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城县丰集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历史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丰集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一、 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其中每小题1分,共60分)《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A.C.郡县制 D.内外朝制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列对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A.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 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南宋遗民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评价某一制度时说:然则行台省之名,苟非创造之初,土宇未一,以此任帷幄腹心之臣则必衰微之后,法制已隳,以此处分裂割据之辈,至若承平之时,则不宜有此名也。马端临评价的是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宋朝的地方机构改革C.元朝的行省制度           D.唐宋的科举制度 A.元代的行省俨然是一个“流动的中书省” B.行省制度源于蒙古部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C.明朝废行省后设布政司管理地方的行政 D.行省制度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清顺治十七年上谕:“士习不端,结社订盟,把持衙门,关说公事,相煽成风,深为可恶,著严行禁止。”康熙说:“人臣分立门户,私植党羽,始而蠹国害政,终必祸及身家。”材料说明了 A.清廷内部出现严重的皇权争斗 B.统治者严防官吏朋党造成的离心倾向 C.汉族知识分子反满情绪高涨 D.地方官吏腐败行政效率低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出土了“中舨共侍约”(即商贩订立的契约),说:“某年三月辛卯,合伙做商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在一起合伙共贩。约定一,每人出贩钱二百;约定二,加入贩会的钱要交齐备,不交齐备,就不能同他合伙同贩……”这张契约一定程度上说明 A.西汉商业贩运活动已经初具规模 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 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建立 D.商业资本具备改变社会主流思想的力量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手工业高度繁荣 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 C.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 D.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 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B. 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 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 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句话出自 A.《论语》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说:汉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技之士,咸得自效”。司马迁认为汉武帝实行的文化政策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博采百家,综合利用 C.文化专制政策 D.任各种学派自由传播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A.B. C.D. A.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人的是非善恶来自河南省商城县丰集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历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276846.html

相关阅读:河南省开封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