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提高高三化学复习的效益?是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广东仲元中学是广州市一所介于A、B类之间的学校,以下是我多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如何落实“双基”,培养能力,抓好高三化学的备考复习进行了思考、探索。我认为: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才能使学生既有扎实的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又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高三化学复习的效益
一、高三化学复习的时间安排
新课结束后,大约在10月中旬进入高考化学的第一轮复习。这一轮复习重在基础知识的梳理并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由于化学知识比较零散,这一轮的复习是以六大单元下的小专题形式进行复习,注重知识的积累,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对同一知识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的进行归纳、小结,以夯实基础为目的,使学生在高考中拿稳容易题(30%)的分值,并力争拿回中等难度题的分值(60%)的30%。因为各地的一模都是在3月20日左右举行,为了提高一模的可信度、可参考性,第一轮复习最好能够在下学期的3月初完成。一模之后就进入二模复习,这一轮复习重在知识归纳,专题总结,尽可能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突出高考的重点、热点,对尖子生兼顾高考难点,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力争拿好、拿稳中等难度题的分值(60%)中的50%。4月20左右进行二模,二模之后的一个月主要是阅读课本,回归基础,回顾做过的试卷,插漏补缺,让学生从以往经常错误的试题中归纳知识点,并找出错误的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让学生尽可能少失容易题和中等难题的分(90%)。
二、抓“两考”,定好位,把握好高考复习的方向
在进行总复习之前,首先是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和认真学习考试中心写的试题评价与分析,确定好自己学校在全省的位置。我主要是分析1999年以来的广东省高考试卷,并参考了这几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以及上海高考试题。在2000年高考化学试题评价与分析中曾经有这么两句话:“试题的区分度才是第一位”,“要达到很好的区分,未必一定要出很多难题”,使我觉得考试中心一直想把难度控制在0.65~0.70之间。而我校又是一所B类学校,平均分应该高于全省的平均分,对应的难度值应该为0.75左右。但由于学生的能力需要经过高三一年的逐步培养,所以,高三上学期测验的难度系数一般控制在0.65~0.70,下学期控制在0.70~0.75。以免难度太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难度太小,学生不能适应高考的需要。
另外,分析高考试卷时还要注意难度系数特别低的那些题,搞清楚造成失分的真正原因。例如:99年的第8题,2000年的第5、22题。2001年
仔细分析这些题,都是能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或课本上的原题,说明复习过程中,学生不够重视教材,以为学完了新课,教材就没用了,高三复习时,完全丢开课本去记一些结论就可以了。我在组织学生进行高三复习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与复习有关的内容,尤其要注意以前的学习中不重视的地方。重做课本上的习题,不仅要会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用其它的方法行不行。对于简答题,既要学生会说,还要学生会写。
其次是认真阅读当年的《考试大纲》,并注意与上一年的《考试大纲》进行比较,以便知道考试试题可能要发生哪些方面的变化。例如:2001年的试卷内容比例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由20%减少到15%,化学实验由15%增加到20%。这一变化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重视实验能力的培养,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可知,培养实验能力要真正落实到让学生做实验,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我是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中渗透有关常见物质的制备、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的,最后在复习化学实验板块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
三、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结构、性质、制备、用途等,而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性质又决定了物质的制备和用途,所以研究一种物质时,首先应该研究它的结构。又由于化学是总管物质在原子、分子层次上变化的学科,因此,复习过程中我总是引导学生从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析、讨论、推断,想象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和运动,以便推测、解释、说明化学反应的现象和规律等等,从而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例如,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如果要一条一条的记下来,即使是老师都有可能会有遗漏,更别说是学生了。由于Na2CO3和NaHCO3所发生的反应大部分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所以,复习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中分别存在着哪些电离和水解?有哪些粒子?再根据离子的不共存问题,推断出主要离子的有关性质。由于大多数学生都知道CO32-与H+、Ba2+、Ca2+、Al3+、Fe3+等难溶性碱的金属阳离子不能大量共存,而HCO3-与H+、OH-、Al3+、Fe3+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再引导学生讨论哪些物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上述离子,学生就很容易知道Na2CO3和NaHCO3分别能与哪些物质反应。经过上述复习后,如果再遇到有关Na2CO3和NaHCO3的问题时,解决起来也就轻而易举了。
由于中学阶段所学的离子是有限的,而由离子组成的物质是无穷的,所以对于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如果能够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力,引导学生根据物质在水中的电离以及水解,把宏观的物质分解成离子,把对物质的分析转化为对离子的分析,并结合离子的不共存问题,就会使问题简化很多。这样一来,学生既掌握了离子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又加深了对离子共存问题的理解。如若不然,学生就会认为离子的性质只有鉴别离子时才有用,而离子的共存问题只有在作离子是否大量共存题目时才能用。如果这样的话,学生学到的就是一个个死的结论,会的是“题海”中的一个个的题目,而这样的人又怎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地需要呢?
来源:知识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259156.html
相关阅读:高三英语总复习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