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历史高考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汇编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012年高考试题分项解析
历史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版版)
一.
(2012高考综全国新标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012高考综全国新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2012高考综天津卷历史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2012高考综北京卷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2012高考综东卷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B
【解析】:题中,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这是弱化相权、强化君权的反映。
【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之中央官制变化。
(2012高考综安徽卷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网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2012高考综浙江卷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2高考综四川卷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C
【解析】:AB两项是贵族制、等级制,D项是元代以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只有C项以考试选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考点定位】:(旧人教)高三选修•中国古代史•隋唐的制度革新。
(新标)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强化之选官制度变化。
(2012高考综重庆卷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2高考综广东A卷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2012高考综广东A卷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2012高考东基本能力8)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墨焉”的社会风尚,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社会经济的繁荣 B.科举制度的推行 C.学校体系的完备 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表明,唐朝时重视读书的风尚很浓厚,这是科举制推行的结果。
【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答案】:C
【解析】:注意题中时间(前217年),此时秦朝已完成统一,实行统一的法定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即C项为正确答案。
【考点定位】:(华东师大版)第二分册•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
(其它版本新标)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的敌船的通行。”“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答案】:C
【解析】:熟悉元朝宣政院的职能即可选出C项。
【考点定位】:(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元朝的统一•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
(其它版本新标)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非
(2012高考综全国大纲卷39)(20分)图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材料一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物 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8分)
(2012高考综广东A卷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8分)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 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3分)

(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21)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37)开国议政(14分)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1)请你在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字。(8分)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6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35481.html

相关阅读:福建省福州市2011-2012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查历史试卷(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