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双基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辽宁省大连市2014届高三双基测试语文试题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中国古代的刑这一概念兼有法与罚两种含义。秦王朝的“严刑峻法”使秦朝迅速灭亡,也使汉朝面临危机。此时,董仲舒适应历史需要,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吸收诸家学说,创造了一个新的儒家理论体系。在法律方面,他提出“德主刑辅”的主张,用“软硬两手”代替“专制刑治”。据此,董仲舒认为,官吏应该“据法听讼”和“依法刑人”,但他更侧重倡导“据义行法”和“春秋决狱”。“春秋决狱”亦称“经义决狱”,其特点是司法者不是引用正式的法律条文断罪,而是凭借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来判案;被引用的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尤其是孔子所辑的《春秋》最为常用,故名“春秋决狱”。“春秋决狱”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最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它促动了法律儒家化的“礼法融合”。其表现为法律适用中的礼法融合和审判方法上的礼法融合。“春秋决狱”在法律适用上改变了以往依照客观情况“一刀切”的司法方式,采取根据不同案件情形区别对待;在审判方法上改变了秦以来客观主义审判方法,开始特别重视对行为人主观心理动机因素的衡量。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但春秋决狱也有其弊端,即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春秋决狱”之后,更加推动了人们引用儒家经义来注解法律的活动。随着“引经注律”的不断发展,唐朝统治者在法律中渗透了大量的礼教的精神内容,即唐代不少的法律是根据礼义制定的。特别是《唐律疏议》,成为我国古代文献中将法和礼的关系体现得最为完整而又较早的典型之作。作为古代法典的代表,它集前代立法之大成。它不仅是以经立法的结晶,也是整个法律儒家化的浓缩和再现。至此,法律已然完全伦理化。 清末的法律改革,实际上清政府是假借变法之名,而行修律之实。为此,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把原有的“一准乎礼”的立法原则向“一准于法”的立法原则上改变,修改了很多涉及伦理道德的规则。他们的主张是,法律是国家的制裁,而道德是内在的制裁,因此道德的事情不能规定在法律中。但他们并非完全不考虑道德因素,只是将道德与法律分开。与此相反,礼教派主张,礼是刑法之本,伦理纲常应该是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原则,如果失掉这个根本,刑法则失掉了固有的社会的基础。清末的“礼法之争”使得清末的修律采用了西方的法典体例和立法技术,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贯彻刑罚人道主义,划清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也使中国传统的礼刑关系到此发生了突变。尽管立法的指导思想不能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把伦纪纲常礼教放在首位,但法律已经以独立的身份出现,表现出很强的法律自身独立的价值理念。(摘编自李玮《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法”考证》)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礼法结合”思想的一项是A.鉴于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事实,董仲舒适应历史的需要,提出“德主刑辅”的主张,B.董仲舒为了使社会的法制建设适应历史需要,认为官吏断案应“据法听讼”和“依C.董仲舒认为应该用“软硬两手”代替“专制刑治”,他的凭借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D.虽然“春秋决狱”更注重于礼的作用,但它促动了法律儒家化的“礼法融合”,在中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由于司法者引用《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判案,而《春B.“春秋决狱”所表现出的审判方法上的礼法融合,改变了秦以来客观主义的审判方C.“春秋决狱”的弊端是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并最D.“春秋决狱”推动了人们引用儒家经义来注解法律的活动,唐朝统治者就在法律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处理案件时,“春秋决狱”改变了以往依照客观情况“一刀切”的司法方式,对不 B.《唐律疏议》集前代立法之大成,是立法的结晶和我国古代法典的代表,是我国古 C.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主张将道德与法律分开,认为法律是国家的制裁,而道 D.清末“礼法之争”的结果,使中国传统的礼刑关系发生了突变,法律已经以独立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杨察,字隐甫。其先晋人,从唐僖宗入蜀,家于成都。举进士甲科,除将作监丞,出知颍、寿二州,历江南东路转运使。属吏以察年少,易之。及行部,数?奸隐,众始畏伏。察在部,专以举官为急务。人或议之,察曰:“此按察职也,苟掎拾羡余,则俗吏之能,何必我哉!”召为右正言,权判礼部贡院。时上封者请罢有司糊名考士,及变文格,使为放轶以袭唐体。察以谓:“防禁一溃,则奔竞复起。且文无今昔,惟以体要为宗,若肆其澶漫,亦非唐氏科选之法。”前议遂寝。晏殊执政,以妻父嫌,换龙图阁待制。母忧去职,服除,拜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论事无所避。会诏举御史,建言:“台属供奉殿中,巡纠不法,必得通古今治乱良直之臣。今举格太密,公坐细故,皆置不取,恐英伟之士,或有所遗。”御史何郯以论事不得实,中书问状。察又言:“御史,故事许风闻;纵所言不当,自系朝廷采择。今以疑似之间,遽被诘问,臣恐台谏官畏罪缄默,非所以广言路也。”又数以言事忤宰相陈执中。未几,三司户部判官杨仪以请求贬官,察坐前在府失出笞罪,虽去官,犹罢知信州。徙扬州,再迁礼部侍郎,复权知开封府,复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内侍杨永德毁察于帝,三司有狱,辞连卫士,察由是乞罢三司。逾年,复以本官充三司使。饵钟乳过剂,病痈卒。察美风仪。幼孤,七岁始能言,母颇知书,尝自教之。敏于属文,其为制诰,初若不用意;及稿成,皆雅致有体,当世称之。遇事明决,勤于吏职,虽多益喜不厌。痈方作,犹入对,商画财利,归而大顿,人以为用神太竭云。(选自《宋史?杨察传》列传第五十四)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于成都 家:居住。B.属吏以察年少,易之 易:轻视。C.使为放轶以袭唐体 袭:触及。D.前议遂寝 寝:搁置。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分)②苟掎拾羡余,则俗吏之能,何必我哉③若肆其澶漫,亦非唐氏科选之法④纵所言不当,自系朝廷采择⑤又数以言事忤宰相陈执中⑥犹入对,商画财利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提出要改变考士方法,杨察坚决反对。他认为糊名考士的方法是取士的一道 B.针对皇帝下诏推荐御史,杨察提议:御史台的官员一定是通古今治乱的正直之臣, C.杨察在官场上并不是一般风顺。他曾因断笞罪失当,被革除原职;又因杨永德在D.杨察写文章很敏捷,他写的制诰,文字典雅得体,被当世人称道;遇事明达有决断,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忧去职,服除,拜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2)今以疑似之问,遽被诘问,臣恐台谏官畏罪缄默,非所以广言路也。(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9题。杜甫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②鸣。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步榈③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④。(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②双杵: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9.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置杯焉则胶, 。(《庄子?逍遥游》) (2)将军角弓不得控, 。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选考题(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最初的温暖邹扶澜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而是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拦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眼前过去了。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没有记恨辽宁省大连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双基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135858.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