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word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高三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书画装裱 书画装裱是伴随着书画创作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工艺。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1500年前书画装裱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对于装裱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 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宋代帝王十分喜好书画,在宫廷内设立”手卷。随着丝 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加上装裱格调、工艺的差异,与“苏裱一起成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1.下列关于书画装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画装裱是一种特殊工艺,与书画创作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装裱浆糊的制作、防腐以及装裱用料的选择在我国很早就有文字记载。 B.两晋时代,书画装裱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不够完善;到了唐代,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装裱样式。 C.五代时期,虽然对大型绘画创作只能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但这一时期的书画装裱工艺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D.书画装裱很好地表现了书画的艺术魅力,不仅对书画的观赏和保存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传统文化的繁荣也有独特的作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南北朝的卷轴到唐代的挂轴和册页,再到宋代的“宣和装”手卷、明代的对联,这说明书画装裱的样式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B.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这种装裱材料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C.明代江南地区文人画的发展促使“苏裱”兴起并广受推崇,可见,书画创作对于书画装裱的发展和兴盛至关重要。 D.周嘉胄的《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也是我国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和明代都设立了专门装裱书画的机构,书画装裱得到了飞跃发展,可见,统治者的重视对书画装裱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B.书画装裱之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是因为地区不同,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各地区的装裱格调、工艺也有一定的差异。 C.书画装裱工艺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D.米芾以纸来托裱书画可以减少磨损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名画都是采取这种装裱方式完好保存至今的。(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政明习故事,簿案?”元恺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云“无此语”。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六十六》)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死无所恨 恨:遗憾。 B.多所匡正 匡:辅助。 C.盖是纤介之愆 愆:过失。 D.亲案其罪 案:核实。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裴政善于断案的一组是(3分) ①簿案盈几,剖决如流 ②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 ③察情既敌,须以证定 ④政数切谏,太子不纳 ⑤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 ⑥阴悉知之,或竞岁不发 A.①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政很有才干,被人们称赞。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当时的治理情况;文书案卷堆满桌子,能够迅速作出公正判断。 B.裴政断案公平,为人正直。在受命审理刘荣一案时,面对刘荣党羽的诬陷与太子的责问,他分析事理,依据证人证词,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C.裴政执法宽严适度。他允许死刑犯人的家属到狱中探望;对初次犯罪的百姓,并不马上揭发,对那 D.裴政刚直不阿。他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曾经多次遭到权臣的忌恨;后来因为直谏太子,被调出京城担任襄州总管。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分) (1)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 (2)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过杨村杨万里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杨柳荫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政尔清和①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注]①清和:农历四月。8.请从“绘色”“立意”两个角度对诗歌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6分)9.诗歌的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2)地崩山摧壮士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 (3)辛苦遭逢起一经, 。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乙 选考题(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万 卡[俄]契诃夫 万卡?茹科夫,一个九岁的男孩,三个月前被送到鞋匠阿里亚欣的铺子里做学徒。在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马卡雷奇!”他写道,“我在给您写信,向您贺祝圣诞节,愿上 万卡把目光移到黑??的窗户上,窗上映着蜡烛的影子。他生动地想起他的爷爷康 万卡叹口气,用钢笔蘸一下墨水,继续写道:“昨天我被狠狠地揍了一顿。老板揪着我 万卡撇着嘴,抽抽嗒嗒地哭了。“我会给您搓碎烟叶,”他接着写道:“为您祷告上帝,!爷爷得意地发出哈哈声,连严寒也得意地发出哈哈声,望着爷爷和严冬的景色,万 “来吧,亲爱的爷爷,”万卡接着写道,“我以上帝的名义求您,把我从这带走。可怜可 万卡把这张写好的纸叠成四折,把它放在昨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来的信封里,他略微 他陶醉于甜蜜的幻想之中,一小时后睡着了。他梦见炉子,炉子上坐着爷爷,耷拉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A.圣诞节前夜,聪明机警的小学徒万卡趁老板夫妇去做晨祷的时机,给自己的爷爷写信,诉说自己的孤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万卡对老板的畏惧,就是通过“好几次战战兢兢地回头去看”“斜起眼睛瞟一眼”等表现出来的。 C.万卡的语言和动作贯穿于写信的全过程,表现了他内心世界的变化,融入作者深切的同情,有很强的感染力。 D.小说描写了万卡回忆中的乡下生活图景,与现实生活的惨状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万卡渴望重返安 E.小说选取独特的视角,以万卡给爷爷写信为线索,穿插讲述万卡对美好生活的回忆,没有复杂多变的情节,没有光彩照人的形象,却引人深思。 (2)小说多次对万卡的爷爷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主人公万卡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写万卡寄信后陶醉于甜蜜的幻想进入梦乡,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2 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 5分)不懂外文的翻译家 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肓。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生”,这与他的秉1882年,林纾作为以文名显于乡里又1884年,甲申中法之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停1884年11月,左宗棠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 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林纾走进维新派的行列,不过他凭的是文学。18971897年, 1899年,林纾举家移居杭州。他眷爱杭州的湖山之美,曾尽力维护西湖的旖旎风光。179种,11个国家的98位作者,被誉为“译届泰斗”。 然而,从政治立场看, (摘编自张俊才《林纾评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5分) A.林纾虽然年轻时就以文才出名,但“狂生”的名声使他仕途坎坷,他不得不一次次地赴京赶考,最终还是成为落第举人。 B.中法之战,中国海军全军覆没,左宗棠督办福州军务后,林纾和好友拦马告状,控告有关官员掩盖败绩的罪行,表现出林纾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林纾的诗集《闽中新乐府》以鲜明的政治性和现实性成为向人们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著作,被奉为金科玉律,影响很大,流传很广。 D.林纾十分喜爱西湖的旖旎风光,他查看并补栽垂柳幼苗的举动在当时的为佳话,他也高兴地自号“西湖补柳翁”。 E.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材料融记叙和评论为一体,记述了一代翻译家林纾的突出成就,也没有回避他的缺点,记叙清楚,评价公允。 (2)林纾受维新思潮的影响在材料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6分) (3)林纾为什么被誉为“译界泰斗”?请简要分析。(6分) (4)林纾是怎样成了一位可叹的“遗老”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第Ⅱ卷 表达题(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3分) A.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县政府干部深入基层,解决群众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改变了以往侃侃而谈、述而不作的作风,受到群众的称赞。 B.正在病中的武则天读到骆宾王的《讨武?檄》,拍案而起,连声赞赏,感叹说像骆宾王这样有才华的人,不为朝廷所用,是宰相的的失职。 C.优秀的诗文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筌,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浅而实深的意境,使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 D.长江三峡中夔门最短,却最为险峻,两岸的山峰陡一条细带,蜿蜒于深谷中,让游客荡气回肠,惊叹不已。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春节前夕,政府部门要提高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工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工资拖欠问题,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 B.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开拓了诗歌的题材范围,提高了诗歌的表现技巧,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C.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word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288749.html

相关阅读:河南省郑州市某学校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