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时 言翻译
典例导练
【解析】 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言实词在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苦”应为意动用法,“以……为苦”。B项,“纵”的意思是“放”。D项,“抵”的意思是“到达”。
第6时 │ 典例导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解析】 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言虚词在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其”,都是代词,他的。B项“以”,介词,凭;连词,表顺承。C项“之”,都是代词,他。D项“且”,都是副词,将要,几近。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 )
①公尝率兵入南,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解析】 B 本题考查筛选中的信息的能力。①交代了罗提督所做的事情,不能表现其足智多谋。④说明罗提督改邪归正。⑥表现罗提督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均不符合题意。做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否是写的这个人;②能不能体现该种精神,如不能,即可排除。做题时,可用排除法,先找出最不能体现该精神的一句,即可排除两项,然后再找出剩余两项的区别,进行分析,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4.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南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解析】 D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 项,“罗提督功成名就后”错误,原“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并没有功成名就的说法。“让他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属无中生有。该题常见的设错角度有如下三个:①不是这个人做的事说成是他做的;②不是这一时间做的说成是这一时间做的;③不是在这个官位上做的说成是在这个官位上做的。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段断句。(4分)
罗 既 官 游 击 乃 遣 人 访 其 妻 以 重 金 赎 还 为 夫 妇 如 初 报 其 鬻 身 救 夫 之 义 也 此 事 不 足 训 然 以 视 少 共 艰 苦 既 贵 而 厌 弃 其 糟 糠 者 其 厚 薄 之 区 殆 不 可 以 道 里 计 天 生 豪 杰 磊 磊 落 落 安 得 以 道 学 家 之 律 绳 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并请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解析】 本题考查言的断句。这段话是对罗提督的评价,以议论为主,所以找出一些虚词和固定短语,就容易断句了 。如:“乃、然、其、安” 这几个虚词应在句首,“以重金赎还”是固定结构。
(2)【答案】 ①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②(罗)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中的句子的能力。①句中要注意“募”“匿”等词的翻译。②句中要注意“历”“其事”“洵”等词的翻译。
【参考译】
东乡人罗提督的作战功劳,在《圣武记》中记录得详细。他的智慧和能力也可以隐藏起,并不仅仅凭借武力称雄一时。罗提督曾经率领部队进入南,搜查残余的叛贼。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每天清晨一定要用火枪吓唬它们。罗提督问其中的原因,让村民捕捉一只猴子,剃掉了它身上的毛,画它的脸成为大眼等各种各样丑怪的模样。第二天等猴子们到后,放那只猴子离开,猴子们都很恐惧逃跑。以后再也不了。
罗提督做官担任夔州游击大将军,夔关紧邻峡谷,中水流迅速很急,一泻千里,盐枭到了这里鸣金叫喊,越过夔关,船上都安装了炮械,两边系着长长的竹,弯如弓箭。别的船追,砍断系的绳子发射,船一定会翻,人们不敢触犯他们。
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等船经过时,靠在船边锯船的舵,到达夔关恰巧锯断,船不能前行,碰上礁石船被撞坏,就把那些盐枭全都抓住。
罗提督年轻时行为恶劣,多次偷窃,县令抓住了他,用杖刑将他打死,把他丢弃在野地里。他半夜苏醒过,爬到一位老妇人家里,老人救济他。于是改过自新,投奔军营,骁勇善战超过同辈。正当赵金龙发动叛乱,罗提督接受任命,和总督卢公坤前往平乱。叛贼已经困顿,将要被擒住。这时宣宗让皇室禧恩尚书前督军,还未到,其他人都商议等禧恩到,罗提督说:“围困叛军时间久了,军队会懈怠,叛军必定会逃跑。”于是违背众人建议,打了一仗,把叛军几乎全部歼灭。
罗提督常常对别人说起自己平生做贼的事情,从不隐讳,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改过自新后,才娶妻子,突然得了奇怪的病,用了各种药方都没有治愈,一个道人到他家说:“有个药方可以救你,只是需要三十千钱才能配药。”罗提督自己考虑家里贫穷,哪里有三十千钱,告诉他的妻子说:“我有病,将要死了,你也会饿死。如果卖了你,得到钱买药,我们两个都能活下。”妻子哭着答应了,病果然好了。
罗提督做了夔州游击将军后,于是派人寻找他的妻子,用重金把她赎回,像当初一样做夫妻,报答她卖身救丈夫的大义。这事不值得作为典范,然而拿他和那些年轻时共患难,富贵后讨厌抛弃他们妻子的人相比,谁的品行高谁的品行低,大概不可以用道学衡量。天生豪杰,襟怀坦荡,怎么能用道学家之规范拘束他呢?
2 [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的言,完成问题。(19分)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 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寤焉,遂薄葬,不起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之作未成,而周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埠为高,积土为,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 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 物故: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顾:回头
【解析】 D 顾:反而,却。本题考查理解言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在平时的复习中积累,还要学会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推断。
7.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3分)( )
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A.
下锢三泉,上崇坟
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B.
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以北石为椁
C.
积土为,发民坟墓
始营初陵,其制约小
D.
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解析】 B 本题题干要求选择符合“薄葬”与“厚葬”的两项。A.第一句是用棺椁进行丧葬的历史,第二句是“厚葬”。C.两句均属于“厚葬”。D.第一句是“薄葬”,第二句是“厚葬”与“薄葬”的后果。只有B项符合要求。本题考查筛选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筛选信息,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明确筛选的范围;其次要根据要求,仔细比对,找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8.下列对原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释之向汉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解析】 A 张释之向帝进言的目的,并不是说“厚葬”容易被发掘,而是讲明厚葬的危害——劳民伤财,让人们产生怨气,造成国家的不安定。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分析概括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是言阅读中能力层次最高的一项,它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抽象出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着眼于“推论”和“概括”。
9.请把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孝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的圣人改用棺椁。
(2)后,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
(3)孝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
【解析】 (1)句注意“厚衣”“封”“树”“以”等词语,以及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2)句注意“亡”“凿”“藏”等词语。(3)句注意“以”“安神”“则”等词语。本题考查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层级为B级。高考言语句的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实词、虚词),以及重要言句式。同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留、换、补、删、调、变。
【参考译】
我听说贤圣的君主,广泛地观察结局和开始,透彻地了解事理,而做到是非分明。孝皇帝站在霸陵上,回头对群臣说:“唉!用北石头做椁,哪里能动得了它?”张释之进言道:“如果里面有值得要的东西,即使坚固如南仍然有缝可钻;如果里面没有值得要的,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忧伤的?”死是没有终极的,但国家有兴亡,所以释之的话,是为无穷的未作打算。孝帝感悟,便实行薄葬,不建坟。
《易》说:“古代下葬,用薪覆盖,藏在原野中,不做坟堆,不种树,后世圣人改变这种习惯用棺椁。”制作棺椁,从黄帝开始。黄帝葬在桥,尧葬在济阴,坟冢都很小,葬品微薄。、武、周公葬在毕,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没有坟冢。这是圣帝明王贤君智士深思远虑传之无穷的打算。到吴王阖闾,违背礼节厚葬,十多年后,越人挖开了他的墓。秦始皇帝葬在骊的阿房,下面铸塞三泉,上面加建坟,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水银做成江海,黄金做成凫雁。天下人深受其劳役之苦而造反,骊的建造未完,而周的百万军队已兵临其下了。项籍烧了他的宫室建筑,到那儿的人都去挖掘。以后牧童丢了羊,羊进入始皇陵的洞穴,牧童举火把照明找羊,失火烧了葬椁。
从古到今,丧葬没有比始皇更盛大的,几年之间,外遭项籍之灾,内受牧童之祸,不是很可悲吗?所以德行越笃厚的人埋葬越微薄,智慧越深的人埋葬越简约。没有德智的,葬得越厚,坟冢越高,宫庙越华丽,被挖掘得越快。由此看,明暗的征验,丧葬的吉凶,显而易见了。
陛下即位,亲身从事节俭,开始建第一个陵,形制约小,天下没人不称赞贤明。到迁徙昌陵,把低处填高,积土成,打开百姓的坟墓,总共数以万计,修建城邑,时间紧迫,耗资一亿多钱。死者怀恨于地下,活人在地上忧愁,怨气感动了阴阳,又加上饥馑,死去和流
陛下非常仁慈笃厚,聪明通达盖世,应弘扬汉家美德,发扬刘氏善行,光大五帝、三王,但却和暴秦乱世的君主竞争奢侈,攀比坟墓,违背贤智者的意愿,失去万世的安宁,我私下替陛下感到羞愧。孝皇帝削坟薄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效仿;秦始皇增厚葬,因奢侈产生忧患,足以为借鉴。最初陵墓的规模,应听从公卿大臣的意见,使百姓安定。
点拨提升
一、言翻译的四个步骤
(一)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言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注意的重要句,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二)切。将言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然后逐一地加以解释。
(三)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用“信”“达”“雅”的标准去要求它。
(四)誊。在逐一查对落实到位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题卷上。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二、言翻译需关注的六个采分点
(一)句子大意。要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翻译,确保句子通顺完整,译出句子的大意。
(二)关键实词。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句中关键词语,翻译时要联系全,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
(三)重要虚词。一般情况下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也就是说句子翻译时,往往涉及句子的通顺,包括语气、衔接、上下句连贯等,都要注意重要虚词的用法。
(四)词类活用。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确定活用词的词性及词义,要将活用的词准确地译出。
(五)固定结构。古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翻译时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
(六)特殊句式。要特别注意译出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被动句要译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略的内容补全。
易错提示
言翻译的十点失误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言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释古义。
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辞让单于。
这两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1)中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2)中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的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言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言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但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语意才完全。例如:臣语(之)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例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言翻译必须要尊重原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得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新题精练
一、言语段断句并翻译
1.用斜线(/)给下面短画线部分断句并翻译为现代。(5分)
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之贵也;寡_闻_而_浅_识_者_固__之_陋_也_然_而_世_有_言_义_理_之_过_者_其_辞_芜_杂_俚_近_如_语_录_而_不__为_考_证_之_过_者_至_繁_碎_缴_绕_而_语_不_可_了_当_以_为__之_至_美_而_反_以_为_病_者_何_哉_其_故_由_于_自_喜_之_太_过_而_智_昧_于_所_当_择_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寡闻而浅识者/固之陋也/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以为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
【参考译】
现今学问渊博记忆力强并且有良好的言行的人,(他们的)本就精深;孤陋寡闻并且学识疏浅的人,(他们的)本就浅陋。但是世间有过于追求义理的人,他们的言辞杂乱没有条理,粗俗浅显,像语录体却没有采;有过于追求考证的人,(他们的)到了琐碎繁绕的地步,并且言语没完没了。自以为美到了极点却反而因此成了弊病,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喜欢得)太过分,而在(他)应当选择的东西上面智性变得愚钝糊涂了。
2.用斜线(/)给下面短画线部分断句并翻译为现代。(5分)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_之_讽_谕_诗_兼_济_之_志_也_谓_之_闲_适_诗_独_善_之_义_也_故_览_仆_诗_者_知_仆_之_道_焉_其_余_杂_律_诗_或_诱_于_一_时_一_物_发_于_一笑_一_吟_率_然_成__非_平_生_所_尚_者_但_以_亲_朋_合_散_之际_取_其_释_恨_佐_欢。今铨次之间,未能删去,他时有为我编集斯者,略之可也。
(取材于白居易《与元九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非平生所尚者/但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
【参考译】
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达出的就是诗歌。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因此,读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我的杂律诗,有的是为一时一物所引起的,有的是为一笑一吟所激发出的,都是随意成,并不是我平生所重视的,只是在亲戚朋友聚合离散之间,用它排除离别之苦,增加聚会的欢乐的。现在选编之时,未能删去。将有人替我编辑这些诗,把它们略去就可以了。
二、言阅读
阅读下面的言,完成问题。(22分)
楚武王侵随,使?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公曰:“吾牲?肥?,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蠡也,谓其备?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粟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①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②,亲其九族,以致其?祀。
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选自《左传•桓公六年》)
【注】 ①慝(tè):恶念。②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规范。
3.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随人使少师董成 董:主持
B.楚之羸,其诱我也 羸:疲弱的样子
C.今民馁而君逞欲 逞:炫耀
D.君姑修政 修:治理
【解析】 C 逞:放任,放纵。
4.下列句子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少师得其君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D.祝史矫举以祭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解析】 D A.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B.代词,他们(指百姓)/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C.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转折,却;D.都是介词,表目的,用,。
5.下面给段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B.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C.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D.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解析】 B 根据句末标志词“也”和名词(随、少师)作主语判定。
6.下列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楚武王准备攻打随国,假意派了?去随国谈判。作为外交礼节,随国也派少师楚营谈判,楚武王采纳斗伯比的建议故意在少师面前示弱。
B.在对待神、人的问题上,季梁更重视人的作用,他认为君王应该致力于农事,发展生产,教化百姓。如此,百姓和睦,神灵也自然就会降福给他们。
C.以“季梁”为中心,先借敌人之口道出季梁,又借少师的愚蠢反衬,末尾又点出“随侯惧而修政”和“楚不敢伐”,展现了季梁的沉毅、睿智。
D.从看,春秋时期,宗教神灵在人们的思想中已经不占主导地位,所以随侯在听了季梁的劝谏后,马上加强了政事。
【解析】 D “宗教神灵在人们的思想中已经不占主导地位”理解有误。从看,随侯认为只要用很多好祭品祭祀神,就能取信于神,得到神灵的佑护,这足见神灵思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再从季梁的劝谏过程看,亦不能看出。
7.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们则由于害怕而联合起对付我们,所以难以离间他们。
(2)百姓,是神的主人,因此圣明的君王先安定好百姓,然后尽力奉神。
(3)现在百姓各存一心,鬼神也缺乏主人,君王虽然独自祭祀丰盛,这又能有什么福分呢?
【参考译】
楚武王侵犯随国,派?去求和,驻军在瑕地等候消息。随国人派一位少师主持和议。
斗伯比对楚王说:“我国在汉水以东不能达到目的,(这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扩充军队,整顿武器装备,用武力逼迫别国,他们则由于害怕而联合起对付我们,所以难以离间他们。汉水以东的国家,随国最大,(如果)随国自高自大,必定抛弃(周围的)小国。小国(与随国)离心,这是(符合)楚国的利益。少师很自大,请把我们的军队装扮成疲弱的样子助长他(的骄傲)。”熊率且比说:“(随国)季梁在,(这个办法)有什么用?”斗伯比说:“这是用作以后的打算,少师是会得到他们国君(宠信的)。”楚王就撤去精锐军队,而(以老弱士卒)接待少师。
少师回去,请求追击楚军。随侯准备答应他。季梁阻止随侯说:“上天正授予(天命)给楚国,楚军(做出)的疲弱姿态,大概是要引诱我们。君王急什么呢?下臣听说过小国能抵抗大国,(是由于)小国有道而大国邪恶。所谓道,就是对百姓忠心,对神灵诚信。在上面的人想到有利于百姓,这就是忠心;祝史用真实的言辞祝祷神灵,这就是诚信。现在百姓挨饿而君王放任私欲,祝史假报(功德)祭告神灵,下臣不知道(这样的小国)怎么能(抵抗大国)。”随侯说:“我祭祀用的牲畜都很肥壮,祭祀的谷物也都丰盛齐备,怎么不能使神信任呢?”
(季梁)回答说:“百姓,是神的主人,因此圣明的君王先安定好百姓,然后尽力奉神。所以祭祀时奉献牲畜祝告说:‘又高大又肥壮’,是说百姓的财力普遍富有,饲养的牲畜高大肥壮,繁殖很快,不生疥癣之类的疾病,各类良种应有尽有。奉献谷物祝告说:‘谷物又洁净又丰富’,是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妨害农事,百姓和睦,年成丰收。奉献甜酒祝告说:‘米又好,酒又香’,是说上上下下都有美好的品德,而无违背德行的邪心。所谓芳香远闻,不单指祭品而言,也是指没有邪恶之心。所以要致力三时(的农事),推行五教,亲近九族,以此虔诚地祭祀宗庙鬼神。这样一,百姓和睦,神灵也降福给他们,因此事情一做就能获得成功。
现在百姓各存一心,鬼神也缺乏主人,君王虽然独自祭祀丰盛,这又能有什么福分呢?君王姑且治理好政事,同时亲近兄弟国家,也许可以免于患难。”随侯害怕,就治理政事,楚国遂不敢进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40233.html
相关阅读: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虚词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