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24.《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B.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C.神权与王权结合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25.《文献通考》卷53《职官考七》云:“……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旧制,但闻风弹事,提纲而已。”材料中所说的能“闻风弹事”(即举报人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真凭实据,也不署名)“弹纠不法”的机构或官职应该是 A.宰相 B.御史台 C.参知政事 D.中书省26.(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述:“(松江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据此可知 A.豪门贵室造成传统伦理道德沦丧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社会风气变化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财富的增加是促成崇尚奢侈的根源27.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这种对人心本体的界说与下列哪一思想是一致的 A.“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B.“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C.“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二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D.“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28.某博物馆馆藏梁廷相《夷氛闻记》,书中记载“方议款时,夷兵以船泊泥城,登岸肆扰,沿西及北。……大肆淫掠,奸及老妇,村民大哗。……举人何玉成,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各备丁壮出护。附郭西北之口口口九十余乡,率先齐出拒堵。……夷兵方舍命突围出,无奈人如山积,围开复合,各弃其鸟枪,徒手延颈待戮,乞命之声震山谷。”书中口口口为残缺,据材料推测,口口口处应该是 A.香港岛 B.三元里 C.旅顺口 D.大甲溪29.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记录了一个政治家阿里斯提德被自己忠实信奉的“贝壳法”放逐的故事。一天,一位目不识丁的平民因为听烦了‘阿里斯提德的名字就要求把阿里斯提德的名字写在贝壳上。因为听烦了一个人的名字行使反对意见的民主权利,似乎成了所有民主制度的一大难题。该则材料表明雅典 A.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关 B.直接民主存在着局限性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所有人都有参政权30.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的国家”。从德国的政治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B.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C.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D.在形式上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31.二战后1949年上台的阿登纳政府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其理论依据是路德维希?艾哈德的理论,即“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这表明德国 A.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加强 C.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过渡 D.二战后德国的政治民主趋势更加明显32.正如汉金斯所说:18世纪的自然哲学家相信,科学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理性是正确方法的关键,它甚至会毁坏宗教法庭的基础。达朗贝尔描述了他所目睹的自然哲学中的革命:“我们的世纪被称为卓越的哲学世纪……新的哲学方法的发现和应用,与各种发现相伴随的那种热情,宇宙奇观在我们身上引起的理念的某种提升——所有这些原因造成了心智的强烈的骚动,就像冲破了堤坝的江河一样从各个方向蔓延穿透大自然。”该论述反映了科学以及自然哲学的新方法 A.改变了人类的宗教信仰 B.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C.影响了人类的思想观念 D.提升了人类的物质生活33.1960年11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毛泽东直接组织和指导三个调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广东农村进行调研。并在这期间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这些行动表明中共中央 A.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B.为八字方针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 C.放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 D.坚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4.1984年,中共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规定,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滨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把改革的中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B.规范发展模式,提高发展速度 C.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管理方式 D.为形成对外开放格局作物质上的准备35.《物种起源》、《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圣经》的相同之处是 A.都想证明物质世界的进化 B.都想说明人类是怎样起源的 C.人类存在的合理性 D.探讨物竞天择规律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传教士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面临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信仰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英国传教士杨格非(Griffith John) 1877年说:“我们来华不是为了开发资源,不是为了促进商业,也不仅仅是为了促进文明的发展,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拯救世人摆脱罪恶,为基督征服中国。”;1932年出版的美国平信徒调查团(由参与东方传教事业的美国七大宗派于1930年共同发起的)报告指出,“宣教事业最初的目标是用基督教征服世界,这是一种含有征伐意味的世界性慈善事业”。事实上,传教士确把传教事业视为“文明”对“野蛮”、“福音”对“异教”的征战。 令传教士没有想到的是,中国文化的式微并没有带来基督教在中国的胜利,因为中国人转而从西方文明中找到了更强大的反对基督教的武器来抵御基督教对中国的“征服”,由于启蒙运动所揭橥的理性主义在20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工业化浪潮的推进,越来越深入人心。理性主义倡导以理性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对待一切,反对迷信和盲从,对宗教构成巨大挑战。特别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展现了理性的巨大力量,动摇了基督教神学的根基。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和政治精英也把理性主义的成果——科学视为拯救中国的良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都以科学为武器批判宗教蒙昧,坚信基督教代表落后和保守的力量。理性主义的胜利还带来世俗主义思想的盛行。世俗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失去对彼岸世界的兴趣,只关心现实的生活,削弱了宗教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现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则冲击着传教运动所预设的东西方不平等的关系,引发了19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主权运动。一些传教团体日益感受到东方民族主义兴起的冲击,认识到“任何地区的基督教传教士都不可能继续奉行自己在种族上比其宣教对象优越的立场”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击了西方人,包括教会人士,对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的信心。欧洲的大战自然使人们怀疑,相互之间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可怕、也最具毁灭性战争的基督教国家,有何资格输出基督教和对其他国家进行所谓的“文明化”。正如威廉?梅里尔牧师(William Pierson Merrill)1919年指出的,“如果基督教国家不能像基督徒绅士那样和平共处,我们就不要再谈论什么‘基督教文明,”。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在东方,西方优越和福音正义的观念,都因一战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 1919年,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葛德基(Earl Herbert Cressy)在《亚洲》杂志上撰文指出,一个回美国度假的传教士在远东居住一段时间后,他却开始向美国人介绍远东的文化遗产,并在远东文化的影响下修正自己的教义。1925年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的华盛顿会议上,与会5000名代表普遍表达了融合所有文明中的优秀成分来建立基督的秩序的愿望;平信徒调查团的报告中也指出,“今后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必须越来越采取共同追求真理的形式”。所有这些现象被称为“改宗”,“改宗”不是指传教士改变宗教信仰,而是指传教思想,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文化征服者变成了文化合作者;从一个敌视儒家传统,企图把基督教强加给中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变成了欣赏中国文化的伟大和优秀,并积极倡导宗教合作和文化交流的人。 ——摘自王立新《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演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传教士来华传教的目标。(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哪些因素导致传教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改变。(9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传教士如何改变传教运动的面貌的。(10分)请考生从第4、4、4、4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24.答案:C。在古代,崇尚迷信,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卜筮。 占卜的官员,他们起着神的作用,是神权的代言者。统治者凭借神权实现政治目的崇尚奢侈A是朱熹,说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B是讲理气关系的,D是张载的思想,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各备丁壮出护附郭西北之九十余乡,南海、番禺除A、C、D听烦了一个人的名字行使反对意见的民主权利30.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议会湖北省黄冈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18440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