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附中2012届高三语文下册第三次适应性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三次适应性训练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3题。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中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下列不能作为“中国茶道”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2.下列理解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本借“武夷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根据原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化品位更高罢了。
B.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标志就是,日本茶道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不拘一格,重视获得生活、精神享受。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经过中国“茶圣”陆羽发展为“五行调和”,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二、古代诗阅读(36分)
(一)言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言,完成4—7题。
于仲,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仲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威攻之。仲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胄渡石济,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仲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拒,仲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薄官军,仲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史臣曰:仲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耽:沉迷?
B.仲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
C.让谓仲未能卒至 卒:突然?
D.毗罗恃众薄官军 薄:轻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英略”的一组是(3分)??
①仲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②仲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以羸师挑战。? ④仲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⑥仲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仲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但于仲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威攻打。?
B.于仲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狙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评定尉迥之乱中,于仲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功成名就。?
7.把言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让悉众拒,仲伪北,让军颇骄。(5分)
答:
(2)毗罗军大溃,仲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5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 林逋
金谷①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②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为其饯行,因而此地成为送别、饯行的代称。②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8.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上下片简要赏析。(5分)
答:
9.这首词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两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嘈嘈切切错杂弹, 。 ,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2)气日夕佳, 。此中有真意, 。(陶潜《饮酒(其五)》)
(3) ,受上赏; ,受中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学类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4)题。
三月关东 黄
关东三月,一个非常的季节。
尽管冬天即将过去,但春天并未到。这是季候中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看不到鲜花,也听不到鸟啼,大自然显得冷清而平淡。平淡得有些空荡,甚至有些无奈。河面上依然结着冰,凝脂一般冻着一艘孑然无助的小船;树丫上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的动静。虽说冰雪的生命很短,但三月还是它们的世界。不仅背阴的坡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就是路两旁的堆雪,也在发着耀眼的白光。阳光照在它们身上,就像照在被褥上,它们只是报以安详的一笑,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在三月的阳光下融化。
冬睡的,此时大约醒了吧。那是一场太过漫长的浓睡,慵懒的阳光从它们身上拂过,反而让它们睁不开眼睛,它们似醒非醒的样子,就像稚童般憨态可掬。不过,脱去了繁盛的绿装,反而现出它们真实的面貌。它们裸露的筋骨肌肉,让人想到关东汉子敦实的身躯;它们不用修饰的神态,也像关东汉子般爽朗。
穿过了辽河平原一路向南,便有一列列大迎面驰,这是天脉南行的步伐,雄壮、威严。看这一重又一重的脊在边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关行路图,总不禁让人想到宋琬的一首《关道中》:“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行旅远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半紫半红树,如歌如哭泉声。六月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在少数写北地风情的诗人中,宋琬最见功力。
从车窗望去,连绵起伏,层层叠叠。尽管时届冬残,坡上却看不到树叶凋零的景象。映入眼帘的则是满遍野的柞树,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从都是顶着满头黄叶,经受着寒冬的考验,无论厉风冻雨乃至严霜重雪,在新芽吐翠之前,决不肯轻易落下。那树叶的颜色,不是华丽的金黄,也不是灿烂的红艳,而是土地那样厚重的赭黄,透着坚忍和从容。于是,它们在关东漫漫的长冬里,坚持着,等待着。等待也是一种美丽。
孤零零地看一棵棵柞树,实在不起眼。它既没有挺拔伟岸的树干,也没有婆娑秀逸的枝叶,普通得就像一个个质朴的庄稼汉。但千万棵柞树相呼应,相映衬,相扶持,随形起伏,如巨毡延展,形成了一片让人徜徉不尽的风景。
在冬将阑而雪犹然之际,登凤凰则别有一番韵味。少了春花秋叶的点缀,色则更显古朴苍然;听不到鸣禽流水的声响,间倒更觉空旷清幽。一座座深藏在间的寺庙都还披着厚厚的雪装,瓦楞上是雪。只有红漆的廊柱在这一片白色中闪耀着鲜艳的光泽,很有年头的庙宇经白雪这么一衬,竟格外精神起。
铺在凤凰的这片雪足有半尺多厚。长长的一个冬季,说不清降了多少场雪。雪的品格真让人崇敬。雪不独个占着一方地盘,旧雪每每敞开胸怀,迎接天上降临的新伙伴。于是新雪压着旧雪,后者总是居上,最下面的雪早凝成了冰,上面的则是粉嫩的新雪,也许到世上不过几天。这雪白得洁净,白得让人心疼。车停下了,人却迟迟下不了车,因为实在不忍心踩在这样洁白的雪地上,一踩,那洁白便有了伤痕,有了疼痛,但因此也就有了活生生的气息。
凤凰在辽东诸中以险峭闻名。远远地看凤凰,那锐如剑戟的峰,在天际画出一道急剧起伏的影线,好像众多的峰在负气争高。而当你走到一座座峰面前,才感到凤凰的可贵和不易。诸多峰攒插在十分有限的土地上,那峰能不陡吗?由于势陡峭,表面的浅土被雨水冲刷殆尽,裸露出累累岩石。是板块说也罢,火说也罢,大凡都是挤压的结果。可以说,没有挤压便没有峰,挤压越甚,形越险峭。那布满全的悬崖峭壁,以及镶嵌在岩缝间的庙宇和悬挂于绝壁上的链梯,似乎都写着“坚忍”二字。这便是凤凰给每一个登临者最好的赠予。
(1)下列对本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意的两项是(5分)
A.关东三月的上虽然还残留着大量的积雪,所有树的枝丫上都是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的动静,但处处都透露出生机和活力。
B.作者在中没有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把浓烈的赞美之情蕴藏在看似不经意的景
物描写中,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C.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把景物描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D.描写景物十分细腻,在描写时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既突出了景物特点,又使得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E.开篇点出了关东三月的特点,重点描写了关东三月的景物,结尾又与开头呼应,使得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2)联系全,简要概括宋琬《关道中》所写的关东脉的特点。(6分)
答:
(3)关东三月的和树是本主要的描写对象,但作者在中用了不少笔墨写“雪”,请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6分)
答:
(4)关于本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赞美了一种坚忍从容的精神”,有人认为是“表现等待也是一种美丽”,你认为呢?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8分)
答:
三、实用类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4)题。
瞿秋白:观念的精英 锕嵴宏
1935年春天,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的瞿秋白被捕,年仅36岁的他在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之后不久即从容就义。
《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瞿秋白不仅曾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还曾一度主持过政治局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人。但他自认政治能力薄弱,担任政治领袖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他自认骨子里是一个旧时代的“人”,而这种“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残余”。他说他实际上是一个“懦怯”的书生,杀一只老鼠都不会和不敢的,而真正的懦怯更在缺乏政治上的自信力,没有为自己的见解奋斗的勇气。经常觉得对方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熟谙孔夫子的忠恕之道。当时担任第三国际人的布哈林曾经为此批评过他。瞿秋白说,他自已有许多典型的“弱者的道德”——忍耐,躲避,讲和气,希望大家安静些,仁慈些。故此,他觉得自己在政治舞台上只是扮演一定的角色,而这毕竟不是自己的生活,他早已感到疲惫、厌倦。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早该下场了。
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等。“观念的人”对观念、思想有一种很强的感悟甚至创造能力,但也常常因此思想复杂,从而影响到行动的果决;有一种道德的洁癖,有的为了捍卫自己的理念而不肯做出任何妥协。“行动的人”则往往基本见解一旦形成就坚定不移,敢于斗争而又善于妥协,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因此不论是瞿秋白,还是在他之前及之后担任过党领袖的前清秀才陈独秀和留美学生张闻天,看都还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他们对于政治权力似没有很强烈的欲望,这种最高权力往往像是送上门的,即使得到了它,他们也似乎没有足够的牢牢把持住它的强烈意志和欲望。瞿秋白看更是相当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 “行动的人”,且不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固执者,而是一个深具怀疑精神的人,同时他又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也是古代“读书种子”的后裔。传统社会曾经是这种读书人的天堂,而20世纪则成为他们的地狱,新的时代和社会已不再需要这种传统的士大夫人。
但为什么瞿秋白还是一度进入了政治局这一党的权力中枢?这或许是因为他毕竟还是一个认真刻苦做事,包括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的人。他属于很早就到革命后的俄国去实地考察和留学的一批人,他虽然自认读马列的书不多,但比其他党的领导人还是读的较多。更重要的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还是以宣传鼓动为中心而不是以武装斗争为中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观念的精英”在一个动员时代的早期还是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是,他们很快就要被“行动的精英”挤到一旁。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行动果断、善于和三教九流打交道的人将占据上风。除了极少的例外,原先思想启蒙的“动员者”将被暴风骤雨般的斗争所运动,原先的“改造者”也将被改造。比较好的一个办法,也许就是各种人各得其所,就像瞿秋白所说的,“为什么每一个读书人都要去‘治国平天下’呢?个人找一种学问或是艺研究一下不好吗?”
鲁迅是瞿秋白的挚友,曾手书一集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表示他对瞿秋白的推重和欣赏。瞿秋白的学著译相当精彩,若有机会专心学,又假以时日,未始不能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学成就。但瞿秋白说,虽然他觉得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但“也不觉得后悔”。我们好歹得爱自己的命运。
《多余的话》主要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瞿秋白在临死前还思考了更深一层的灵魂问题,他在狱中赠给一位医生的照片上写道: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
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瞿秋白1935年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是20世纪革命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心灵交代和自我解剖。
B.瞿秋白痛感自己是一个政治舞台上的“多余人”,因此认为早该下场了,表明他对自己枉费了一生精力在自己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有后悔。
C.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一种是“行动的人”。作者赞赏“观念的人”而贬斥“行动的人”,因为后者善于妥协,不害怕弄脏自己的手,也不害怕流他人的血。
D.瞿秋白、陈独秀和张闻天有共同的特点:都曾担任过党的领袖,有较多的知识分子脾气,对于政治权力没有很强烈的欲望,典型的“观念的人”而非“行动的人”。
E.瞿秋白的学著译相当精彩,很受鲁迅的推重和欣赏。作者认为,如果有机会让瞿秋白专心学,可能会取得如“郭鲁茅巴”之一所取得的学成就。
(2) 请概括瞿秋白这一人物形象特点。(6分)
答:
(3) 为什么瞿秋白说自己担任政治领袖是一个“历史的误会”?(6分)
答:
(4) 历史上的精英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念的人”,比如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等;还有一种是“行动的人”,比如政治家,宗教领袖,军事家等。结合,谈谈你欣赏哪一种,为什么?(8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先生的义举使这件众望所归的珍贵物在海外漂流60多年后又回到祖国怀抱。
B.为使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决策者们制定政策要高瞻远瞩,从长计议,要着眼于未的发展。?
C.朝鲜成功发射通讯卫星的消息如石破天惊,震动了美、日、韩三方政坛,“朝鲜威胁论”又被重新提起。?
D.在生活中,当困难与挫折袭的时候,有的人心灰意冷,颓废沮丧,放弃追求;有的人则心如止水,勇敢面对,永不言弃。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学者们认为,基于这些真实字基础上成就的修订版《曾国藩全集》,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个人的喜乐与困惑,也真实直接地记录了晚清时期的历史。
B.西安地铁二号线在沿途车站设置46面人景观墙,力求充分展示古城的历史沿革和风貌,让乘客在感受现代交通快节奏时也能领略古老历史化的魅力。
C.“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D.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实现每千名老年人
拥有30张养老床位。
15.下面一段字,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纸面”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③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④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已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⑤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⑥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A.③④⑤①⑥② B.⑥②④⑤①③ C.⑥②⑤③④① D.③④⑥②①⑤
16.为下列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6分)
本报讯(记者 陈昌君)11月27日,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
青白江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为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将拟定中小学生
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同时还将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记者还从会上了解到,
教育部将在年底前出台减轻义务教育段学生的负担的意见。
据成都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中小学生非常累、非常苦,我们
将搜集影响中小学生心理的各种量标,制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减少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2011年11月 28日《成都晚报》)
答: 。
17.根据中划线句作相应仿写。(5分)
人的情趣和性格似乎与游走在他们笔下的物有一种微妙的牵系。屈原笔下的香草,刘禹锡笔下的陋室,① ,② ,③ ,史铁生笔下的地坛……几千年寻觅的途中,中国人在那些神性的物体上④ ,但也消磨着自己的悲愤和怨气。
六、作(60分)
18.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60分)
某著名外企要招聘一名资深会计,一位女大学生去应聘,因为没有工作经历被拒绝了,可她却要求参加笔试并且拿了第一。于是人事经理亲自复试,女孩坦言唯一的工作经验只是在学校掌管过学生会财务。经理失望了:“以后有消息我会打电话通知你。”女孩点点头,掏出两块钱双手递给经理:“不管是否录用,请都给我打个电话。”“如果没被录用,你想知道些什么呢?”“请告诉我,哪些方面我没有达到你们的要求,我好改进。”“那两块钱……”女孩微笑道:“给没有被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业务,所以由我付话费。请您一定打。”经理笑了:“你把两块钱收回。我现在就通知你——你被录用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段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三次适应性训练
语参考答案
1.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属于“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属于“茶艺”)
2.B(A原讲的是中国茶道一直在追求“和、静、怡、真”的境界,并没有说“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C原说的是中国茶道起点是“ 真”,不是说发于“真”;原说它有“ 三重含义”不是说“三个具体要求”。D原只是借“武夷茶痴”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就以此为“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D(陆羽只是借用五行理论阐述自己的茶道观,而不是“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为‘五行调和’”)
4.D(薄:迫近)?
5.D(①是交代战况。②写于仲死里逃生。⑥写于仲乘胜追击,贼兵投水而死的情况)
6.B(“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中的“十七八”是分数“十之七八”)?
7.(1)檀让全军出动抵抗,于仲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悉、伪北、
颇”各1分,句意2分)?
(2)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
断流。(“溃、乘、为”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
于仲,字次武,幼年上学,沉迷读书而不知疲倦。等到长大之后,卓异豪爽,胸怀大志,气度超凡。从家中被征召出做官,担任赵王的属官,不久升迁为安固太守。隋高祖任北周丞相时,尉迥发动叛乱,派遣部将檀让攻占黄河以南地区。又派人诱招于仲,于仲拒绝了他。尉迥对他不听从自己非常愤怒,派遣仪同宇威进攻他。于仲迎战,大破宇威的军队,斩首五百多人,因功被授予开府。尉迥又派遣他的部将宇胄渡过石济,宇威、邹绍从白马出兵,两路并进,又进攻于仲。于仲估计自己支撑不住,就扔下妻子儿女,率领六十多个骑兵,打开城池西门,冲破重围而逃。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之七八。于仲仅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尉迥于是杀了于仲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高祖见到于仲,把他请到自己的内室,替他伤心哭泣。提升他为大将军,兼任河南道行军总管。把朝廷的乐队给他,让他乘驿车火速到洛阳去发兵,讨伐檀让。于仲的军队驻扎在蓼堤,距离梁郡七里,檀让拥有数万军队,于仲用瘦弱的士兵挑战。檀让全军出动抵抗,于仲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于是于仲派遣精锐部队从左右两侧夹击贼兵,使檀让的军队大败。檀让率领残余的军队驻扎在城武,部将高士儒率领一万军队驻扎在永昌。于仲假意下发到各州县说:“大将军了,应多多聚集粮食。”檀让还认为于仲不可能马上就到,正在杀牛犒劳士兵。于仲知道他松懈了,于是挑选精锐的骑兵袭击他,一天便赶到了,于是攻占了城武。尉迥的部将席毗罗,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沛县,将要攻打徐州。他的妻子儿女在金乡。于仲派遣人假称是席毗罗的使者,对金乡城的守主徐善净说:“檀让明天午时到达金乡,将要宣布蜀公的命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认为真的这样,都很高兴。于仲挑选精锐士兵,假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前进。徐善净望见于仲的军队将要到达,还以为是檀让到了,于是出城迎接谒见。于仲捉拿住他,夺取了金乡。席毗罗依仗人马众多,迫近官军,于仲背城布阵,在距离军队几里的地方,在麻田中设下埋伏。两阵刚刚交锋,伏兵出动,他们都拖着柴枝擂鼓呐喊,尘埃布满天空。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俘获了檀让,用囚车把他送到京师,黄河以南地区全部平定。席毗罗躲藏在荥阳的一户人家,被捉出斩首,把他的首级送到京师。朝廷为于仲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史臣说:于仲博览群书,拿出众的谋略称许自己,平定尉迥之乱,功成名就。?
8.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2分)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如此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了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3分)
9.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谁为主”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烘托,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句情景交融,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画面。结尾以景结情,烘托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手法答出其中任两点2分,能分别结合具体诗句作赏析,各2分。)
10.(1)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2)飞鸟相与还 欲辨已忘言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书谏寡人者 
11.(1)AD(答A 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A“所有树的枝丫上都是光秃秃的”
错,因为下中详细地写到“柞树的树叶”。B“没有抒发”不严谨,应是“没有过多地抒
发”。D“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反问”错,因为全只有倒数第2自然段用了反问的修
辞,且只有一次)
(2)这首词写出了雄浑、峭拔、冷峻的北地景,其中的“拔地千盘深黑”写出了关东
脉雄浑威严的特点,“插天一线青冥”写出了关东脉高耸峭拔的特点,“六月阴崖残
雪在”写出了关东脉冷峻的特点。(每点2分)
(3)主要有以下用意:一是因为冰冻积雪是三月关东的特有景致,写雪能突出关东三月寒冷的特点;一是为了反衬出关东脉和上柞树的坚忍和从容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突出的主旨。(6分,每点3分)
(4)我认为“赞美了一种坚忍从容的精神”和“表现等待也是一种美丽”两种观点都不
够全面。(2 分)的主旨是:通过重点描写关东三月独具特色景物,以及景物给人们带的心灵震撼,告诉人们,等待是一种美丽,(3 分)且等待也需要坚忍和从容。(3分)(只答一方面给4分)
12.⑴ AD(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B“有后悔”不准确。C“作者赞赏‘观
念的人’而贬斥‘行动的人’”错。E“鲁迅的推重和欣赏”的是人而不是对译著)
⑵ ①熟谙儒家的忠恕之道,具有传统人的特点。善良,忍耐,躲避,仁慈,讲和气。
②对政治及权力缺乏兴趣与强烈欲望,是观念的精英,也是一个思想启蒙者,同时又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与极高的学造诣。③忠于革命不畏牺牲,并勇于解剖自己,坦然面对命运。(每点2分)
⑶ ①他骨子里是个人,缺乏政治上的自信,没有为见解奋斗的勇气。同时对政治权力没有很强烈的欲望,没有足够的牢牢把持权力的强烈意志,属于“观念的人”。②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他凭着革命理论素养的深厚和思想启蒙“动员者”优势,被时代推到了政治权力的中心,而非积极争取(非清醒的自主抉择),因而说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每点3 分)(扣住“历史”与“误会”,被动性而非自主性作答。)
⑷ 示例:我欣赏“观念的精英”。(2 分)
①“观念的人”对观念、思想有一种很强的感悟甚至创造能力,深具怀疑精神,不盲从,
深刻冷静。(2 分)②他们对权力没有欲望,有一种道德的洁癖,有时为了捍卫自己的
理念而不肯做出任何妥协。(2 分)③他们是思想启蒙的“动员者”,每个时代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思想家的启蒙,他们为了捍卫真理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2分)
我欣赏“行动的精英”。(2 分)
①“行动的人”有政治上的自信力,有为自己的见解奋斗的勇气。(2 分)②基本见解
往往一旦形成就坚定不移,敢于斗争而又善于妥协,行动果决,又讲究策略。(2分)
③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行动果断,善于和三教九流打交道。(2分)
13.D(A众望所归: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B从长计议:放宽时间慢慢商量,指不急于做决定。C石破天惊:比喻议论新奇惊人。D心如止水:心里平静得像不动的水一样,形容固守正道,不为世俗利害所动)
14.B(A“基于这些真实字基础上”句式杂糅,应为“基于……”或“在……基础上”。C语序不当,应将“自从”调至“新生代农民工”前。D成分残缺,“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床位”后缺少宾语)
15.A(③中心句;④“随之”指代的是“网络阅读”,应该紧接其后;第①句“然而”可以把第⑤句与其前后联系起;第②句是性话语,所以应该放在第⑥句的后面。
16.成都(2分)将拟定(2分)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2分)。
17.示例:欧阳修笔下的亭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 老舍笔下的茶馆 沈从笔下的古城 冰心笔下的小桔灯 许地笔下的落花生 海子笔下的麦地(任写三句,每句1分)
寄予着自己心酸的诉求和希望 或:寄予着自己内敛的宽容和修为(2分)
18.参考立意:
从女大学生角度:良好的素质和人品,有时比资历和经验更为重要;坚毅的品格;诚信;直面不足的勇气和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公私分明等。
从人事经理角度,善当伯乐,善于见微知著,从细节发现优秀的人才。
还有一些观点:坚持不懈是成功的因素之一;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机会要靠自己创造;执著与追求;善于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细节决定成败等。

洗尽铅华,汲得光芒
珠藏川自媚,玉韫含辉。不一定需要巍峨的高度衡量其价值,同样地,水不一定要无尽的深度丈度其灵秀。“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切的外在只不过是虚无缥缈的铅华,只有如玉般的内在才华方能令人吐蕴无尽的光芒。
漫溯在现实的堤岸,我们心中总不禁有几分怅然:浮华众人,往往只在意了华丽的陈设——或是一纸凭,或是几年经验,或是显赫之景……纷繁人间,却难觅一双睿智的双眼,用如炬的目光洗尽铅华,掘出如白玉般的真实内在之才。
越过历史的道道沟渠,让我们去寻觅那一簇簇睿智的火焰。
那是王者的火焰,燃尽了浮于表面的铅华。即使曹刿无作战的经验,即使曹刿非尊贵的“肉食者”,王上仍能看到其如白玉般的才华。一双睿智的眼为他洗尽铅华,一双有力的手携他上战车,一颗灵动的心给予他永恒的信任。
于是,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王上与曹刿撷取了胜利的果实。那一份如蜜的芬芳从
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直萦绕,缓缓流连于千秋万代。
他们芳香,因为他们都能洗尽铅华,吐露玉华般的灵光:王上不为表面所限,不拘于经验,不拘于背景,智慧地选择了曹刿;曹刿亦能洗尽铅华,将自己的内才蕴于一言一行中,让自己白玉般的才能得以显露。
于是,清冽的夜风拂起历史泛黄的史册,其中不乏二人伟岸身影,隆隆的胜利鼓声亦不绝于耳。
将脚步再一次踏上现实的堤岸,我们惊喜地觅得这如炬的眼光:那位经理将一位毫无经验却内蕴才华的女生纳入自己旗下。他发现了女生如玉般的内在,他知道,女生不是一个小土丘,而是一座藏珠的宝川。
当然,这一切也得益于女生自己,她洗尽了铅华,不让经验的框架禁锢了自己的光芒,而是将如玉的光寓于一言一行之中,于是她能遇得伯乐。
展望他们的未,不难发现万丈的光芒。
要立足于时代的洪流,共同发光发热,我们便要洗尽铅华,撷取光芒:伯乐不被浮华所限,勇汲光芒;骐骥不为框条所阻,绽放智慧。我们方可到达一马平川的境界。
珠藏川自媚,玉韫含辉。洗尽铅华,不为浮华的条、经验所锢,伯乐才能升华,骐骥方能腾飞,彼此才能在历史深处回眸浅笑。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san/41365.html

相关阅读:陕西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