杂合体比例最高时亲代中的两种纯合体比例相等
C.p=a时,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
D.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
22.如图甲、乙、丙、丁表示四株豌豆体细胞中的控制种子的圆粒与皱粒(Y、y)及黄色与绿色(R、r)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
B.乙、丙豌豆杂交后代有四种基因型、1种表现型
C.甲、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2:1
D.甲、丁豌豆杂交后代的有6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23.白花三叶草有两个品种:叶片内含较高水平氰(HCN)的品种和不含氰的品种,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其代谢过程如图:
两个不含氰的品种杂交,F1全部含有较高水平氰,F1自交获得F2,则( )
A.两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或Ddhh)和ddHH(或ddHh)
B.F2中性状分离比为高含氰品种:不含氰品种=15:1
C.氰产生后主要储存在叶肉细胞溶酶体中
D.向F2不含氰品种的叶片提取液中加入含氰葡萄糖苷,约有 类型能产生氰
24.男性红绿色盲患者(XbY)的一个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和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XBXb)的一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进行比较,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数目比值为2:1
B.红绿色盲基因(Xb)数目可能相等
C.染色体组数目比值为2:1
D.X染色体数目比值为1:1
25.如图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相关基因用B、b表示.图中1个体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
A.bb B.Bb C.XbY D.XBY
26.长翅红眼雄蝇与长翅白眼雌蝇交配,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aaXXY的残翅白眼果蝇.已知翅长、眼色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与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起产生的极体的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分布可能为(A?长翅,a?残翅,B?红眼,b?白眼)( )
A.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27.下列关于大肠杆菌的培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配制固体培养基所加的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脂类
B.在微生物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灭菌
C.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大肠杆菌活菌的个数,要保证待测样品稀释的稀释度合适
D.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其培养物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才能丢弃
28.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参与果酒发酵和果醋发酵的微生物都含有线粒体
B.果酒制成后只需将装置转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即可制作果醋
C.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生产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
D.葡萄汁要装满发酵瓶,造成无氧环境,有利于发酵
29.如图为某二倍体植株花药中未成熟花粉在适宜培养基上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表示脱分化,过程②表示再分化
B.过程①②需要避光,过程③需要照光
C.过程①②说明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
D.过程③获得的完整植株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30.下列实验流程中,错误的是( )
A.鲜玫瑰花+清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除水→玫瑰油
B.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
C.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萃取→浓缩→过滤→橘皮油
D.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
二、简答题(55分)说明:共同6个小题,总分55分.每个小题除标出分值外,其余各空均为1分
31.如图甲为人体细胞示意图,图乙为人体部分细胞分化示意图,图丙是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三种细胞器,图丁表示分泌蛋白形成过程,a、b、c、d表示细胞器.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细胞与小麦根尖细胞相比,其区别是无 ,与乳酸菌相比最大的区别是 .图中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化学成分相似,但功能差别较大的原因是 .
(2)图乙进行的结果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 ,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骨髓移植实质上是将图乙中的c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c细胞的名称是 .
(3)图丙只存在A?U碱基配对的细胞器是[ ] .研究图丁的生理过程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放射性物质不会集中于图丁中的[ ] 中.
32.图甲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闭蔬菜大棚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乙图是在温度适宜、CO2浓度为0.03%的条件下测得绿色植物吸收CO2量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1)叶绿体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存在于 ,这些色素吸收光能的两个用途是
(2)甲图中,a时刻叶绿体中的C3含量将,ab时段产生ATP总量最多的细胞器是 .该大棚内蔬菜一昼夜内有机物总量变化情况是 ,判断的依据是 .
(3)图乙曲线的实验中,给植株光照时间共有 h.若在CO2浓度为1%条件下进行实验,图中C、F两点间的距离会变.当图中S1、S2和S3的面积关系为 时,说明实验结束后植株的干重增加了.
33.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象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乙中的3号染色体为X染色体.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用光学显微镜要观察到图中甲、乙、丙细胞中的染色体需用 染色,甲图细胞中有 个染色体组,对应于丁图中的 段.
(2)丙图所示细胞名称为 ,其染色体变化对应丁图的 段.
(3)与图乙细胞所示个体进行测交的个体的基因型为 .
(4)乙图细胞在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出现了丙细胞的图象,若丙细胞的产生是1号染色体基因突变产生的,则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若丙细胞的产生是1号与2号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引起的,则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
34.野生型果蝇的腹部和胸部都有短刚毛,而一只突变果蝇S的腹部却生出长刚毛.研究者对果蝇S的突变进行了系列研究,用这两种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见图.
(1)果蝇腹部有长刚毛与短刚毛构成 ,实验1的杂交方式在遗传学上称为 ,突变果蝇S的基因突变发生在 (填1或2)条染色体上.
(2)与野生型不同的表现型有 种,实验2中果蝇③与实验1中果蝇S的差异是前者胸部无刚毛,从基因型角度分析产生的原因: .
(3)假设胸部无刚毛的果蝇都不能招引异性前来交尾,让F2代果蝇自由交配产生F3,在F3的腹部有长刚毛的果蝇中胸部有刚毛的果蝇占 .
35.普通短毛豚鼠是著名的实验动物.该种豚鼠毛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E和e,F和f)控制,其中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色素的合成,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颜色的深浅程度,豚鼠毛的颜色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见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型 eeF EeF_ EEF_或ff
豚鼠毛颜色 黑色 灰色 白色
(1)由表可知,基因 存在时可合成色素,其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效应 (“相同”或“不同”);基因 存在时可淡化颜色的深度,其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效应 (“相同”或“不同”).
(2)用纯合黑毛豚鼠与纯合白毛豚鼠杂交,若产生的子代全为灰毛豚鼠,则亲代白毛豚鼠的基因型为 .
(3)为了探究某只基因型为EeFf的雄性灰毛豚鼠的两对等位基因(E和e,F和f)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应选择豚鼠与该雄性灰毛豚鼠进行测交,若子代豚鼠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按自由组合规律推算,让EeFf灰毛雌雄豚鼠自由交配,子代白毛豚鼠中的杂合子占 .
(4)在纯合黑色豚鼠群体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豚鼠,分析控制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了,而控制颜色深浅程度的基因没有突变,让这只黄色豚鼠与杂合黑色豚鼠杂交产生F1代,F1代只有黄色豚鼠与黑色豚鼠,且比例相等,没有出现白色豚鼠.说明突变产生黄色性状属于 性突变,若让F1代的黄色豚鼠与eeff白色豚鼠交配产生F2代,则F2豚鼠表现型及比例为 .
36.某同学从新鲜的泡菜滤液为实验材料纯化乳酸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纯化乳酸菌时,首先需要用 对泡菜滤液进行梯度稀释,进行梯度稀释的目的是保证在 培养基上获得 .
(2)制作的培养基必须使用 (填仪器名称)灭菌后才能使用.如果在配制培养基的过程中加入碳酸钙,制出的培养基就显得不透明,用这种培养基来分离纯化乳酸菌,碳酸钙起到的作用有 和 .肉眼能明显观察到菌落时应挑选出 的菌落作为候选菌.
(3)获得的乳酸菌菌种若要采取临时保藏,首先要将菌种接种到试管的 上,并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当菌落长成后才放入 的冰箱保存.
2019-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温江中学、新津中学等五校高三(上)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30×1.5=45分)
1.细菌共有的特征是( )
①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②具有核酸与蛋白质组成的结构 ③属于二倍体④能寄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2、常考的真核生物有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等;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3、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解答】解:①细菌均具有细胞结构,属于原核生物,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①正确;
②细菌具有细胞结构,均含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而核糖体是由核糖体RNA和蛋白质构成的,②正确;
③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组,因此不属于二倍体,③错误;
④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能寄生,如硝化细菌等自养型细菌不能寄生,④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各结构和功能、明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有关细胞物质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的数目最多
B.蛋白质区别于脂质的特有元素是S
C.碱基数目相同的DNA和RNA水解消耗水分子数相同
D.在小麦细胞中由A、G、T、C 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7种
【考点】DNA与RNA的异同;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碳原子的结构特点.
【分析】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碱基 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T(胸腺嘧啶) 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U(尿嘧啶)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磷酸 磷酸
分布 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质(主要)
【解答】解:A、人体活细胞中有机物和水中都含有氢原子,水的含量又最高,故氢原子的数目最多,A正确;
B、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少量含有S,脂质组成元素是C、H、O,磷脂还含有N、P,蛋白质区别于脂质的特有元素是S,B正确;
C、碱基数目相同的DNA和RNA水解消耗水分子数不一定相同,因为DNA通常情况下2条链,RNA通常一条链,则DNA需要的水分子是碱基个数?2,而RNA需要的水分子是碱基个数?1,C错误;
D、小麦细胞中既有DNA,又有RNA,所以A、G、C对应的核苷酸有2种,T对应的核苷酸是1种,共7种,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DNA和RNA结构相关知识,另外注意二者不同点:①是组成核苷酸的五碳糖不同,组成DNA的核苷酸中,五碳糖为脱氧核糖,而组成RNA的核苷酸中,五碳糖为核糖;②RNA特有的碱基中有U,RNA特有的碱基是T.
3.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及其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链tRNA分子不含氢键
B.ATP彻底水解要消耗4个水分
C.血红蛋白中的不同肽链之间是通过肽键连接来链接的
D.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荚膜中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
【考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分析】ATP完全水解产物为三分子磷酸,1分子核糖,1分子腺嘌呤,共需要消耗4个水分子.S型肺炎双球菌有多糖类荚膜.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形成环肽的过程中氨基酸数与形成的肽键数相等.
【解答】解:A、单链tRNA分子含有氢键,A错误;
B、ATP完全水解产物为三分子磷酸,1分子核糖,1分子腺嘌呤,共需要消耗4个水分子,B正确;
C、血红蛋白肽链的形成是由肽键连接的,不同肽链之间不是通过肽键连接的,C错误;
D、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荚膜属于多糖类荚膜,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B.动物细胞间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C.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D.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分析】1、细胞膜的功能:作为细胞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功能;进行信息交流功能.
2、物质运输方式:主动运输、协助扩散、自由扩散、胞吞和胞吐;主动运输是能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要载体和能量;胞吞和胞吐是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需要能量,依赖于膜的流动性特点.
【解答】解:A、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运输信息分子的作用,A正确;
B、细胞膜外侧,有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动物细胞的黏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细胞癌变后,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容易扩散和转移,B正确;
C、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C正确;
D、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差由主动运输实现,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5.比较胚胎干细胞与胰腺腺泡细胞,相同的是( )
A.线粒体的功能 B.发育的全能性
C.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D.内质网上核糖体的数量
【考点】细胞的分化.
【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解答】解:A、线粒体在不同的细胞中均是提供能量,A正确;
B、胚胎干细胞发育的全能性高于胰腺腺泡细胞,B错误;
C、不同功能的细胞中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C错误;
D、由于胰腺腺泡细胞需分泌消化酶,因此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数量较多,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及意义,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有一位科学家分离到一种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他将膜放在特制的仪器中,分隔两边装蒸馏水的槽.当他将稀释的乙酸放入一侧时,发现另一侧槽中的pH没有变化.于是他将动物细胞匀浆磨碎,过滤出细胞器和膜的碎片,然后再将滤液加到加过乙酸的一侧,这时发现另外一侧的pH下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
A.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跨膜 B.离子通过自由扩散跨膜
C.离子通过协助扩散跨膜 D.细胞滤液能溶解膜中的脂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由题意可知,将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分隔两边装蒸馏水的槽乙酸放入一侧时,发现另一侧槽中的PH没有变化,说明离子运输方式不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将动物细胞匀浆磨碎,过滤出细胞器和膜的碎片,然后再将滤液加到加过乙酸的一侧,这时发生另外一侧的PH下降,说明细胞匀浆提供ATP,则为主动运输.
【解答】解:pH下降说明H+运输到未加乙酸的一侧;细胞匀浆含有ATP,而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说明H+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相关知识,解题的突破口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
7.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将带“皮”的幼嫩的茎纵切后插入两烧杯中,如图所示.已知b侧的细胞壁比a侧的细胞壁薄,伸缩性相对较强.判断30分钟后可能出现的形状变化是( )
A. B. C. D.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低浓度溶液中,细胞吸水后皮层细胞扩张的更快,从而向外表皮弯曲;在高浓度溶液中,失水后皮层细胞收缩的更快,从而向内表皮弯曲.
【解答】解:在30%蔗糖溶液中,由于细胞的失水,细胞会发生皱缩,而b侧的细胞壁比a侧的细胞壁薄,b侧收缩多,因此茎弯向b侧;置于清水中,细胞吸水膨胀,体积变大,b侧伸展多,更易弯向a侧.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渗透作用的原理,解题关键能够理解题中“b侧的细胞壁比a侧的细胞壁薄,易伸展”,并能在解题时运用.
8.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B.淀粉酶经高温处理后,用双缩脲试剂处理不出现紫色
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考点】酶的特性;酶促反应的原理.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温度应该酶的活性,每种酶都有其最适宜的温度,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结构发生改变进而使酶失去活性.
【解答】解:A、同一种酶可以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如呼吸氧化酶存在于各种细胞中,A正确;
B、淀粉酶经高温处理后空间结构被破坏,但肽键并未断裂,用双缩脲试剂处理仍会出现紫色,B错误;
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C正确;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如蛋白质类的酶可被蛋白酶水解,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酶的概念,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对于酶的概念和酶的作用特点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9.下列实验操作会达到预测实验目的是( )
A.用盐酸与酒精的混合液解离洋葱根尖,可观察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
B.将酶与底物在室温下混合,再做不同保温处理,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用新配制的NaOH与CuSO4混合液,可检测待测样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D.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检测蛋白质的实验;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1、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解答】解:A、用盐酸与酒精的混合液解离洋葱根尖,可使细胞分离,这样可以观察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A正确;
B、将酶与底物分别做不同保温处理,然后将相同温度下的酶和底物混合,B错误;
C、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应该先加NaOH溶液,再加入CuSO4溶液,C错误;
D、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检测蛋白质的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0.下列与微生物呼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B.与细菌呼吸有关的酶由拟核中的基因编码
C.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D.有氧和无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物不同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的类型.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含有氧呼吸的酶,能进行有氧呼吸.呼吸作用是细菌生活的必须的生理过程,相关的酶是由拟核中基因编码.破伤风杆菌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被抑制.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解答】解:肺炎双球菌是好氧细菌,为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所以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
B、细菌主要的生命活动都由拟核控制,相关的酶是由拟核中基因编码,B正确;
C、破伤风芽孢杆菌为厌氧细菌,适宜生活在无氧环境中,C错误;
D、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又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D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呼吸作用的有关常识,解题的关键是要对常见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的类型进行归类总结以及对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1.如图所示为甘蔗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中的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B.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③只发生在线粒体
C.过程①产生[H],过程②消耗[H],过程③既产生也消耗[H]
D.过程③一般与放能反应相关联
【考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的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②表示ATP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供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③表示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细胞中;④表示ATP水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细胞中.
【解答】解:A、①过程表示光反应,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A正确;
B、②过程表示暗反应,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③表示甘蔗叶肉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B错误;
C、过程①表示光反应,水光解产生[H],用于过程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故消耗[H];过程③是细胞呼吸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产生[H],用于第三阶段与氧气发生反应,因此③既产生也消耗[H],C正确;
D、过程③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一般与放能反应相关联,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ATP的合成与水解、光合作用过程和细胞呼吸过程,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如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其他条件适宜且恒定),单位时间内测定的CO2释放量和O2产生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光照强度为a时,叶肉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
B.光照强度为b时,呼吸作用速率是光合速率的2倍
C.光照强度为c时,叶肉细胞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
D.光照强度为d时,植物体干重一定不断增加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横坐标是光照强度,纵坐标是氧气的吸收量或释放量.氧气的吸收量=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强度;氧气的产生量代表实际光合作用强度.
(2)a点:只有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说明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强度时6.
(3)b点:氧气的产生量是3,说明实际光合作用强度为3;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是3,说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并且呼吸作用强度是光合作用强度的二倍关系.
(4)c点:氧气的产生量是6,说明光合作用强度是6,等于呼吸作用强度6.
(5)d点;氧气的产生量是8,说明光合作用强度是8,大于呼吸作用强度6.
【解答】解:A、光照强度为a时,柱形图上只显示有二氧化碳的释放,没有氧气的产生,此时只有呼吸作用,没有光合作用,A正确;
B、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是3,呼吸作用速率是6,呼吸作用强度是光合作用强度的2倍,B正确;
C、光照强度为c时,光合作用氧气的产生量刚好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表明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C正确;
D、光照强度为d时,二氧化碳释放量是8个单位,此时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但整个植物体干重不一定增加,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光合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准确分析题图,明确氧气的产生总量代表实际光合作用强度、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代表表观呼吸作用强度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的关系的综合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13.将叶面积相等的A、B 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放置在相同的温度适宜且恒定的密闭小室中,给予充足的光照,利用红外测量仪每隔5min 测定一次小室中的CO2浓度,结果如图所示.对此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此实验可用于验证B植物比A植物具有更强的固定CO2的能力
B.当CO2浓度约为0.8mmol/L 时,A、B 两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相等
C.20min 以后,两种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都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D.若A 植物在第5min 时光照突然降低,C3含量将增加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植物:0~10min时,密闭小室中CO2浓度减少,说明这段时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10min之后,密闭小室中CO2浓度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光合作用强度等位呼吸作用强度.B植物:0~20min时,密闭小室中CO2浓度减少,说明这段时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20min之后,密闭小室中CO2浓度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解答】解:A、据图可知B植物在低浓度CO2时还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所以B植物固定CO2的能力较A植物强,A正确;
B、当CO2浓度约为0.8mmol/L 时,A、B两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总量相等,但由于呼吸速率不同,所以A、B 两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不相等,B错误;
C、20分钟后A、B植物不再吸收CO2,此时表明A、B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的量分别等于各自呼吸作用放出的CO2的量,C正确;
D、光照突然减弱,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的量减少,C3还原生成C5的量减少,而CO2的固定量在短时间内不变,因此从总体上C5的量减少,C3含量将增加,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掌握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能根据曲线图中的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4.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功能和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线粒体膜上没有运载葡萄糖的载体蛋白
B.内质网既可和外层核膜直接相连,也可和细胞膜直接相连
C.细胞生长使物质交换效率增强,细胞凋亡是基因表达的结果
D.细胞全能性的表现必须要通过细胞分化才能实现
【考点】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细胞的分化.
【分析】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小,物质运输能力降低.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全能性是以形成个体为标志.
【解答】解:A、线粒体膜上没有运载葡萄糖的载体蛋白,因此线粒体不能直接运用葡萄糖,A正确;
B、内质网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是细胞内膜面积最多的细胞器,B正确;
C、细胞生长后细胞体积变大,但相对表面积减小,因此物质交换效率降低,C错误;
D、细胞全能性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个体实现的,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器、细胞分化、细胞凋亡、全能性、细胞体积与相对表面积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细胞体积与相对表面积之间的关系,识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15.下列关于高等植物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出现了纤维素组成的纺锤体
B.中期染色体上的有关基因表达合成后期所需的蛋白质
C.后期纺锤丝牵拉着丝粒使之断裂
D.末期形成细胞板的过程涉及囊泡膜的融合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等植物有丝分裂与动物细胞的区别是:
1、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高等植物由纺锤丝形成纺锤体,而动物由中心体发生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2、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高等植物由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而动物细胞由细胞膜向内凹陷,将细胞一分为二.
【解答】解:A、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而纺锤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错误;
B、中期染色体高度螺旋化,不能表达,B错误确;
C、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纺锤丝牵引子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但是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与纺锤丝无关,C错误;
D、末期形成细胞板的过程与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膜的融合有关,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在培养人食管癌细胞的实验中,加入青蒿琥酯(Art),随着其浓度升高,凋亡蛋白Q表达量增多,癌细胞凋亡率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初步了解Art对癌细胞的影响,可用显微镜观察癌细胞的形态变化
B.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Art,可确定Art能否进入细胞
C.为检测Art对凋亡蛋白Q表达的影响,须设置不含Art的对照实验
D.用凋亡蛋白Q饲喂患癌鼠,可确定该蛋白能否在动物体内诱导癌细胞凋亡
【考点】细胞凋亡的含义.
【分析】1、癌细胞的特征为: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膜之间的黏着性降低,失去接触抑制.
2、细胞调亡都是基因编程性表达的结果.癌细胞由于无限增殖,故代谢加快,产生蛋白质较多,耗能较多,故线粒体和核糖体数量增多.癌细胞由于表面糖蛋白减少,故容易扩散和转移.
【解答】解:A、由于癌细胞的形态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所以可用显微镜观察癌细胞的形态变化,初步了解Art对癌细胞的影响,A正确;
B、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Art,如果细胞内含有放射性,则可确定Art已进入细胞,B正确;
C、生物实验的原则之一是对照,所以为检测Art对凋亡蛋白Q表达的影响,须设置不含Art的对照实验,进行对照,以便得出结论,C正确;
D、用凋亡蛋白Q饲喂患癌鼠,由于消化道内蛋白酶的分解作用,凋亡蛋白Q被水解成氨基酸而失去作用,因而不能确定该蛋白能否在动物体内诱导癌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凋亡和癌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7.如图甲为某生物细胞分裂中核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乙为该生物的一个细胞分裂图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学显微镜下,在Ⅰ段可以观察到基因突变
B.在Ⅱ段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图乙细胞含8个DNA分子
D.图乙细胞处于甲图Ⅲ段中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为某生物细胞分裂中核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Ⅰ表示S期,此时细胞中正进行DNA的复制;Ⅱ包括G2期、前期、中期和后期;Ⅲ包括末期和G1期,因此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为20h.
乙图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规则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解答】解:A、基因突变是DNA分子结构的改变,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A错误;
B、图甲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而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
C、图乙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所以共含有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C正确;
D、图乙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而图甲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因此,图乙细胞不可能处于甲图Ⅲ段中,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所代表的时期及乙细胞的分裂方式和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18.图为果蝇体内精巢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统计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数的比值一定是1:1
B.丙细胞中一定有两条X染色体
C.乙细胞中一定含同源染色体
D.乙细胞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分析柱形图:图为果蝇体内精巢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统计图.甲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乙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丙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解答】解:A、甲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其中前期和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数之为1:2,A错误;
B、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一定有两条X染色体和两条Y染色体,B正确;
C、乙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
D、乙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有两条同型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已知果蝇的红眼、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基因型分别为XBXb与XbY的雌雄果蝇交配生育一只基因型为XBXbY的果蝇,产生该果蝇的原因不可能是( )
A.雌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B.雌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C.雄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D.雄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考点】伴性遗传;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基因型分别为XBXb与XbY的雌雄果蝇交配生育了一只基因型为XBXbY的果蝇,可以看成是含XBXb的卵细胞和含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也可以看成是含XB的卵细胞和含Xb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
【解答】解:AB、如果基因型为XBXbY的果蝇是含XBXb的卵细胞和含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则雌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A正确,B错误;
CD、如果基因型为XBXbY的果蝇是含XB的卵细胞和含Xb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则雄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C正确,D错误.
故选:BD.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伴性遗传、染色体变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难题.
20.某植物的紫花与红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且是由单基因(D、d)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现有一株紫花植株和一株红花植株作实验材料,设计如表所示实验方案以鉴别两植株的基因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选择的亲本及交配方式 预测子代表现型 推测亲代基因型
第一种:紫花自交 出现性状分离 ③
① ④
第二种:紫花×红花 全为紫花 DD×dd
② ⑤
A.两组实验中,都有能判定紫花和红花的显隐性的依据
B.①全为紫花,④的基因型为DD×Dd
C.②紫花和红花的数量之比为1:1,⑤为Dd×dd
D.③的基因型为Dd×Dd,判定依据是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双亲有隐性基因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题中未明确显性性状,紫花植株可能是显性也可能是隐性性状,因此需分情况交配.如果紫花是显性性状,可采用自交的方法,看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如果不发生性状分离,则可能是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此时再利用紫花和红花进行杂交看后代表现型.
【解答】解:A、据题干可知,两组实验中,都有能判定紫花和红花的显隐性的依据,A正确;
B、①若全为紫花,由于是自交,故④的基因型为DD×DD,B错误;
C、②紫花和红花的数量之比为1:1,为测交比例,故⑤基因型为Dd×dd,C正确;
D、紫花自交,且出现性状分离,说明双亲都有隐性基因,故③的基因型为Dd×Dd,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范围、设计实验鉴别植株的基因型以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等,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21.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基因型比例不同的群体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的F1可能相同
B.F1代杂合体比例最高时亲代中的两种纯合体比例相等
C.p=a时,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
D.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当H的基因频率为0时,自由交配后代的个体都是hh,即亲本基因型都是hh;当H的基因频率为1时,自由交配后代的个体的基因型都是HH,即亲本基因型只有HH;当H的基因频率为a时,自由交配后代是Hh=hh;当H的基因频率为b时,自由交配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Hh= ,HH=hh= ;当H的基因频率为c时,自由交配一代,后代HH=Hh;
2、哈迪?温伯格定律的主要内容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此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且保持不变: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A的频率为 p,基因a的频率为q,则A+a=p+q=1,AA+Aa+aa=p2+2pq+q2=1.
【解答】解:A、基因型比例不同的群体,其不同基因的频率可能相等,所以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的F1可能相同,A正确;
B、F1代杂合体比例最高时亲代中的两种基因的频率相等,但纯合体比例不一定相等,B错误;
C、当H的基因频率为a时,Hh与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得2a(1?a)=(1?a)2,解得a= ,则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 ,C正确;
D、由题图可知,当H的基因频率为c时,Hh与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得2c(1?c)=(c)2,解得c= ,F1的基因型及比例是:HH= = ,hh,= = ,Hh=2× = ,子一代自交,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1? = ,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遗传平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干和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该题的难度较大.
22.如图甲、乙、丙、丁表示四株豌豆体细胞中的控制种子的圆粒与皱粒(Y、y)及黄色与绿色(R、r)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
B.乙、丙豌豆杂交后代有四种基因型、1种表现型
C.甲、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2:1
D.甲、丁豌豆杂交后代的有6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甲细胞内含两对等位基因,该生物经减数分裂可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乙细胞内含一对等位基因,另一对基因相同,该生物经减数分裂可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丙细胞内含两对相同基因,该生物经减数分裂可产生1种类型的配子;丁细胞内含一对等位基因,一对基因相同,该生物经减数分裂可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
【解答】解:A、甲、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1=3:1,A错误;
B、乙、丙豌豆杂交后代有2种基因型、1种表现型,B错误;
C、甲、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1)=1:1,C错误;
D、甲、丁豌豆杂交后代的有3×2=6种基因型、2×2=4种表现型,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中基因及染色体位置关系图,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根据题图判断各生物的基因型,其次再根据基因分离定律或采用逐对分析法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23.白花三叶草有两个品种:叶片内含较高水平氰(HCN)的品种和不含氰的品种,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其代谢过程如图:
两个不含氰的品种杂交,F1全部含有较高水平氰,F1自交获得F2,则( )
A.两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或Ddhh)和ddHH(或ddHh)
B.F2中性状分离比为高含氰品种:不含氰品种=15:1
C.氰产生后主要储存在叶肉细胞溶酶体中
D.向F2不含氰品种的叶片提取液中加入含氰葡萄糖苷,约有 类型能产生氰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图解中看出,D基因和H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能生成HCN,即D_H_表现为叶片内含较高水平氰(HCN)的品种,其余均为不含氰品种.
【解答】解:A、两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和ddHH,子代为DdHh,全部含有较高水平氰,如果两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和ddHh,则子代会出现不含氰的品种,A错误;
B、F1为DdHh,F2为9D_H_:3D_hh:3ddH_:1ddhh,高含氰品种:不含氰品种=9:7,B错误;
C、氰产生后主要储存在叶肉细胞液泡中,C错误;
D、F2不含氰的品种有:3D_hh:3ddH_:1ddhh,品种ddH_不能产生葡萄糖苷,但是加入含氰葡萄糖苷能产生氰,比例为 ,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两对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情况,意在考查考生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以及对9:3:3:1比例的变式应用,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析图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难度适中.
24.男性红绿色盲患者(XbY)的一个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和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XBXb)的一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进行比较,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数目比值为2:1
B.红绿色盲基因(Xb)数目可能相等
C.染色体组数目比值为2:1
D.X染色体数目比值为1:1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男性红绿色盲患者的基因型为XbY,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平均分向细胞两极;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基因型为XBX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而且染色体数目减半.
【解答】解:A、男性(XbY)的一个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含有46条染色体,女性(XBXb)的一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也含有46条染色体,二者染色体数目为1:1,A错误;
B、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色盲基因数目为2,女性携带者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则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色盲基因数目为0或者2,B正确;
C、男性(XbY)的一个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含有46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女性(XBXb)的一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也含有46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C错误;
D、男性红绿色盲患者,有丝分裂中期X染色体数目为1条.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相同,X染色体数目为2条,则比值为1:2,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25.如图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相关基因用B、b表示.图中1个体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
A.bb B.Bb C.XbY D.XBY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解答】解:根据系谱图不能确定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由于Ⅱ1患者的母亲正常,因此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不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因此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A、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个体的基因型为bb,A正确;
B、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1个体的基因型为Bb,B正确;
C、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个体的基因型为XbY,C正确;
D、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此1个体的基因型不可能为XBY,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能根据系谱图推断该遗传病可能的遗传方式,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6.长翅红眼雄蝇与长翅白眼雌蝇交配,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aaXXY的残翅白眼果蝇.已知翅长、眼色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与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起产生的极体的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分布可能为(A?长翅,a?残翅,B?红眼,b?白眼)( )
A.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A?长翅,a?残翅,B?红眼,b?白眼,已知长翅红眼雄果蝇(A_XBY)与长翅白眼雌果蝇(A_XbXb)交配,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雄果蝇(aaXbXbY),则亲本中长翅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长翅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
子代多的一条X染色体来自母方,可能原因是:
(1)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条Xb未分开移向了同一极,进入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所以形成基因型为aXbXb的次级卵母细胞和基因型为A的第一极体,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基因型为aXbXb的次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基因型为aXbXb的卵细胞和一个基因型为aXbXb的极体,而基因型为A的第一极体形成2个基因型为A的极体,即与亲代雌果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起产生的极体的基因型为A、A、aXbXb;
(2)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这样形成基因型为aXb的次级卵母细胞和基因型为AXb的第一极体,而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异常,其中Xb和Xb的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一极,则形成基因型为aXbXb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a的极体,基因型为AXb的第一极体正常分裂形成2个基因型为AXb的第二极体,即与亲代雌果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起产生的极体的基因型为AXb、AXb、a.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残翅白眼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Y,它是由基因型为aY的精子和基因型为aXbXb的卵细胞产生的,可见问题出在亲代雌果蝇,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b和Xb这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Xb和Xb这一对子染色体未分离.
(1)若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b和Xb这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XbXb,另外3个极体的基因型为aXbXb、A、A,即①④;
(2)若是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Xb和Xb这一对子染色体未分离,则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XbXb,另外3个极体的基因型为a、AXb、AXb,即③.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首先要求考生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亲代和子代的基因型及残翅白眼子代产生的原因;其次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能推断同卵细胞一起产生的3个极体的基因型,再作出准确的判断.
27.下列关于大肠杆菌的培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配制固体培养基所加的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脂类
B.在微生物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灭菌
C.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大肠杆菌活菌的个数,要保证待测样品稀释的稀释度合适
D.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其培养物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才能丢弃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微生物培养的关键是无菌操作.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除考虑营养条件外,还要考虑pH、温度和渗透压等条件,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消毒.可以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显微镜计数法进行统计计数.用过的培养基及其培养物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才能丢弃.
【解答】解:A、琼脂主要用海南的麒麟菜或石花菜制作出来的,其主要成分为膳食纤维和蛋白质,A错误;
B、在微生物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灭菌,B正确;
C、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大肠杆菌活菌的个数,要保证待测样品稀释的稀释度合适,C正确;
D、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其培养物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才能丢弃,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相关知识,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8.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参与果酒发酵和果醋发酵的微生物都含有线粒体
B.果酒制成后只需将装置转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即可制作果醋
C.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生产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
D.葡萄汁要装满发酵瓶,造成无氧环境,有利于发酵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分析】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条件是30~35℃、一直需氧.
腐乳制作的菌种主要是毛霉,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5?18℃,一定湿度.
【解答】解:A、参与果醋发酵的是醋酸菌,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A错误;
B、果酒制成后需将装置转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并且通入无菌空气制作果醋,B错误;
C、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生产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如毛霉,C正确;
D、葡萄汁不能装满发酵瓶,要留 空间,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进而大量繁殖,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9.如图为某二倍体植株花药中未成熟花粉在适宜培养基上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表示脱分化,过程②表示再分化
B.过程①②需要避光,过程③需要照光
C.过程①②说明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
D.过程③获得的完整植株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考点】植物的组织培养.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花药离体培养过程:
因此,图中①表示脱分化,②③表示再分化.
【解答】解:A、图中过程①表示脱分化,②表示再分化,A正确;
B、脱分化需要避光处理,再分化和植物生长需要照光.因此过程①需要避光,过程②、③需要照光,B错误;
C、过程①、②、③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由花粉细胞最终获得了完整植物个体,说明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C错误;
D、过程③获得的完整植株属于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不能自交产生后代,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图,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原理、条件及相关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0.下列实验流程中,错误的是( )
A.鲜玫瑰花+清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除水→玫瑰油
B.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
C.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萃取→浓缩→过滤→橘皮油
D.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
【考点】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
【分析】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的主要方法有: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1)玫瑰精油具有较强的挥发性,适用于蒸馏法提取;(2)橘皮精油如果使用蒸馏法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所以可以采用压榨法提取;(3)胡萝卜素不溶于水,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适用于萃取法提取.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用量,其次还受到原料颗粒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温度、时间等条件的影响
【解答】解:A、采用蒸馏法提取玫瑰精油的过程:鲜玫瑰花+清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除水→玫瑰油,A正确;
B、萃取胡萝卜素的过程: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B正确;
C、压榨橘皮精油的过程: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油,C错误;
D、果醋发酵过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采用的方法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二、简答题(55分)说明:共同6个小题,总分55分.每个小题除标出分值外,其余各空均为1分
31.如图甲为人体细胞示意图,图乙为人体部分细胞分化示意图,图丙是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三种细胞器,图丁表示分泌蛋白形成过程,a、b、c、d表示细胞器.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细胞与小麦根尖细胞相比,其区别是无 细胞壁 ,与乳酸菌相比最大的区别是 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图中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化学成分相似,但功能差别较大的原因是 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
(2)图乙进行的结果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 专门化 ,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骨髓移植实质上是将图乙中的c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c细胞的名称是 造血干细胞 .
(3)图丙只存在A?U碱基配对的细胞器是[ 3 ] 核糖体 .研究图丁的生理过程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放射性物质不会集中于图丁中的[ d ] 线粒体 中.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细胞的分化.
【分析】1、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2、分析题图:
图甲表示人体细胞结构,其中结构①~⑩依次是:高尔基体、中心体、核膜、核仁、染色质、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细胞膜和细胞核;
图乙表示人体部分细胞的分化,其中a的分化程度最低、全能性最高,c是造血干细胞、能分化形成各种血细胞,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图丙是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三种细胞器,据表格1、2、3三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可知,1是具膜细胞器且含有少量核酸、为线粒体,2是具膜细胞器而无核酸、可能是内质网或高尔基体,3只有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不具有膜结构且核酸含量很高,为核糖体;
图丁表示分泌蛋白形成过程,a、b、c、d表示细胞器,根据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可知,物质X为氨基酸,a是核糖体,b是内质网、对肽链进行加工,c是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进一步的加工,d是线粒体、提供能量.
【解答】解:(1)图甲细胞是人体细胞、小麦根尖细胞是植物细胞,二者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人体细胞属于真核细胞、乳酸菌细胞是原核细胞,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真核细胞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图中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化学成分相似,其化学成分均是蛋白质和磷脂,其中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不同生物膜的功能差别较大的原因是构成生物膜中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2)图乙进行的是细胞的分化,细胞的分化可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骨髓移植实质上是将图乙中的c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使之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
(3)存在A?U碱基配对的生理过程为转录或翻译过程,图丙中的结构1线粒体、2内质网或高尔基体、3核糖体中,只存在A?U碱基配对的细胞器是3核糖体(核糖体中的翻译过程);研究图丁的生理过程(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该过程中的d线粒体通过提供能量而间接参与该过程、该过程中的放射性物质不会集中该结构中.
故答案为:
(1)细胞壁 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2)专门化 造血干细胞
(3)3 核糖体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 线粒体
【点评】本题结合题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分化、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不同细胞器的组成成分的综合性考查,考生识记细胞结构和功能、明确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32.图甲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闭蔬菜大棚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乙图是在温度适宜、CO2浓度为0.03%的条件下测得绿色植物吸收CO2量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1)叶绿体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存在于 类囊体薄膜 ,这些色素吸收光能的两个用途是 水的分解和ATP的合成
(2)甲图中,a时刻叶绿体中的C3含量将,ab时段产生ATP总量最多的细胞器是 叶绿体 .该大棚内蔬菜一昼夜内有机物总量变化情况是 下降(或减少) ,判断的依据是 叶绿体增加大棚内CO2浓度降低了 .
(3)图乙曲线的实验中,给植株光照时间共有 14 h.若在CO2浓度为1%条件下进行实验,图中C、F两点间的距离会变.当图中S1、S2和S3的面积关系为 S2>S1+S3 时,说明实验结束后植株的干重增加了.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分析甲图中,a时刻CO2浓度最高,此时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其后,随光照增强,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b时刻CO2浓度最低,此时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随着时间推移光照减弱,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最后到夜间只进行呼吸作用;.
图乙:B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G点时光合作用消失.S2表示白天光照较强时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S1+S3表示夜间及光照较弱时消耗的有机物,因此一昼夜该植物有机物的积累总量=白天光照较强时光合作用积累量?夜间及光照较弱时消耗量=S2?(S1+S3).
【解答】解:(1)叶绿体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存在于类囊体薄膜,这些色素吸收光能为水的分解提供能量和ATP的合成提供能量.
(2)甲图中,图中a时刻为二氧化碳的平衡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叶绿体中的C3含量将下降;ab时段二氧化碳不断下降,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产生ATP总量最多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分析图可以看出一昼夜后即b点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该二氧化碳用于合成有机物储存于植物体中,因此表现出生长现象.该图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密闭大棚种植作物时要注意及时补充CO2.由于叶绿体增加大棚内CO2浓度降低了,使得该大棚内蔬菜一昼夜内有机物总量下降(或减少).
(3)图乙中B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G点时光合作用消失.因此得到图乙曲线的实验中,给植株光照时间共有14h.若在CO2浓度为1%条件下进行实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增加CO2浓度,可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合成有机物的量有所增加,因此图中C、F两点间的距离会变长.图中S2表示白天光照较强时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S1+S3表示夜间及光照较弱时消耗的有机物,因此一昼夜该植物有机物的积累总量=白天光照较强时光合作用积累量?夜间及光照较弱时消耗量=S2?(S1+S3).当植物细胞内有机物有积累时,植物才能正常生长,植株的干重才可以增加,所以S2>S1+S3.
故答案为:
(1)类囊体薄膜 水的分解和ATP的合成
(2)下降(或减少) 叶绿体 增加大棚内CO2浓度降低了
(3)14 长 S2>S1+S3
【点评】本题考查对有关坐标曲线图的理解,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33.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象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乙中的3号染色体为X染色体.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用光学显微镜要观察到图中甲、乙、丙细胞中的染色体需用 龙胆紫或醋酸洋红 染色,甲图细胞中有 4 个染色体组,对应于丁图中的 ab 段.
(2)丙图所示细胞名称为 极体 ,其染色体变化对应丁图的 de 段.
(3)与图乙细胞所示个体进行测交的个体的基因型为 aaXbY .
(4)乙图细胞在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出现了丙细胞的图象,若丙细胞的产生是1号染色体基因突变产生的,则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ab ,若丙细胞的产生是1号与2号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引起的,则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Ab或ab .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细胞移向细胞两极的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图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丙细胞着丝点分裂,而且没有同源染色体,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图丁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ab表示有丝分裂后期,de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1)用光学显微镜要观察到染色体,需要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色,甲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所以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对应于丁图中的ab.
(2)由于是雌性高等动物细胞,丙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丙图细胞为第一极体,其染色体变化对应丁图的de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暂时加倍.
(3)与图乙细胞所示个体基因型为AaXBXb,与图乙细胞所示个体进行测交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
(4)丙细胞是第一极体,图中丙细胞基因型为AaBB,若丙细胞的产生是1号染色体基因突变产生的,图乙来看,卵细胞基因型为ab.若丙细胞的产生是1号与2号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引起的,则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b或ab.
故答案为:
(1)龙胆紫或醋酸洋红 4 ab
(2)极体 de
(3)aaXbY
(4)ab Ab或ab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4.野生型果蝇的腹部和胸部都有短刚毛,而一只突变果蝇S的腹部却生出长刚毛.研究者对果蝇S的突变进行了系列研究,用这两种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见图.
(1)果蝇腹部有长刚毛与短刚毛构成 相对性状 ,实验1的杂交方式在遗传学上称为 测交 ,突变果蝇S的基因突变发生在 1 (填1或2)条染色体上.
(2)与野生型不同的表现型有 两 种,实验2中果蝇③与实验1中果蝇S的差异是前者胸部无刚毛,从基因型角度分析产生的原因: 两个A基因抑制胸部长出刚毛,只有一个A基因时无此效应 .
(3)假设胸部无刚毛的果蝇都不能招引异性前来交尾,让F2代果蝇自由交配产生F3,在F3的腹部有长刚毛的果蝇中胸部有刚毛的果蝇占 .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实验1:果蝇S(腹部有长刚毛)×野生型个体(腹部有短刚毛)→后代腹部有长刚毛:腹部有短刚毛=1:1,属于测交类型.
分析实验2:腹部有长刚毛的个体×→后代腹部有长刚毛:腹部有短刚毛=3:1,可知该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且控制长刚毛的基因为显性基因,亲本均为杂合子.
【解答】解:(1)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由实验1:果蝇S(腹部有长刚毛)×野生型个体(腹部有短刚毛)→后代腹部有长刚毛:腹部有短刚毛=1:1,属于测交类型,则①的基因型为Aa,②的基因型为aa.突变果蝇S的基因突变只发生在1条染色体上.
(2)与野生型不同的表现型有腹部长刚毛和胸部无刚毛.根据题干信息“果蝇③和果蝇S的基因型差异”可推知:③的基因型为AA,而果蝇S的基因型为Aa,即两个A基因抑制胸部长出刚毛,只有一个A基因时无此效应.
(3)假设胸部无刚毛的果蝇都不能招引异性前来交尾,则F2代果蝇中只有基因型为Aa:aa=2:1的发生自由交配,会产生配子A= ,a= ,在F3的腹部有长刚毛的果蝇为AA( = )、Aa( = ),所以在F3的腹部有长刚毛的果蝇中胸部有刚毛的果蝇占 ÷( + )= .
故答案为:
(1)相对性状 测交 1
(2)两 两个A基因抑制胸部长出刚毛,只有一个A基因时无此效应
(3)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突变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结合题中提示推断原因,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35.普通短毛豚鼠是著名的实验动物.该种豚鼠毛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E和e,F和f)控制,其中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色素的合成,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颜色的深浅程度,豚鼠毛的颜色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见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型 eeF EeF_ EEF_或ff
豚鼠毛颜色 黑色 灰色 白色
(1)由表可知,基因 F 存在时可合成色素,其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效应 相同 (“相同”或“不同”);基因 E 存在时可淡化颜色的深度,其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效应 不同 (“相同”或“不同”).
(2)用纯合黑毛豚鼠与纯合白毛豚鼠杂交,若产生的子代全为灰毛豚鼠,则亲代白毛豚鼠的基因型为 EEFF或EEff .
(3)为了探究某只基因型为EeFf的雄性灰毛豚鼠的两对等位基因(E和e,F和f)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应选择豚鼠与该雄性灰毛豚鼠进行测交,若子代豚鼠表现型及比例为 黑毛:灰毛:白毛=1:1:2 ,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按自由组合规律推算,让EeFf灰毛雌雄豚鼠自由交配,子代白毛豚鼠中的杂合子占 .
(4)在纯合黑色豚鼠群体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豚鼠,分析控制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了,而控制颜色深浅程度的基因没有突变,让这只黄色豚鼠与杂合黑色豚鼠杂交产生F1代,F1代只有黄色豚鼠与黑色豚鼠,且比例相等,没有出现白色豚鼠.说明突变产生黄色性状属于 显 性突变,若让F1代的黄色豚鼠与eeff白色豚鼠交配产生F2代,则F2豚鼠表现型及比例为 黄毛:黑毛:白毛=2:1:1或(隐性黑毛:白毛=1:1) .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1、分析表格:豚鼠毛的颜色中,黑色为eeF_,灰色为EeF_,白色为EEF_或__ff.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解答】解:(1)由上表可知,F基因存在时可合成色素,且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效应相同;E基因存在时可淡化颜色的深度,由于EEF_为白色,EeF_为灰色,所以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效应不同.
(2)用纯合白毛豚鼠(EEFF或eeff或EEff)和纯合黑毛豚鼠(eeFF)杂交,若产生的子代全为灰毛豚鼠(EeF_),则亲代白毛豚鼠的基因型为EEFF或EEff.
(3)进行测交应用隐性纯合子eeff(白色)多只雌性白毛豚鼠与该雄性灰毛豚鼠(EeFf)进行杂交,后代会出现EeFf:Eeff:eeFf:eeff=1:1:1:1,即灰色:白色:黑色=1:2:1.按自由组合规律推算,让EeFf灰毛雌雄豚鼠自由交配,子代白毛豚鼠(EEF_或__ff)所占的比例为: EEF_+ E_ff+ eeff= ,其中的纯合子有 EEFF+ eeff+ EEff= ,占 ,因此杂合子占 .
(4)分析题意可知,纯合黑色豚鼠群体后代(eeFF)中偶然发现一只基因突变黄色豚鼠,则该突变一定为显性突变,并且为杂合子,基因型可以表示为eeF′F.让这只黄色豚鼠与杂合黑色豚鼠(eeFf)杂交产生F1代,F1代黄色豚鼠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 eeF′F、 eeFf,让F1代的黄色豚鼠与eeff白色豚鼠交配产生F2代,则F2豚鼠表现型及比例为黄毛:黑毛:白毛=2:1:1或(隐性黑毛:白毛=1:1).
故答案为:
(1)F 相同 E 不同
(2)EEFF或EEff
(3)多只雌性白毛 黑毛:灰毛:白毛=1:1:2
(4)显 黄毛:黑毛:白毛=2:1:1或(隐性黑毛:白毛=1:1)
【点评】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表中信息推断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能根据图中基因的位置推断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36.某同学从新鲜的泡菜滤液为实验材料纯化乳酸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纯化乳酸菌时,首先需要用 无菌水 对泡菜滤液进行梯度稀释,进行梯度稀释的目的是保证在 固体 培养基上获得 单菌落 .
(2)制作的培养基必须使用 高压蒸汽灭菌锅 (填仪器名称)灭菌后才能使用.如果在配制培养基的过程中加入碳酸钙,制出的培养基就显得不透明,用这种培养基来分离纯化乳酸菌,碳酸钙起到的作用有 鉴别 和 乳酸菌中和产生的酸(或乳酸,维持PH相对稳定) .肉眼能明显观察到菌落时应挑选出 具有透明圈 的菌落作为候选菌.
(3)获得的乳酸菌菌种若要采取临时保藏,首先要将菌种接种到试管的 固体斜面培养基 上,并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当菌落长成后才放入 40C 的冰箱保存.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1)泡菜的制作原理
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对比,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
(3)泡菜的制作
【解答】解:(1)分离纯化乳酸菌时,首先需要用无菌水对泡菜滤液进行梯度稀释;进行梯度稀释的理由是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乳酸菌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2)制作的培养基必须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后才能使用.在分离纯化所用的培养基中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中和乳酸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和利于乳酸菌的识别和分离;分离纯化时应挑选出在平板上有透明圈的菌落作为候选菌.
(3)获得的乳酸菌菌种若要采取临时保藏,首先要将菌种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并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当菌落长成后才放入 40C的冰箱保存.
故答案为:
(1)无菌水 固体 单菌落
(2)高压蒸汽灭菌锅 鉴别 乳酸菌中和产生的酸(或乳酸,维持PH相对稳定)具有透明圈
(3)固体斜面培养基 40C
【点评】本题主要以泡菜的制作为前提,考生微生物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1310110.html
相关阅读:河北省石家庄一中等五个一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