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新高三一轮复习早已经开始,大家在复习之余,有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自己的复习方向等问题。小编带来了2019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试题,供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汪应辰传
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幼凝重异常童,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继晷。从人借书,一经目不忘。十岁能诗,游乡校,郡博士戏之曰:“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应辰答曰:“仲尼三千而论道,惟公其然。”
绍兴五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御策以吏道、民力、兵势为问,应辰答以为治之要,以至诚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上览其对,意其为老成之士,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上欲即除官职,赵鼎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乃授镇东军签判。故事,殿试第一人无待次者,至是,取一年半阙以归。
召为秘书省正字。时秦桧为主和议,应辰上书,谓:“和议不谐非所患,和议谐矣,而因循无备之可畏。异议不息非所畏,异议息矣,而上下相欺之可畏。金虽通和,疆埸之上宜各戒严,以备他盗。今方且肆赦中外,褒宠将帅,以为休兵息民自此而始。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也。……臣愿勿以和好之可无虞,而思患预防,常若敌人之至。”疏奏,秦桧大不悦,出通判建州,遂请辞以归。
张九成谪邵州,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人皆危之。久之,除秘书少监,迁权吏部尚书。李显宗冒具安丰军功赏五千余人,应辰奏驳之。权户部侍郎兼侍讲。应辰独员当剧务,节冗费,常奏:“班直转官三日,而堂吏增给食钱万余;工匠洗泽器皿仅给百余千,而堂吏食钱六百千;塑显神御,半年功未及半,而堂吏食钱已支三万、银绢六百匹余两。他皆类此。”上惊其费冗,命吏部裁之。除吏部尚书,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论爱民六事,庙堂议不合,不悦者众。……
应辰接物温逊,遇事特立不回,流落岭峤十七年,桧死,始还朝。刚正方直,直言不避。(选自《宋史?汪应辰传》,有删改)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汪应辰“刚正方直”的一组是 (★) ( C )
①召为秘书省正字 ②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 ③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 ④应辰独员当剧务,节冗费 ⑤应辰奏驳之 ⑥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②④⑤
解析 ①和⑥指汪应辰的升官情况,④指汪应辰为国效力,均与“刚正方直”无关。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汪应辰幼时聪颖异常。他五岁就读书识字,“属对应声”常常出语惊人,记忆力不凡,借来的书过目不忘,十岁就能写诗。曾有一学官以韩愈为例嘲笑他,他反应机敏,以孔子一事加以回击,令人拍案叫绝。
B.汪应辰才智绝伦,参加科举考试时写的策论切中时弊,皇帝以为是一老年士子所作,不料是一个18岁的少年所写,于是龙颜大悦,当即要授予官职,但赵鼎认为要按照惯例让他到地方上去磨炼,“养成其材”,于是,授汪应辰为镇东军签判。
C.汪应辰反对秦桧,敢于直言。当秦桧力主与金和议时,他上书皇上,认为不应该“肆赦中外,褒宠将帅”,而应加强防备,“常若敌人之至”。正因为这样,他深为秦桧所忌,被贬官做建州通判。
D.汪应辰关心国事,体恤民情。在任户部侍郎兼侍讲期间,独自处理复杂的事务,节约开支,并上书皇上,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认为国家在许多地方都存在浪费现象,使皇上“惊其费冗”,下令裁减。
解析 “按照惯例让他到地方上去磨炼”错,原文是说“按照惯例,殿试第一名无须外
任,直接授予京官”。
参考译文
汪应辰,字圣锡,是信州玉山人。年幼时沉稳聪明,和一般小孩不一样,五岁就知道读书,回答他人的问话常常出语惊人,认识很多偏僻字。家贫寒没有灯油,就经常拾柴火用来(点亮作灯)接着白天看书。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书,一看就不会忘记。十岁能写诗,曾在乡校游学,郡里的学官戏弄他说:“韩愈十三岁能写文章,现在你像什么?”应辰回答道:“孔子有三千学生听他讲学,只有你还是这样。”
绍兴五年,(应辰)考中进士第一名,年龄刚刚十八岁。御策用吏道、民力、兵势问他,汪应辰回答时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以诚信为根本,对皇帝而言要设身处地为天下百姓着想。皇帝看了他的策论,认为他是一个老成的读书人,等到放榜的时候一看,竟然是个年轻人。引见者带汪应辰上前拜见皇上,皇上对他感到很惊异。皇上立即想授予他官职,赵鼎说:“姑且让他到京城外任职,培养他成才。”于是授予他镇东军签判。按照惯例,殿试第一名无须外任,直接授予京官,从这个时候,就先到地方上锻炼一年半载才回来。
召回京城,任秘书省正字。当时秦桧主张和谈,应辰上书说:“和谈不成功不是担忧的事,和谈成功了,而就因此不防范
就可怕了。不同的意见不停息不是可怕的事,不同的意见没有了,上下相互欺骗就可怕了。即使和金和谈了,边疆之上还应该提高警惕,来防止其他盗贼。现在大赦天下,褒扬将帅,使他们滋生骄纵之心,认为休整军队,使老百姓修养生息可以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即使忘了长久以来的耻辱,难道不想想将来意料之外的祸患吗?这就是因此不防备可怕的原因啊。……我希望不要认为和金和好了就没有忧患了,而是要常常想到忧患进行防备,像敌人来到一样。”奏折送上去后,秦桧很不高兴,贬汪应辰出京城做建州通判,汪应辰于是辞官归隐。
张九成被贬到邵州,朋友们都和他断绝了往来,而汪应辰按时问候他。等到他的父亲去世,说他坏话的人还攻击他,但汪应辰却不远万里前去吊唁,人们都为他感到危险。过了很长时间,召回京城做秘书少监,提拔做吏部尚书。李显宗冒领安丰军的功劳赏赐五千多人,应辰上奏折反驳他。(后来应辰)代理户部侍郎兼侍讲。他独自一人承担繁多的事务,节约多余的开支,常常上书皇上说:“轮到值班的官吏值班三天,给他们增加的饭钱就一万缗;工匠洗器皿仅仅给百余千,而给官吏吃饭的钱就六百千;塑显仁皇帝的神像,半年时间不到,官吏的饭钱就已经支了三万、银绢六百匹余两。其他方面的浪费都和这方面类似。”皇上对这种浪费很惊异,命令吏部加以裁减。(汪应辰)被授予官职做吏部尚书,不久兼任翰林学士和侍读。论及爱民六件事,在朝廷上和其他人的意见不合,不高兴的人很多。……
汪应辰待人接物温和谦逊,遇到事情刚直不屈,流落岭峤十七年。秦桧死了,才得以回朝廷。刚正方直,敢于直言而不回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种?字景伯,河南洛阳人,仲山甫之后也。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其白狼、?木、唐?、邛、?诸国,自前刺史朱辅卒后遂绝;?至,乃复举种①向化。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梁太后省奏,乃赦?、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乃许之。?复留一年,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与相揖谢,千里不得乘车。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后司隶校尉举?贤良方正,不应。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为度辽将军。?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羌虏先时有生②见获质于郡县者,悉遣还之。诚心怀抚,信赏分明,由是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皆来顺服。?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入为大司农。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闻?卒,举国伤惜。单于每入朝贺,望见坟墓,辄哭泣祭祀。
(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注 ①举种:举众,全体。②生:生口(俘虏)。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交通:交际、往来
B.?素慷慨,好立功立事 慷慨:大方、爽快
C.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案:查办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 寇:侵略
解析 慷慨:意气风发,慷慨激昂。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A.①诏报,太子乃得去②?至,乃复举种向化
B.①惶惑不知所为②并、凉边人咸为发哀
C.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②?、承以首举大奸
D.①乔退而叹息②而二府畏懦
解析 A项乃:都是副词,“才”。B项为:①动词,“做”;②介词,“替、为”。C项以:①介词,“用来”或“把(财物)”;②介词,“因为”。D项而:①连词,表承接关系;②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种?“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 B )
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 ⑥去烽燧,除候望
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④⑤D.③⑤⑥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一要清楚所给句子的含意,二要明确题干要求。①表现种?不追名逐利,③表现种?坚守原则,⑥写边境部族安然无事。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C )
A.种?一生轻虚名轻财物,一向不爱结交追名逐利的人,但喜欢“立功立事”。
B.种?为人为官谨慎小心,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C.种?担任刺史敢作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种?被免官。
D.种?担任地方官深得民心,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而感念朝廷,臣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解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种?被免官不是因为
太守伺机报复,而是因为大将军梁冀的诬陷。
参考译文
种?,字景伯,河南洛阳县人,是仲山甫的后代。父亲担任过定陶县令,有财产三千万。父亲死后,种?将这些财产都用来救济宗族和周围乡里的穷人。凡是追求名声、利益的人,种?都不与他们往来。
汉顺帝末年,担任侍御史。顺帝提拔种?在承光宫监护太子。中常侍高梵从宫中单车出来迎接太子,当时太傅杜乔等人心中怀疑,不想依从,但惶恐迷惑不知道怎么办。种?就手持刀剑挡在车前,说:“太子,是国家皇位的继承人,关系到天下人的命运。今天常侍来接人无诏书,我有何凭据知道(你)不是奸邪呢?今天只有一死而已。”高梵理屈词穷,不敢对答,另派人赶快上奏。诏书回复,太子才得以离去。杜乔事后感叹,自愧不如种?遇到大事而不受迷惑。皇帝也嘉奖他老成持重,称赞了很长时间。
后来出任为益州刺史。种?素来慷慨激昂,喜欢建功立业。在益州任上三年,传播恩德一直到边远的部族,开通教化那极为不同的乡俗,岷山上杂居的部族都感念和服从汉朝的恩德。那白狼、?木、唐?、邛、?等几个国家,自从前任刺史朱辅死后就与汉朝断绝了来往;种?到任后,(这些国家)才又举众向汉朝归顺。当时,永昌太守冶炼黄金熔铸了一条有花纹的蛇,用来献给大将军梁冀,种?发现后就将永昌太守逮捕,并快马奏报朝廷,但二府怯懦畏惧,不敢查办此事,梁冀从这件事后
对种?心怀愤怒。正好碰到巴郡人服直聚集党徒数百人,自称“天王”,种?与太守应承率兵前去征讨,没有攻克他们,而且许多官吏、士卒却被伤害。梁冀因为这件事诬陷他。(朝廷)传诏逮捕种?、应承。太尉李固上疏援救,说:“臣听说征讨盗贼所受伤害,本来不是种?、应承的责任,实在是由于县吏畏惧法律,害怕犯罪,压迫、驱赶太深太苦,然后招致这不祥的报应。等到盗贼相聚起来,就此起彼伏处处不绝了。种?、应承因为首先举报大奸大恶的人而紧跟着受罪,臣担心这样会阻碍(和挫伤)州县官吏揭发检举的行为(心意),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不再对朝廷尽心尽意了。”梁太后阅读奏疏后采纳了李固的奏请,就赦免了种?、应承的罪,仅仅免官而已。
后来凉州羌人发生动乱,朝廷就派种?为凉州刺史,深得百姓的欢心。当种?又被朝廷征用调迁时,官吏百姓投书朝廷请求挽留他,梁太后感叹道:“我还没听说过刺史像这样得人心的。”于是准许了凉州官吏百姓的请求。种?又留任一年,之后,迁任汉阳太守,梁州戎夷男男女女相送到汉阳地界,种?才与他们作揖告别,这样步行千里不能乘车。等到了汉阳郡,教化羌人,禁止侵犯掠夺。后调任出使匈奴的中郎将。当时,辽东的乌桓人反叛朝廷,种?又转任辽东太守,乌桓人相率望风而服,在辽东边境上迎接种?赴任。后因事免官而归。
后来司隶校尉因其贤良方正举荐种?,种?没有就任。又征用为议郎,调迁为南郡太守,后又应召入京任尚书。正遇到匈奴侵犯并、凉二州,汉桓帝擢升种?担任度辽将军。种?到军营后,先向匈奴宣扬汉朝廷的恩惠,引诱胡人投降,还有不愿意服从的,就加以征讨。羌人中原来有生口(俘虏)被扣押在郡县作人质的,全部遣散让他们归回。诚心诚意地进行安抚,恩信、赏赐分明,因此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部族都来归服。种?于是就撤去报警的烽火,废弃了望哨楼,边境上安然无事。
种?入京担任大司农。延熹四年,升迁为司徒。在司徒任上三年,年六十一岁死去。并、凉两州的边民都为他发丧致哀。匈奴听说种?死了,举国之人都伤心惋惜。匈奴单于每每入朝致贺时,看见种?坟墓,就哭泣祭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乡啬夫①,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②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节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注 ①乡啬夫:乡中小吏,掌管诉讼和收赋税。②方:法,这里指儒家正统学说。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玄日夜寻诵 寻:探究
B.乃延升上坐 延:邀请
C.因自赞曰 赞:夸耀
D.回、赐之徒不称官阀 阀:门第
解析 赞:引荐。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A.①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十余年乃归乡里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进为设几杖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国相孔融深敬于玄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解析 A项都是介词,经由,通过。B项①副词,才;②副词,竟然。C项①介词,替,给;②介词,向。D项①介词,对;②介词,被。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郑玄志于治学和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 B )
A.①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②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B.①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②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C.①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②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D.①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②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解析 (1)A项①②都表现郑玄志于治学。C项①是说因郑玄才高而被袁绍请到上座,不能表现其志于治学。D项①陈述的是袁绍宾客对郑玄的印象,不能表现郑玄志于治学。②写孔融对郑玄的敬重,不能表现郑玄淡泊名利。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郑玄自幼好学,无意仕途,一心寻师问道,研究学问,先后从师于第五元先、张恭祖、马融等人,终于学有所成。
B.郑玄游学十多年后回家,因为家境贫穷,只好到东莱为别人佣耕,即便这样,追随他学习的学生也成百上千了。
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不得已应召,但他只是以普通儒生的身份拜见何进,且住了一夜就逃跑了。
D.郑玄被袁绍举荐为茂才,并被上表推荐为左中郎将,他都没有就任;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他却借口有病自请回家。
解析 “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错,应为州郡长官因为不敢违背何进的意旨,就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
译文:(郑玄)认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入关。
(2)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译文: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
(3)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译文: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
解析 第(1)句重点词语——以,以为、认为,翻译成“因为”也可。无足,不值得;西,往西、向西。第(2)句重点词语——质,询问,请教;疑义,疑难问题;辞,告别。第(3)句重点词语——辩对,答辩应对;出,超出;表,外,这里指比问题本身更深广的内容;嗟服,慨叹佩服。
1.做信息筛选题的方法
在通读全文、观其大略的情况下,要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即分析题干,明确筛选的对象与角度。如第1题题干要求筛选全都说明汪应辰“刚正方直”的一组,考生就可以依据这一点对所列出的六句话进行筛选:①和⑥是汪应辰的升官情况,④指汪应辰为国效力,均与“刚正方直”无关。这样就可得出答案。但是,除了正面理解分析之外,考生还可以采用排除法。本题选项较多,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许无法一一作出正确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排除法——确认其中把握大(合题意或不合题意)的一句或几句,再结合选项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当然,考生的精力主要还应花在对材料的属性和范围的分析鉴别上,但是要注意选项的排列组合,灵活地运用排除法无疑会提高解题的速度,为后面争取更多的时间。
举一反三 仔细辨别,以防陷阱。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题型,该考点在命题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常设的陷阱有:一是张冠李戴,即混淆陈述的对象;二是指鹿为马,即变换限制的角度;三是因果倒置,即颠倒前因后果。
2.做分析概括题的方法
(1)要善于利用一切能利用的信息。命题者在此类题的题肢中所提供的信息大部分是错误的,因此,在理解文意时,应抓住文中的主要信息仔细加以推敲,找出正确的一项。
(2)细读选项表述,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表述是否合理,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词语加以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方可选择。
误点警示 (1)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命题者命制试题时,故意把张三的事加到李四头上,或者把张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官职上做的事搅乱混在一起,造成干扰。(2)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命题者无来由地从甲事扯到乙事,在它们之间强扯因果关系,使考生思维混乱。
参考译文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郑玄年轻时在乡里做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常常到学校里去读书,不喜欢做官吏。父亲为此多次发火,也不能制止他。(郑玄)于是到京城太学去学习,拜京兆人第五元先为师,开始通晓《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后又跟从东郡人张恭祖学习《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郑玄)认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入关。通过涿郡的卢植,拜扶风人马融为师。
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而能够进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马融平素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材生给郑玄授课。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讨图纬,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为人佣耕,这时跟随他学习的学生已经有成百上千了。等到党锢之祸发生,他就和同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禁止做官从政。于是(郑玄)就埋头研习经学,闭门不出。
汉灵帝末年,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听说郑玄很有才能便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背他的意旨,于是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何进为他准备了几案和手杖,礼遇十分优厚。郑玄没有接受朝服,只穿戴普通服饰来拜见何进。住了一夜就逃走了。后来将军袁隗上表推荐他担任侍中,(他)因为父亲去世没有就任。国相孔融非常敬重郑玄,拖着鞋子走到他家拜访。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大军,派使者邀请郑玄,袁绍大会宾客,郑玄最后才到,就被请到上座。袁绍的客人大多是俊秀豪杰,各有才气而善辩,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郑玄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大家竞相设置一些怪异的问题,各种学派的观点交替提出。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当时汝南人应劭也归顺了袁绍,他自我引荐说:“前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想做您的学生,怎么样?”郑玄笑着说:“孔子的弟子,要考(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种科目,颜回、子贡这些学生向来不称自己的官衔和门第。”应劭面露惭愧神色。于是,袁绍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他)出任左中郎将,(郑玄)都不去就任。后来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送给他四匹骏马拉的一辆安车,(规定)郑玄经过的地方主管官吏都要亲自迎送。郑玄却借口有病请求回家。
文言文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马仁?,大名夏津人。十余岁时,其父令就学,辄逃归。又遣于乡校习《孝经》,旬余不识一字。博士笞之,仁?夜中独往焚学堂,博士仅以身免。常集里中群儿数十人,与之戏,为行阵之状,自称将军。日与之约,鞭其后期者,群儿皆畏伏。又市果均给之,益相亲附。及长,善射,挽弓二百斤。
汉乾?中,周祖镇邺,仁?年十六。周祖素闻其勇,既见,甚喜,留置左右。广顺初,补内殿直。世宗嗣位,命卫士习射苑中,仁?弓力最劲,而所发多中,赐锦袍、银带。会太原刘崇入寇,世宗亲征至高平,周师不利,诸将多引退。仁?谓众曰:“主辱臣死,安用我辈!”乃控弦跃马,挺身出阵射贼,毙者数十人,士气益振,大军乘之,崇遂败绩。世宗至上党,诸将坐失律诛者七十余人。擢仁?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及还京,又迁散指挥使。从征淮南,至楚州,攻水砦。砦中建飞楼高百尺余,世宗观之,相去殆二百步,楼上望卒厉声?骂,世宗怒甚,命左右射之,远莫能及。仁?引满,应弦而颠。及淮南平,身被数十创,赐以良药,迁内殿直都虞侯。
先是,薛居正知贡举,仁?私嘱所与者,榜出,无其人。闻喜宴日,仁?酒酣,携所嘱者诣居正切责之。为御史中丞刘温叟所劾,帝优容之。
太祖征晋阳,命仁?率师巡边,至上谷、渔阳。契丹素闻仁?名,不敢出,因纵兵大掠,俘生口、牛羊数万计。明年,群盗起兖州,贼首周弼、毛袭甚勇悍,材貌奇伟,弼号曰“长脚龙”。监军讨捕数不利,诏仁?掩击。仁?率帐下十余卒入泰山,擒弼,尽获其党,鲁郊遂宁。
开宝四年,迁瀛州防御使。兄子尝因醉误杀平民,系狱当死。民家自言非有宿憾,但过误尔,愿以过失杀伤论。仁?曰:“我为长吏,而兄子杀人,此怙势尔,非过失也。岂敢以私亲而乱国法哉?”遂论如律,给民家布帛为棺殓具。太平兴国七年卒,年五十。赠河西军节度,葬事官给。(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余岁时,其父令就学 就:求(学),上(学)
B.日与之约,鞭其后期者 鞭:鞭策,鼓励
C.毙者数十人,士气益振 振:振作,奋发
D.携所嘱者诣居正切责之 诣:到,前往
解析 “鞭”这里是“鞭打”之意,不是“鞭策”与“鼓励”。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与之戏,为行阵之状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B.①乃控弦跃马,挺身出阵射贼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岂敢以私亲而乱国法哉②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D.①又遣于乡校习《孝经》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解析 A项“为”分别为“成为”与“被……”。B项“乃”分别为表示事理上的顺承“于是”与某一行为出乎意料、违背常理。C项“以”分别为介词“因为”与“凭借”。 D项均为介词,引出处所,分别译为“到(学校)”,“到(秦国)”。
答案 D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马仁?“英勇善战”的一组是 ()
①及长,善射,挽弓二百斤 ②乃控弦跃马,挺身出阵射贼,毙者数十人,士气益振 ③仁?率帐下十余卒入泰山,擒弼,尽获其党,鲁郊遂宁 ④及淮南平,身被数十创,赐以良药,迁内殿直都虞侯 ⑤仁?弓力最劲,而所发多中 ⑥我为长吏,而兄子杀人,此怙势尔,非过失也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⑤⑥
解析 ①是说马仁?力大善射。⑤是说其射箭技术高超。⑥是表现其不徇私枉法。
答案 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仁?从小就不喜欢读书,曾夜焚学堂,但却常聚集乡里几十个孩童,玩行军打仗的游戏,自称为将军,成人后,力大善射。
B.马仁?十六岁就投奔周世宗,后随周世宗讨伐太原刘崇至高平,因战功被赐予锦袍、银带,并被提升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
C.马仁?曾密托薛居正让他所结交的人考中,但发榜之日却发现没有此人,闻喜宴日马仁?趁酒酣之时,赶到薛居正处予以痛切指责。
D.宋太祖曾出征晋阳,命马仁?率军巡边到上谷、渔阳一带,契丹素闻仁?名,不敢出,马仁?趁机纵兵大肆抢掠,俘获百姓及牛羊数万计。
解析 马仁?十六岁投奔的是周太祖而非周世宗;“被赐予锦袍、银带”则是周世宗命卫士习射苑中的事情。
答案 B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与之约,鞭其后期者,群儿皆畏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宗怒甚,命左右射之,远莫能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兄子尝因醉误杀平民,系狱当死。民家自言非有宿憾,但过误尔,愿以过失杀伤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关键词:(1)“日”“约”“后期者”“畏伏”,(2)“莫”“及”,(3)“尝”“系”“宿”“憾”“但”。
答案 (1)每天和他们约好时间,来晚的就要被马仁?鞭打,小孩们都怕他。
(2)世宗非常愤怒,命身边的随从射杀他,因为太远没有人能射中。
(3)他哥哥的儿子曾经因为喝醉了酒误杀了一位平民,押在监狱里(按照法律)应当判处死刑。被害人的家属自己说两家并没有积怨,只是酒后误伤而已,希望只以过失杀伤论处就行了。
参考译文
马仁?,大名夏津人。十几岁的时候,父亲送他上学去读书,他总是逃学回家。后来又到乡校学习《孝经》,十多天都没学会一个字。教书先生因而给了他几鞭子,他竟在半夜里独自跑到学堂放了一把火,教书先生仅仅逃脱一条命。马仁?经常聚集乡里几十个小孩,和他们一起玩行军打仗的游戏,自称为将军。每天和他们约好时间,来晚的就要被马仁?鞭打,小孩们都怕他。他又买来水果分给小孩们,小孩们也更加亲附他。长大成人后,擅长射箭,能挽二百斤的弓。
后汉乾?年间,后周太祖镇守邺城,马仁?当时十六岁。后周太祖向来听说他勇猛,召见以后,非常高兴,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广顺初年,任内殿直。世宗继位以后,命令卫兵在打猎的场所学习射箭,马仁?弓力最强,所发的箭大多能射中(猎物),世宗赐给他锦袍、银带。恰逢太原刘崇入侵,世宗到高平亲征,周朝出师不利,将领们大多退却。马仁?跟众人说:“主公受辱大臣死,要我们这些人做什么!”于是拉弓上马,挺身出阵射杀敌军,杀死了几十人,士气大振,大军乘胜追击,刘崇于是被打败。世宗到了上党以后,诛杀了七十几个违反纪律的将领。提拔马仁?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回京以后,又升为散指挥使。跟从世宗进攻淮南,到了楚州,攻打水寨。水寨中建有一百多尺高的飞楼,世宗查看飞楼,大概相距有二百步远。楼上的守兵厉声叫骂(世宗),世宗非常愤怒,命身边的随从射杀他,因为太远没有人能射中。马仁?拉满弓,守兵应弦而倒。等到淮南平定,马仁?身受几十处伤,世宗赐给他良药,升为内殿直都虞侯。
在这之前,薛居正负责朝廷科举事务,马仁?曾私下嘱托他让他所结交的人(考中),待到张榜时,并没有他所嘱托的那个人。在闻喜宴上,马仁?借着酒劲儿带着嘱托的那个人来到薛居正处,严厉斥责了薛居正一顿。被御史中丞刘温叟弹劾,皇帝因为他有战功,宽容了他。
宋太祖征战晋阳的时候,命令马仁?率领军队到上谷、渔阳巡边。契丹向来听说马仁?的名声,不敢出来,马仁?趁机大肆掠夺,俘获百姓及牛羊几万之多。第二年,一群强盗在山东兖州起兵,首领周弼、毛袭非常勇猛剽悍,身材相貌奇特伟岸,周弼号称“长脚龙”。监军几次抓捕都没有成功,皇帝下诏让马仁?抓捕。马仁?率领帐下十几个士兵进入泰山,抓住了周弼,并且捕获了其他党羽,山东的周边于是就安宁了。
开宝四年,升任瀛州防御使。他哥哥的儿子曾经因为喝醉了酒误杀了一位平民,押在监狱里(按照法律)应当判处死刑。被害人的家属自己说两家并没有积怨,只是酒后误伤而已,希望只以过失杀伤论处就行了。马仁?说:“我是现任的当地长官,而我的侄子却杀了人,这是仗势欺人啊,不是什么过失杀人。我怎么敢因为私情而乱了国家的法律呢?”于是按照法律将侄子处死,并给受害人布帛妥善处理了殡殓安葬事宜。太平兴国七年去世,终年五十岁。朝廷追赠他河西军节度封号,丧葬事宜由朝廷供给。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阳固,字敬安。性散傥,不拘小节。少任侠,好剑客,弗事生产。年二十六,始折节好学,遂博览篇籍,有文才。
太和中,从大将军宋王刘昶征义阳。昶严暴,治军甚急,三军战栗无敢言者。固启谏,并面陈事宜。昶大怒,欲斩之,使监当攻道。固在军勇决,志意闲雅,了无惧色。昶甚奇之。军还,言之高祖。年三十余,始辟大将军府参军事。
初,世宗委任群下,不甚亲览,好桑门①之法。尚书令高肇以外戚权宠,专决朝事;又成阳王禧等并有衅故②,宗室大臣,相见疏薄;而王畿民庶,劳敝益甚。固乃作《南北二都赋》,因以讽谏。
世宗末,中尉王显起宅既成,集僚属飧宴。酒酣问固曰:“此宅何如?”固对曰:“晏婴湫隘,流称于今;丰屋生灾,著于《周易》。此盖同传舍耳,唯有德能卒。愿公勉之。”显默然。他日又谓固曰:“吾作太府卿,库藏充实,卿以为何如?”固对曰:“公收百官之禄四分之一,州郡赃赎悉入京藏,以此充府,未足为多。且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岂不戒哉!”显大不悦,以此衔固。又有人间固于显,显因奏固剩请米麦,免固官。
既无事役,遂阖门自守,著《演赜赋》,以明幽微通塞之事。
肃宗即位,大军征硖石,敕为仆射李平行台七兵郎。平奇固勇敢,军中大事悉与谋之。又命固节度水军,固设奇计先期乘贼,获其外城。军罢,太傅、清河王怿举固,除步兵校尉,领汝南王悦郎中令。寻加宁远将军。时悦年少,行多不法,屑近小人。固上疏切谏,以感动悦,悦甚敬惮之。怿大悦,以为举得其人。丁母忧,号慕毁病,杖而能起。练祥之后,犹酒肉不进。时固年逾五十,而丧过于哀,乡党亲族咸叹服焉。
神龟末,清河王怿领太尉,辟固从事中郎。属怿被害,元义秉政,朝野震悚。怿诸子及门生吏僚莫不虑祸,隐避不出,素为怿所厚者弥不自安。固以尝被辟命,遂独诣丧所,尽哀恸哭,良久乃还。仆射游肇闻而叹曰:“虽栾布、王修何以尚也?君子哉若人!”
固刚直雅正,不畏强御,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殁之日,室徒四壁,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殓焉。(节选自《魏书》)
注 ①桑门:即“沙门”,佛教专指依戒律出家修道的人。②衅故:罪行。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二十六,始折节好学 折:改变
B.始辟大将军府参军事 辟:征召
C.显大不悦,以此衔固 衔:贬谪官职
D.以明幽微通塞之事 明:表明
解析 衔:怀恨在心。
答案 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军还,言之高祖②邪曲之害公也
B.①因以讽谏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C.①以为举得其人②吾其还也
D.①既无事役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解析 D项都是时间副词,表已然。A项代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介词,凭/于是,就。C项代词,那/语气词,表示婉商,还是。
答案 D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阳固“不畏强御”的一组是 ()
①固启谏,并面陈事宜 ②且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岂不戒哉 ③以明幽微通塞之事 ④固设奇计先期乘贼,获其外城 ⑤怿大悦,以为举得其人 ⑥遂独诣丧所,尽哀恸哭,良久乃还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解析 ③是说他写文章的目的。④是体现他的智谋。⑤是体现元怿对他的作为满意。
答案 A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固性格洒脱大方,不拘小节。年轻时,好行侠仗义,不营正事。到二十六岁时,开始转变,勤奋好学。
B.面对严暴的将军,阳固敢于直谏,凭勇敢果决终获认可;面对敌人,他有勇有谋,设奇计取得胜利。
C.皇帝昏庸,权臣专断,阳固写《南北二都赋》《演赜赋》讽谏;中尉王显侈奢自夸,他毫不客气,直言相劝。
D.阳固为人至孝至义。母亲去世,他“丧过于哀”,让人叹服;为报清河王知遇之恩,他不顾安危,“尽哀恸哭”,令人敬佩。
解析 《南北二都赋》是用来讽谏的,而《演赜赋》则不是。
答案 C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昶严暴,治军甚急,三军战栗无敢言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有人间固于显,显因奏固剩请米麦,免固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栾布、王修何以尚也?君子哉若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刘昶性情暴躁,治军非常严苛,军中(官兵)都恐惧战栗不敢发表意见(说话)。
(2)又有人在王显面前说阳固的坏话,王显就趁机向朝廷启奏,告发阳固曾向朝廷申请过多的粮食,(朝廷)免去了阳固的官职。
(3)即使是栾布、王修(在世),又能凭什么超过他啊?像这样的人真是君子啊!
参考译文
阳固,字敬安,性格洒脱大方,不拘小节。年轻时,好行侠仗义,喜欢和剑客交往,不营产业。到二十六岁时,开始转变志向,勤奋好学,于是博览群书,有文才。
太和十八年(494年),跟随大将军刘昶出征义阳。刘昶性情暴躁,治军非常严苛,军中官兵都恐惧战栗不敢发表意见(说话)。阳固劝谏他,并当面陈述各种事项。刘昶大怒,想杀他,后来又派他担任开路先锋。阳固却勇敢果断,表现得儒雅悠闲,一点也没有害怕的表情。刘昶这才觉得他是个奇才,(不敢怠慢他)。军队凯旋,刘昶把这事告诉了高祖。他三十多岁时,才被征召为大将军府参军。
当初,世宗把国事随意交给大臣处理,并不亲自处理,他又喜好佛事。尚书令高肇凭自己外戚的身份专横骄宠,独揽朝中诸事;又有成阳王禧等人也各有罪行,王室大臣与皇帝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关系也日益疏远;京城周围百姓,辛劳痛苦却越来越严重。(针对这种情况)阳固写了《南北二都赋》,用以指责规劝。
世宗末年,中尉王显建造新宅完工,召集众臣大办酒宴。饮酒至酣畅时,王显问阳固:“这座新宅怎么样?”阳固回答说:“晏婴的宅院低洼狭小,可他的事迹却流传并为人称道至今;高大豪华的住宅容易引起灾祸,这个道理《周易》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这宅院大概只是像旅馆一样罢了,而唯有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善终。希望你好自为之啊!”王显听了这些话默然不应。过了些日子,他又对阳固说:“我担任太府卿之职,府库财物充盈,你认为(我的能力、业绩)怎么样?”阳固回答说:“你抽取大小官员应领俸禄的四分之一,又把各州郡的赃赎款全部收缴到京都,凭这个来充实府库,里面的财物能不多吗?况且既然有了善于聚敛财富的官员,还能不出贪污盗窃的蠹虫吗?这难道不值得警惕吗?”王显听后极为不悦,因此对阳固怀恨在心。又有人在王显面前说阳固的坏话,王显就趁机向朝廷启奏,告发阳固曾向朝廷申请过多的粮食,(朝廷)免去了阳固的官职。
免职后的阳固,没有了政务缠身,就闭门不出,修身养性,创作了《演赜赋》,来阐明深刻的哲理以及处境顺利与时运不通的道理。
肃宗即位,朝廷大军征讨硖石,(肃宗)任命阳固为仆射李平的行台七兵郎。李平认为阳固作战勇敢非同一般,军中大事都与他商量。后又命令他统领水军。阳固设奇计,攻打贼寇,预先战胜(乘:战胜)敌人,占领外城。战争结束后,太傅、清河王元怿推举阳固,阳固被任命为步兵校尉,兼任汝南王元悦的郎中令。不久升为宁远将军。汝南王元悦当时年少,行为多有不法,器重亲近小人。阳固上疏直言规劝,以情动之,元悦十分敬畏他。元怿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推举得到了最合适的人选。这一年,阳固的母亲去世,他恸哭思念哀毁成病,拄着拐杖才能起身。居丧期(练:指白色的丧服。祥:除丧服之祭)已满之后,仍然不食酒肉。当时阳固已年逾五十,然而却面对母丧哀痛过于常人,乡党亲族全都为之叹息敬服。
神龟末年,清河王元怿兼任太尉,征召阳固担任从事中郎。接着元怿为政敌所害,元义主持朝政,朝野上下都震惊恐惧。元怿的儿子及门生、下属官吏没有不担心灾祸的,都隐藏躲避不出,平素为元怿所器重的人更是恐惧不安。阳固因为曾受到元怿的征召任命,就独自到为元怿举办丧事的地方,尽情表达哀痛之情大声恸哭,很久才回家。仆射游肇听到这事叹息说:“即使是栾布、王修(在世),又能凭什么超过他啊?像这样的人真是君子啊!”
阳固刚毅儒雅端正,不畏强权,为官清正廉洁,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他去世的时候,家徒四壁,没有用来举办丧事的财物,亲戚朋友置办棺木收殓了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刘超,字世瑜,琅琊临沂人,汉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章七世孙封临沂县慈乡侯,子孙因家焉。父和,为琅琊国上军将军。超少有志向,为县小吏,稍迁琅琊国记室掾。以忠谨清慎为元帝所拔,恒亲侍左右,遂从渡江,转安东府舍人,专掌文檄。相府建,又为舍人。于时天下扰乱,伐叛讨贰,超自以职在近密,而书迹与帝手笔相类,乃绝不与人交书。时出休沐,闭门不通宾客,由是渐得亲密。以左右勤劳,赐爵原乡亭侯,食邑七百户,转行参军。
中兴建,为中书舍人,拜骑都尉、奉朝请。时台阁初建,庶绩来康,超职典文翰,而畏慎静密,弥见亲待。加以处身清苦,衣不重帛,家无儋石之储。每帝所赐,皆固辞曰:“凡陋小臣,横窃赏赐,无德而禄,殃咎足惧。”帝嘉之,不夺其志。寻出补句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常年赋税,主者常自四出诘评百姓家赀。至超,但作大函,村别付之,使各自书家产,投函中讫,送还县。百姓依实投上,课输所入,有逾常年。入为中书通事郎。咸和初,遭母忧去官,衰服不离身。朝夕号泣,朔望辄步至墓所,哀感路人。
及苏峻谋逆,超代赵胤为左卫将军。时京邑大乱,朝士多遣家人入东避难。义兴故吏欲迎超家,而超不听,尽以妻孥入处宫内。及王师败绩,王导以超为右卫将军,亲侍成帝。帝时年八岁,虽幽厄之中,超犹启授《孝经》《论语》。温峤等至,峻猜忌朝士,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后王导出奔,超与怀德令匡术、建康令管旆等密谋,将欲奉帝而出。未及期,事泄,峻使任让将兵入收超及钟雅。帝抱持悲泣曰:“还我侍中、右卫!”任让不奉诏,因害之。及峻平,任让与陶侃有旧,侃欲特不诛之,乃请于帝。帝曰:“让是杀我侍中、右卫者,不可宥。”由是遂诛让。及超将改葬,帝痛念之不已,诏迁高显近地葬之,使出入得瞻望其墓。追赠卫尉,谥曰忠。超天性谦慎,历事三帝,恒在机密,并蒙亲遇,而不敢因宠骄谄,故士人皆安而敬之。(节选自《晋书》)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时天下扰乱,伐叛讨贰
贰:离心,背叛,这里用作名词
B.时出休沐,闭门不通宾客,由是渐得亲密
渐:逐渐,慢慢地
C.寻出补句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
寻:不久
D.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
遇:遇到
解析 遇:对待,待遇。
答案 D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左右勤劳,赐爵原乡亭侯②而超不听,尽以妻孥入处宫内
B.①峻猜忌朝士,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②故士人皆安而敬之
C.①寻出补句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②以忠谨清慎为元帝所拔
D.①家无儋石之储②虽幽厄之中,超犹启授《孝经》《论语》
解析 C项“为”都表被动。A项前一个“以”是连词“因为”,后一个“以”是介词“把”。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递进,后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D项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后一个“之”起补充音节作用。
答案 C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刘超“忠谨清慎”的一组是 ()
①超自以职在近密,而书迹与帝手笔相类,乃绝不与人交书 ②时出休沐,闭门不通宾客 ③凡陋小臣,横窃赏赐,无德而禄,殃咎足惧 ④百姓依实投上,课输所入,有逾常年 ⑤虽幽厄之中,超犹启授《孝经》《论语》 ⑥让是杀我侍中、右卫者,不可宥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⑥D.②④⑥
解析 ④是刘超做句容县令的政绩。⑥是皇帝不原谅任让的原因。
答案 A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超在做舍人时,因为自己的笔迹与皇帝的相似,所以从来不与别人有书信往来,每逢休假时也闭门不出,不接待宾客。
B.刘超家里非常清苦,可每逢皇帝赐予他东西,他都坚决推辞。皇帝对他大加赞赏,但却不改变自己的做法,仍然赏赐给他。
C.刘超在句容任上时,改变以前主者亲自估评百姓家财的做法,让百姓自报家产,这样所征收的赋税反而比往年多。
D.苏峻叛乱时,刘超和匡术、管旆等秘密商议带着皇帝逃跑,没到日期,事情泄露,被苏峻的部将任让捉去杀害了。
解析 “不改变自己的做法,仍然赏赐给他”错,应是“不改变其志向”。
答案 B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章七世孙封临沂县慈乡侯,子孙因家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夕号泣,朔望辄步至墓所,哀感路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峻平,任让与陶侃有旧,侃欲特不诛之,乃请于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刘章的七世孙被封为临沂县慈乡侯,他的子孙们于是在这里安家。
(2)从早到晚大声哭泣,初一、十五就步行到墓地,哀伤感动了过路的人。
(3)等到苏峻叛乱被平定,因为任让和陶侃有老交情,陶侃特别想不杀他,于是向皇帝请求(赦免任让)。
参考译文
刘超,字世瑜,琅琊临沂人,是汉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刘章的七世孙被封为临沂县慈乡侯,他的子孙们于是在这里安家。刘超的父亲刘和,担任过琅琊国的上军将军。刘超少年时就有志向,担任县里面的小官吏,慢慢升迁为琅琊国的记室掾。因为忠君清廉谨慎被元帝提拔,一直侍奉在皇帝身边,于是跟从皇帝渡过长江,被任命为安东府舍人,专门掌管文章方面的事务。相府建起的时候,又担任舍人的官职。当时天下混乱,讨伐叛军,刘超认为自己职责在于皇帝身边,并且自己的笔迹与皇帝的笔迹相近,于是从来不与别人书信来往。当时每逢休假,就关起门来不和宾客来往,因此慢慢得到皇帝的信任。又因为在皇帝身边勤劳王事,被赐予原乡亭侯的爵位,享有七百户的食邑,转为参军。
中兴建时,担任中书舍人,被任命为骑都尉、奉朝请。当时台阁刚刚建立起来,平凡的业绩也没有建立,刘超的职责是掌管文书,又小心谨慎不让机密的事泄露,更加得到皇帝的亲近。再加上他生活清廉艰苦,穿衣也不穿两重的丝织品,家里连一瓦罐粮食都没有储备。每逢皇帝赏赐,他都坚决推辞说:“我是一般的小官,突然受到赏赐,没有德行却享受赏赐,担心受到什么指责。”皇帝嘉奖他,没有改变他的志向。不久外出担任句容县令,对于外人推心置腹,百姓非常感念他。往年征收赋税,掌管的人常常亲自四下外出诘责评定百姓的家财。到了刘超担任县令时,只是写一封信,每村分别送去,让他们各自上报自己的家产,统计完毕,送还县里。百姓都依据实情相报,征收的赋税,比往年还多。又到京城担任中书通事郎。咸和初年,因为回家为母亲守孝离开职位,孝服一天到晚不离身子。从早到晚大声哭泣,初一、十五就步行到墓地,哀伤感动了过路的人。
等到苏峻谋反的时候,刘超代替赵胤担任左卫将军。当时京师非常混乱,朝里的士人都让自己的家人到东边外地躲避灾难。义兴刘超原先的属官想接走刘超的家眷,可是刘超不听,把妻子儿女都安排在宫内。等到王师遭到失败,王导让刘超担任右卫将军,亲自侍奉成帝。成帝当时年龄只有八岁,即使在幽禁困厄的时候,刘超仍然教授成帝《孝经》《论语》。温峤等来到,苏峻开始猜疑朝中的官员,刘超和皇帝关系密切,苏峻更加怀疑他。后来王导逃离,刘超和怀德县令匡术、建康县令管旆等秘密商议,打算带着皇帝出逃。没有到约定的日期,事情泄露,苏峻派任让带领军队抓捕刘超和钟雅。皇帝抱着任让悲伤地哭着说:“你还我的侍中、右卫!”任让没有听从诏令,于是杀害了他们。等到苏峻叛乱被平定,因为任让和陶侃有老交情,陶侃特别想不杀他,于是向皇帝请求(赦免任让)。皇帝说:“任让是杀我侍中、右卫的人,不能原谅。”因此杀了任让。等到刘超将要改葬的时候,皇帝悲痛地想念他,下诏迁到离京城近的高处安葬,让自己出入的时候都能看见他的坟墓。追赠他为卫尉,谥号忠。刘超天性谦恭谨慎,历经三位皇帝,一直担任机密的官职,并且蒙受皇帝的恩遇,也并没有因为受到宠爱而骄横谄媚,所以士人都非常尊敬他。
文言文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扬州,称晔有佐世之才。
扬士多轻侠狡桀。郑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晔高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晔时年二十余,心内忧之,而未有缘。会太祖遣使诣州,有所案问。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晔令家僮将其众坐中门外,为设酒饭;与宝于内宴饮。密勒健儿,令因行觞而斫宝。宝性不甘酒,视候甚明,觞者不敢发。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宝,众皆惊怖,走还营。晔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
时刘勋兵强于江、淮之间。孙策恶之,遣使卑辞厚币。以书说勋曰:“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愿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勋信之,又得策珠宝、葛越,喜悦。外内尽贺,而晔独否。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勋不从。兴兵伐上缭,策果袭其后。勋穷,遂奔太祖。
太祖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晔曰:“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诛。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
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在位二年逊位,薨。谥曰景侯。(选自《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 唱:通“倡”,倡导
B.心内忧之,而未有缘 缘:缘分
C.晔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 委:托付
D.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 禽:通“擒”,活捉,擒拿
解析 缘:机会。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晔高族名人②余船以次俱进
B.①令因行觞而斫宝②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C.①忿之有年矣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①至则克策,如晔所度②臣所过屠者朱亥
解析 A项连词,因为;介词,按照。B项介词,趁着;介词,依靠,凭借。C项代词,他;指示代词,这。D项“所”加一个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答案 D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刘晔胆略和才干的一组是 ()
①才力过人,一方所惮 ②自引取佩刀斫杀宝 ③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 ④若军必出,祸今至矣 ⑤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 ⑥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
A.①④⑤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③⑥
解析 ①是说的郑宝。⑤是说他讲的事情。⑥是说太祖调兵遣将的事。
答案 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晔秘密安排壮健军卒,命令听行酒信号就砍杀郑宝,但郑宝对室内的动静十分清楚,刘晔自己拔刀砍杀了郑宝。
B.孙策派遣使者携带厚礼,劝刘勋说上缭非常富有,得到它可以使国库富足,希望借助他的力量来讨伐上缭。
C.刘勋,一个有几万军队的地方军官,因不听刘晔的劝告而最终穷迫得依附他人,青年刘晔高超的智略跃然纸上。
D.庐江郡内有山贼陈策,依凭险要地势据守,太祖认为过去派去的副将资望太轻,所以没能够攻克他。
解析 不是太祖认为派去的副将资望太轻,而是刘晔的观点。
答案 D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
译文:
(2)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郑宝果然带了几百人携带牛肉好酒来问候使者。
(2)这样将军前进则被敌人挫败,后退又没有归路。
(3)陈策这些毛贼,是趁着动乱而跑到这里的,他们依靠险恶的地形而形成强大的力量,而且没有什么爵位来得到民众信服的。
参考译文
刘晔字子扬,淮阳郡成德县人,是汉光武帝的儿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汝南郡人许劭是公认的会识人才的人,这时正在扬州避难,称赞刘晔有辅佐天下的才能。
扬州士人多轻佻侠义,郑宝最为骁勇果敢,才力过人,地方上的人都惧怕他。郑宝想要驱使百姓渡水到江南去,因为刘晔出身贵族,又很知名,试图强逼刘晔为他倡导这个行动。刘晔当时二十多岁,心里很为这件事忧虑,但没有合适的机会解决它。适逢太祖派遣使者来到扬州,查问有关情况。刘晔前去会见使者,为了和使者一起评论世事形势,便邀请他一起回府,住了好几天。郑宝果然带了几百人携带牛肉好酒来问候使者,刘晔命令家里的奴仆带领郑宝的随从坐在中门外面,为他们设置酒饭;自己与郑宝在内室设宴痛饮。秘密安排了壮健军卒,命令他们听行酒的信号而砍杀郑宝。郑宝生性不喜欢饮酒,对室内动静看得十分清楚,行酒的人不敢发出信号。刘晔只得自己拔出佩刀砍杀了郑宝,众人都非常震惊害怕,逃回军营去了。刘晔将这些军队托付给庐江太守刘勋。
这时刘勋的兵力在江淮之间是很强大的。孙策非常厌恶他,便派遣使者携带厚礼,送信劝说刘勋说:“上缭的土著宗族屡次欺负我方,我恼恨他们已有好几年。现在我去袭击它,路途多有不便,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来讨伐它。上缭非常富有,得到它可以使国库富足,请您出兵作为外援。”刘勋相信了孙策的话,又得到孙策送来的珠宝、葛布等珍贵礼物,很是高兴。内外官员都来庆贺,而刘晔独独不这样认为。刘勋询问他为什么,刘晔回答说:“上缭虽小,但城池坚固,很难进攻,防守容易,不是十几天就能攻克的,攻击太久了就会造成在外作战的士兵疲惫,而自己国内空虚的局面。如果那时孙策乘虚袭击我们,我们的后方肯定坚守不住。这样将军前进则被敌人挫败,后退又没有归路。如果您执意出兵,灾祸现在就到了。”刘勋不听从刘晔的劝阻,兴兵攻打上缭,孙策果然袭击刘勋的后方。刘勋穷困窘迫,只好投奔太祖。
太祖到达寿春县,这时庐江郡境内有山贼陈策,手下有几万民众,依凭险要地势据守。以前曾经派遣副将前去进剿,没有能够攻克。太祖询问部下可不可以讨伐山贼。刘晔说:“陈策这些毛贼,是趁着动乱而跑到这里的,他们依靠险恶的地形而形成强大的力量,而且没有什么爵位来得到民众信服的。以前派去剿灭他们的副将资望太轻,而中原地区又尚未平定,所以陈策敢于凭借险要坚守。现在天下初步平定,可以先征讨后降服。大凡畏惧死亡、追求奖赏的心理,无论上面的智者和下面的愚民都是相同的,更何况明公如此仁德,已是向东征讨而西方抱怨大军不来,现在先公开进行赏赐招募,以大军相威逼,只要诏令一宣布,陈策军营就会大门四开而贼兵自行溃散了。”太祖笑着说:“您说的还颇有些道理!”随即派遣猛将在前先行,大军殿后,一到那里就收服了陈策,完全如同刘晔所预料的那样。
太和六年,刘晔因病拜官太中大夫。在职两年便辞官了,就在这时他去世了,谥号为景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鲜于?,字子骏,阆州人。性庄重,力学,举进士。庆历中,天下旱,诏求言。?推灾变所由兴,又条当世之失有四,其辞恳实。唐介与同乡里,称其名于上官,交章论荐。调黟令,奸民汪氏富而狠,横里中因事抵法,群吏罗拜曰:“汪族败前令不少,今不舍,后当贻患。”?怒,立杖之,恶类屏迹。
通判绵州。绵处蜀左,吏狃贪成风,至课卒伍供薪炭、刍豆,鬻果蔬多取赢直。?一切弗取,郡守以下效之。万年令不任职,系囚累百,府使往治,数日,空其狱。除利州路转运判官。“助役法”行,诏诸路各定所役缗钱,利州转运使李瑜定四十万。?争之曰:“利州民贫地瘠,半此可矣。”瑜不从。时诸路役钱皆未就,神宗是?议,谕司农曾布使颁以为式。因黜瑜,而升?副使。部民不请青苗钱,安石遣吏廉按,且诘?不散之故。?曰:“青苗之法,愿取则与,民自不愿,岂能强之哉!”
周永懿守利州,贪虐不法。前使者畏其凶,莫敢问,?捕械于狱,流之衡湘。二税输绢绵,?奏听民以畸零纳直。其后有李元辅者,辄变而多取之,父老流涕曰:“老运使之法,何可改?”盖?之侄师中亦居是职,故称“老”以别之。徙京东西路,河决澶渊,而议欲勿塞,?言:“东州汇泽惟两泺,夏秋雨淫,犹溢而害,若纵大河注其中,民为鱼矣。”作《议河书》上之,神宗嘉纳。时王安石、吕惠卿当路,正人多不容。?曰:“吾有荐举之权,而当路非贤,耻也。”故凡所荐皆守道背时之士。
元丰二年召对,命知扬州。苏轼自湖州赴狱,亲朋皆绝交。道扬,?往见,台吏不许通。或曰:“公与轼相知久,其所往来书文,宜焚之勿留,不然,且获罪。”?曰:“欺君负友,吾不忍为,以忠义分谴,则所愿也。”为举吏所累,罢主管西京御史台。
哲宗立,念东国困于役,吴居厚掊敛虐害,窜之,复以优使京东。司马光言于朝曰:“以?之贤,不宜使居外。顾齐鲁之区,凋敝已甚,须?往救之,安得如?百辈,布列天下乎?”士民闻其重临,如见慈父母。
除集贤殿修撰、知陈州。居无何,卒,年六十九。(节选自《宋史?鲜于?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课卒伍供薪炭、刍豆 课:征收
B.谕司农曾布使颁以为式 式:标准
C.且诘?不散之故 诘:调查
D.吴居厚掊敛虐害,窜之 窜:放逐
解析 “诘”是“责问”的意思。
答案 C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称其名于上官②念东国困于役
B.①而议欲勿塞②而当路非贤,耻也
C.①前使者畏其凶②其所往来书文
D.①?奏听民以畸零纳直②以忠义分谴
解析 B项都是连词,表转折。A项①介词,向;②介词,被。C项①人称代词,他的;②指示代词,那些。D项①介词,用;②介词,因为。
答案 B
8.下面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鲜于?秉公执法和心系百姓的一组是 ()
A.①立杖之,恶类屏迹②郡守以下效之
B.①青苗之法,愿取则与②利州民贫地瘠,半此可矣
C.①凡所荐皆守道背时之士②?奏听民以畸零纳直
D.①?捕械于狱,流之衡湘②作《议河书》上之
解析 A项“郡守以下效之”表明鲜于?率先垂范的影响和结果。B项“青苗之法,愿取则与”属于鲜于?辩解托辞。C项“凡所荐皆守道背时之士”表明鲜于?不畏权臣,举荐贤才。
答案 D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黟县奸民汪氏横行乡里,犯法当究,下属官吏心存畏惧,劝说鲜于?释放汪氏,鲜于?当即惩处汪氏,取得了以儆效尤的效果。
B.神宗施行“助役法”,李瑜好大喜功,不顾民情,最终因没有完成预定目标而被贬黜;鲜于?立足实情,心系民生,得到了神宗的肯定。
C.黄河在澶渊决口,有人认为可以弃置不管,鲜于?说明放纵黄河水的危害,并且上书陈奏,神宗称赞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D.苏轼因事获罪,亲戚朋友都和他断绝了交往,鲜于?特地从扬州去看望他,有人劝说他烧掉往来的书信,他坚持立场,最终受到牵连。
解析 “鲜于?特地从扬州去看望他”与文意不符。
答案 D
10.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推灾变所由兴,又条当世之失有四,其辞恳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年令不任职,系囚累百,府使往治,数日,空其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得如?百辈,布列天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鲜于?推究灾变形成的原因,又分条陈述当世的失误有四个方面,他的话恳切符合实际。
(2)万年县令不能胜任职责,拘押的囚犯积压过百,官府让(鲜于?)前去处理,几天之后,使监狱一空。
(3)怎样才能得到一百个像鲜于?这样的人,分布于天下呢?
参考译文
鲜于?,字子骏,阆州人。性情庄重,刻苦学习,考中进士。庆历年间,天下大旱,皇上下诏征求直言。鲜于?推究灾变形成的原因,又分条陈述当世的失误有四个方面,他的话恳切符合实际。唐介和他是同乡,在上级官吏前称赞他,接连上书推荐他。调任黟县令,奸民汪氏富有而狠毒,横行乡里,因事犯法,官吏们都来拜见说:“汪氏家族败坏了不少前任的县令,现在不放了他,会给以后留下祸患。”鲜于?发怒,立刻杖打他,恶人都隐没了踪迹。
后任绵州通判。绵州在蜀州的左边,官吏因袭旧风贪污成风,甚至要士卒供给他们木炭、草豆,卖水果蔬菜多收取余利。鲜于?一切都不拿取,知州以下的官吏都效法。万年县令不能胜任职责,拘押的囚犯积压过百,官府让(鲜于?)前去处理,几天之后,使监狱一空。任利州路转运判官。“助役法”实行,下诏各路分别定出助役缗钱的数额,利州转运使李瑜定了四十万。鲜于?争论说:“利州百姓贫困土地贫瘠,有这一半就行了。”李瑜不听。当时各路所确定的役钱都没有完成,神宗肯定了鲜于?的意见,告诉司农曾布让他颁布下去作为标准。因此贬黜李瑜,提升鲜于?任副使。所属百姓不要青苗钱,王安石派官吏查访处理,并且责问鲜于?不发青苗钱的缘故。鲜于?说:“青苗法规定,愿意借的就借,百姓不愿借,怎能强迫他们!”
周永懿守利州,贪婪暴虐不守法纪。前任使臣害怕他的凶恶,不敢追究他,鲜于?把他捉到狱中,流放到衡湘。二税要交纳绢和丝绵,鲜于?奏请听任百姓用零星绢绵交纳绢税。后来有一叫李元辅的人,总是变着法多收取,乡亲们流泪说:“老运使立下的规矩,怎么能改变呢?”大概因为鲜于?的侄子鲜于师中也任这个职务,所以称他为“老”来区别。调到京东西路,黄河在澶渊决口,但有朝臣议论想不堵塞,鲜于?说:“东部州汇聚水的仅有两个水滩,夏秋季雨水过多,尚且溢出造成危害,如果放纵大河水入,百姓就成为鱼了。”作《议河书》呈上,神宗称赞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当时王安石、吕惠卿当政,正直的人大多不被容纳。鲜于?说:“我有荐举的权力,但当政者不是贤才,我感到羞耻。”所以凡他所举荐的人,都是正直不合时宜的人。
元丰二年,召他入对,任命他为扬州知府。苏轼从湖州入狱,亲戚朋友都和他断绝交往。路过扬州,鲜于?前去见他,台吏不让他见。有人说:“你和苏轼相知很久,那些往来的书信,应该烧掉不要留下,否则将会获罪。”鲜于?说:“欺骗君主辜负朋友,我不忍心这样做,因为忠义分担谴责,是我所愿。”为举吏所牵累,罢为西京御史台主管。
哲宗即位,想到东部地区为役法所困,吴居厚聚敛残害百姓,放逐了他,又让鲜于?出使京东。司马光在朝廷上说:“以鲜于?的贤才,不该让他居于外任。看看齐鲁地区,已经非常凋敝,需要鲜于?去救助,怎样才能得到一百个像鲜于?这样的人,分布于天下呢?”士人百姓听说他又来了,像见到慈父慈母一样。
授官做集贤殿修撰,知陈州。不久,去世,时年六十九岁。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清代汉名臣中,其以赀郎进者二人,一为李敏达公卫,一为李恭勤公世杰。恭勤公贵州黔西州人,少入赀为江南某司巡检。帝南巡,公司船跳木。时雨后泥滑,上登舟时偶失足,公遽起扶之。督抚恐,缚之请命,上笑曰:“微员中有如此忠爱者。”命立擢知州,后官至四川、江南总督,以廉能称职。帝屡欲以为阁臣,有毁之者,言公不由科目,例不可官内阁,乃中止。
公督川时,蜀中自金川用兵以来,府库空竭,又承福文襄王积奢侈后,征调赋敛无度,州郡皆疲敝。公设厉禁,凡府州县,无事则不复入成都郡,即以公事来者不过数日,不得蓄音乐、侈宴会;不得饰舆马衣服;朝珠之香楠犀碧、蟒服之刻丝顾绣者,皆有禁。
公官总督数年,未尝宴一客。成都将军新莅任,公思不为置酒则太慢,置则破禁,遂乘其家口抵任时馈一蒸豚、一烧羊,使标下武弁婉告曰:“本欲屈入署,适闻眷属至,谨以此为佐家宴。”属吏白布政使以下,亦未始具一饭。
元日,则先饬厨为菜疏十数斛,有下属谒见者,公遣人告曰:“知君等劳苦,当饷以食。”遂设食,饲之毕,公然后出坐堂皇,受礼毕,即令府厅州县等递谒。司道府厅礼毕,告曰:“元日俗例,上司属员虽不接见,亦必乘舆到门。道有远近,必日西始归,徒苦仆从,无益也。况若曹亦有父母妻子,岁首例得给假,诸君何不早归,令若曹亦放假半日乎?”属员皆应曰:“诺。”于是元日虚文始革,其风趣也如此。
及督两江时,福文襄王征檄调各督抚府库饷银,他人无不应命,惟公力持不与,曰:“不见部文征拨,誓不敢发此饷,有亏朝廷之府库也。”福亦无如之何。其严厉又如此。
(节选自《清代名人轶事》,有改动)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司船跳木 司:掌管
B.命立擢知州 擢:提拔
C.亦未始具一饭 具:准备
D.于是元日虚文始革 虚:虚假
解析 虚:不合实际。
答案 D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以赀郎进者二人②其风趣也如此
B.①缚之请命②有毁之者
C.①无事则不复入成都郡②置则破禁
D.①公思不为置酒则太慢②谨以此为佐家宴
解析 A项代词,那些;代词,指李恭勤。B项均为代词,指李恭勤。C项均为连词,就。D项均为介词,给。
答案 A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世杰节俭或提倡节俭的一项是 ()
①蜀中自金川用兵以来,府库空竭 ②凡府州县,无事则不复入成都郡 ③即以公事来者不过数日 ④不得蓄音乐、侈宴会 ⑤公官总督数年,未尝宴一客 ⑥他人无不应命,惟公力持不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⑥
解析 ①写战乱导致府库空竭。⑥写李世杰严厉,坚持原则。
答案 C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记叙李世杰为官的故事,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倡导节俭、严厉而又不乏风趣的清官形象。
B.皇帝南巡时,李世杰掌船不力,加上雨后路滑,皇上登船时不小心差一点跌倒。督抚非常害怕,捆绑着他去皇帝那儿请命。
C.李世杰做官讲求节俭,一切奢侈浪费行为都加以禁止,并且从不打破禁令,连成都将军到任也不例外。
D.在福文襄王征调各督抚府库的饷银时,李世杰因为没有见到朝廷的相关文书,坚持不给,表现了他坚持原则的一面。
解析 “掌船不力,加上雨后路滑”错,文中是“雨后泥滑”,没有“掌船不力”之过。
答案 B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元日俗例,上司属员虽不接见,亦必乘舆到门。道有远近,必日西始归,徒苦仆从,无益也。况若曹亦有父母妻子,岁首例得给假,诸君何不早归,令若曹亦放假半日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按照)元日的旧习惯,上司属员即使不接见,(官员们)也一定乘车登门(拜访)。道路有远近,必定到了傍晚才回去,只是(或“白白地”)让随从辛苦,没有好处。况且你们这些人也有父母妻子孩子,在年初按照惯例应该给你们假期,你们为什么不早点回去,让你们也放假半天呢?
参考译文
在清代汉族名臣里面,其中凭借捐资当官的有两人,一个是李敏达公卫,一个是李恭勤公世杰。恭勤公是贵州黔西州人,年轻时为官做江南某司巡检。皇帝南巡,李恭勤掌管登船的横木。当时雨后泥滑,皇上登船时偶然失足,差点跌倒,李恭勤赶忙站起扶起皇帝。督抚非常害怕,捆绑着李恭勤请求处理,皇上笑着说:“下级官员中还有这样忠诚可爱的人。”命令立即提升为知州,后来官至四川、江南总督,凭着廉政有才干任职。皇帝多次想让他担任阁臣,有一个官员诬陷他,说他不是通过科举做官的,按旧例不能担任内阁,皇上就中止了这件事。
李恭勤管理四川时,蜀中自从金人入川用兵以来,府库空竭,又加上福文襄王生活过于奢侈,征调赋税没有限度,州里、郡里都疲劳不堪。李恭勤制定严厉的禁令,凡是府州县,没有要事就不要进入成都郡,即使因公事来也不能超过数日,不得参与歌舞、豪华的宴会;不得过于装饰车子、马匹、衣服;朝珠中的香楠犀碧、蟒服上的刻丝顾绣图案,都有明确的禁令。
李恭勤担任总督几年,不曾宴请过一位客人。成都将军新到任,李恭勤考虑到不给他摆酒宴就有怠慢之意,摆酒宴就要破坏禁令,于是趁着他的家人到达时赠送了一只蒸猪、一只烤羊,派手下武弁委婉地转告说:“本想委屈您去官署,恰好听说家眷到了,谨用这些食物给您添加些家宴用。”嘱咐官吏告诉布政使以下官员,也不要准备酒宴。
元日那天,就预先告诉厨房准备了十数斛蔬菜,有前来拜见他的下属,李恭勤派人告诉他们说:“我知道你们劳累辛苦,应当用食物犒赏。”于是上饭,吃完后,他才出来坐在大堂上,接受完礼拜,就让府厅州县等按顺序接见。接见完司道府厅的官员后,告诉他们说:“(按照)元日的旧习惯,上司属员即使不接见,(官员们)也一定乘车登门(拜访)。道路有远近,必定到了傍晚才回去,只是(或“白白地”)让随从辛苦,没有好处。况且你们这些人也有父母妻子孩子,在年初按照惯例应该给你们假期,你们为什么不早点回去,让你们也放假半天呢?”下属官员都应声答道:“是。”于是元日不合实际的礼节开始改变,李恭勤的风趣幽默就是这样。
等到掌管两江时,福文襄王征调各督抚府库的饷银,其他的官员没有不答应的,只有李恭勤极力坚持不给,说:“没有看见朝廷相关的公文征调,绝不敢发放这些饷银,来亏缺朝廷的府库。”福文襄王也没对他怎么样。李恭勤的坚持原则又是这样啊。
文言文阅读(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生六子,九龄其第五子也。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是时,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①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及至兴国,地滨大江,俗俭啬而鲜知学。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闺门之内严若朝廷。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须,未必不自悟也。”
广汉张?与九龄不相识,晚岁以书讲学,期以世道之重。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注 ①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学行为里人所宗 宗:尊崇
B.九龄不以职闲自佚 佚:放纵
C.或未可与语,则不发 发:发放
D.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措:放弃
解析 发:启发,阐说。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②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B.①俗俭啬而鲜知学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男女以班各供其职②余船以次俱进
D.①与弟九渊相为师友②若入前为寿
解析 C项都为介词,按照。A项都为连词,①表承接;②表假设。B项都为连词,①表并列;②表转折。D项①动词,成为;②介词,给。
答案 C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陆九龄性情周谨的一组是 ()
①哀毁如成人 ②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③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 ④益严规矩 ⑤整襟正卧而卒 ⑥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
A.①④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④⑤⑥
解析 ①表现他对母亲感情深。②表现他的博学。③表现他重视习武。
答案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但在秦桧把持朝政时,没有人讲程氏之学,学员都不遵循礼法,陆九龄就干脆回家,一边跟着父亲兄长努力讲学,一边求名师读百家,昼夜发奋博览群书。
B.陆九龄在乾道五年考中了进士,本来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学说,就改任兴国军教授。只是还没上任,就赶上湖南的茶寇剽掠庐陵,人心惶惶。
C.陆九龄不仅在追求博学和习武练兵上用心,在治家方面也井然有序,他以礼传教对社会影响也比较大。他去世后,皇帝赠奉赐谥,学者文人也给予了他很高评价。
D.陆九龄对于向他求教的人其授课方法是灵活的,如果人家需要他讲,他就从容地陈 述讲解;如果人家并不说出自己的困惑,那他也不急于先为人师,而是尽量让对方自
己体悟。
解析 “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说”的说法不合文意,因为第二段有“闻新博士学黄、老……‘此非吾所愿学也”。“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句应理解为“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而改任兴国军”。
答案 B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许忻)很少接待宾客,一见到陆九龄,跟他说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了他。
(2)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必定互相告诫说:“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不要自己找死。”
(3)有关键之处的阻碍,即使累积了九仞高山般的功夫也不敢满足。
参考译文
陆九龄,字子寿。九龄的父亲陆贺,凭借学问品行被乡里人尊崇,生有六个孩子,九龄是他的第五个孩子。陆九龄年幼时聪颖端重,十岁时母亲去世,九龄像成人一样为母亲哀哭伤悲。年龄大些,就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
当时秦桧把持朝政,没有人讲程氏之学,只有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听说新来的博士学习黄老之术,不遵循礼法,陆九龄感慨叹息说:“这不是我乐意学的。”于是就回家,跟着父亲兄长更加努力地讲学。这个时期,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许忻)很少接待宾客,一见到陆九龄,跟他说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了他。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地学习,翻看百家书籍,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熟悉。
陆九龄性格周密严谨,对学问不肯苟且简单涉猎。进入太学,司业汪应辰推举陆九龄为学录。在乾道五年中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亲年迈路途遥远而改任兴国军,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他的学生大多不乐意。九龄说:“文事武备,是一致的。古时候有征战讨伐,公卿就是将帅,一乡之长,就是军营的表率。士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专横了。”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法度。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有空闲时就与乡里的子弟练习射箭,他说:“这本来就是男子的事情。”年岁不好时,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必定互相告诫说:“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不要自己找死。”
等到了兴国,兴国地临大江,这里的风俗节俭吝啬,很少有人知道学习的。九龄不因为职位闲淡自我放松,规矩更严格了,他随时都整理好衣服帽子,好像要面对很多人一样,劝勉安抚百姓引导辅助人们求学,于是士人逐渐增多。不到一年,因为继母去世而离开。服丧期满,调任全州教授。还没上任,就得病了。一天早晨起来,陆九龄坐在床上和客人聊天,仍旧把天下的学术人才作为惦记的事情。到了晚上,整理好衣襟正面躺着就去世了。去世时四十九岁。宝庆二年,皇帝特地追赠陆九龄为朝奉郎、直秘阁,赐谥号为文达。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章法。全家上百口人,男女按照次序分工各司其职,家里的礼节像朝廷里一样严格。他忠诚恭敬友善平易,乡人受到教化,都敬顺兄长。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号称“二陆”。有求学的人来咨询,九龄从容地告诉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获取的。有的人没有什么和他交谈,他就不阐说。陆九龄曾经说:“人的疑惑有难用话语争辩的情况,言词激烈,恰好加固他们的想法;过一会儿,未必不自己明白过来。”
广汉张?和陆九龄不相识,晚年靠着读书讲学,期待着好的世道能重来。吕祖谦经常称赞陆九龄说:“志向远大,脚踏实地。有关键之处的阻碍,即使累积了九仞高山般的功夫也不敢满足;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即使站在万人的表彰面前也于心不安。他听取并且观察,站在那儿四下观看,不达到极平坦极精粹的境地,不敢放弃。”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教授生徒。
后唐长兴四年举进士。晋天福中,以文章干宰相桑维翰,深器之,即奏为监察御史。维翰再相,质迁主客员外郎、直史馆。汉初,加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周祖征叛,每朝廷遣使赍诏处分军事,皆合机宜。周祖问谁为此辞,使者以质对。叹曰:“宰相器也。”
周祖自邺起兵向阙,京城扰乱,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时大雪,解袍衣之。且令草太后诰及议迎湘阴公仪注,质苍黄论撰,称旨。乃白太后,以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周广顺初,加拜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显德四年夏,从征寿州还,加爵邑。质建议以律条繁冗,轻重无据,吏得因缘为奸。六年夏,世宗北征,质病留京师,赐钱百万,俾市医药。师还,以枢密使魏仁浦为相,命质与王溥并参加枢密院事。世宗不豫,入受顾命。恭帝嗣位,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萧国公。
及太祖北征,为六师推载,自陈桥还府署。时质方就食阁中,太祖入,率王溥、魏仁浦就府谒见。太祖对之呜咽流涕,具言拥逼之状。质等未及对,军校罗彦环举刃拟质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太祖叱彦环不退,质不知所措,乃与溥等降阶受命。
质力学强记,性明悟。举进士时,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其后质登相位,为太子太傅,封鲁国公。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后从世宗征淮南,诏令多出其手,吴中文士莫不惊伏。质每下制敕,未尝破律,命刺史县令,必以户口版籍为急。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
世宗初征淮南,驻寿、濠,锐意攻取,且议行幸扬州。质以师老,与王溥泣谏乃止。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质入谒请见,世宗意其救仪,起避之。质趋前曰:“仪近臣也,过小不当诛。”因免冠叩头泣下,曰:“臣备位宰相,岂可使人主暴怒,致近臣于死地耶?愿宽仪罪。”世宗意遂解,复坐,即遣赦仪。
质性卞急,好面折人。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前后所得禄赐多给孤遗。闺门之中,食不异品。身没,家无余赀。太祖因谕辅相,谓侍臣曰:“朕闻范质止有居第,不事生产,真宰相也。”太宗亦尝称之曰:“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校罗彦环举刃拟质曰 拟:比划,作砍的样子
B.赐钱百万,俾市医药 俾:使
C.质以师老 老:年老,衰老
D.世宗不豫,入受顾命 不豫:生病
解析 老:疲劳,疲惫。
答案 C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使者以质对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①亦以其数处之②其孰能讥之乎
C.①与王溥泣谏乃止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①为述天子忧勤之意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解析 D项之:助词,“的”。A项以:介词,拿,把/介词,依据,凭借。B项其:代词,这个/副词,表示诘问,通“岂”,难道。C项乃:副词,才/副词,竟然,却。
答案 D
8.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范质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每朝廷遣使赍诏处分军事,皆合机宜 ②质苍黄论撰,称旨 ③乃与溥等降阶受命
④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 ⑤质性卞急,好面折人 ⑥未尝受四方馈遗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④D.③④⑥
解析 ③是写他被逼无奈承认宋取代周的事实,⑤是写他性格上的缺点,⑥是说他廉洁。都不能表现有才能。
答案 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质学习勤奋记忆力强,天性聪明颖悟,九岁时就能写文章,十三岁研习《尚书》,教授学生。
B.陈桥兵变,宋太祖被部将们拥立为皇帝实出于无奈,因为当时国家无主,必须得到一个天子。
C.范质考进士时,和凝主管贡部,很欣赏他的文章,因为他自己考中进士的名次是第十三,就把范质取为第十三名。
D.范质性情急躁,并且好当面驳斥别人,但他为人清廉耿介,历仕五朝,死后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曾高度评价他。
解析 宋太祖被拥立为皇帝并非出于无奈,当时后周也有年幼皇帝恭帝。
答案 B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文章干宰相桑维翰,深器之。
译文:
(2)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时大雪,解袍衣之。
译文:
(3)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范质)拿文章向宰相桑维翰求取进身之路,深受器重。
(2)范质躲藏在民间,(周祖)寻访到他,非常高兴,当时正下着大雪,就脱下(自己的)袍子给他穿上。
(3)如果真的像他说的那样,不学习用什么本事来担当自己的职务呢?
参考译文
范质字文素,大名府宗城县人。他九岁时就能写文章,十三岁钻研《尚书》,教授学生。
后唐长兴四年考中进士。晋天福年间,(范质)拿文章向宰相桑维翰求取进身之路,深受器重,立即上奏任命为监察御史。桑维翰第二次做宰相,范质升任主客员外郎、直史馆。汉建国之初,加授他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周祖(郭威)征讨叛逆,凡有朝廷遣使降诏和军事事务都处理得很妥当。周祖问这些辞章是谁写的,使者回答是范质。周祖赞叹说:“宰相之才啊。”
周祖从邺城起兵向都城进发,京城混乱,范质躲藏在民间,(周祖)寻访到他,非常高兴,当时正下着大雪,就脱下(自己的)袍子给他穿上。并且命令他起草太后的诰文及商议迎立湘阴公的仪节,范质仓促地议论撰写,符合旨意。周祖于是报告太后,任命范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周广顺初年,加拜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显德四年夏天,随从征讨寿州回朝,加授爵位封邑。范质认为现行法律繁琐冗杂,量刑轻重没有根据,官吏正可以借此营私舞弊。六年夏,世宗北征,范质因病留守京师,赐给他钱一百万,作为购买医药的费用。世宗班师回朝后,任用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命令范质与王溥一同参加枢密院事。世宗病危时,他入宫接受遗命。恭帝继承皇位,加授范质开府仪同三司,封为萧国公。
到(宋)太祖北征,被全军推戴登上帝位,从陈桥返回官署。当时范质正在便殿吃饭,太祖入城,范质率领王溥、魏仁浦前往官署晋见。太祖对着范质呜咽流泪,细说被拥立为帝的情形。范质等人没来得及回答,军校罗彦环举刀做出要杀范质的样子说:“我们这些人没有君主,今天必须得到天子。”太祖大声呵斥,罗彦环也不肯退下,范质不知所措,于是与王溥等降阶拜受天命。
范质学习勤奋记忆力强,天性聪明颖悟。考取进士时,和凝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管贡部,看到范质考试的文章,很看重他,因为自己考中进士的名次是第十三,也把他排在这个位次上。后来范质登上宰相的官位,做太子太傅,封为鲁国公。当初,范质已经进入朝廷,还是手不释卷,有人觉得他辛苦,范质说:“有个善于看相的人,说我以后要担任宰辅。如果真的像他说的那样,不学习用什么本事来担当自己的职务呢?”后来随从(周)世宗征伐淮南,诏令大多出自他的手笔,吴中的文士没有不震惊佩服的。范质每次代拟制书敕文,从不徇私枉法,委任刺史县令,必定以户口、户籍、土地为重。朝廷所派的视察民田、考察案件的官员,他都会接见,为他们陈述天子忧虑关心的意思,然后再把他们派出去。
世宗第一次征伐淮南时,驻扎在寿州、濠州,一心进攻占取,并且商议驾幸扬州。范质以军队疲劳为由,与王溥一起哭泣着劝谏才得以阻止。到第二次驾幸扬州时,窦仪因事惹恼了世宗,处于生死未卜之际。范质进入禁中求见世宗,世宗料想他是来救窦仪的,起身回避。范质快步走上前说:“窦仪是皇上的近臣,罪过小不应该杀。”接着摘掉帽子叩头流泪,说:“我在宰相位置上充数,怎么可以让君主暴怒,把近臣置于死地呢?希望您能够宽恕窦仪的罪过。”世宗的怒意于是缓解下来,重新坐下,当即派人赦免了窦仪。
范质性情急躁,喜欢当面驳斥别人。坚守清廉耿介的原则,从没接受过各地的赠送,前前后后所得的俸禄和赏赐大多用来周济孤单无靠的人。内宅之中,饭菜没有什么特别的。去世以后,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宋)太祖在评论辅相时,对侍臣说:“我听说范质只有居住的宅第,不经营产业,是真正的宰相啊。”(宋)太宗也曾经称赞他说:“宰辅当中能遵循规矩、慎重名器、保守清廉节操的,没有超过范质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史万岁,京兆杜陵人也。父静,周沧州刺史。万岁少英武,善骑射,骁捷若飞。好读兵书,兼精占候。年十五,值周、齐战于芒山,万岁时从父入军,旗鼓正相望,万岁令左右趣治装急去。俄而周师大败,其父由是奇之。
尉迟迥之乱也,万岁从梁士彦击之。军次冯翊,见群雁飞来,万岁谓士彦曰:“请射行中第三者。”既射之,应弦而落,三军莫不悦服。及与迥军相遇,每战先登。邺城之阵,官军稍却,万岁谓左右曰:“事急矣,吾当破之。”于是驰马奋击,杀数十人,众亦齐力,官军乃振。及迥平,以功拜上大将军。
尔朱绩以谋反伏诛,万岁颇相关涉,坐除名,配敦煌为戍卒。其戍主甚骁武,每单骑深入突厥中,掠取羊马,辄大克获。突厥无众寡,莫之敢当。其人深自矜负,数骂辱万岁。万岁患之,自言亦有武用。戍主试令驰射而工,戍主笑曰:“小人定可。”万岁请弓马,复掠突厥中,大得六畜而归。戍主始善之,每与同行,辄入突厥数百里,名?北夷。窦荣定之击突厥也,万岁诣辕门请自效。荣定数闻其名,见而大悦。因遣人谓突厥曰:“士卒何罪过,令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突厥许诺,因遣一骑挑战。荣定遣万岁出应之,万岁驰斩其首而还。突厥大惊,不敢复战,遂引军而去。由是拜上仪同,领车骑将军。平陈之役,又以功加上开府。
及高智慧等作乱江南,以行军总管从杨素击之。万岁率众二千,自东阳别道而进,逾岭越海,攻陷溪洞不可胜数。前后七百余战,转斗千余里,寂无声问者十旬,远近皆以万岁为没。万岁以水陆阻绝,信使不通,乃置书竹筒中,浮之于水。汲者得之,以言于素。素大悦,上其事。高祖嗟叹,赐其家钱十万,还拜左领军将军。
开皇末,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上令晋王广及杨素出灵武道,汉王谅与万岁出马邑道。万岁率柱国张定和、大将军李药王、杨义臣等出塞,至大斤山,与虏相遇。达头遣使问曰:“隋将为谁?”候骑报:“史万岁也。”突厥复问曰:“得非敦煌戍卒乎?”候骑曰:“是也。”达头闻之,惧而引去。 (节选自《隋史?史万岁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周、齐战于芒山值:恰逢
B.军次冯翊,见群雁飞来 次:驻扎
C.坐除名,配敦煌为戍卒 坐:定罪或因犯……罪
D.万岁诣辕门请自效 诣:拜见
解析 “诣”在这里是“到……去”的意思。
答案 D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尉迟迥之乱也②戍主始善之,每与同行
B.①万岁以水陆阻绝②尔朱绩以谋反伏诛
C.①浮之于水②汲者得之,以言于素
D.①其戍主甚骁武②素大悦,上其事
解析 B项中两个“以”都是表示原因,可以翻译为“因为”。A项前一个“之”是语气助词,不翻译,后一个“之”是代词“他”。C项第一个“于”相当于介词“在”,第二个“于”相当于介词“向、对”。D项中两个“其”分别是“那里的”和“这”的意思。
答案 B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史万岁骁勇的一组是 ()
①万岁令左右趣治装急去 ②及与迥军相遇,每战先登 ③每单骑深入突厥中,掠取羊马 ④突厥无众寡,莫之敢当 ⑤逾岭越海,攻陷溪洞不可胜数 ⑥达头闻之,惧而引去
A.②⑤⑥B.①④⑥C.①③④D.②③⑤
解析 ①说的是他有预见性。③④说的是敦煌戍主的表现。
答案 A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万岁十五岁时,北周和北齐交战,双方旗鼓正相望时,史万岁就预见北周要失败。
B.史万岁随梁士彦前往征讨尉迟迥,在冯翊驻军,弯弓射雁,让三军无不心悦诚服。
C.史万岁已配敦煌,勇武的敦煌戍主令其骑马射箭,见果有功底,开始对史万岁友善。
D.突厥达头可汗侵犯边塞,听说对方隋朝将领是原来的敦煌戍卒史万岁,害怕而领兵退去。
解析 “敦煌戍主令其骑马射箭,见果有功底”后并没有开始对他友善,而是等史万岁请要弓马,又单骑驰马入突厥境内,夺取六畜而归后,戍主这才开始对史万岁友善。
答案 C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周师大败,其父由是奇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单骑深入突厥中,掠取羊马,辄大克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士卒何罪过,令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久,周军果然大败,他的父亲因此对他感到很惊异。
(2)(敦煌戍主)常单骑深入突厥境内,夺取羊马,总能大有收获。
(3)士卒有什么罪过,让他们互相攻杀,只应当各派一名壮士一决胜负罢了。
参考译文
史万岁,是京兆杜陵人。父亲史静,是周沧州刺史。史万岁少时英武,善于骑射,骁勇敏捷如飞。好读兵书,并且精于占卜。十五岁时,正赶上北周和北齐在洛阳城北的北芒山交战。史万岁当时随父从军,双方旗鼓正相望时,史万岁命令左右迅速换装离去。不久,周军果然大败,他的父亲因此对他感到很惊异。
尉迟迥作乱的时候,史万岁随梁士彦前往征讨。军队驻扎在冯翊,看见有群雁飞来,史万岁对梁士彦说:“请让我射杀雁行中的第三只。”发弓射去后,雁应弦而落,三军无不心悦诚服。等到与尉迟迥军相遇,史万岁每战必身先士卒。邺城之战,官军初战不利,稍稍退却,万岁对左右的人说:“情势危急,我去破敌。”于是飞马奋勇击杀,连杀几十人。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官军士气复振。平定尉迟迥后,史万岁因功被授予上大将军。
大将军尔朱绩因谋反被杀,万岁深受牵连,犯罪除名,发配敦煌为戍卒。敦煌戍主很勇武,常单骑深入突厥境内,夺取羊马,总能大有收获。突厥人无论多少,都不敢抵挡。这个人非常自负,多次辱骂史万岁。史万岁非常忧虑,于是说自己也精于骑射。戍主令其骑马射箭,见果有功底,笑着说:“小人也一定能这样。”史万岁请要弓马,又单骑驰马入突厥境内,夺取六畜而归。戍主这才开始对史万岁友善,常与他同行,总是深入突厥境内数百里,名振北夷。窦荣定攻打突厥的时候,史万岁到辕门请求效命。荣定多次听说他的名声,见后非常高兴。于是派人对突厥说:“士卒有什么罪过,让他们互相攻杀,只应当各派一名壮士一决胜负罢了。”突厥答应了,于是派一骑兵挑战。荣定派万岁出来应战,万岁纵马斩那人的头颅而还。突厥大惊,不敢再战,于是引军而去。因此被授予上仪同,兼任车骑将军。平陈的战役,又因功加封上开府。
等到高智慧等在江南作乱,史万岁以行军总管的身份跟随杨素征讨他们。万岁率兵二千,从东阳别的道路进军,翻山越海,攻陷的溪洞不可胜数。前后七百多次战斗,转战一千多里,中间没有音信十旬,远近的人都以为万岁全军覆没。万岁因为水陆阻隔,信使不通,于是放置书信在竹筒中,让它在水上漂浮。打水的人得到了,告诉了杨素。杨素很高兴,上奏他的事。高祖赞叹,赐给他家钱十万,回朝后授予他为左领军将军。
开皇末年,突厥达头可汗侵犯边塞,皇上让晋王杨广及杨素从灵武出师,汉王谅和史万岁从马邑出师。史万岁率柱国张定和、大将军李药王、杨义臣等出塞,到大斤山,与突厥相遇。达头派使者问:“隋将是谁?”候骑报称:“是史万岁。”突厥又问:“莫非是那个敦煌戍卒吗?”候骑说:“是。”达头听了,害怕而领兵退去。
文言文阅读(四)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杜纂,字荣孙,常山九门人也。少以清苦自立。时县令齐罗丧亡,无亲属收瘗,纂以私财殡葬。由是郡县标其门闾,后居父丧尽礼。郡举孝廉,补豫州司士。
稍除积弩将军。领众诣淮,迎降民杨箱等。修立楚镇,招纳山蛮李天保等五百户。从征新野,除骑都尉。又从驾寿春,敕纂缘淮慰劳。豫州刺史田益宗率户归国,使纂诣广陵安慰初附,赈给田廪。从征新野,及南阳平,以功赐爵井陉男,赏帛五百匹。数日之中,散之知友。时人称之。又诣赭阳、武阴二郡,课种公田,随供军费。除南秦州武都太守。正始中,迁汉阳太守,并以清白为名。又随都督杨椿等诣南秦军前,招慰逆氐。还,除虎贲中郎将,领太仓令。遭母忧去职。久之,除伏波将军。延昌中,京师俭,敕纂监京仓赈给民廪。性俭约,尤爱贫老,至能问民疾苦,对之泣涕。劝督农桑,亲自检视,勤者赏以物帛,惰者加以罪谴。吊死问生,甚有恩纪。还,以本将军除益州刺史。无御边威略,群氐反叛。以失民和征还。
正光末,清河人房通等三百人颂纂德政,乞重临郡。诏许之。孝昌中,为葛荣围逼,纂以郡降荣。荣令纂入信都慰喻,都督李瑾欲斩,刺史元孚德纂,还。出,又劝荣以水灌城,荣遂以纂为常山太守。至郡未几,荣灭。定州刺史薛昙尚以纂老旧,令护博陵、钜鹿二郡,纂以疾辞。少时卒于家。
纂所历任,好行小惠,疏食敝衣,多涉诬矫,而轻财洁己,终无受纳,为百姓所思,号为良守。永熙中,赠平北将军、殷州刺史。 (选自《魏书?列传良吏七十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种公田,随供军费课:督促完成
B.延昌中,京师俭 俭:节俭、俭省
C.吊死问生,甚有恩纪 吊:悼念
D.刺史元孚德纂 德:认为……有仁德
解析 俭:歉收,年成不好。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及南阳平,以功赐爵井陉男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①孝昌中,为葛荣围逼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①久之,除伏波将军②鹏之徙于南冥也
D.①而轻财洁己,终无受纳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解析 D项“而”,连词,表转折。A项“以”,前者是介词,因为;后者是介词,用。B项“为”,前者是介词,被;后者是动词,是。C项“之”,前者是助词,凑足音节,可不译;后者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D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杜纂“轻财”的一项是 ()
①时县令齐罗丧亡,无亲属收?,纂以私财殡葬 ②数日之中,散之知友 ③课种公田,随供军费 ④勤者赏以物帛,惰者加以罪谴 ⑤敕纂监京仓赈给民廪 ⑥终无受纳,为百姓所思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②⑥D.③④⑤
解析 ③说他有才干。④说他赏罚分明。⑤说他受命赈济。
答案 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纂少年时因清苦而自立,曾出资办理了县令齐罗的丧事,在守父丧时又很尽礼,后来被推举为孝廉。
B.杜纂从任积弩将军开始,到正始年间做汉阳太守,都能尽职尽责,体现了自己的能力,并且有清白的名声。
C.杜纂调任虎贲中郎将,兼任太仓令时,因为母亲的丧事而离开了职位,这与他尽礼守父丧的表现是一致的,充分显示了他的孝心。
D.孝昌年间,杜纂迫于葛荣围逼,投降了葛荣。葛荣灭亡后,定州刺史薛昙尚认为杜纂年龄大了,让他统辖博陵、钜鹿两郡,他因病推辞。
解析 “以纂老旧”意思是“鉴于杜纂是老臣旧官”。
答案 D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郡县标其门闾,后居父丧尽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俭约,尤爱贫老,至能问民疾苦,对之泣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纂所历任,好行小惠,疏食敝衣,多涉诬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此郡县标榜表彰了他的门第,后来守父丧很尽礼仪。
(2)杜纂生性简朴节约,尤其关心贫穷老人,很能访问民间疾苦,(甚至)对着百姓哭泣
流泪。
(3)杜纂在历任的官位上,好施小恩小惠,吃粗粮穿破衣,多涉嫌矫情做作。
参考译文
杜纂,字荣孙,是常山九门人。少年时以清苦自立。当时的县令齐罗死亡,没有亲属收殓埋葬,杜纂自己出资把他埋葬。因此郡县标榜表彰了他的门第,后来守父丧很尽礼仪。郡中推举他为孝廉,被补为豫州司士。
逐步被提拔为积弩将军。率领兵众到淮,迎接投降之民杨箱等人。修筑建立楚镇,招徕收纳山蛮李天宝等五百户人家。跟随征战新野,授骑都尉。又跟随皇帝到寿春,皇帝命令杜纂沿淮河慰劳军民。豫州刺史田益宗率领民众归降,派杜纂到广陵去安慰刚依附的人,用田粮赈济他们。随征新野,等到南阳平定,因功封井陉男爵,赏给五百匹帛。几天之内,他将绸帛散发给好友。当时人们称赞他。又到赭阳、武阴二郡,督种公田,随时供应军中消费。授南秦州武都太守。正始年间,调任汉阳太守,并能享有清白的名声。又跟随都督杨椿等人到南秦军队前线,招降抚慰叛变的氐族人。回来后,授于虎贲中郎将,兼任太仓令。遇上母亲去世守丧而离职。许久以后,授伏波将军。延昌年间,京师饥荒,皇上下令杜纂监督京中开仓库赈济民众粮食一事。杜纂生性简朴节约,尤其关心贫穷老人,很能访问民间疾苦,(甚至)对着百姓哭泣流泪。劝督农桑,亲自检察巡视,勤劳者就赏给物品布帛,懒惰者加以谴责和责罚。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很有恩情可载。回朝后,以原将军授任益州刺史。没有防御边疆的威信和谋略,氐族人纷纷反叛。因百姓失和被召回。
正光末年,清河人房通等三百人颂扬杜纂的品德政绩,乞求派他重新到郡任职。皇帝下诏同意了。孝昌年间,被葛荣包围逼攻,杜纂交出郡城投降了葛荣。葛荣派杜纂到信都安抚军民,都督李瑾想斩杀他,刺史元孚认为杜纂有仁德,把他放回去了。杜纂出了信都,他又劝葛荣用水灌城,葛荣便用杜纂做常山太守。到郡不久,葛荣灭亡。定州刺史薛昙尚鉴于杜纂是老臣旧官,让他统辖博陵、钜鹿两郡,杜纂以病推辞。不久在家中去世。
杜纂在历任的官位上,好施小恩小惠,吃粗粮穿破衣,多涉嫌矫情做作,但他轻财洁身,始终不收礼受贿,为百姓所思念,号称良守。永熙年间,被追赠为平北将军、殷州刺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素微贱,有姊寡居京师,周祖微时,欲聘之,姊以告廷璋。廷璋往见周祖,归谓姊曰:“此人姿貌异常,不可拒。”姊乃从之。
周祖从汉祖镇太原,廷璋屡省其姊,周祖爱其纯谨。姊卒,留廷璋给事左右。及出讨三叛,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即位,追册廷璋姊为淑妃,擢廷璋为右飞龙使,廷璋固辞不拜。
世宗自澶渊还京,言廷璋有干材,迁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疾不朝,周祖命廷璋往代之。将行,谓之曰:“懿不就命,即图之。”廷璋至,屏左右,以诏书示懿,谕以祸福,懿即日载路。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会隰州刺史孙议卒,廷璋遣监军李谦溥领州事。谦溥至,并①人来攻其城,议者以为宜速救之。廷璋曰:“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乃募敢死士百余人,许以重赏,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既至,即衔枚②夜击,城中鼓噪以出,并人大溃。奏至,世宗诏褒之。
宋初,加检校太尉。吏民诣阙,请立碑颂功德。太祖命卢多逊撰文赐之。李筠叛,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即下诏委以经略。及车驾亲征,诏廷璋率所部入阴地,分贼势。贼平,归镇。
廷璋美髯,长上短下,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善待士,幕府多知名人。在晋州日,太祖命荆罕儒为钤辖。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四》)
注 ①并:并州,古地名,在今陕西太原一带。 ②枚:古代行军时为防止喧哗,让士兵衔在口中的竹或木片。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祖微时,欲聘之 聘:以礼物订婚
B.廷璋至,屏左右 屏:使……退避
C.廷璋获之,械送京师 械:镣铐
D.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 赍:携带
解析 械:用镣铐拘禁。
答案 C
7.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B.①乃募敢死士百余人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①诏廷璋率所部入阴地②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D.①城中鼓噪以出②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解析 C项所:代词,用在动词前边构成名词性短语;代词,表示人或事物、地方。A项者:前者是代词,可译为“……的情况”或“……的状态”;后者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乃:前者是副词,可译为“于是”;后者是副词“竟”。D项以:前者是连词,相当于“而”;后者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
答案 C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能体现杨廷璋“有干材”的一组是 ()
①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 ②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③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 ④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 ⑤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 ⑥廷璋推诚待之,殊不设备
A.①②⑤B.①③④C.③⑤⑥D.②④⑥
解析 ②写廷璋的悲伤。⑤写廷璋好仪表。⑥写廷璋善待士。
答案 B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廷璋在周祖地位低的时候劝姐姐嫁给了他,这令周祖对其有了好感。后来周祖镇守太原时杨廷璋常去探望他的姐姐,深得周祖的喜爱而被周祖留在身边供职。
B.在救援隰州的战役中,杨廷璋采取了里应外合的战术,派敢死队趁夜悄悄进攻,让城中士兵呐喊冲出,最后打败了并人,受到了世宗的褒奖。
C.宋初,杨廷璋加官检校太尉。他的功绩得到了朝野双方的好评,官吏百姓到朝廷去,请求立碑赞颂其功德,太祖也令人撰写了碑文赏赐他。
D.杨廷璋很注重仪表的修饰,即使是接见小官吏也不怠慢。同时他善待士人,幕府中有很多知名人士。对待怀疑他的人,他也能坦诚相待。
解析 “这令周祖对其有了好感”在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 A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之曰:“懿不就命,即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上攻取之策,即下诏委以经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周祖)对杨廷璋说:“如果史懿不接受命令,就谋取(或想法除掉)他。”
(2)隰州城防坚固完整,并军仓促到来,不能准备(或制作)攻城的器械,应当用妙计来打败他们。
(3)(杨廷璋)趁机献上攻取的计策,皇帝当即下诏把谋划的事委托给他。
参考译文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一向低微贫贱,有个姐姐守寡住在京城,周祖地位低下时,想要娶她,姐姐把这事告诉了杨廷璋。杨廷璋去见周?,回来对姐姐说:“这个人相貌不一般,不可拒绝他。”姐姐就听从了他。
周祖随从汉祖镇守太原,杨廷璋多次探望他的姐姐,周祖喜欢他的纯朴谨慎。姐姐去世,周祖留杨廷璋在身边供职。等到外出讨伐三处叛乱,入京平定国难,杨廷璋多次献上奇妙的计谋。周祖即位,追认册封杨廷璋的姐姐为淑妃,破格提拔杨廷璋为右飞龙使,杨廷璋坚决推辞不受。
周世宗从澶渊返回京城,说杨廷璋有办事能力,升为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病不朝见,周?命令杨廷璋前去接替他。将要出发,对他说:“如果史懿不接受命令,就谋取(或想法除掉)他。”杨廷璋到达后,让周围的人退避,把诏书给史懿看,告知他祸福利害,史懿当天就上了路。不久听说周祖去世,杨廷璋几天吐血不进食。
正值隰州刺史孙议去世,杨廷璋派遣监军李谦溥掌管州事。李谦溥到后,并军来攻打这座城,参与谋划的人认为应当赶快救援他。杨廷璋说:“隰州城防坚固完整,并军仓促到来,不能准备(或制作)攻城的器械,应当用妙计来打败他们。”就招募了不怕死的勇士一百多人,许诺给予重赏,从小路派人约李谦溥做内应。到达后就悄悄在夜间出击,城中士兵呐喊冲出,并军大败。奏章送到,世宗下诏褒奖他。
宋初,加官检校太尉。官吏百姓到朝廷去,请求立碑赞颂其功德。太祖命令卢多逊撰写碑文赏赐他。李筠叛乱,暗中派遣亲信让他携带封密书信向邻国求援,杨廷璋捉获了他,给他戴上镣铐押送京城,趁机献上攻取的计策,皇帝当即下诏把谋划的事委托给他。等到皇帝亲征时,诏令杨廷璋率所辖军队进入阴地,分散贼势。贼军平定,返回军镇。
杨廷璋髯美,上须长而下须短,喜好修饰容貌仪表,即使会见小吏,也未曾怠惰。善待士人,幕府中有很多知名人士。在晋州时,太祖任命荆罕儒为钤辖。荆罕儒因为杨廷璋是周朝近亲,怀疑他有二心,每次进入府中,随从的人都手持刀剑,想要杀杨廷璋。杨廷璋推诚相待,毫不设防,荆罕儒也不敢动手,最终也没有祸患。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时勉,名懋,安福人。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成祖决计都北京,时方招徕远人。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及远国入贡人不宜使群居辇下。忤帝意。已,观其他说,多中时病,抵之地;复取视者再,卒多施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初,时勉请改建国学。帝命王振往视,时勉待振无加礼。振衔之,廉其短,无所得。时勉尝芟彝伦堂树旁枝,振遂言时勉擅伐官树入家。取中旨,与司业赵琬、掌馔金鉴并枷国子监前。方盛暑,枷三日不解。监生李贵等千余人诣阙乞贷,呼声彻殿庭。 助教李继请解于会昌侯孙忠。忠,皇太后父也。忠生日,太后使人赐忠家。忠附奏太后,太后为言此帝。帝初不知也,立释之。继不拘栓柙,时勉尝规劝之。继不能尽用,然心感时勉言,至是竟得其助。
九年,帝视学。时勉进讲《尚书》,辞旨清朗。帝悦,赐予有加。连疏乞致仕,不允。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时勉为祭酒六年,训励甚切。崇廉耳,抑奔竞,别贤否,示劝惩。诸生贫不能婚葬者,节省餐钱为赡给。督令读书,灯火达旦,吟诵声不绝,人才盛于昔时。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亲鞫,必杀之 鞫:审问
B.不相值 值:逢着
C.比王指挥诣狱还 比:等到
D.监生李贵等千余人诣阙乞贷 贷:推卸
解析 贷:宽免,饶恕。
答案 D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命武士扑以金瓜②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①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①太后为言此帝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D.①候舟发乃去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解析 B项都是介词,对、对于。A项介词,用/介词,因为。C项介词,替/动词,做。D项副词,才/副词,竟然。
答案 B
13.下列句子全都表现李时勉“性刚鲠”的一组是 ()
①时勉言营建之非,及远国入贡人不宜使群居辇下 ②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 ③命日虑一囚,言一事 ④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⑤帝命王振往视,时勉待振无加礼 ⑥诸生贫不能婚葬者,节省餐钱为赡给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④⑥D.②③⑤
解析 ③是皇帝对李时勉的要求。④是李时勉官复原职。⑥是李时勉对待学生爱护帮助。
答案 A
1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时勉侍奉几代君王,始终以天下为己任,敢于直言进谏,尽管遭受多种打击,却始终不改初衷。
B.李时勉被王振诬陷,是他的同事李继向太后的父亲孙忠求助,太后告诉皇帝真相,李时勉才得以释放。
C.李时勉在替皇帝讲学后,得到皇帝的赞赏。于是他多次上疏希望能换一个官职,但皇帝却始终没有答应。
D.李时勉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对学生既要求严格又关心体贴,赢得学生的尊敬,培养的人才超过以前。
解析 “致仕”是辞官,即告老还乡,不是更换职位。
答案 C
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振衔之,廉其短,无所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你一个小小臣子竟然敢抵触先帝!你的奏疏中说了什么?赶快说出来。
(2)宣帝于是叹息,称赞时勉忠诚,立即赦免了他,官复侍读一职。
(3)王振对他怀恨在心,查访(搜寻)他的缺点(短处、不足),一无所得。
参考译文
李时勉,名懋,江西安福人。性格刚正硬直,意气慷慨,把天下当做自己的责任。明成祖打算迁都北京,当时正招引边远地方的人。而李时勉上疏说建都的种种不妥,以及边远小国前
来进贡的人不应该让他们集体居住在京城。这些言论触犯了皇帝的心意,(皇帝很生气)。等怒气稍息,又看李时勉另外一些言论,大多切中时弊,皇帝生气地将奏疏扔在地上;过后又再拿来两次细看,最终多数建议都予以施行。
洪熙元年又上疏谈论事情。仁宗非常生气,将李时勉传唤到便殿,李时勉回答时仍没有丝毫屈服。仁宗命武士用金瓜击打他,肋骨被打断了三根,拖出去时差点死了。第二天,将李时勉改任为交?道御史,下令让他每天审讯一名囚犯,谈一件事情。李时勉仍多次上奏章,于是仁宗将他关进锦衣卫的牢狱中。当时李时勉对锦衣卫的一个千户有恩情,这个千户刚好来到狱中,暗地里找来医生,用海外的血竭为他治疗,李时勉才得以不死。
宣帝即位时已经成年,有人说到时勉得罪先帝的种种情状。宣帝非常生气,命令使者:“将李时勉绑来,我要亲自审讯,一定要杀了他。”过后,又命令王指挥即刻将李时勉直接绑到西市斩首,不必进宫。王指挥从宫殿西旁门出去,而前一次派出的使者已经绑着李时勉从东旁门进来,两人没有碰上。宣帝远远地看见骂道:“你一个小小臣子竟然敢抵触先帝!你的奏疏中说了什么?赶快说出来。”时勉叩头说:“帝王居丧期间不宜亲近妃嫔,皇太子不宜疏远左右的大臣。”宣帝听后,怒色稍微好转。宣帝让他全部说完,他回答说:“我该死,不能完全记得。”宣帝怒气更加缓解,说:“这暂时很难一时说清,草稿在哪?”他回答说:“我烧了。”宣帝于是叹息,称赞时勉忠诚,立即赦免了他,官复侍读一职。等到王指挥从狱中回来,时勉已经穿好官服戴好官帽站在殿阶前了。
当初,时勉请求改建国子监。皇帝命王振前去查视,时勉对待王振没有施加礼节。王振对他怀恨在心,查访(搜寻)他的缺点(短处、不足),一无所得。时勉曾砍去彝伦堂的树旁生出来的枝干,王振于是说李时勉擅自砍伐官树放入自己家中。领取圣旨,与司业赵琬、掌馔金鉴带着枷锁来到国子监前。当时是盛夏,李时勉身上的枷锁三天没解下来。监生李贵等千余人到殿前请求宽恕,呼声响彻殿庭。助教李继向会昌侯孙忠请求。孙忠是皇太后的父亲。孙忠生日时,太后派人到孙忠家赏赐。孙忠捎带奏疏给太后,太后替他向皇帝谈及此事。皇帝当初不知道,立即释放了时勉。李继这人不受法度拘束,时勉曾经规劝他。李继不能完全听从,但心中感激时勉的忠言,到现在竟然得到他的帮助。
九年,皇帝视察国子监。时勉向皇帝讲授《尚书》,言辞流畅,内容分析明彻。皇帝非常高兴,赏赐很多物品。时勉接连上疏请求告老还乡,不被允许。十二年春才答应他的请求。朝中大臣和国子监太学生在都门外为他饯行的有几千人,有的一直送他登上船,等船出发才离开。
时勉担任国子监祭酒六年,对学生教训激励,要求非常严格。他崇尚廉耻,反对为名利而奔走,区分贤能,表示鼓励或惩罚。学生贫穷不能婚葬的,时勉节省出自己的生活费赠给他们。督促学生读书,学生们勤奋苦学,灯火通宵不灭,吟诗诵书之声不断,人才比平时强盛。
以上就是整理的2019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检测试题,希望能帮助大家做好高考第一轮复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1311544.html
相关阅读:2019学年高三语文下册3月统一考试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